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用智慧改变自己
6829600000014

第14章 赢得智慧就是赢得人生用智慧改变自己(6)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以力自威,大大地威慑了它的邻国东胡。为了限制匈奴的发展,东胡国不断挑衅,企图找借口灭掉匈奴。

匈奴国中有一匹千里马,毛油黑发亮如软缎,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它能日行千里,为匈奴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国宝。东胡知道后,便派使者向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群臣都认为东胡太无理取闹了,一致反对。

足智多谋的冒顿一眼就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但他也知道,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告诉臣下:“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国家。我们哪能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太不合算了!”这样,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冒顿虽然表面上不与东胡作对,但他暗地里壮大实力,明修政治,希望有朝一日将丢掉的面子找回来。

东胡国王得到千里马以后,认为冒顿胆小怕事,就更加狂妄。他听说冒顿的妻子很漂亮,就动了邪念,派入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惠,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听东胡国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都气得摩拳擦掌,欲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牙齿咬得吱吱响:连妻子都保护不了,还算个男人?况且还是个国王!然而他转念一想,东胡之所以三番五次使自己丢脸,是因为东胡的力量还比自己强大,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旦发生战争,自己的实力不济,很可能会战败,还是再忍让一回,等以后有了合适的时机再与东胡算总账。

于是,他强打笑脸,劝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啊!岂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伤害与邻国的友谊?”这样,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国王。

之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一定将丢的面子找回来。群臣听冒顿分析得有道理,于是也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以图日后能够雪国耻,报仇恨。

东胡国王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里马与美女,就认为冒顿真的惧怕他,更加骄奢淫逸起来。便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国交界处的方圆千里的土地。

此时的匈奴经过冒顿及群臣多年卧薪尝胆的治理,政治精明、实力雄厚、兵精粮足、老百姓安居乐业,已远远超出了东胡。

东胡的使臣来后,开口索要土地。冒顿一听,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振振有词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国王霸我王后,索我土地,实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一举消灭了毫无防备的东胡。

聪明人不会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去硬打硬拼,那样,有可能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也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损失惨重。在这种时候,他会先退几步,以求打破僵局,为自己积蓄力量,赢得时机。

别得罪小人

小人道德卑下,手段无耻,为公理所不容,为千夫所怒指。凡是正常人都看不起小人,但几乎所有的人又都畏小人如洪水、如瘟疫,有时宁愿讨个胆小怕事的骂名,也一定要绕路而行,生怕招惹了横行无忌的小人。小人之所以不可得罪,其原因就在于小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报复欲望。

唐朝时的李林甫是唐玄宗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端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轩昂的武将。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并随口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的将军调到了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唐玄宗,当然也就永远丧失了升迁的机会。

小人的行为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极小,为一点小荣辱会不惜一切,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所以,防小人是我们必须学会的本领,虽然我们不屑于与小人为伍,但不得不防,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秦朝时,赵高要陷害李斯,就故意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对李斯说:“现在各地群盗蜂起,天下大乱。可是当今皇上却一味地吃喝玩乐,不理国政。我本想来劝谏皇上,可我的官位小,说话也不为陛下所重。您身为丞相,这正是您分内的事,您为什么不劝谏呢?”

李斯听了哭丧着脸说:“可不是嘛!我早就想进宫劝谏。可是皇上天天深居宫中,想传个话进去也办不到,想见皇上就更办不到了。”

赵高故作亲切地说:“如果您真想劝谏,我给您找个机会,趁他闲着的时候你就到宫门外求见,我给您捎信时您马上就来。”李斯很感激他。

赵高经常在宫中侍奉秦二世。当秦二世和宫女们玩得热火朝天正在兴头儿上的时候,赵高就派人去通知李斯来求见。李斯急匆匆来到官门外求见,二世玩得正起劲,听到李斯求见,就不耐烦地说:“我玩得正高兴呢,告诉他先回去吧!”

就这样,皇上一玩到高兴的时候赵高就通知李斯来求见,连续三次都是如此。

秦二世非常生气,对赵高说:“我平时常有闲着的时候,丞相不来求见。偏要等我一玩到高兴的时候他就有事要来请示、扫兴,这不明明是认为我年轻瞧不起我吗,真是太不像话了!”

