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41种学习方法
6827500000039

第39章 由厚到薄五步读书法

本节结合前人的读书经验,重点介绍一套实现“由厚到薄”的读书程序,叫做由厚到薄五步读书法。

第一步:确定该读的内容。

古人讲“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万卷虽多当俱眼”。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书是多少呢?芽一部《论语》才1.37万字,一部《孟子》才3.54万字,都没有一张报纸的字多。这是古代的书,读上卷,也不过相当于看几千张报纸,不超过1亿字,量虽不小,但可以办到。

人类发展到今天,情况就不同了。书籍可谓浩瀚无际,即使是某一学科的书籍,一生也难以读完。我们面对知海书林,最重要的是选择,宜背诵的则背诵,宜精读的则精读,宜粗读的则粗读,不宜读的则不读。

清末张之洞写了一本叫《书目问答》的书,是专为他的学生写的,目的之一是告诉他的学生,选择好书读,不好的书不读,也就是读书要有选择。

所谓选择,首先要看一下所读之书的目录或者内容提要,然后根据需要确定哪些内容该读,哪些内容不该读。如果全书没有该读的内容,那么这本书也就不要读了。如果是教科书及其参考书,则以老师指导的为主;如果是课外读物,则以行家推荐的名著名篇为主。

读书可以消遣,可以增长才干,可以励志,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以励志为目的去选读课外书是最值得提倡的。

有的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以后,一见书犹如牛见了青草,不分好歹,大吃大嚼。这种做法很不可取。世上的书那么多,那么杂,不加选择地苦读一辈子也读不出个名堂来!不仅如此,有些书对青少年还有毒副作用,如果不加选择地去读,很可能被其诱离正确轨道。若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加以选择,便实现了广义的“由厚到薄”。

第二步:明确重点。

对于所学习的一切重点内容及一切应该内储的知识,可用钢笔在底部打上波浪线,或者作出其他标记,还可以书写体会,加眉批。下一步复习时就看这些内容,其他内容可以不看了。对于重点内容中的重点句子以及重点句中的重点词汇都要作出标记,而把那些多余的语言和词汇过滤出去。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东西统统抛掉”。对于你所确认的重点内容,可以边读边记笔记,然后,回过头来去整理笔记,使之网络化或条理化,最后,该内储的则抓紧记忆,该外储的则及时归类予以外储。

第三步:反复理解、领会、记忆应该内储的内容。

刚开始学习时,有一两处不明白、记不住也不要紧,继续往下看,当前后内容贯通以后,自然就大彻大悟了。 对于数理化等理科知识,要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多做练习题,以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应变能力。

第四步:归纳概括。

每一章乃至全书学完以后,对应该掌握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整理出来的内容可写在几张纸上,或者抄录在文摘卡上,或者加注眉批,实现“厚本变薄本儿,薄本变张纸儿”的飞跃。同时在此基础上,针对所有应知应会的内容提出若干问题,由自己一一回答。日后复习时方便、省时。对于应该外储的散见于书中的知识,抄录卡片,归纳存档 。

第五步: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

这是专指内储知识而言的。复习是为了弹掉覆在记忆之上的灰尘,应该适时进行,否则灰尘太多太厚,清除就费时了。对于文科知识,复习时可以回答第四步所提出的问题为主;对于理科知识,可以解应用题为主。

这种“由厚到薄”五步读书法,对于中学生、大学生、自学者都适用。在“知识爆炸”、“书刊泛滥”的今天,五步读书法中的第一步最为重要。

(钱钟书读书 )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用的也是这种学习方法。钱钟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群书。读中学时,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爱不释手,披阅不倦。考入清华后,他的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日泡在图书馆内,博览中西新旧书籍。自己的书就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他阅读面之广,连许多教授也叹为观止。

钱钟书的博学,归功于他的博览。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夸张,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钱钟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成功之路。

所谓“假设提问法”是指运用假设的方式提出问题,将学习引向深入。学习不只是接受新知识、新观点,还要善于质疑,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所学知识才真正为你所用。

古今中外一些科学领域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往往是从假设提问开始的。善于运用假设提问这种方法进行读书学习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见“问”的重要性。

说起提问,我们最先想到的却是上课时老师的提问。的确,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但是,世间万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既然老师可以“问”我们,那我们也应该可以“问”老师,“问”自己啊。这正是给大家介绍“假设提问法”的出发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