书城管理美国金融泡沫史
6857200000003

第3章 暗藏危机的“世界债主”(1)

战争这里指第一次世界大战。——译者注没有摧毁华尔街人的乐观精神和华尔街的无穷活力,这里仍旧每天交易着海量的各式各样的股票、债券及商业票据,连鞋匠都能从证券交易中赚到钱。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华尔街在战争中变得更加繁荣了——在1914年,华尔街尚有超过30亿美元的负债,但是到了1917年,它已经向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放贷50亿美元。华尔街之外的美国人生活也越来越富足,美国似乎走上了一条持久繁荣的大路。但是当我们翻开美国的债务账簿,或许就会发现,情况远没有眼前所见那般乐观。

一、借贷之始

在1917年春天,协约国处在危险之中,德国人似乎正逐步走向胜利。约翰·潘兴(General Pershing)约翰·潘兴(1860—1948年),美国著名军事家、陆军特级上将,又称“铁锤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欧洲美国远征军总司令。——译者注将军在他的《最终报告》(Final Report)中写道:“不能说德国人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当时协约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物资正逐渐耗尽,他们的军队伤亡惨重。不但他们的人民对战争垂头丧气,而且整个军队也弥漫着这样的气氛。”

协约国的财政形势正在恶化,他们的资金眼看着就要用完了。

在1917年3月,美国还没有参战,美国驻英国大使给身在本土的弟弟寄去一封信。信中说:“使馆的同事和我都对目前的战况忧心如焚,我们不停地问身边的每一个人:美国如何才能为协约国的战事提供更好的帮助?他们的观点非常有意思。杰利科(Jellicoe)说:提供更多的舰船、商船,各式各样的船只,这些我们都用得到。巴尔福(Balfour)说:为维持现有的汇率提供足够多的美国信贷。博纳·劳(Bonar Law)说:我觉得也是需要美国信贷。军事人员们说:派遣一支远征军,规模不限,只要能达到美国国旗插在欧洲大陆所产生的效果即可。”

巴尔福所说的用足够的美国信贷维持汇率的意思是,动用所有信贷资金来支持英镑的外汇价格,也就是说维持英镑在国外市场的购买力,尤其维持在美国市场的购买力。美国信贷会带来更多的物资,更多的武器弹药,甚至能带来杰利科想要的船只。尽管信贷无法带来人力资源,但协约国现在急需的是信贷。派遣一支小型远征军把美国国旗插在欧洲版图上,哪怕只是一个团的兵力,也能提高协约国军队的士气——是的,这样做是非常值得的。但是老实说吧,协约国首先需要的是信贷。

美国于1917年4月6日加入协约国一方,向同盟国宣战。“协约国自己也承认,在我们参战的时候,他们已经绞尽脑汁,不知道该向谁求助以获取所需的物资。当美国打开钱库的一刹那,一切都变了,这便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结果。”摘自哈维·E.费斯克(Harvey E.Fisk)的《盟国间的债务》一书,该书由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于1924年出版。——原注4天后,筹款委员会在国会第一次提出了《自由公债法案》,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上,从未有哪个国家把如此大规模的债券发行法案提交给任何一个立法机构。该法案允许财政部以美国政府信誉做担保来向民众借取50亿美元资金。在财政部筹集的这笔50亿美元中,有3/5的资金用于购买相同面值的外国政府债券,这些国家都曾与德国交战。协约国急需这笔信贷资金——战争债即由此开始。不到两周的时间,国会便通过了该法案。

但是“自由公债”的准备阶段和销售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协约国急需第一笔款项。于是,美国财政部为英国提供的第一笔贷款是用自己的票据筹的钱。这笔贷款对英国意味着什么呢?从驻英大使佩奇先生于3月4日在伦敦给威尔逊总统的信中可见一斑:“我听了国会两院所有关于同意参战的演说。虽然演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确实讲得很好,讲得很到位。他们(指英国人)知道自己急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确实想要在他们充满善意的岛国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友好地对待我们,他们已经变了。我很难用语言描述战争给他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变化,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将变得非常温顺。我们对他们的帮助恰逢其时——这句话一点没错。如果我们不去帮助他们,那么他们的英镑汇率很快就会开始下跌,他们清楚这一点,我永远不会忘记和巴尔福先生以及博纳·劳一起讨论此事的那个下午。”

由于协约国需要贷款,在随后的法案中,国会又投票决定把“自由公债”筹款中的70多亿美元借给外国政府,外国政府暂时用非担保的期票代替债券,以此作为抵押。后来,这些票据被换成了协约国的债券。那些债券的数量与“自由公债”大致相当。美国政府就是用“自由公债”筹的钱。

