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2
6812300000023

第23章 趣味动物(5)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堤坝有上百米长,大约一米高。有一条宽1米,深0.5米的运河位于加拿大马更些河支流的小溪流边,长数百米,运河上有几座水坝都是由树枝和土筑成的。这些运河和水坝都是河狸的杰作。据说美国福克斯山附近的哲斐逊河上的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河狸大坝,这条长达652米的大坝,高3.6米,基底宽4.5~6米。这么浩大的工程,并不是一两代河狸所能完成的。这样的大坝,所用的木材数量是可想而知的,那么这些木材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河狸不仅是筑坝高手,还是砍伐树木的能手。河狸是啮齿动物,有钢锯一般的牙齿,咬断一棵直径为10厘米的树干只需15分钟。它还能咬断一棵20~30米高的大树。它先啃咬树干的一面,到一定程度时,再去咬另一面。当树快要断裂的时候,它能判断出树的倒向,然后迅速地跑到另一边,而使自己不被树压倒。它伐树有双重功效,既可修筑水坝,也可寻找食物。河狸以树皮为食,尤其是树干上半部分较嫩的树皮。通过伐树取皮的方法,它就算不爬树,也可以吃到美食。

河狸虽然有伐树的本领,但是伐好了树木,河狸又是怎样把树送到目的地的呢?聪明的河狸还有一套本领,那就是开凿运河。它利用水的浮力把木料送到目的地。因为运河的地势高低不同,它会筑几座水坝在运河上。这样,就保证树木经过的地方都有水。木料被运到一座水坝时,河狸会把木料一端拖上水坝,投入另一段运河中,经过河狸不懈的努力,身长不到1米,体重不过20~30千克的河狸就能将大的木料顺利地送往目的地了。这样周密的办法,真令人由衷赞叹。

河狸的外形有点像老鼠,头小身长,流线型的身体披着褐色的软毛。河狸的鼻孔和耳朵,在水中能自行封闭起来。这便于它在水面游动。河狸强大的肺活量使它能在水下潜伏很长的时间。它的后肢粗短,脚像两支桨,在水中划动;扁平宽阔的尾巴,像舵一样帮助它控制方向。

河狸做事是有始有终的,建完大坝之后,它们会世世代代对大坝进行维护,所以一个大坝能维持很多年。河狸还会根据水位的升降变化来调整筑坝的方法。河狸真是一种极为聪明,又极为勤劳的小动物。

蛇怎样吞下比自己头大的食物

人们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一个人的贪得无厌。事实上,蛇虽然吞不下一头大象,但却能吞下比自己的头大得多的食物。蛇能够吞下整头小羊、小牛,就算再普通的蛇,它能吞食的老鼠也比自己的脑袋大。

提到蛇,有许多人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并常常能联想到蛇会主动袭击人。其实,蛇并不是见人就咬的,它们的眼睛虽然圆而晶亮,但它们却只对活动的物体才有感觉,对不活动的物体,蛇基本上什么也看不见。南美洲有一种剧毒眼镜蛇,动物如果一动不动地站在它面前,它是不会主动攻击的;而如果动物要逃跑,它反而会追赶。

蛇的外耳和鼓膜已经退化,所以它听不到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内耳的敏感,使蛇能感知人或动物的脚步声。蛇用舌头探测气味,在蛇紧闭嘴时,蛇的舌头也能伸缩自如。有的蛇在眼与鼻孔之间还有个对温度非常敏感的凹陷的小坑,点燃的香烟或火把都会成为这类毒蛇攻击的对象。

蛇虽然很凶猛,但其用处很多。蛇肉味道鲜美,有药用功效,蛇毒、蛇胆可以用来制药。希腊有一种蛇甚至能吐丝结网,这种网可用来打一些小海鱼。

蛇身的长度各有不同,这也是蛇对环境适应的结果。生活在树上的蛇,它们的尾巴一般都变成又长又细的,如树王蛇;生活在陆地上的蛇为了能更加快速地前进,它们的腹部一般都会生出许多的鳞片,例如眼镜蛇;生活在海洋中的蛇为了更方便划水,而将自己的尾巴逐渐进化成了平桨状,例如海蛇。大部分蛇都长有漂亮的鳞片,认真看去你就会发现它们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蛇属于爬行动物,既没有腿,也没有眼睑和外耳。那么它是用什么方法来前进的呢?根据实际观察,蛇前进的方法很多:有些蛇是采用拱伏的方式前进,前半身向前伸,后部保持稳定;有些蛇把身体扭成“S”形,靠曲线前进;还有一部分身躯庞大且肥硕的蛇,行动缓慢,行走独特。它们采用“分段前进法”,前半段身子向前进,后半段再跟上来。

蛇的舌头也有众多的功能,例如味觉、嗅觉、触觉等。它们的舌头可以把周边环境中的气味微粒吸进嘴中,这些微粒通过蛇的口腔壁洞穴进入大脑,进行分析以后,就可辨别出众多气味。

