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子自然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6849100000068

第68章 老子作品欣赏(6)

用兵打仗的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敢采取攻势,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是说,摆阵势,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挥胳臂,像没有胳膊可举一样,迎敌人,像没有敌人可攻击一样;手执兵器,像没有拿武器一样。

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低估了敌人的力量,低估敌人的力量,就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的原则。

所以,当两军相对,力量相当时,慈悲的一方可以获胜。

(第七十二章)道家学说的灵魂

【原文】

我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①也,是以不我知②。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注释】

①唯无知:唯无是知,即一切从客观出发的思维方法。

②不我知:并非我的个人想象或主观臆断。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了解,很容易实行。天下却没有人能够知晓,没有人能够实行。

说话要有宗旨,做事要有根据。正由于人们无知,因此他们不了解我。

了解我的人稀少,以我(的主张)为准则的人难得遇到。因此,有“道”的圣人(的不被了解,恰似)外面穿着粗布衣服、怀内揣着美玉(的人一样)。

(第七十三章)我们有不懂的东西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①,是以不病。

【注释】

①病病:恐怕误人害己。前“病”,担忧。后“病”,病态。

【译文】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自己知道,这是毛病。有“道”的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他把“不知知”当成一种毛病。正因为将毛病当成毛病,因此才不至于犯这种毛病。

(第七十四章)压迫与反抗

【原文】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毋狭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压,是以不厌①。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②也,自爱而不自贵③也。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唯弗压,是以不厌:只有不压迫,才不会有反抗。厌,反抗。

②自知而不自见:自我意识而不是只允许自己存在。见,同现。

③自爱而不自贵:自尊自爱而不是只尊重自己爱护自己。贵,珍重。

【译文】

如果人民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压,那么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

(统治者)不要逼得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压迫人民谋生的道路。统治者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

因此有“道”的圣人有自知而不自我表现,能自爱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采取前者(自知、自爱)。

(第七十五章)万无一失是自然

【原文】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

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①。

【注释】

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恢恢,虽然稀疏却能做到万无一失。此意思是说,人为之事即使百密终有一疏,只有天道自然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译文】

勇于敢做,就会有杀身之祸;勇于不敢做,则可以保全生命。(勇的)这两个方面,有的时候有利,有的时候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因此,圣人也难于说得明白。

自然的规律,是不争斗而善于获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须召唤而自动到来,慢慢吞吞地而善于策划。天网广大无边,虽然稀疏,却什么也不会漏失。

(第七十六章)辅以有限的司法制度

【原文】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①,吾②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注释】

①奇者:个别的不轨之徒。

②吾:我们,指遵守秩序的多数人。

【译文】

人民不害怕死,(统治者)为什么还用死刑来吓唬他们?如果使人民总是很害怕死,那么对于捣乱作恶的人,我们可以抓来杀掉,还有谁敢为非作歹?

经常有司杀者(上天、自然)主宰杀的事情。那些硬要代替上天和自然去执行杀的任务的,就好像是代替木匠去砍木头一样。代替木匠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第七十七章)走好人生,“三不一要”

【原文】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①也,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②,是贤贵生③。

【注释】

①上有以为:把世界看成一个由主观意志或功名利禄主宰的世界。上,指意识形态。

②无以生为者:把精神视为生命意义所在的人。无,指精神。

③贤贵生:真正懂得珍重生命,热爱生活。

【译文】

人民陷于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吞吃的赋税太多,因此发生饥荒。

人民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统治。

人民所以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不惜一切代价保养自己,老百姓因此才敢冒死反抗。

只有那些不把保命养生看得过分重的人,才是比过分看重生命的人高明的。

(第七十八章)生之柔弱、死之坚强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①。

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注释】

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勘校本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烘”。高明在其《校注》中说:“《列子·黄帝》篇引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我以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如同“大器晚成”一样,是贯通古今的成语。故从此说。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筋骨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

万物草木生长着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则变得干枯坚硬的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一类的,柔弱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力一类。

因此打仗逞强就不能获胜,树木坚强就会遭受砍伐。

凡是强大的,反而处在下面的位置;凡是柔弱的,反而处在上面的位置。

(第七十九章)遏制两极分化

【原文】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译文】

自然的法则,难道不正像弓拉开了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把它抬起来一点,弦长有多余的,就加以减少,不足的则加以补充。

自然的规则,是减少有余的,用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法则,就不是这样了,它是剥夺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谁能够把自己有余的财物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如此)。

因此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干。

(第八十章)相反相成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①。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注释】

①以其无以易之也:凭借着水流动的力量改变它们。无,指水的活泼、流动、侵蚀等特性。易,改变。

【译文】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水。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的人没有不懂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能够遵循它。

因此有“道”的圣人说:“承当国家的屈辱,这才能叫做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难,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听起来却像是反面的话一样。

(第八十一章)利益之德与道义之德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①,无德司彻②。

夫天道无亲③,恒与善人④。

【注释】

①有德司契:讲利益之德的人会格外讲究恩怨功过的凭证记录。司契,掌握着(恩怨功过)的凭证记录。

②无德司彻:讲道义之德的人则主张彻底消除恩恩怨怨。

③天道无亲:天道伦理讲的是情深义重。无亲,情义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④恒与善人:一定与善良的人心灵相通。与,与……相通。

【译文】

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余留的怨恨,这哪里算得上好办法呢?

因此,有“道”的圣人(根本不去与人结怨),有如拿着借债的契据存根,却并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掌握借据的人(一样宽容大度),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一样苛刻计较)。

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总是帮助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