赵高见秦二世动了气,便乘机大进谗言,诋毁李斯,最后秦二世以谋反的罪名除掉了李斯。

李斯因为没有识破赵高的小人伎俩,在不知不觉中为其利用,最终招致了杀身大祸。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对待小人,不能一味地退缩,也不要因为一时的交情而不忍心当即翻脸,特别是你有把柄被人攥在手中的时候,有时不得不就范。此时,要考虑清楚,当断则断。古人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一旦认识到身边的人是小人,就要及时采取行动。对于那些善于纠缠的小人,特别是利用你的某些弱点或者过失要挟你的小人,不要顾忌眼前的小利。如果不断绝的话,或许大利也保不住了。决断时可以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不想再交往下去了”。也可以冷淡处理,采用冷漠置之的方法,不理不睬,使其无趣而去。

要拿得起放得下

聪明人懂得把握进退的分寸,进而做到明辨是非、趋利避害,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放弃的时候放弃。

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做事,都要懂得权衡获得与放弃。历史故事中,有很多人舍不得放下所得,这是一种视野狭隘的表现,这种狭隘不但使他们享受不到“得到”的幸福与快乐,反而会给他们招来杀身之祸。

韩信,淮阴人,少时“贫无行”,不会谋生,“常寄食于人,人多厌之者”。曾有一恶少年侮辱他,让他钻裤裆,“市人皆笑(韩)信,以为怯(懦)”。但“其志与众异”。他是位“忍小忿而就大谋”的“盖世之才”。他先从项羽,不受重用,又归刘邦,但犯罪当斩。临刑前他大喊:“汉王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执事的滕公“释而不斩”。经萧何数次推荐,被封为淮军后,破三秦、占关中、拔魏赵、下三齐,为汉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不愧是卓越的军事家。

韩信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实际能力。也就是说,他既能制定宏大战略,更能把宏大战略变成现实。因此,韩信应该是帝王之才,这就是刘邦对韩信不放心的原因——刘邦对韩信是利用的同时又严加防范,恐其不利于己。

韩信在拜将之前,就向刘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议,表明他胸怀大志,意在封王——他不懂得分封制度在当时已不合历史潮流。在这方面,他就远远不如张良有见识。张良出身贵族,却看出分封制度已不可行;而韩信出身贫民,却满脑子分封思想。刘邦虽然曾“自以为得(韩)信晚”而任他为大将,但刘邦始终没有像相信、依靠萧何、张良那样把韩信作为心腹对待,因为韩信总热衷占据一方,封王封土,这怎么能让刘邦放心呢?

刘邦坐稳了江山之后,看到韩信握有重权,并且深得军心,不由得十分担忧。他宴请群臣,面对臣下的恭贺,也忧心忡忡。张良察言观色,明白了刘邦是害怕功高之人今后难以控制,就私下对韩信说:“你是否记得勾践杀文种的故事?自古以来,只可与君主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同享福。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啊!我们要好自为之。”于是张良急流勇退,见好就收,请求回乡养老。刘邦故作恋恋不舍状,再三挽留,最后封其为留侯。张良功成身退,终于保身全名,足见其先见之明。

韩信虽然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但是对刘邦还是抱有幻想:自己对刘邦有过救命之恩。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诬告韩信恃功自傲,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刘邦更是不满于韩信的所作所为,不久就设计解除了韩信的兵权。

至此,韩信终于心灰意冷。他后悔当初不听张良之劝而遭此大难,不禁仰天长叹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现在天下大局已定,我也该遭殃了。”不久,有人趁火打劫,诬告他要谋反,于是刘邦终于对他下了毒手。

放弃是一种美丽,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只要你懂得追求,学会放弃,明了得与失的关系,特别是在人生的节骨眼上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那么你就会拥有美丽幸福的人生。

进退须有度

聪明人能分清不同的场合,进而采取不同的处世态度。在与上级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总是采取谨慎的为人处世态度,不至于因为说话、做事而冒犯和得罪上级,从而保证自己的地位。

