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6830300000032

第32章 辩论战术的运用(7)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张丑的人,被送到燕国当人质。不久,齐燕交恶,燕王便打算把张丑杀了。张丑得知消息,连忙逃跑,但不幸的是,在边境上还是被守卫边境的官吏抓住了。

官吏对张丑说:“你是逃犯,必须将你抓去面见燕王!”

张丑说:“你们知道燕王为什么要杀我吗?是因为有人跟燕王说,我有一颗宝珠,燕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宝珠,可我的宝珠已经丢失了。燕王不相信,以为我在欺骗他,没法子,我只好逃跑。现在你抓住了我,还要把我交给燕王,我在燕王面前就会说是你夺去了我的宝珠,吞到你的肚子里去了。燕王为了得到宝珠就一定会把你杀掉,剖开你的肚子,把你的肠子一寸一寸地剪断来寻找,这样我活不成,同样你会死得更惨。”

官吏一听,知道了将张丑送交燕王的严重后果,非常恐惧,连忙将张丑放了,于是张丑就平安地回到了齐国。

要晓以利害,从心理上威慑对方,取得论辩胜利,自己必须对其中的利害得失有深刻的了解,成竹在胸,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对方,取得共同的认识。

晓以利害的同时经常有善意的威胁。这种威胁不等同于简单的吓唬。它的含义是:如果这样,或者不这样,就会产生那样的后果。比如说,你为了打消某个人的犯罪意图,就不妨稍稍夸大一下被绳之以法的严重后果。威胁程度过高,也会适得其反。

一个旅行团风尘仆仆地赶到事先预定的旅馆,却被告知当晚因工作失误,原来订好的套房(有单独浴室)中竟没有热水。为了此事,旅行团领队和旅馆经理之间有了这么一场对话。

领队说:“对不起,这么晚还把您从家里请来。但大家满身是汗,不洗洗澡怎么行呢?何况我们预定时说好供应热水的呀!这事只有请您来解决了。”

旅馆经理说:“我也没有办法。锅炉工回家去了,他忘了放水,我已叫他们开了集体浴室,你们可以去洗。”

领队说:“是的,我们大家可以到集体浴室去洗澡,不过话要讲清,套房一人50元一晚是有单独浴室的。现在到集体浴室洗澡,那就等于降低到通铺水平,我们只能按照通铺标准,一人降到15元付费了。”

经理连忙说:“那不行,那不行的!”

领队说:“那只有供应套房浴室热水。”

经理说:“我没有办法。”

领队肯定地说:“您有办法!一是把失职的锅炉工召回来;二是您可以给每个房间拎两桶热水。当然我会配合您劝大家耐心等待。”

这次交涉的结果是经理派人找回了锅炉工,40分钟后每间套房的浴室都有了热水。

威胁能够增强说服力,但是,在具体运用时注意态度要友善,道理要说明,威胁程度不能过分,否则反会弄巧成拙。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善用威胁。究其原因,就是态度不够友善、后果讲得不清,威胁程度过高。所以,运用这一方法劝说别人的时候,我们所使用的威胁不能是真的威胁,而是以此使对方懂得利害关系,产生恐惧感,以增强劝说的效力。以威胁进行劝说,威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威胁应该主要放在对于可怕后果的说明上,这样才能起到说服作用。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下面两点内容:一是低程度的威胁很难说服人,因为听众不害怕,对于听到的威胁往往会一笑置之;二是如果过分夸大其词,便会弄巧成拙。因此还要把握好威胁的度。

绵里藏针意味着软中有硬,硬是透过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婉言中预示敬戒,柔弱中显示刚强。在许多场合或多种人际关系中,对于对方的批评或反对意见,不能用尖锐的语言表达,而应用绵里藏针的方法,即用表面相当温和、实际带有批评意思的话。

下面是2000年全国大专辩论会关于“现代社会男人更累/现代社会女人更累”辩题中的一段辩词:

正方二辩:那台湾的男人是不是正在承担家务劳动呢?

反方三辩:台湾男人承担家务劳动,女人也有。

正方二辩:好,既然男人和女人在现代社会共同肩负社会工作和家务劳动,那为什么说女人一定比男人更累呢?

反方三辩:因为女人做事比男人多。女人平均一天要做7.16个小时,而男人只工作7.1个小时。如果她是职业妇女那就更糟糕,每天得再做2个小时的家庭工作,男人轻松得不得了。(掌声)

正方二辩:再请问对方辩友,现代社会女人的地位是否有所提高?

反方三辩:当然有提高。

正方二辩:男人的地位已经相对下降,但女人对其要求是相应提高,那么你认为男人不累还是更累呢?

