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6830300000033

第33章 辩论战术的运用(8)

正方复旦大学队一句复杂问语“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引出了反方“这一矛盾很好解决”的回答,复旦大学队则由这一回答,得出对方自己已承认自相矛盾的结论,表现出非凡的辩论才能。

有的时候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不便明说,只能采用意寓言外的方式。

一天,萧伯纳在街头散步,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朝他直冲过来,双方躲闪不及,萧伯纳被撞倒在地。骑车人很是抱歉自己的莽撞,连忙将萧伯纳扶起,一看没有伤着什么,莽汉便诙谐地说:“先生,您真幸运啦!恰好今天是星期天,要不是公休日,您可就没命喽!”

萧伯纳眨巴眨巴眼睛,不解地问:“怎么讲?”

莽汉答道:“我是开消防车的。”

萧伯纳听后,也不禁大笑了一阵,说:“先生,要是那样,你也就更加幸运喽!”

莽汉也不解地问:“怎么讲呢?”

萧伯纳笑着说:“那样,你就可以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名垂史册啦!”

上述故事中,两人对话的幽默就在于双方说话中都运用了隐含判断,且隐含得十分巧妙,令人忍俊不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位记者问萧伯纳:“当今世界上你最崇敬的是什么人?”

萧伯纳答道:“我们刚从大战中解脱出来,世界文明之所以免遭法西斯蹂躏和毁灭,实应归功于苏联红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而其统帅是斯大林元帅。要说我所崇敬的第一个人,首先应推斯大林,是他拯救了世界文明。”

萧伯纳把“第一个人”四个字说得特别有力和坚定。记者一想,便知萧伯纳话中有意,就接着问:“阁下说到第一个人,那么第二个人呢?”萧伯纳回答:“我所崇敬的第二个人是爱因斯坦先生。因他发现了相对论,把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为我们的将来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他对人类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

记者又问:“世界上是不是还有阁下崇敬的第三个人呢?”

萧伯纳微笑着答道:“至于第三个人嘛,为谦虚起见,请恕我不直接说出他的名字。”

上例中,萧伯纳的最后一句话就运用了隐含判断。显然,萧伯纳所崇敬的第三个人就是他自己。而萧伯纳关于崇敬自己的断言用隐含判断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显示出了他特有的幽默感。

有个人带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去拜见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并声称这是他自己花了多年的功夫创作成功的作品。

罗西尼看了一眼,便让他当面演奏。在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断地脱帽。那人问:“先生,是不是屋子里太热了?”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的熟人太多了。”

来人听了这句话,顿时汗颜羞赧。这里,罗西尼在话中就隐含着一个判断:“你的曲子是东拼西凑抄袭而成的。”像这类于隐含判断中见讽刺、幽默的典型实例是很多的。

一个名叫科里克的年轻人写了部小说送给高尔基看。几天后,他问高尔基:“先生,我这篇小说写得怎样?”“写得太好了,完全可以发表。不过,有一个地方须略微改动一下。”高尔基说。“真的吗?那么请您斧正吧!”这位科里克谦逊地说。

高尔基指着署名,说:“只要把这个名字改成巴尔扎克就行了。”

强烈的讽刺,幽默的语言,使科里克无地自容。通常说来,论辩中揭露丑恶时,其辩锋一般都很锐利,可谓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有个爱受奉承的伯克问阿凡提:“你看我的价值有多高?”

阿凡提看了伯克一眼说:“你的价值最高50块钱。”

伯克听了气愤地说:“你怎么把我的价值看得这么低。”

阿凡提说:“别忙,伯克大人,我看到你腰上扎的那根镶金皮带,才说这个价钱呢?”

