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6815600000058

第58章 鉴才智慧——观人识百相(9)

春秋时期,秦穆公有一次问伯乐:“你是天下第一等的相马名家,有没有可以继承你的子弟?”伯乐微笑着说:“我的子弟都很平庸,只能从马的筋骨辨别一般的马。但是天下良马的相法却是似有若无,令人无法捉摸。不过,我知道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有鉴赏马的特殊才能,超过我很多。他的个性淡泊,常常替人做工或是自己砍柴为生,但是他特别喜欢相马。如蒙应允,我倒很乐意为您引荐这个人。”

穆公听了,非常高兴,马上请伯乐把九方皋带来。

穆公接见九方皋后,就命令他出去寻找天下的良马。过了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见穆公,穆公问他说:“先生找到的是什么颜色的马啊?”

九方皋愣了一下,才说:“嗯!是匹黄色的雌马吧。”

穆公带着侍卫去看了看,结果马厩中站的不是黄色的雌马,而是黑色的雄马!穆公觉得非常失望,马上把伯乐叫来问:“你推荐的九方皋甚至连马的色泽、雌雄都分不清楚,哪里有什么本事去识天下良马呢?”

“其实您批评九方皋不认识马的地方,正是他识马的才能啊!他所看到的是一匹马内在的美好才能,而不是外在的形态。他的相马法是超越马的躯壳,直接认识本质的高妙境界啊!”伯乐说道。

果然,九方皋带回来的马,经过审试后,证实是匹超越群马的天下良马!

看问题要抓住本质,不要被一些表象所迷惑。相马是这样,难道看人不也是这样吗?

公元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当时,匈奴王郢支单于认为跟汉朝相距遥远,怨恨汉朝帮助呼韩邪单于,便羞辱汉朝使节,杀害汉朝大臣,与康居王国结盟,攻击乌孙王国,为害西域。陈汤为人勇敢,能深思熟虑,富有计策谋略,渴望建立奇功。他向自己的上司甘延寿说:“边境各族畏惧匈奴,如果我朝听之之任之,不出几年时间,西域各部都会被匈奴吞并。如果我们征发屯田的军队,并率领乌孙王国的军队,足以把他消灭,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甘延寿认为,这事应该先向朝廷请示。陈汤说:“圣上知道这事以后,一定召集公卿商议。可是这种大事,不是那些平庸的官僚所能了解的,让那些文官议事,什么事也干不成!”但甘延寿不肯听他的话,让他很郁闷。

正好甘延寿久病卧床,陈汤便决定自己干!他假传圣旨,征发各城邦国家的军队和屯田部队。甘延寿想加阻止,被陈汤按剑斥退,只好顺从。陈汤两次上奏自我弹劾,并陈述所以如此做的理由。陈汤勇敢而有智谋,彻底消灭了郅支单于的势力,将郅支单于的人头送到长安。陈汤威震西域,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另一支匈奴呼韩邪单于因此进一步接近汉朝。

陈汤以极小的代价做出了如此大的业绩。但是陈汤的缺点亦显而易见,他假传圣旨,擅自调发军队;他还乘机掳掠了敌人的许多金银财富据为已有,带入关时,被守关人员发现扣留,陈汤被关进了监狱。陈汤该立功还是该定罪?这可让朝廷犯了难。官员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陈汤立下的是天下奇功,应予升官封爵。而执政的宰相特别厌恶陈汤擅自行动,生事于蛮夷,为国招难,罪当伏诛。

最后汉元帝折中了一下,总算肯定了他们两人的功劳,封两人为侯,食邑三百户。赏赐与功劳相比,是小了点,但毕竟是一种肯定。

作为领导者,看人要看优点,如果下属有一点过错就严加追究,那后果只能是下属循规蹈矩,责任心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团队只能是一个平庸的、缺乏活力的团队。

宋人吴奎说过:“赏罚难并行。”或赏或罚,既赏而又罚,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是非的表现。只能赏大功,不能同时又罚小过。这样,才能鼓励下属想尽一切办法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子产用人

要想使一个人在其位置上做出最大的贡献,一定要先清楚此人的性格、能办等各个方面,如此,才能人尽其才。这是每一位领导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用人,先要知人,知人越详,任用也就越恰当。知人就要了解人,了解人的长处短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其长,避其短,所谓知人善任,就是这个道理。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出于公心,如此,才不怕别人说长道短,才能名副其实地做到人尽其才。

春秋时期的子产在用人上所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

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很有才干,精通政事,善于治理国家,因此被委任管理国家大事。

有一次,子产因有一件国事需要伯石去办,在交给他任务之前,子产先给了他一座城邑作为领地。另一个官员太叔对子产说:“事情是国家的事情,国家是大家的国家。大家都为国家办事,为什么单单送给伯石东西?”

