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子自然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6849100000017

第17章 自然人生(16)

李耳见此情形,心里十分害怕,十分慌乱,十分感激,他急忙用双手搀着二烈说:“二烈弟,二烈弟,别这样,别这样,快起来,快起来!我许亲,许亲!”

张二烈扬起头,脸上滴着血说:“耳哥,你说话可算话?”

“算话。”

“算话,好!一言为定!”二烈说着,站起来,“我出去,这就回来。你在这等着,哪也别去,谁走谁不是人!吐唾沫不能舔起来,你不能走,我解个手就拐回来哈。”说着,走出门,钻进树林,急急慌慌地往北走。当他穿过树林,准备往蹇家花园飞跑的时候,正巧碰上春香急急慌慌地领着玉珍走来。

二烈喘呼呼地对玉珍说:“他同、同意了!他,许亲了!”说到这,他脑子里呼哧转了个圈子,故作神秘地对玉珍说:“耳哥说了,他愿意,心里早已愿意,他说他是个学问人,脸面重,不好意思,今夜就看你了。蹇小姐,你千万别把那段婚事向他吐露!你要大胆,大胆!你要主动……”如此这般,小声向她安排一阵。春香接着话茬说:“是的,姑娘,二烈哥说得对,你要是向他吐露了真情,你二人的婚姻就会出现悲惨的后果,婚姻一完,你一生就完了,也把他害了。因为你对他是一片真情,所以不能吐露真情。为了你,也为了他,你千万要主动吹灯,扑到……千万要这样做!”

“好了,咱们快去吧。”张二烈说了一句,就领他们主仆二人钻进松林,接着来到李耳书房门口,把玉珍往屋里一推,将门一关,搭上门鼻,用一根粗麻绳牢牢的拴死,然后朗声对屋里说:“屋子里头我耳哥和我玉珍嫂子听清:天地作证,明月作证,我张二烈为媒,蹇家和李家,二家爱好结婚,李耳和蹇玉珍两人都愿意,已经亲口许亲,一言为定!谁也不要再说别的!不说别的,美满婚姻,好夫妻一对;再说别的,我就喊人来捉奸,就说,大户人家的闺女半夜三更偷汉,大学问家三更半夜拉良家民女,把他绑着送官府问罪,叫他一万年见不得人!奶奶的!谁也别想赖掉!要知道,我张二烈是个不要命的家伙,是个啥事都能做得出来的人!”

春香小声对二烈说:“咱是不是先往远处站站?”

二烈并不答话,又朗声对屋里说:“屋门已经拧死,天挨明时我再来开。春香,你先回观春赏月楼,我,也离开这里,远远地躲在一边。”说到这,悄悄地拉春香走到窗棂外边站下来。他们屏着气,一声不响地往屋里偷看起来。

月儿圆圆地挂在天上,象一个姣美的玉镜,是那样的静谧,那样的奥妙,那样的神奇!月儿,明媚的月儿,你为啥出落得那么的圆,那么的亮,那么的洁净,那么的美妙?是谁把你——恁大一个玉镜系在那里?你在哪里系着?你为啥能照耀万里而不掉下来摔碎?为啥奇妙得令人难以置信?令人不可思议?你笑了,你仿佛在说,这没有什么不可思议,我是自然的在这里存在,不要那样难以置信,不要那样不可思议,我是实实在在的在这里存在,我要千秋万代的从这里走过,在这里照耀!不独是我,你们人间也有许多奇妙之事看去不会发生,实际却已发生,正象那些奇巧的姻缘会发生在千万个普通人的身上也会发生在少数贤人的身上一样。

春月的银辉无声地泻下,泻在林间,泻在屋顶,泻在窗外屏着气往屋里偷看的二烈和春香身上。

屋里,李耳和玉珍拉开一个相当的距离在床边坐着。他们又羞又怕,脸红多大,他们实在难以说出那羞怕里掺杂着的喜味是属于天底下的哪一种。两个人的心里“扑通”“扑通”地跳着……

屋外的二烈和春香,心里也很紧张,他们同为屋里人捏着一把汗。好心的春香慢慢地把头勾下,她不忍心再看,不忍心看着她爱慕的人受窘,不愿意再逼视的让屋里人别别扭扭的窘得不自在,她愿意他们轻松,愿意他们自然。她抽身退走,轻轻地躲在一边。