蛇采用卵生方法繁殖。蛇蛋需要母蛇照料,在整个孵化期间,母蛇必须用身体缠绕着蛇蛋以保证蛇蛋的温度。因此,母蛇十分辛苦。

关于“蛇吞象”现象,则是因为蛇张开的嘴巴夹角可达130度!而人的嘴只能张到30度。蛇能张大嘴的奥秘源于其头部独特的骨骼结构。蛇头部连接着的下巴骨可以活动,但其他动物却是固定不动的,因此,蛇的嘴就能够张得很大。同时,蛇左右两侧下巴骨之间的骨头也以韧带连接,所以蛇的嘴巴其实上下左右都不受活动限制。

这样,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蛇的嘴巴为什么能张得如此大。然而,要吞食大动物,蛇仍然会很费力,蛇是怎么完成这一步骤的呢?原来,在吞咽过程中,蛇会在嘴里对捕获物实行“微调”:动物可能会被挤压成牙膏状以适应蛇的体形。蛇嘴里有钩状牙齿,靠着这些牙齿,食物就可以方便地进入喉头。由于没有胸骨的限制,蛇的肋骨可以自由活动,所以食物可以从喉头直接进入胃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蛇的肚子被胀大了。此外,蛇能够产生大量的帮助吞咽的唾液,它的作用就像润滑油一样。

通过这些奇特的构造,蛇可以毫不费力地吞下比自己的头大很多的食物,并且消化掉它们。

变色龙为何会变色

变色龙学名为“避役”,它们主要生活在马达加斯加非洲的大陆,以及印度等地。变色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总是趴在树枝上东张西望。变色龙的舌头非常灵活,在它的舌头上可以分泌出大量的黏液,这些黏液可以将它附近的昆虫牢牢黏住。

动物拥有保护色,我们不足为奇,可是大家听说过动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色吗?变色龙就是这样的。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变色龙的体色发生变化呢?科学家们潜心研究,终于找到了准确的答案。

变色龙因其拥有善变的颜色而得名。大家都知道,若变色龙周围的光线、温度、湿度发生变化,或者它本身受到惊吓,它皮肤内的色素细胞的位置就会自动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它体表的颜色发生改变。在自然环境中,这是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表现。

变色龙的色素细胞都分散在它的表皮和真皮之间,在神经与激素的控制下,表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之所以表皮颜色会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各种色素细胞在不停的运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所引起的。

比如,当变色龙黑色素细胞扩张的时候,它的皮肤深暗;当金黄色素也同时收缩时,皮肤则会显现出灰色或蓝灰色。黑色素细胞里除了细胞核外,还含有一些黑褐色小颗粒。色素颗粒能够自由地流动,当小颗粒分散展开来时,皮肤的颜色就变得较深。黑色素细胞也拥有伪足,当伪足收缩时,体色就会转浅。在不同角度光线的照耀下,白色素细胞使皮肤变成灰褐色或蓝灰色。金黄色素细胞中的色素颗粒的运动,使皮肤变成金黄色或绿色。红色素细胞舒展开来,红色就会变深;红色素细胞收缩开来,红色就会变浅。

有人曾将变色龙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做过试验,在强光照耀下,变色龙的体色变得较浅;在黑暗的环境中,变色龙的体色会迅速变暗。当温度升高时,变色龙皮肤上的色素细胞收缩,使得它皮肤的颜色变得较浅;当温度降低时,皮肤色素细胞会慢慢展开,相应地皮肤颜色变深。空气的干湿度的变化,也会促使变色龙肤色发生变化。空气干燥肤色就会变浅;空气潮湿,肤色就会变深。还有,各种化学药品的应用,也会导致变色龙变色。

除了上述提到的自然因素外,变色龙的神经系统也会对它体色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变色龙的脑下垂体组织所分泌的激素,也会对其变色起到一定的作用。

足智多谋的穿山甲

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非洲地区。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穿山甲,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身裹满了坚硬鳞片的穿山甲总是给人以凶猛的印象。其实,穿山甲是一种性情温顺的哺乳动物,因其能够消灭破坏森林的害虫——白蚁,故被世人喻为“森林的忠实卫士”。

穿山甲常栖于丘陵杂树林等潮湿地带,属夜行动物。它们只在夜晚出来觅食,一旦听到声响,就立刻挖洞把自己隐藏起来。穿山甲善长掘土。在挖洞时,它的前后肢有着合理的分工,前肢挖洞,后肢刨土,转眼间洞就成形了。它们还擅长另一种掘土方式,即用前爪将土挖松,然后,整个身体钻进去,竖起鳞片拉住松土迅速后退,据统计,穿山甲每小时的掘土量非常大,甚至与自身重量不相上下。穿山甲几乎全身长满了角质鳞。这种鳞片既可以在挖洞时发挥作用,又可以在逃避敌害时,当做铠甲保护自己。

