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6815600000051

第51章 鉴才智慧——观人识百相(2)

也许你会说,就算刘邦无所不用其极的考察,只要没有二心,刘邦又奈我何?说是这样说,但权力场中的法则却不是如此!只要刘邦接收不到可让他放心的有力讯息(哪怕是假的讯息),他就有可能会有所动作,至少也会继续怀疑,而这种怀疑的时间一拉长,变量就会增加!

伴君如伴虎,光是忠心还不够啊!

第一印象不可忽视

在仪表、举止、谈吐等方面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会提高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分数,有助于你的事业。赢得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心理学上讲“首因效应”,意思是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往往会形成印象的定格。虽说瞬间接触只能认识他人的表层而已,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内涵,可是现在这忙碌的时代,人与人会面时间很短暂,一个人的内涵怎能充分展示呢?也许你只有一次表现的机会,失掉这次机会就输了。

三国时的张松留给曹操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声威比吴、蜀要大得多,此时的他志得意满。益州牧刘璋害怕张鲁讨伐自己,派张松到曹操那里陈述利害,希望曹操攻打张鲁,以解自己的危难。

张松这个人非常聪明,见识通达,就是模样惨了点儿,个头儿矮,前额像锄头,头尖,鼻塌,牙齿外露。这副尊容无论谁见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印象。曹操对待张松很冷淡,而张松挺有个性,还把曹操抢白一番,曹操把他轰了出来。

识人难,用人也难,要用人必须能辨识人才。曹操以知人善任著称于世,然而这一次他却看走了眼。本来张松暗地里绘了益州各处的地图,准备献给曹操,曹操的狂妄,使张松改变了主意,后来他把地图给了赏识他的刘备,使刘备能三分天下,否则,三国历史会改写。

张松不得志,不仅在于曹操,还在于他自己形象太差,如果他像周瑜那样,雄姿英发,仪表堂堂,曹操准会奉为上宾。

和他境况相似的是庞统。《三国志》中说庞统被鲁肃推荐于孙权面前,孙权一看这个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悦”,于是轻视庞统。庞统求职失败,来到刘备这里,刘备看他相貌丑陋,也不喜欢他,只是让庞统做个县令,真是大材小用。

第一印象如果给人聪明、稳重的感觉,下次见面时即使与对方发生激烈的争执,对方会认为这个人对工作投入、认真;如果第一印象留给人的是穿着随便、气质差、散漫,第二次见面双方发生争执,对方会认为此人固执己见、目中无人。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说过:“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看来,“漂亮者生存”这话有一定道理。据统计,外表漂亮的人收入要高于平均收入水平。

不过,外表并不是一切,外表普通的人也可以从仪表、举止、谈吐方面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例如,与人接触时目光要平视对方,显出坚定和热情,目光不要游离不定。

说话声音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口齿要清楚;服装要整洁,不要装奇异服;发型必须和头型、脸型、体型相协调。等等。

通过着装、服饰、发型、化妆等方式可以使自己形象大为改观,从而多一些自信。我们要时刻注意,也许我们精心掩饰了自己的缺陷,别人可能依然感觉很明显。如果别人有意或无意提及你的缺陷,就坦然面对,能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会更好,比如相声大师马三立曾说:“模样长得惨了点,对不起老几位,还让您花钱买票。”他的幽默反而让人觉得他的缺陷也显得可爱。

和人打交道时,适度地把自己“包装”,等于强化了自己的“产品形象”。他人的青睐,证明你已成功地推销了自己,别人接受了你这个人,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就会很容易获得。

不经意间最露本质

在不经意问表现出来的,才是最本质的。以小见大,或许失之偏颇。但观察一个人时,注意一些感性的细节,还是很必要的。

不知道如何识别人,就肯定不知道如何使用人。而识别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看他在不经意所表现出的诸多细节。

我们来看几个细节:

燕王朱棣率兵进逼南京时,建文帝的大臣王艮准备以身殉国,不愿向朱棣屈服。于是他在与妻儿诀别时说:“食人之禄,死人之事,我不能再活了。”当时朝中大臣解缙、吴溥、胡靖与王艮一家为邻。在南京城被燕军攻陷的前一天晚上,几个人相约来到吴溥家。谈到目前的危险和个人的出路时,解缙陈说大义,胡靖慷慨激昂,都决心死节,只有王艮独自流泪不止。当解缙、胡靖、王艮离开吴溥家后,吴溥年幼的儿子吴与弼感慨地说:“胡叔能为国而死。”

吴溥说:“错了,我看只有王叔能死节。”

话音未落,就听隔壁胡靖在家里大喊:“外边很乱,要看好家里的猪,别让它跑了。”

吴溥转过头对儿子说:“你听见没有,胡靖连一头猪都舍不得,难道他能为国殉身吗?”

过了一会儿,吴溥听到王艮家里有哭声,原来王艮誓死不降朱棣,已饮毒酒死了。

再一个故事是关于洪承畴的。洪承畴系明末重臣,在松山战斗中为清军所败,被俘。皇太极极想收服洪承畴为己用,命范文程劝降。起初,他坚决不降,还骂不绝口,范文程仍善言安抚,并与他谈论古今事。恰巧房梁有积尘落到洪承畴的襟袖上,范文程发现他几次轻轻将尘拂去。

范文程回来报告皇太极说:“承畴不会死的,他如此爱惜衣服,更何况对自己的生命呢!”于是,皇太极亲自劝降,洪承畴果然归顺清朝。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列宁识人的。有一次,列宁发现人民委员会一个工作人员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颗钮扣。列宁看到了,没有出声,走了过去。碰巧第二天列宁又遇见了这位同志。一看,他上衣口袋上还是没有钮扣。到第三天也还是没有。到了第四天才看到钮扣缝上了。“总算缝上了。”列宁很高兴。

后来,委员会推荐那个掉钮扣的人负责粮食征集工作。列宁有些犹豫不决。人们对列宁说:“他是一个能干的人”、“是个有功之人”、“是个勤勉可靠的人”……列宁想要提钮扣的事,但没有出声。那位工作人员带了粮食征集队出发了。

过了一段时间,列宁接到报告。说那位工作人员不胜任工作,粮食征集工作一团糟。人们说:“失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他没有预先提防,漫不经心。”也有人庇护这位同志,说:“列宁同志,这是偶然事故。”

列宁听着,他自己则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东西。别人颇感兴趣:列宁在那里画什么?往纸上一看,只见纸上画着一颗钮扣。

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才是最本质的。以小见大,或许失之偏颇。但观察一个人时,注意一些感性的细节,还是很必要的。

二、洞悉人性,方可知人恩怨必报

落难公子重耳当上国君之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一丝不苟。看来,对落难的人就算不愿相助,至少也不必落井下石,因为这只会让你增加敌人。

晋文公重耳在即位之前,曾在国外流浪了十九年。在流亡的过程中,很多国家对这位落难公子十分冷淡,甚至还无礼羞辱。

重耳在曹国的时候,曹国国君听说他天生具有异相,胸前的肋骨连成一块,便好奇地在重耳沐浴之时偷偷窥视,然后大笑而去。重耳甚感羞怒,立刻率从臣离开曹国。曹国的大夫僖负羁知道了这事,连忙追上重耳一行,为国君的失礼请罪。僖负羁恭敬地送重耳出境,临别之际,并奉赠美玉为礼。虽然重耳婉拒了僖负羁的礼物,但对他的殷勤礼敬却是铭记在心。

又有一次,重耳等人想经过郑国前往秦国。晋国的君主惠公担心重耳会得到外国援助,回来夺取君位,因此传书各国,警告不得接纳重耳。郑国国君不想得罪大国,便拒绝重耳入境。

这时上卿叔詹谏说:

“公子重耳出亡,不少晋国世家子弟委身相从,随之颠沛流离而毫无怨言,可见此人具有过人之处,日后必将成就大业,国君为何不趁现在结好于他呢?”