张二烈想了一下,也轻轻往后退去,一直退了老远,在一棵大松树底下蹲下来。月光把迷离的斑点筛在他的身上、头上。他眯缝着眼,猜度着茅舍里那两个人说了些什么话,猜度着他们该当怎样行事,估摸着随着时间的进程他们的事情的进程。将近一刻时辰,他从地上站起,接着,他又蹲下。

屋里,李耳和玉珍坐着的距离啥时候已经拉近。李耳不再心跳,他感到舒心的喜悦,从来没有过的舒心的喜悦。刚才,经倾心交谈,风格殊异的倾心交谈,两个人情投意合,都感到深深的满意。然而,虽是两厢情愿,一派衷情,但是他,李耳,仍然感觉着这样的姻缘有点突然,一个穷学问人正习惯着苦钻苦研的苦生活,忽然一个如花似玉的大闺女半夜三更坐到他的面前,象疯了傻了一般的迷上了他,这叫他心里……咦!没法说!他在意地感觉一下,没有半点儿虚幻的味道,“这完全是实实在在的真事!我床上坐着的,分明是我早听说过的指腹为婚的蹇小姐,分明是我在红石山和涡水渡口遇到的蹇小姐,分明是蹇员外的女儿蹇玉珍!她是因为所谓失身,逃避将被处死的灾祸而来,她知道我了解她并没真的失身,她是要我以丈夫的名义来保她的生命。我要保她,我不能见死不救!她是为爱中我而来;她心好,人好,我也爱她。我俩该是夫妻,是天道叫我们二人走到一块来的。”他转脸认真地看她一眼,见她身穿浅紫中衣,外罩月白坎肩,腰系粉黄罗裙,黑头发烘托着粉团一般的脸蛋,心里觉着十分疼爱,疼爱里带着浓厚的可怜:“这样好的人,竟因一点不是她的过失的所谓污点而灾难临头,何等残酷的规矩呀!……一个闺门之女,舍弃荣华富贵,离开骨肉双亲,把终身许给我这个她不嫌弃的穷苦人,对我是何等的情深意厚!我要对得起她,……一场特殊的婚事临到我的头上,我该如何办呢?……不管婚事办与不办,反正我这一生是要对得起她!……家里清寒,我要以自己一生去创造代价对得起她!我要对得起她!……”他在心里紧张地想着,几乎整个心里全是“要对得起她”的喊声了。

“我已经没有半点儿退路。”在李耳紧张思考之时,蹇玉珍也在紧张地思考,“我要是就这样回去,不是被活埋,就是被勒死。……二烈他们要我主动吹灯,主动,扑到……还说这是他耳哥的意思,……李耳,他,他为啥……噢,我知道了,他想得太多了,往深远的一步想了,学问人心里弯弯子太多,他是很想和我结成夫妻,又怕其中有诈,他是想,万一有不好的后果,他担不起,要我来担……他是想,这一种的婚事,既已许亲,就应该把生米……生米,熟饭……老天爷吔!这叫俺咋往下想!”她的脸一下子红到脖儿梗,心里“咕咚咕咚”地跳起来,“天底下都是男家,先……俺一个女孩家……咦!娘哎!……”瞟见李耳深情地看着她,“他在等我!我要胆小,他啥时也不敢,咬咬牙,使自己成为百里家不愿再要的一身脏!他是我的丈夫,反正都是死!至多不过是臊死在丈夫怀里!”她红着脸,心里厉害地跳着,把身子向他靠近,靠近,用手帕轻轻把灯火捂灭,身子轻轻地翻转一下,慢慢地栽到他——一个尚待成熟的圣贤者的怀里。她浑身哆嗦的眯缝着眼。李耳并没推她,他不忍心推这没有寻欢作乐之意的苦人……两个苦人紧紧地抱着,她哭了,他也哭了,眼泪在他们面颊上汩汩流淌。他们同时感到了一种亲乎乎的、甜丝丝的、其中掺杂着一丝苦不阴的幸福滋味。没有淫邪,没有低下,更没有更进的一步,有的只是互相的疼爱和同情。风格殊异的婚事,风格殊异的夫妻,风格殊异的洞房花烛!

