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百年哈佛
6813600000038

第38章 感悟六:创造财富获得成功(3)

面对纷至沓来的说客,小亚当斯未置可否。财阀们却觉得胜券在握,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还没有一个总统敢对他们这些掌握着美国经济命脉的大亨们说个不字。

孰料,小亚当斯的决定却让他们大吃一惊:所有的基础设施工程全部面向实业界招标。也就是说,美国所有的企业,不分大小强弱,只要具备符合工程要求的资质,均可平等参与竞标。财阀们对小亚当斯的“不上路”大为震怒,他们通过自己的代言人向总统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们打出去的凶猛的“组合拳”都被有力地挡了回来,小亚当斯像个足球场上忠于职守的守门员一样,左扑右挡,力保“大门”不失。

就这样,小亚当斯成了美国民众眼中最聪慧正直的总统,这就是他服务民众所获得的最高的报酬。

做让众人愉快之事,为什么更容易成功呢?这个道理,中国的古人早有论述,他们将这一规律总结成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政治方面,它也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么,做什么事能让人愉快昵?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是让别人获得实际利益。虽然你不一定自己掏钱,但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使别人得到实际利益,都能让人感到愉快,并赢得别人的喜欢。

有一家大报新聘请了一位总编。新总编没有报界的工作经验,甚至“连采访的大车都未坐过”,因此,报社的同仁对他能否胜任都抱怀疑态度。

新总编上任第一天,在“就任演讲”中对各位同事说:“我此次就任报社的职务,别说是做总编辑,就是当资料室职员的资格也有问题,因为关于资料的调查统计方面,我只对经济方面略知一二。所以我只有一种意愿,希望坐坐新闻记者的大车,同时也希望由于坐了大车能得到各位外勤同事的体验,将来去某银行请求他们合作,替本报同事办一种接近市区的购房分期付款……”

他的话还未讲完,会议室里已是一片掌声,大家都觉得他是最适合的总编人选。

请记住,你给人的利益一定要真正到对方手中时才算数,若是为了讨人欢喜空口许诺,暂时的好感可能换来的是将来更大的怨恨。

除此之外,能让人愉快的还有以下九件事:

其一,尊重每一个人。处处尊重别人,得到的回报是别人的尊重。所以,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你自己。

其二,患难之中伸出援手。虽然不能完全依靠给人帮忙这种法子结交朋友,但到了朋友需要帮助时,还是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患难中的“雪中送炭”,总是人们最珍视的。

其三,常存感激之情。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要存感激之情。虽然你应该祈祷对方一帆风顺、无须你报答,但一旦有必要,也应“涌泉相报”。这种君子之风,无疑是受人喜欢和尊重的。

其四,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互不理解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普遍疏离隔膜。因此,人人都在内心深处呼唤理解。如果你能常常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尝试着去理解别人,必然大受欢迎。

其五,真诚赞美。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喜欢赞美。”赞美之所以得其殊遇,一在于其“美”字,表明被赞美者有卓然不凡的地方;二在于其“赞”字,表明赞美者友好、热情的待人态度。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也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因此,对于他人的成绩与进步,要肯定,要赞扬,要鼓励。当别人有值得褒奖之处,你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诚挚的赞许,以使得人们的交往变得和谐而温馨。

其六,给别人带去欢笑。人人都喜欢和机智风趣、谈吐幽默的人交往,而不愿同动辄与人争吵,或者郁郁寡欢、言语乏味的人来往。因为笑是这个世界上的紧缺产品。如果你能用自己的智慧给人们带来笑声,谁会不欢迎你呢?

其七,大度为怀。人与人的频繁接触,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大度和宽容,就会使你赢得一个绿色的人际环境。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不要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生活的路,因为有了大度和宽容,才会越走越宽,而思想狭隘,则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其八,有了过错马上道歉。有时候,自己欠考虑,可能会误解别人的好意;自己一句无意的话,可能会大大伤害别人的心……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别人,或者无意间做错了事情,就应该马上真诚地道歉。没有人认为你有权力伤害他,你的道歉却能平衡他的不平心理。

其九,尽量不要做需要别人原谅的事情。做了错事赔礼道歉,虽然能平衡对方的心理,但你给他的伤害毕竟已经造成。如果一个人经常需要向人道歉,那不过是一个“坦白痞子”而已,肯定是不受大家欢迎的。

有了目标你就跑

成功的人,他们在成功之前,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长期地向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结果。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没有获得他们渴望的成功。因为他们不是参赛选手,只是看客。他们没有目标,不知道哪儿才是自己的赛场,也不知道应该将智谋体力投放在什么地方。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比赛成绩”,也没有人给他们发“奖牌”。他们只能落寞地看着别人接受鲜花和掌声,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藏起自己的希望。

目标和努力,都是成功的要素。靶子在前枪在手,意味着你已经有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基本条件。但是,你能否击中靶心?这依赖于你的枪法。而枪法是练出来的,需要付出相当努力才行。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群铁路工人在路基上工作,这时,一列列车缓缓向他们方向开过来。火车的到来打断了他们的工作。一会儿工夫,火车停了下来了。最后一节特制车厢的窗户被人打开了,一个低沉的、友好的声音响了起来:“约翰,是你吗?”

约翰·安德森——这群人的负责人回答说:“是我,本恩,见到你真高兴!最近工作忙吗?身体还好吧?”