无奈郑君并不听从,依然不许重耳入关。叔詹又说:

“郑国若不礼遇重耳,必因此结生仇怨,若他日重耳登基为君,定会起兵报复,不如及早诱人国中杀之,以绝后患。”

可是郑君怕事,不采纳这个建议。然而叔詹却私底下派人去杀害重耳,希冀免除郑国日后的灾难。但暗杀没有成功,重耳反从刺客口中知道了叔詹的阴谋。

后来重耳到了秦国,借由秦穆公出兵相助,取得了晋国君位。不久后他起兵攻破曹都,俘虏曹国君臣,惟独特赦僖负羁,以报答往日相敬之德;晋军后来又围困郑都,郑君惧而求和,晋文公请杀叔詹而后许之。在成就霸业的同时,晋文公也对其他过去礼敬相助,或侮辱迫害他的人,一一进行了报恩和报仇。

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绝佳的演绎。邓蒂斯受人陷害入狱,出狱后就开始逐一地报仇或报恩,长久的屈辱在他心中积蓄的力量是可怕的。这也给我们警醒,对落难的人就算不愿相助,至少也不要落井下石,因为这只会让你增加敌人。

先知往往是寂寞的

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先知的远见卓识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所以他们往往不被大众理解。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有一次他路经蔡国,蔡桓侯知道后,便派人以宾客之礼接待他。

一见到桓侯,扁鹊立即对他说:

“据我的观察,您已经生病了,不过好在病症只起于皮肉交会之间,若能及早医治,就不会有危险。”

可是桓侯笑了笑说:

“我没有疾病。”

等扁鹊离开后,他还对左右说:“没想到扁鹊这个名医,竟为了想谋利,而诬指一个健康的人有病。”

过了五天,扁鹊又来请见,向桓侯说:

“您的疾病已蔓延到了血脉,如不医治,会十分严重。”

但桓侯不信,还是回说他没有病。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度向桓侯说:

“您的病变已经侵入内脏了,若再不医治,恐怕将十分危险。”

这时桓侯有点不高兴了,认为扁鹊又来危言耸听,于是不理睬他。

再过五天之后,扁鹊前去求见桓侯,一见到他,扁鹊一句也不多说,急忙告退。桓侯觉得很纳闷,便派人去询问扁鹊退走的的原因。

扁鹊说:

“病情在皮肉之间时,用推拿就可以治好;病情在血脉之中时,用针砭就可以治好;若病情进入脏腑之内,用药方慢慢调理,也可以治好。但如今桓侯的病情已深入骨髓里,就是连掌管生命的神,也要束手无策,又何况是我呢?因此索性也不劝他再做医疗了。”

果然五天后,桓侯卧病在床,使人赶快去请扁鹊来救治时,扁鹊已经离开了蔡国。最后桓侯就一病不起,溘然长逝了。

真正有功力的中医,从一个人的气色、声音、眼神、动作等等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身体状况。可是真正高明的医生很少,因此人们一旦遇到了,对医生的“危言耸听”往往不能相信,因为我们已习惯与一般的医生或平庸的医生互动,而这种医生有的缺乏功力,只能见病医病,甚至还医不了病或医死人!有的好一些,还能察知一些隐藏的身体危机,但却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他怕病人不能接受;也不愿意先行用药或做其他方式的治疗,宁可见病再医,因为不如此不能显现他的“医术”。

扁鹊真是神医,只是蔡桓侯是个平庸的病人,无法相信扁鹊所言。其实不只蔡桓侯,其他一般人有几个能接受扁鹊的说法呢?扁鹊好比先知,好比是个有远见的人,这种人在很多时候注定是个寂寞者,因为他所见人皆未见,所言因而成了一派胡言!