他们各从对方的肩膀上深情地抬起头来,面对窗外的明月发誓:他们已经正式成为真正的夫妻,往后不管出现什么情况,谁也不能改嘴,谁也不能变心,谁若变心改嘴,天诛地灭,不得善终。在此时的李耳的心目中,道德是伟大的,爱情同样也是伟大的,他要在这风格殊异的花烛之夜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去同时成全他的爱情和道德,他深情地在已经睡去的玉珍的床边坐到天明。

之后,李耳发现他在婚姻上受到了“欺骗”,心中非常悔恨,但是又不忍心去悔恨,心情十分复杂,一天没有吃饭。他无法不让自己悔恨,一位通情达理的学问家,在婚姻上出了那样的事,怎不叫人……!他又不能昧着良心而去悔恨,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她对他是那样的一片真情,她是那样的无奈,那样的可怜,他们两个又是那样的对月发誓,他若反悔,自己是否中咒落得不好下场则不值得多想,更重要的是那可怜的人将会被残酷的处置落到无法设想的境地!他不能出卖良心,出卖夫妻深情,为了保护他的亲人,他宁愿有损自己的清名,也要承担起丈夫的名义。但是他毕竟心中悔恨,毕竟是经过了那个“洞房花烛”之夜,毕竟是不能算作明媒正娶的娶妻。玉珍的叔父蹇泰颐得知消息,暗地里十分生气,但是因为事实既成,因为李耳的名望和他自己的脸面,没去兴师问罪,而是一声不响。表面上看,只能知道他是已经“默许”;百里家大概也是因为同样的缘故而一声不响,更象“默许”。两个“默许”的假象,加上玉珍认死也要死在李家,使李、蹇婚事逐渐趋于合法化。但是当李耳和玉珍真正同宿之后,蹇泰颐又因李家穷苦等因素而认死不愿承认蹇、李二家的婚姻。他全当没有发生那件事,全当没有侄女,从来没有侄女,根本不承认他家有过什么蹇玉珍。他想,这样做,不光可以防止以后无法顾及面子,而且可以永远不会得罪百里家。

张二烈和春香,从那以后,不知去向。有的说他们成了亲,偷着走了;有的说他们并没结婚,而是各奔前程,不知哪里去了。

李耳在外局上从不提及他的婚事,他感到不好意思说话,感到别扭,不自然,他对他的一位信徒说:“唉!叫我咋说!全当我从没娶过妻室!”不知怎的,后来竟以讹传讹,成了“李耳反对爱情,反对娶妻”。

李耳对自己的婚姻,外局上感到不自然,但在内里,他们夫妻却是互相疼爱,相敬如宾,感到幸福,和谐,非常的自然。没想到一年之后,当玉珍生下李宗不到一月之时,百里家突然派人来把玉珍抢走。玉珍拼命挣扎,拼命反抗,半路上投井而死。李耳悲痛欲绝,心如刀割,几次一个人站在曲仁里家后,面北而视,一声不响地向着玉珍死的方向流泪,暗暗发誓:终生不再娶妻,要努力成就学业,以作为对玉珍在天之灵的俸慰。他把这种决心告诉他那位信徒。后来又以讹传讹,“终生不再娶妻”变成了“终生未娶妻室”。

李耳在婚姻上留下千载之谜,是他的内里自然,外局不自然所致。数十年后,当他意识到他的婚姻应该是里里外外都合天道自然,意识到造成他感到不自然那一面的根源在于百里轩、蹇泰颐视为珍宝的社会肿瘤而应该对这肿瘤开刀的时候,他已经西出函谷,开始了隐居生活,什么样的往事都不愿意再提。这真是一位一生为善的思想家非恨之中的千古遗恨。

无意升员

收蜎渊,初遇孔丘

公元前五二一年,我们的李耳,胡须垂银,两鬓霜染,已经由一个感情激烈奔放、有时锋芒外露的青壮之人变成一个内里涵深无底、外表朴拙随和而又有点飘逸若仙的五十一岁的老年。