子产说:“人和人不一样,像伯石这样的人,让他没有个人欲望是困难的。满足他的欲望而让他成功地办成所办的事情,这不也是国家的成功吗?城邑有什么值得吝惜的,难道它还会被搬走不成?”

后来,伯石害怕众人议论,要交回封地,但子产还是坚持把城邑给了他。

不久,郑国的公卿伯去逝,郑王让太史命令伯石做公卿。伯石假意推辞,说自己无能无德,不堪重任。太史无奈,只得退出。太史走后,伯石又派人去请求太史重新发布他的命令,等到太史发布命令后,伯石又假意推辞,就这样一连反复三次,伯石才接受任命。这就给人一个假像,似乎伯石很谦虚,三次任命才接受。子产对伯石的虚伪很反感,所以在自己当政期间,始终让他处于次于自己的地位,不过分倚重。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清了,缺少鱼类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和养分,鱼就无法在这样的水中存活;一个人对下属要求过于严苛,不允许他有一点毛病,一点缺点,他也就没有下属可使用了。子产用人,允许他有私欲,并适当地满足他的私欲。因为他知道,人而无欲,难为其人。但子产决不容许贪得无厌,不容许虚伪,像伯石接受公卿任命的过程,不但求位,还要求名,实属贪得无厌,以假意辞让掩饰其对公卿位的欲求,求其虚伪?子产对他的压制真是太应该了。水至清则无鱼,但水至浑则鱼亡;人至察则无徒,但人不察则徒乱。

如何把握清与不清、察与不察之间准确的度,确实是一门用人的学问。因此,要想使一个人在其位置上做出最大的贡献,一定要先清楚此人的性格、能力等各个方面,如此,才能人尽其才。这是每一位领导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使功不如使过

“使功不如使过”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用人之道。对有过者,宽容之,信任之,使用之,就可使之以一种感激之情以十倍百倍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功补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一般用人者,都希望手下之人有功,不容其有过。然而善于用人者,却能利用手下人的过错,化消极为积极,充分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唐高祖李渊便是如此。

李靖青年时就颇有文才武略,他常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若生逢其时,遇到明主,必当建功立业,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号称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军事,都连声称赞,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能和我在一起谈论孙子、吴起兵法的,只有这个人啊!”

李靖初仕隋,任长安县功曹,后任驾部员外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都与他很好。杨素曾经抚摸着自己的坐椅说:“你终究要坐在这个位置上。”

大业末年(618年),李靖任马邑君丞。适逢唐高祖李渊在塞外攻击突厥,李靖访察高祖的行动,知道高祖有夺取天下大志,便要向隋炀帝密告李渊预谋造反的事。他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到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因道路阻塞而停滞。高祖攻破京城长安,擒获了李靖,要将他斩首,李靖高喊道:“您起义兵,本来是为天下人除暴乱,想成就大事业,却因为个人恩怨而要斩杀壮士吗?”高祖认为他的言辞雄壮,李世民又坚持为他说情,于是高祖就虎恕了他。不久,李世民将李靖召入幕府。

武德二年(619年),李靖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因立下大功授开府之职。当时,萧铣占据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高祖派李靖前去安抚他。李靖率轻骑兵抵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遇到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所率领的数万义军驻扎在山谷,庐江王李瑗率军前去讨伐,屡次被义军击败。李靖为李瑗设计攻击义军,多次取胜。李靖率军到达硖州(一作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被萧铣领兵阻遏,长久不能前进。高祖因为李靖在中途长时间滞留而大怒,暗中命令硖州都督许绍将李靖斩首。许绍爱惜李靖的才能,为他请命,于是李靖才得以免除死罪。适逢开州(治所在今四川开县)义军首领冉肇则造反,率领义军进攻夔州(治所在四川奉节县东),赵郡王李孝恭与义军交战失利。李靖率领八万精兵,突袭义军营寨,然后又在地势险要之处设下埋伏,义军果然中计,交战中,李靖将义军首领冉肇则斩首,俘获义军5000余人。高祖闻讯,非常高兴,对众朝臣说:“我听说,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然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于是,高祖降旨慰劳李靖说:“你竭诚尽力,功劳极其显著。我远在都城,已看到你的至诚之心,特予赞扬、奖赏,请勿担忧不得富贵。”又亲笔给李靖写书信道:“我对你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我早就忘了。”

李靖接到嘉奖诏书及高祖的亲笔信之后,深受感动,更加竭忠尽智报效国家,以谢高祖知遇之恩。

“使功不如使过”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用人之道。对有过者,宽容之,信任之,使用之,就可使之以一种感激之情以十倍百倍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功补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当然,信任使用有过者,是过而能改的君子,对于那些文过饰非的小人,万万不可行此道!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太宗认为马周识大体、顾大局,敏感性强,办事又公平,且勇于发表意见,于是先后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中书舍人,最后做到中书侍郎、中书令要职,成为贞观时期著名的枢要大臣。