聪明人总是主张立身唯谨,避嫌疑,远祸端。凡事先思退,再思进,所以能善保其身。中国历史上有功于朝廷的文臣武将,多数下场都不好。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60年,虽然也几经沉浮,但总算保全了自己,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给几十年戎马生涯划上完美句号。这不能不归之于他的谨慎。

唐朝郭子仪平安史之乱的事迹已为人所熟知,但很少人知道,这位功极一时的大将为人处世却极为小心谨慎,与他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风格全然不同。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住进了位于长安亲仁里的金碧辉煌的王府。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别处官宅门户森严的情况判然有别。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并且命姬妾侍候。有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看见他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儿子们觉得身为王爷,这样子总是不太好,一齐来劝谏父亲以后分个内外,以免让人耻笑。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1000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了。但是,谁能保证没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呢?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二心,我就百口莫辩了。现在我大开府门,无所陷私,不使流言蜚语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

几个儿子听了这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

作为下属,即使自己才华横溢,也不要在上级面前故意显示自己,不然的话,会让上级认为你是一个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气凌人,觉得你难以相处、彼此间缺乏一种默契。

有一次,纪晓岚因为有事去找乾隆皇帝,恰好乾隆正在饮酒。乾隆提出要与纪晓岚对句。他首行吟道:“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很有气派。纪晓岚站起来吟道:“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作盘。”不仅对得工整,而且亦有一番气派。乾隆听了,十分不快。纪晓岚看在眼里,知道乾隆好为人师,自己不该和他平分秋色,于是连忙解释说:“主上为天子,故风雨云雷,任从驱使;臣乃酒囊饭袋,故视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主上好大神威,为臣不过好大肚子罢了。”纪晓岚这样自我解嘲,乾隆立刻露出得意之色。

这里,纪晓岚开始只注意了对句,话一说出口,看到乾隆不快,忙又自我解嘲,才缓和了气氛。

要想做一个聪明人,就要看清形势,分清对象。面对上级,绝不能毫无顾忌,信口开河。否则,只会给自己的前程和事业带来阻力和困难。

给自己预留退路

聪明人说话做事不会把话说得太满,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而是考虑事情时既有全力以赴的进取准备,也给自己留条退路。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不论做什么事都难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所以,在没有成功的绝对把握时,应该先给自己留点余地,以便进退自如。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吴雅氏死于非命,海升的内弟贵宁状告海升将他姐姐殴打致死。海升却说吴雅氏是自缢而亡。案子越闹越大,难以作出决断。步军统领衙门处理不了,又交到了刑部。经刑部审理,仍没有结果。因为贵宁认定姐姐并非自缢,不肯画供。

经刑部奏请皇上,特派大员复检。

这个案子本来事并不大,但海升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有意包庇,判吴雅氏为自缢,替海升开脱罪责。没想到贵宁不依不饶,不断上告,惊动了皇上。皇上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会同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带同御史崇泰、郑徵和东刑部资深已久、熟悉刑名的庆兴等人,前去开棺检验。

纪晓岚接了这桩案子,也感到很头痛。不是他没有断案的能力,而是因为牵扯到阿桂和和坤。他俩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两人有矛盾,长期明争暗斗。这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纪晓岚敢推翻吗?而贵宁这边,告不赢不肯罢休,何以有如此胆量,实际是得到了和坤的暗中支持。和坤的目的何在?是想借机整掉位居他上头的军机首席大臣阿桂。而和坤与纪晓岚积怨又深,纪晓岚若是断案向着阿桂,和坤能不借机一块儿整他一下吗?

打开棺材,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看来看去,纪晓岚看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说,他要先看看大家的意见。

景禄、杜玉林、崇泰、郑徵、庆兴等人,都说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缢死的。这下纪晓岚有了主意,于是说道:“我是短视眼,有无伤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无,既然诸公看得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与差来验尸的官员,一同签名具奏:“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这下更把贵宁激怒了。他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说因为海升是阿桂的亲戚,这些官员有意回护,徇私舞弊,断案不公。

乾隆看贵宁不服,也对案情产生了怀疑,又派侍郎曹文植、伊龄阿等人复验。这回问题出来了,曹文植等人奏称,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乾隆心想这事与阿桂关系很大,便派阿桂、和坤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纸包不住火,终于真相大白:吴雅氏被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