伯克听了阿凡提的话,真是哭笑不得。

无疑,谁都能体会得到,阿凡提话里隐含着一个判断,即“伯克一钱不值。”这个判断猛烈地抨击了伯克的虚荣心。因此,尽管伯克很反感,但由于阿凡提用的是隐含判断,藏其锋芒,避其气势,伯克无可奈何,落个自讨没趣。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否定的意思藏在回答中。

在说辩中,懂得隐含判断,掌握隐含说话术,不仅对说话有好处,而且对听别人说话来领会别人的意思,也大有好处。

19世纪30年代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他说:“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的。”丘吉尔答道:“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会喝下那杯咖啡的。”

这里的双方都运用了隐含判断。女议员话中的隐含判断是:“我会用很厉害的手段来反对你的。”丘吉尔回答中所隐含的判断则是:“我将有足够的办法对付你的挑战。”双方说话的政治内容都很强硬,而语言的表达却含蓄得多。

在上述例子中,丘吉尔的回答是建立在对对方隐含判断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像这类借对方的隐含判断而答以隐含判断,其反击力是非常强的。

一位胖得流油的大资本家想嘲笑一下清癯的萧伯纳。大资本家说:“我一看见你,就知道你们那儿在闹饥荒。”萧伯纳回敬道:“我一看见你,便知道了闹饥荒的原因。”

大资本家想利用隐含判断讽刺“萧伯纳瘦得像个要饭的”。而萧伯纳回答中的隐含判断则十分巧妙而且非常幽默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罪恶实质。

怀揣一块遮羞布,在适当的时候掏出来,使对方免丢面子,使自己免丢面子,并且帮别人的论辩打个圆场,是我们应该记住的一大原则。无论什么时候,都别忘了给对手留余地。

给自己一个台阶

人生中,各种矛盾屡见不鲜,但许多矛盾是可以通过道歉消除的。其中,伤害了别人的人,只要能多些自我反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受害人诚恳道歉,便不难化解矛盾。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最重要的就是承认错误,诚恳致歉。

有一位先生上岳父家吃饭,翁婿两人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女婿强调:公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岳父不同意,认为公路本来就不该兴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渐趋激烈。后来那位岳父大人把问题扯到“年轻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女婿怕再争论下去伤和气,便婉转地说:“可能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合辙,可是,那没有什么,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未可知的事。”

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给争论双方打了圆场。如果他与岳父争论下去,很可能会被岳父臭骂一顿。

一所医院里,病人挤满了候诊室,一个病人怒火万丈,敲着值班室的窗户对值班人员大喊:“你们这是什么医院?这么多人排队你们看不见吗?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我下午还有急事呢!”

值班员面对病人的怒火,耐心解释说:“很抱歉,让你等了这么久。是这样的,医生去开刀了,抢救一个危重病人,一时脱不了身。我再打电话问问,看看他还要多久才能出来。谢谢你的耐心等候。”

患者排大队得不到及时诊治,责任并不在那个值班员身上,但是面对病人的错怪,他却沉住气一面解释,一面劝慰,这就比以怒制怒,火上添油的回答好多了。

戈尔巴乔夫偕夫人赖莎访问美国时,在赴白宫出席里根送别宴会途中,他在闹市突然下车和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担心行人口袋里藏有武器,急忙冲下车,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边的美国人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使场面一时十分尴尬。这时,赖莎机智地向周围的美国人解释说,保安人员的意思是要人们把手伸出来,跟他丈夫握手。

一语既出,场面顿时热烈起来,人们亲切地同戈尔巴乔夫握手致意。

自圆其说,就坡下驴

在社交活动中,能适时地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人免丢面子,是圆场的一大原则。

有时某种行为在特定场合中虽有着特定意义,但圆场者为了化解,却巧妙地解释为另一种意义。

古往今来,君子小人无不爱听好话,当当事人十分懊恼或不快时,只要旁人说几句得体的美言,便天开云散了。一次,解缙陪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个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记之。没钓到鱼已是够扫兴了,这诗怎么写?解缙不愧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钩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

在与人交往时,有时候可能用错词语说错话。如果不及时补救,就会使错话固定下来,被人抓住把柄,造成尴尬局面,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设法进行补救。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一、引申法

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二、移植法

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三、改义法

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有所中专学校在一次智力竞赛中,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恰好颠倒了三者关系,引起哄堂大笑。当这名女生意识到答错后,她将错就错,立刻大声说道:“笑什么,解放这么多年了,封建的旧‘三纲’早已不存在,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问:“什么叫做新‘三纲’?”她说:“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上级要为下级服务,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当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小皇帝,家里大小事都依着他,岂不是子为父纲?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比比皆是,岂不是妻为夫纲吗?”她的话音一落,场上掌声四起。大家为她的言论创新叫绝,为她的应变能力叫好。