算上上次借出的,国会总共批准了100亿美元的贷款额,而后来的所有法案都仅仅是增加贷款。大家都知道我们会源源不断地提供贷款,于是这种处理方式也就形成一种模式了。

从1917年4月到1920年11月,美国财政部把将近110亿美元的贷款借给外国政府。贷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战时贷款;

(2)战后贷款;

(3)战后用于救济、重建、清理废墟,以及让欧洲政府能大量购买美国在欧洲的过剩财产而借出的贷款。仅在法国一地,美国就有4亿美元的剩余财产。

美国财政部在战时直接借给协约国政府的现金贷款至少有70亿美元,在战后直接借出的现金贷款至少有23.33亿美元。

所有的这些信贷资金都是美国政府通过“自由公债”筹款以及财政税收筹得的,然后再把这些钱借给外国政府。到目前为止,贷款主要是来自于“自由公债”的筹款,而美国民众仍持有尚未到期的“自由公债”。国会从未想过要用美国税收来偿付这些债券,国会自认为外国政府将会向美国财政部还清他们欠下的这些债务。当这些政府还款后,财政部自然就能偿还相应的“自由公债”了。

“偿债基金(sinking fund)偿债基金又称“减债基金”,是国家或发行公司为偿还未到期公债或公司债而设置的专项基金。——译者注并未在意美国由于为外国政府提供贷款而所负的债务。国会认为我们的债务能用外国政府的还款还清。”(——摘自1920年美国财政部长报告,第64页。)

二、逐渐变质的债务关系

或许正应了那条古老的谚语:“债务人不要为还债而悲伤。”

欧洲在战争结束后对关于美国财政部借给外国政府的这些贷款的性质,立即产生了争议。这个争议从战后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越发地不怀好意,越发地混淆事实,越发地带有情感上的抱怨。这些贷款从性质上来看算是正式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易吗?有金融条款来约束它们吗?或者需要为它们支付利息、登记入账、清偿以及令人生厌的还款吗?在无止境的争吵和宣传后,如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但是在起初的时候,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些贷款的呢?

如果确实有答案的话,那么我们肯定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中找到:

(1)在法律中;

(2)在合同中;

(3)在借款人当时的态度中,如果记录过借款人的态度的话;

(4)在借款人对贷款的用途中,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借款人是否在使用这些贷款的时候打算过要还本付息,是否对贷款有着全部的或无限的责任,或是其他一些情况。

法律是有明文规定的。

《自由贷款第一法案》(First Liberty Loan Act)第2条规定:

“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协约国的国家安全和防御,为了能继续作战,美国愿意为外国特指协约国。——译者注政府提供信贷支持。因此在总统的授权下,财政部长代表美国以票面价格从外国政府手中购买在此以后发售的债券。这些债券与美国在本法案授权下通过的债券有相同的利率、相同的条款和条件。”

在向国会提交这项议案时,国会筹款委员会发表了一则经全体委员一致通过的声明:

“本议案批准用(自由)公债的筹款所得来购买外国政府的债券,这些债券的利率以及条款和条件都与该法案批准的(自由)公债一致。本议案规定,如果用美国(自由)公债购买的外国债券被转换成利率更高的美国债券的话,那么美国持有的外国政府债券应该被转换成拥有与上述美国债券同等利率的债券。因此,提议借给外国政府的30亿美元信贷将会得到保障,在将来需要‘用美国税收来支付’这样的债务负担不会出现。”

在这项议案的辩论中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其中一个反对意见是:我们提议以票面价格购买外国政府的债券,然而他们的债券已经以低于票面价格的折扣价在出售了。对于这个问题,筹款委员会主席这么回答道:“如果他们的债券价格跌至原有价格的80%、75%或50%,那么我们更有必要尽自己所能去以最低的利率为他们提供这笔贷款,因为他们正为我们的战事做出贡献。”

还有一个反对意见:这项法案没有限制借款人如何使用这笔贷款。比如,它没有要求借款人必须在美国使用这些贷款,也没有相关条款防止借款人用从美国财政部借来的钱去偿还其欠华尔街的债务。对于这一点,筹款委员会主席是这么回答的:“为何不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有利于战争胜利的方式去使用这笔钱呢?”他说道,他们需要在美国花掉其中大部分的钱,至于他们是否会拿这笔钱去偿还到期的华尔街债务,他还不太清楚,但还是说:“为何非得要限制或限定这笔钱的使用方式呢?”