反方三辩:男人由于地位没有像以前如此崇高,所以社会也不会像以往一样苛求男人做更多。(掌声)

正方二辩:还是请问对方辩友,既然现代社会女人争取到如此众多的工作权力和工作机会,反而变得更累,那妇女解放运动到底为女人解放了什么呢?

反方三辩:她们不过是要平等,但她们还是更累。谢谢大家!(掌声)

正方香港中文大学队二辩周寒立选择了反方台湾东吴大学队三辩范凯云作为进攻对象,正方本想以严密的逻辑层层推进,将对方步步逼近“男人更累”的圈套里去。面对周寒立的穷追猛打和逼人气势,范凯云并不像一般男选手那样慷慨激昂,针锋相对,只是幽幽地、真诚地、发自内心地讲述事实和道理——女人就是累。周寒立的攻击像拳击手的重拳,力有千钧;而范凯云的回答则是太极拳,看似软绵绵,却绵里藏针,一一化解了对方的强大攻势,并给予了有力回击。

1984年9月,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访问白宫时,曾开玩笑似地对美国总统里根夫人南希说:“请贵夫人每天晚上都对里根总统说句悄悄话——和平。”言外之意是里根总统头脑不够冷静,往往做出有损于世界和平的事。

对此,南希回敬说:“我一定那样做,同时希望你的身边也能常常吹出这样的‘枕边风’。”葛罗米柯听后,心领神会,微微一笑。

葛罗米柯和里根夫人的妙语,都在含蓄之中藏着三寸钢针,一个刺得好,一个扎得妙。听似玩笑,实则真言。

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一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技巧。

一、用温和的语言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

回击了一个巴掌,觉得痛,却不见手掌的痕迹,也没有听见巴掌的声音,这太厉害的一巴掌可谓语言太极式。不见手掌的痕迹是绵,厉害中的力道是针,是为绵里藏针。

有一次,有位外交官偶然看见美国总统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他问:“呵,总统先生,你经常自己给自己擦靴子吗?”这句话中显然带有讽刺的口吻,作为外交官,这种口吻会使听话的人感到难堪。

林肯却不动声色地回答:“是啊。你经常是擦谁的靴子呢?”

这话回答得非常妙,表明了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且给对方一记反击。这是尊者对卑者的回答。

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说:“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绵里藏针,话里藏话,总体上有两个基本功。一是能够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恶毒之意,否则便会成为笑柄,白白赔了笑脸。二是要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话说得很艺术,又让听话之人心领神会,明白你话中的锋芒所在。

使用绵里藏针的方法,首先是注意巧用敬辞或者委婉语,适当使用反问句;关键在于我们的针要硬,又要扎得准,真正击中对方的要害,使其有所顾忌,知难而退。

二、先说软话再说硬话

秦朝末年,楚霸王和刘邦争夺天下。损兵折将攻破外黄城,楚霸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活埋城里15岁以上的男子,因为这些百姓曾帮助汉军守城。在这紧急关头,有个13岁的小孩求见楚霸王。楚霸王问小孩为什么敢来见他,小孩说:“大王常说自己是百姓的父母,我是百姓的一员,当然是你的孩子了。孩子想念父母,难道都不敢见一见吗?”楚霸王转怒为喜,要小孩直说。这个小孩于是陈述了屠城的严重后果:“如果其他地方的百姓听说您会坑害投降的百姓,就不会开城迎接,而会拼死抵抗,这样你处处受敌,要攻占地盘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楚霸王想想也是,于是打消了屠城的念头。

先说软的,可以在强敌面前取得进一步论辩的机会;再说硬的,就可以显示一些威胁的力量。软的为绵,硬的为针,是为绵里藏针。

春秋时期,秦国准备袭击郑国,秦军走到卫国的时候,消息却被郑国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打算劝秦国主将改变主意,于是给秦军送去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还对秦军的主将说:“我国国君听说您将率军经过敝国,特地派我来犒劳您的随从。”其弦外之音是:你们想偷袭郑国,但郑国已经有了防备。由于秦强郑弱,所以郑国派出使者犒劳秦军,以尽礼节。如果秦国不识相,那就只好拼个鱼死网破了。秦军的主将当然明白这个明摆着的意思,于是放弃了对郑国的攻打计划。

三、选择庄重风趣的语言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同周恩来总理谈话时,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周总理庄重而又风趣地答道:“提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的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钢笔。”那个记者听后,露出一脸窘相,怔得半天时间也没有说出话来。