保护自己的谋略

小人很善于保护自己,他们会因人而异地采取一些与其本心相违的方法行事。小人的这种复杂性和欺骗性,人们必须有清醒认识,才可拨云见日,令小人无可遁形。

上官安是汉武帝重臣上官桀之子,他本是个骄纵浮乱之徒,做事也不知忌讳,上官桀便多次教导他说:

“欲成大事,必欲克已有惧。似你任性胡为,恶名远播,又怎能让人拥戴以增人望呢?这是每个成事者的大忌啊。”

上官安虽是顽劣,人却极为聪明,从此他换了一副面孔,极力和有贤名的人交结,对人也客气多了,故意干些扶贫济困的事。

上官安的名望日增,上官桀便撮合他娶了霍光之女为妻,两家联姻。上官安先是不愿,上官桀就教训他说:

“我和霍光同为重臣,你娶了他的女儿,我们上官家的富贵就多了一层保障,起码也不会和他闹翻了,对你更有天大的好处。”

上官安心领神会,不仅马上答应成亲,婚后他更百般讨好妻子。汉昭帝即位时年仅8岁,他的姐姐盖长公主留居宫中,照料昭帝。盖长公主年轻寡居,私下和他儿子的朋友丁外人相好。上官安知道这件事后,于是全力和丁外人结交,不惜重金陪丁外人寻欢作乐。上官安的心腹手下日久看不下去,便对上官安说:

“大人一家权贵无比,为何对一个丁外人如此恭维呢?”上官安说:

“正因我家势力显赫,我才要处处小心,多结善缘啊。丁外人受公主私幸,人又聪明过人,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我只能增长见识,受益非小,这不是一般人所能预见的。”

上官安女儿6岁时,他为了能让女儿当上皇后,遂求请霍光促成此事。霍光认为外孙女年纪幼小,没有答应。上官安并不气馁,他找到丁外人,讲了自己的愿望;为了让他全力相助,他还颇为诱惑地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人若是相助我女当上皇后,我们父子在朝执政,再倚重皇后权位,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你深得公主欢心,到时我们父子再提议封你为侯,汉朝有个惯例,列侯可以娶公主为妻,你的心愿不也会达到?你是个聪明人,自知此事对你我都大有好处。”

丁外人心中大喜,便多次在盖长公主面前提及此事,他还故作忧心之状说:

“上官桀父子同为重臣,此事若不应允,就会因此而得罪了他们,结下仇怨。我们固然不怕他们,可对我们终无半点好处,弄不好我们的事就再无结合的希望,这才是我最担心的事啊。”

盖长公主一心想和丁外人早日结成夫妻,她也怕上官桀父子从中作梗,无端生事,一想到此事对自己并无害处,她便自作主张召上官安之女人宫为婕妤,一个月之后又册封她为皇后。

上官安心愿得偿,又被封为桑乐侯,升任车骑将军,一时自认为无需伪装,便开始恢复本相,放纵胡为起来。他受到皇帝的赏赐,出宫后就向门客吹嘘不止;酒后裸体闹事,与他父亲的姬妾也敢打情骂俏。

上官安的这番举动被霍光得知,他怒不可遏地把他召来,当面训斥他说:“你一日富贵,就荒淫至此,这是败家灭身的前兆啊,如何不慎呢?从前我看你是个君子模样,这才将女儿嫁给你,莫非你本性难移,这会就无所顾忌了吗?”

上官安表面认错,心中是十分怨恨。他不思己过,却是暗中唆使燕王告发霍光。此计不成后,上官桀父子又阴谋造反,拥立上官桀为帝。事情败露,上官安并不有悔,他反是遗憾地说:

“怪只怪我操之过急了,我若再忍耐一时,也许大事必成。”因此事牵连,盖长公主、燕王都自杀身死,上官宗族也被诛灭。

知人堪难

王莽为了篡汉,可谓处心积虑,一开始他还真蒙蔽了大众的眼睛。看来,一个人的言行和本质有一个发展过程,人们对他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放言》诗,其中说到“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考察一个人的是非善恶,不能看一时一事,至少要用七年时间。这里以王莽为例,说明知人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