于是,约翰·安德森和本恩·墨菲——铁路的总裁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愉快交谈之后,两人亲切地握手告别。

本恩离开后,约翰·安德森的下属立刻包围了他,他们对于他是铁路总裁墨菲的朋友感到十分惊讶。约翰解释说,20多年以前他和本恩·墨菲是同一天进入公司,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

听完约翰的话,其中一个人开玩笑的地问:“约翰,既然是同一天到来,为什么你现在仍在烈日下辛苦地工作,而本恩·墨菲却成了总裁?”约翰苦闷地说:“20多年前,我是为了每天1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本恩·墨菲却是为这条铁路而工作,那时他的目标就是当铁路公司的总裁的。”

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你为赚钱而努力,那么你可能会赚很多钱。但是,如果你想干一番事业,那么你就必须在你成功之前,为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你才能直奔目标前进。

生活中注定会有很多次意外,就像陡然出现的一次巨奖。你必须要有崇高的目标,然后为这些目标付诸行动,才能获得你想要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你的目标多么明确和崇高,它都不会自动走到你的面前。如果你只是看着它,却不设法向它靠近,它对你的意义也许只是象征性的,表明你并不是一个心无大志的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通过积极的行动,你的目标才会在你的人生中大放异彩。

目标并不是越大越好。心理学家认为,太难和太容易的事,都不容易激发人的热情和斗志。“志当存高远”,但立志并非越高远越好。目标不是幻想,也不是空想,强调实行与实现。好高骛远,想入非非,沉溺于幻想,却无法为这些美妙的想法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更无法实现它们,这样的目标没有任何价值。

目标应该有助于我们每天都达到最好的状态,同时让我们为明天准备得更好。所以,目标要具体,时间期限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只有具体、明确并有时限的目标才具有行动指导和激励的价值。当你决心在特定的时限内完成特定的任务,你就会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调动自己和他人的潜力。如果目标只是空洞的口号,没有可操作性,便会丧失目标的约束性,形同虚设。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经验阅历、素质特色、所处的环境条件等,使我们的目标既高出现实水平,又要基本可行。将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各个击破。饭要一口一口吃,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将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然后一口一口吃掉它们,你的行动将变得更有效率。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能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是赛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能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能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能战胜对手却一直不能理解。

10年后,谜底被山田本人公布于世。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这样说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几十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十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只跑了十几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所吓倒。

目标对行为具有激励作用,在行动遇到困难或阻碍时,目标可使人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力量。而当行动一步步接近目标时,又给人以鼓舞,激发人的工作热情。

人一定要有崇高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谨慎计划,尽力执行。然后你会采取行动。行动过程中你会非常努力,也许会有许多波折与困难,但你依然执着,依然那么努力;虽然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但持之以恒者总是收获更多。你理所当然应该感到满意,因为你或许在太阳下山时已经“抱得美人归”,或许在两年后已步入中产阶级的行业,或许在白发之际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师,这些都叫成功。

一位大师曾这样讲道:成功就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心动不如行动

着名作家海明威小的时候很爱空想,于是父亲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向一位思想家请教:“你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思想家告诉他:“多思多想!”

这人听了思想家的话,仿佛很有收获。回家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地开始“多思多想”。

一个月后,这人的妻子跑来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从您这儿回去后,就像中了魔一样。”

思想家跟着到那人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已变得形销骨立。他挣扎着爬起来问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思想家问:“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都快装不下了。”

“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了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我们这个世界缺少实干家,而从来不缺少空想家。那些爱空想的人,总是有满腹经纶,他们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只会为我们的世界平添混乱,自己一无所获,而且不会创造任何的价值。

在父亲的教导下,海明威后来终其一生也总是喜欢实干而不是空谈,并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推崇实干而不尚空谈的“硬汉”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着自己的行动哲学。“没有行动,我有时感觉十分痛苦,简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说。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作品,人们发现其中的主人公们从来不说“我痛苦”、“我失望”之类的话,而只是说“喝酒去’、“钓鱼吧”。

海明威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后世的名着,就在于他一生行万里路,足迹踏遍了亚、非、欧、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路都是走出来的,事业都是干出来的,既然是做事,就得动起来。

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哲学故事:一头毛驴站在两堆数量相同、质量一样、与它距离完全相等的两堆干草之间。虽然它享有客观上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客观上的价值绝对相等,主观上更是无法分辨优劣,也就不知道到底该选择哪一堆好,于是它始终站在原地犹豫不决,始终不能确定到底该吃哪一堆草好,结果只好活活饿死。

布利丹的毛驴无疑是悲哀的,身边就是草,也想吃草,最后却一根草都没有吃到,被活活饿死了。布利丹的毛驴也是愚蠢的,即使不知道哪堆草更好一些,只要动一下嘴,两边各吃一口,进行一下简单的比较,所有的问题也就都解决了,怎么会饿死呢?

有的人,有很好的想法,有不错的条件,有绝对的实力,却始终没有什么成绩。为什么?考虑得太多,缺乏实质性的行动。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将于1863年1月1日生效的《解放黑奴宣言》,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期间,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林肯。他说:“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经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起草好了,可是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呢?”林肯回答说:“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林肯说完话就匆匆地走了。记者一直没有弄明白林肯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49年以后,记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讲述了自己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的父亲曾经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但是父亲说:“如果这些石头可以搬走的话,那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他也就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这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哪里搬得完呢?”有一天,父亲进城买马去了,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她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就开始挖石头。不久,我们就把石头搬光了。因为它们并不像父亲想像的那样,是一座座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摇动的。”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