在辩论中冒出了许多令人感慨的话语,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那些过于担心贷款安全的人会被其他人指责,他们认为没必要过多考虑贷款的安全问题。一些人不停地说那些借款人正在为我们的战争作战。对此,一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先生说道:“有人说我们提议用筹得的款项为外国政府提供贷款是因为要支持他们‘为我们的战争作战’,我不赞同这一看法。我认为这些外国政府是为他们自己而战,我们只是在帮助他们。我们为这些国家提供贷款,这是在援助他们,可他们却没援助我们。”一位来自弗吉尼亚州的先生说他希望能在法案中加上“宽限并免除所有由美国政府购买的法国债券”的条款,这种观点备受人们赞同,参议院的辩论情况也与此相同。

事实上,国会并没有提议要把这笔贷款当做赠礼或补贴,也没有把这笔贷款当做严格意义上的偿本付息的贷款。不过上面引述的这项法案在国会两院全体一致通过后,随即变成了一项法律。

相关的所有合同都是正式的,不过这些合同似乎偏离了这项法律。法律规定,我们要用与美国政府为筹款而发行的“自由公债”相同的条款和利率来购买外国政府的债券。但是由于当时时间很紧,没来得及发行外国债券,美国政府便同意接受外国政府用他们的期票代替债券。期票内容如下:

“(国家名称)政府为偿还收到的款项,承诺见票即付(美元数字)给美利坚合众国或其受让人,从本日起,每年支付(空白处)%的利息……根据美国国会的法令条款规定,此票据将会由(国家名称)政府以票面价格转化为(国家名称)政府可兑换的黄金债券,利率做相应提高,如果美国的财政部长对此有要求的话。”

(由美方签字)

“给(国家名称)政府”

“日期为×年×月×日”

1920年11月,美国财政部不再直接提供现金贷款,此时他手上持有的此类期票面值将近100亿美元,分别由11个外国政府签署。以下是本金额:

大不列颠:4 277 000 000美元

法国:2 997 477 000美元

意大利:1 631 338 987美元

比利时:349 214 468美元

俄罗斯:187 729 750美元

至于借款人的态度,在战争期间,这些国家从未认为这些条款有多么苛刻或吝啬,或者说这些贷款并不是严格经济意义上的需要还本付息的贷款。当时法国公开拒绝了特殊待遇的建议,拒绝以赠礼或补贴的形式为他提供贷款。

1917年4月11日,《自由贷款第一法案》在国会待审,一位来自弗吉尼亚州的先生说他希望能在这项法案中加上一些“宽限和免除”法国方面贷款的条款。与此同时,美国驻法国大使在巴黎给美国国务卿发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如下:

“(法国)总理私下向我表达了他的想法,他不希望在(美国)国会提出或商讨任何有关美国向法国政府提供无偿贷款的决议,不过法国人民会对美国人民的此番好意表示感激。”

此外,还有更多的记录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巴黎晨报》刊登了法国总理和法国驻美大使间的电报往来,内容如下:

“外交部:巴黎1917年4月12日

我刚刚与美国财政部长就我方的财政需要进行了磋商,他没有对每月1.33亿美元的援助提出异议。而算上我们在美国之外的开支费用,总共2.18亿美元的数目在他看来太高了,不过我们还是有希望能够获得这笔钱的……

至于还款期限,我提议的期限是15年(假设这是合适的),麦卡杜(McAdoo)先生没有异议。

(署名人)贾瑟兰德”

“1917年4月17日

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25年的还款期限……我曾以为15年的还款期是可以接受的。

(署名人)贾瑟兰德”

“巴黎,1917年4月19日

法国大使,华盛顿

法国总理坚决要求为期30年的还款期限,他认为在此类贷款中,这是最短的正常还款期。

(署名人)里伯”

在以上这些颇具争议的条款中,法国的确受到了特殊待遇。实际上,他只须偿还战后的贷款就行了,而最后协定的还款期并不是法国人自己建议的,在这种贷款中应采用最短也要30年的正常还款期,而是变成了62年。

在美国以协约国身份参战后,英法两国很快就派代表团来美国商讨合作事宜。英国代表团团长是亚瑟.J.贝尔福(Arthur J.Balfour),他是英国外交部长和前总理。他此行的目的是商讨外交事宜。与他一道而来的是英格兰银行行长康立夫(Cunliffe)勋爵,他主要负责财政事宜。法国代表团团长是司法部长维维安尼(Viviani),跟他一道而来的是他的助手兼财政顾问西蒙(Simon)先生,他是法国检察长。这些代表团首先要商讨的是财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