随着年事增进,人们对他已不再是当面直呼“李耳”,而是称之为“伯阳先生”、“老聃先生”了。此时,他家人口仍然不多,除了书童燕娃和男仆韩六之外,他还是孤身独站,只其一人。他的儿子李宗,从生下来之后,就寄养在居住于沛地的姑奶奶(李耳的姑母)家,眼下已经长成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小伙子,仍然在那里居住,不愿回乡。他一个人过日子,还要做学问,须得雇人,生活上不大宽裕。乡邻们为了报答他以及他祖上的恩德,决定给他对出银两,供他费用;没想到,他的仆人韩六在刨树时从他这李家院里刨出了他祖上埋下的两大缸银子和一锭金子,这以来,他无论如何再也不愿意接受邻里们给对集的银两了。

随着学问和修养的增进,老聃先生的声望越来越大,一些有着一定教养的志士仁人,不断从很远的地方前来拜访。有的直接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他能出来设坛讲学。

一次,他到沛地姑母家里去看儿子李宗,顺便拐往巷党助葬,初次遇见鲁国的孔丘。两个陌生人见面,竟然一见如故。老聃先生笑着说:“我听说先生年少的时候就好礼,是北方的贤人。”孔丘恭谦地说:“老聃先生,您太谦虚了。孔丘我今年才三十一岁,在您面前还是个小学生,您用‘先生’二字来称呼我,我实在是担当不起。老聃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我早已慕名,早想登门拜访,没想到今日有机会在这里见到了您,这真是我的幸运!今后我要多多向您请教哩。”

“仲尼先生不要客气,”李老聃仍然笑呵呵地说,“年龄不论大小,学识各有专长,您虽然比我小二十岁,可是,您有很多长处需要我学,还是让我以‘先生’相称为好。”两位有着非同一般的头脑的学问家,十分欢欣地谈了一阵。临了,孔仲尼热情地向李伯阳提了自己的一项建议,那就是希望他能正式出山,设坛讲学。

李老聃从巷党回到家乡曲仁里之后的第一天,就开始认真考虑孔丘的建议了。“正式出山,设坛讲学,我是干呢,还是不干呢?”他想,“锋芒尽露,好为人师,是进步的终结,不能,我不能出山。”又一想:“如今天下,晋、齐勾心,吴、楚相攻,子杀父,弟杀兄,数方乱成一团,黎民不得安宁,占有欲膨胀,奉献欲消退,争夺者无视天道,丧失人德,贪得无厌,胆大妄为,全不知天的变化规律是与贪恶霸占的妄为者为敌,为给苍生造福于万一,我要以不设坛的方式宣传一下自己打算立起但是尚未成熟的学说。这样,或许一方面可以教学相长,一方面在实验中看看自己的学说究竟是粪土还是金子。”

当他意决之后,就在苦县东门里边,以不设坛的非正式讲学方式,开始宣传自己的主张。不少群众纷纷前来听讲,他的一些信仰者,特地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拜见。文子、庞奎先后正式拜他为师。

初夏时节,空气清鲜。辽阔原野,新绿接天。远望苦县县城,有如绿海之上一只小船。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苦县城里,房舍古朴,市井有条,三三五五,人往人来。东门里边,靠北,一片中间鼓肚,四周凹平的空地上,绿草如茵,黄花点点,白色蝴蝶轻盈地起舞。放眼看去,这里就象一个巨大的鏊子面上蒙了一幅绿色的绣锦。“绣锦”左侧是一行茂盛的白杨,右侧有四株深绿色的秋桐。那紫色的桐花,一枝枝,一朵朵,俊美而不妖异。“绣锦”中间鼓肚的地方,长着一株高大的古老的青松。松树下,盘腿坐着一位花白头发、灰白眉毛、银白胡须的老人。老人年方五十一岁,实际不能算老,他身上穿着带有杏黄领边,紫色水袖的灰袍。面前放一捆子尚未展开的竹简。一群人规规矩矩地围坐在他的面前。在他身后,坐着一个书童模样的少年,名叫燕娃。他的左边和右边,分别坐着两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一是文子,一是庞奎。他们同是中间那花发白胡“老者”的弟子。“花发白胡”姓李名耳者,正是第一次“出山”、作非正式讲学的李老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