辩论者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竟说出一句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然后采用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只要反应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

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上班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懈怠,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我们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的反应力和应变力是很强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我们决不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句话中“决不”二字漏掉之后,佯作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这样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权当帷幕,帮人逃跑

如果对方已经在论辩中遇到失败,或者即将面临灾难,此时我们可以想些办法,帮着对方全身隐退。

有时,与朋友、师长、上级辩论,你认定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不能让步,可是出于礼貌不能坚持,在这种两难境地,假设句可以说是最好的解围方式。它可以使表达变得婉转,使问话人、说话者和涉及对象都能接受,能每每化解争执。

一个学生和班主任争论男生能不能到女生宿舍串门,老师一口咬定绝对不能。学生很长时间不能说服老师,又见老师似有怒意,为了结束争论,给老师一个台阶下,他巧妙地说:“如果老师说得正确,那我肯定错了。”

某男,为一丑女的下属,被丑女看中,苦不堪言。这一天,丑女忍无可忍,终于向某男示爱,问:“你爱我吗?”某男长期防御,但也是被弄得猝不及防,生怕丢了上司的面子,毁了自己的前程。但他不愧为话语高手,仅仅是眉头一皱,便是妙语连珠:“如果我真的爱上了你,那我就是真的爱上了你。”女上司想了半天,悟得要领,只好作罢。

可以肯定地说,美言贵得体,这是大家都深深懂得,却又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但是,生活有时候有一点无奈,暗拍几个马屁,送上几句美言,竟然可以改变一下无奈的处境。

轻轻地打他一巴掌,让他觉得有点痛;再轻轻地摸一下他的痛处,让他觉得有点痒,一切都在一张笑脸的掩护下。这就可以让我们的论敌知道我们的厉害,从而放弃对抗,缓和公开的敌对关系。

美国有位总统马辛利,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涨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

对于态度较软的无理取闹者,我们可以绕个弯子,帮着对方找可下的台阶,平心静气打圆场;面对蛮横的无理取闹者,以恶制恶常常会大上其当,而以自责的方式予以对抗,常常能够以柔克刚,使之有面子地“弃恶从善”。

一位女顾客在一家商场买了一件外衣,穿在身上,丈夫却不喜欢,于是把外衣精心“伪装”了一番,来到这家商场要求退换,解释说绝没穿过。售货员检查了一番,发现外衣有干洗过的痕迹,于是顺水推舟说:“这件衣服的确有被洗过的痕迹。不信,你可以把它与其他衣服比一比。你们家的某位成员可能曾经把这件衣服错送到干洗店去,或者无意中用家里的洗衣机洗过。我就曾经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堆在一起,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它们一股脑儿塞进了洗衣机。”

顾客知道无可辩驳,于是她也“顺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某商场营业员,遇一个中年男子来退一只电饭锅。那锅已经用得半新半旧了,他却粗声粗气地说:“一个多月就坏了,什么鸟货?你再给我换一只!”营业员耐心解释,他却说什么“我来了你就得给退,光卖不退算个鸟!”为了不使争吵继续下去,营业员温和地对他说:“这种电饭锅已经用一段时间了,又没有质量问题,按规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执意要退,那就干脆卖给我好了。”就在营业员掏钱的时候,那个粗暴的顾客脸红了,一转身,悄然离去。

做好调停的角色

因为要做好下属,所以上司之间的口舌之争需要我们去调停;因为我们担当着某份职务或者某份责任,所以我们必须要做某些调停的事情;因为我们是社会中人,所以即使是陌生者之间发生“口水战”,我们也要发挥我们的调停才能。

小王和老周同在办公室工作。一次,小王去市府听报告,老周不知道,因此对小王很有意见,当面质问小王为什么不告诉他听报告的信息,两人因此而大吵起来。

彭主任了解吵架的原因后,对老周说:“听报告没有通知你,这不是小王的错,是我没有要他通知你,因为你们两人有一个人去听报告就行了。你如果有意见就对我提吧,不要责怪小王啊。”

老周听后,觉得自己错了,于是主动向小王致歉,他们又和好如初。

在一辆列车上,一位妇女卖雪糕,先说二角五分一块,后又叫五角钱一块。一位妇女买雪糕时说:“前面卖的二角五,后面卖的是五角,有这样做生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