马周,茌平(今山东茌平县东南)人。自幼父母双亡,家贫如洗,年过而立,尚未取妻。但刻苦好学,精通书史,志气谋略,样样过人。他曾应聘做过博州的助教,后因酒后失言而受责,愤而出走,西游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家食客。

时值唐太宗李世民广开言路,令百官上书批评时政。中郎将常何因出身行武,带兵打仗堪称英杰,而论经书则一窍不通。为落实太宗旨意,他只好下商马周,请其代笔。马周凭其雄才大略,连夜挥毫,竟代常何言论二十余事。次日,当太宗看了常何的奏章,件件言简意赅,有根有据,完全符合自己的意图,真是又惊又喜。但他突然意识到:常何是位武将,读书甚少,是写不出这剖析入理、文从字顺的奏章的。于是,便问常何:“此等见识议论,非卿所及,卿从何得来?”常何急忙从实禀报。太宗大喜,忙宣马周上殿。太宗向马周提了几个问题,马周都对答如流,句句令太宗满意。太宗断定他是位人才,就令他在门下省供职。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太宗想明确规定长孙无忌等14位功臣的职位可以世袭。马周即上书阻谏说,“尚有孩童嗣职,万一骄逸,则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太宗认为言之有理,便收回成命。不久,太宗想去离长安数百里远的九成宫避暑。马周得知后又上书阻谏,说:“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太宗看后,深以为是,于是罢行。

久而久之,太宗认为马周识大体、顾大局,敏感性强,办事又公平,且勇于发表意见,于是先后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中书舍人,最后做到中书侍郎、中书令要职,成为贞观时期著名的枢要大臣。

武则天相人有术

武则天识人有术,既重视内官,又不忽视外官,使中央与地方能形成一股正气,对巩固自己的政权,加强自己的统治,都起到重要作用。

武则天对权臣的任用上很慎重,对地方官的选择任用也十分重视,她深知地方官乃民之父母,事关她统治的基础。

唐长安四年(704年)三月,宰相李峤、唐休璟向武则天说:“都是因为我们做宰相的没把政事办好,才使战争没能止息,百姓生活困苦,国库也很空虚,还有一些官吏贪赃枉法,致使陛下常临朝兴,为国事担忧,我们心里也很惭愧,但不知怎么办才好。我们也曾在一起议论过,以为当今头等大事,是富国安民,为此,必须选择和任用好的地方官。可是,臣见朝廷议事多重内官,轻外职,每次任用地方官,谁都不愿前往就任。近来所任外官,多是有罪被贬之人,现在风俗不纯,都是因为外官不得力。希望陛下在朝内百官之中,认真挑选有能力的人,前往大州任长官,以便把地方的吏治搞好,实现国富民安的大计。臣等请求停止内侍,带头去外地任职。”

李峤、唐休璟都是武则天信任的宰相,他们的话引起了武则天的深思。她突然记起当年太宗皇帝把刺史、县令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细看的情景,越发感到选择地方官的重要。但她却不忍将这两个身居要职的官员派到外地去。

武则天正在犹豫,凤阁舍人韦嗣立主动请求前往。这韦嗣立是宰相韦思谦之子,幼年好学,颇有文才,中进士。他先是做双流县令,在蜀地的地方官中较为突出。继而入京为内官,此时为凤阁舍人。

武则天觉得韦嗣立是一个理想的人选,又见他主动请求去地方,很满意,遂令韦嗣立到汴州去任刺史。

裴怀古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地方官。长寿年间(692—694年),姚州等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发生反叛,武则天派监察御史裴怀古前去招抚。裴怀古到了姚州,宣布法纪,申明赏罚,对参加反叛的人区别对待,结果每天都有许多被胁迫反叛的人前来归附。裴怀古只把叛首押回洛阳,其余一概不问,准其还乡,当地百姓感激涕零,立碑以颂功德。

长安三年(703年),始安僚族欧阳倩率众数万攻打州县,朝廷命裴怀古任桂州都督,前去镇抚。裴怀古在前往桂州的路上,派人给欧阳倩送去书信,申明利害,规劝降服,使欧阳倩终于率众归降,并说,他们是受地方官欺压,无法生活才不得不起事的。裴怀古见其话出自真心,亲自前去抚慰。反叛者交出所掠财物,表示愿意悔过自新。从此,岭南得以平定。

一天,武则天把担任起草诏书工作的崔神庆叫到面前说:“并州是我的故乡,北方的要地,驻有重兵,需要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前去做长史。我反复考虑,没有人能胜过你,我决定派你前去。”说罢,又拿出一张并州的地图,同崔神庆一起看,商量治理并州的大政方针,还亲自为崔神庆选择动身的日子。崔神庆到并州后,一个富豪假造诏书,说要取缔旧币,改用新钱,使市场上粮价飞涨。百姓们很是不安。崔神庆立即上奏武则天,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国计民生,因此才发现诏书是假的。武则天感到崔神庆有胆有识,下令予以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