风趣显风度,庄重显力量。在论辩中做到既庄重又风趣,可以叫对方无力招架,自叹弗如。庄重为绵,风趣为针,是为绵里藏针。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由于双方身份不同,可能使一方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势力强大的一方故意发难时,弱方用硬碰硬的办法与之争斗是会吃亏的,要想坚持原则又能获取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软击硬,绵里藏针,用含而不露的口才去战胜对手。

避开分歧,先提出对方认可的问题,引诱对方尽量说“是”,然后再进一步使之接受原先不大可能接受的意见。

一个语文老师,他的弟弟发生民事纠纷,别人要与之对簿公堂,这桩案子恰好由他已经做了法官的昔日得意门生处理。一个晚上,老师挺自负地来到学生家,希望学生念师生情谊帮帮忙。

法官不能枉用三尺,又不能得罪恩师,于是说:“您是我最钦佩的一位语文老师。”

老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每个老师都有他的长处。”

法官接着说:“您上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尤其是上《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那一课,至今想起来记忆犹新。”

老师进入角色,高兴地说:“我不仅用嘴在讲,简直用心在讲。犯了人命案的薛蟠逍遥法外,反映了封建官僚官官相护、狼狈为奸的黑暗现实。”

法官感叹地说:“贾雨村徇情枉法,真是胡乱判案啊。记得当年您在课后告诫学生们,以后谁做了法官,不要做糊涂官,判糊涂案,学生我一直以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老师也只有点头称许,为弟弟设计好的一大套说词便不好意思出口了。

分量不轻的高帽子一戴,“坏人”的坏事都会有所收敛,何况是本性善良的人。日常论辩如此略攻心,对方也容易从荒谬中醒悟过来。

当对方求助于我们,而我们又力不能及,那我们只能给对方以足够的面子,先应承下来,再提出一个显得勉强的方法,由对方决定是否接受。这不是说反话。

俄国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做过这样的事情。

那是鲁宾斯坦的一次巴黎钢琴演奏会期间,一位贵妇人找到他,以一副傲慢的口气说:“伟大的钢琴家,我真羡慕你的天才,可是票房的票已经卖光了。”

鲁宾斯坦手中也没有票,又不愿给演奏举办者增添麻烦,当然不想答应她的要求,但是,他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平静地答道:“遗憾得很,我手上一张票也没有。不过,在大厅里我有一个座位,如果您高兴……”

贵妇人非常兴奋,打断他的话,满怀希望地问道:“那么,这个位置在哪里?”鲁宾斯坦答道:“不难找啊,就在钢琴后面。”贵妇人于是知趣地走开了。

先口头认可某一个荒谬的问题,再找出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另一个荒谬的问题进行反驳,就可以轻松达到否决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当然,如果第一个问题容易被驳倒,那么我们就不必绕这么一个大弯子。

东汉哲学家王充用这种方法驳斥过鬼神论。

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人有灵魂,而灵魂在人死之后就变成了鬼,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时候一模一样。王充反驳道:“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能变成鬼,难道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照你们的说法,衣服是没有灵魂的,不会变成鬼,那么,如果真的看见了鬼,它该是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再说从古到今不知已经过了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鬼就该挤满大街小巷,但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见过的,也说只见过一两个,他们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有人辩解说:“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说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以年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愤怒,怎么能说没有鬼呢?”

王充说:“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就死了,伍子胥还生谁的气呢?伍子胥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把那一锅滚水泼在夫差的身上呢?”

持鬼神论的人们听了,犹如挨了当头一棒,于是哑口无言。

用复杂问句巧设条件

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索讨,那个人拒绝归还,声称那马是自己的马。华盛顿便用双手蒙住马的双眼,对邻人说:

“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邻居回答说。

华盛顿把手从右眼移开,马的右眼光彩照人。

“哦,我弄错了。”邻居纠正说,“是左眼!”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这证明马不是你的,必须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

在这则故事里,华盛顿在马眼并不瞎的情况下,问哪一只马眼是瞎的,而隐含了“马有一只眼是瞎的”的前提,其邻人果然上了当。当然这种方法很讲究时机,通常是在对方放松警惕时突然提出,使对方在猝不及防中中计。

论辩中的复杂问语术就是运用一种隐含着某个虚假的预设而要求对方回答的问话,对方不论怎样回答,都得承认这个虚假的预设,使论敌陷入困境,进而将论敌驳倒的方法。

在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中关于“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的辩论中有这么一节辩论:

正方:对方同学矛盾了!开始说城市的发展不要流动人口就会有害我们的发展,一会又说不要没有流动人口的城市,请问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呢?

反方:这一矛盾非常好解决。我们的问题是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我们何曾说过流动人口不利于城市发展了?

正方:对方辩友自己也承认自身有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