穿山甲的住所常常根据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迁移。冬季,天气寒冷,它们喜欢居住在背风向阳且地势低矮的山坡上;夏季,天气炎热,它们便转移到通风凉爽的高山坡处。

穿山甲于每年的4~5月完成交配,其他的时间,它们喜欢独居。穿山甲的产崽期为冬末或第二年初春,一般每胎有1~3个幼崽。穿山甲在长大前,常常伏在母体的背上活动。

穿山甲是哺乳动物,主食蚁类及白蚁,偶尔也吃蜜蜂等昆虫的幼虫。

穿山甲的视觉和听觉极差,只能靠嗅觉来寻找白蚁巢。它的嘴里没有牙齿只有一条细长的舌头,能从口中伸出舐取食物。

当穿山甲发现一个蚁穴后,它便伸出像弯钩一样的利爪,左扒右掘,将蚁群从穴中赶出,然后,它再伸出细长的舌头向蚁群横扫过去,成百上千只蚂蚁便成为它的囊中之物。蚁群进入胃后,胃中的角质膜和吞进去的小沙粒共同发挥作用,将食物碾碎,从而进行消化。

白蚁的存在严重危害了农业、林业的发展,而穿山甲是白蚁的死对头。一只穿山甲一天就可以吃掉1千克白蚁。而这1千克白蚁1天内能破坏153平方千米山林。因此,穿山甲是森林的忠诚守护者。

有趣的是穿山甲竟然足智多谋,有时它会设下圈套,让蚂蚁自动来送死。穿山甲先在蚁穴边躺下装死,一股浓烈的腥气从它张开的鳞片里散发出来,一阵阵地飘向蚁穴。蚂蚁们闻到气味纷纷出洞,它们把装死的穿山甲当做丰盛的大餐,蜂拥而上。这时,穿山甲把全身肌肉紧缩,合拢鳞片,大部分蚂蚁就被关在鳞片内。穿山甲带着满身蚂蚁跳进池塘,将蚂蚁抖落在水面上,然后,穿山甲就伸出舌头细细品尝它的战利品。不一会儿,水面上的蚂蚁就被吃光了。利用这种方法,不费吹灰之力,穿山甲就能捕食大量的蚂蚁。

神奇的猫眼

猫是一种较为温顺的动物,但是猫的眼睛能在黑暗中发出闪闪的亮光,这不免让人感觉到有些恐怖。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猫眼竟能“一日三变”。民间有谚语称“寅卯申酉如枣核,辰巳午未如一线,子丑戌亥如满月”。可谓形容得十分贴切。

在动物的演化史上,猫是早期演化成形的动物之一,大约出现于700万年前,至今仍没有太大的改变。猫是人类喜欢的动物之一,早在3500年前,猫被视为神的化身。古埃及人将猫驯为家养宠物,直至后来,猫也成为宗教崇拜的对象。猫有着极为尊贵特殊的地位,考古学家曾在埃及的一座神庙中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猫木乃伊”。

野猫经长期驯化,成为现在的家猫。欧洲家猫起源于非洲的山猫,亚洲家猫起源于印度的沙漠猫。猫擅长捕鼠,是老鼠的天敌。它的趾底生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时毫无声息;它的趾末端有锋利的钩爪,伸缩自如,非常适合捕食猎物。

猫的听觉十分灵敏,能分辨出来细小声响的方位和距离;它的口旁长有长长的触须,并能够用触须准确地判断物品的大小、软硬程度,以及空间距离等等。猫有着非常发达的犬齿,舌面上长着许多倒刺,这样的粗糙结构,尤为适合舔食肉类。

猫的眼睛有着最为奇妙的特点。当人眼注视太阳的时候,瞳孔会缩小到一定限度,因此,久视太阳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感;同样,在昏暗的条件下也会感到不舒服。而猫眼对光线十分敏感,它的一日三变本能就是借助瞳孔的括约肌强大的张缩能力完成的。因此,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猫眼都能很好地适应。早晨,光线的强弱适中,瞳孔收缩得如枣核状;白天,它的瞳孔缩得像一根线一样以适应强烈阳光的照射;而夜晚的光线昏暗微弱,此时,放大的瞳孔便胀得如满月一般。

如今,猫的种类繁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波斯猫,其他的还有美国短毛猫、俄罗斯蓝猫、喜马拉雅山猫、曼岛猫、缅甸猫和苏格兰褶纹猫等30余种。这些猫的毛长短不一,颜色迥然。它们的外形娇小可爱,举止高贵优雅而善于攀爬跳跃,深得人们的宠爱。

以自己粪便为食的兔子

提到兔子,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它的红眼睛了。在人们的心目中,小巧伶俐的兔子常常被视为单纯善良的象征。然而,兔子有一种特殊的生活习性,它们爱吃自己排出的粪球。小兔子的这种似乎有些不雅的习性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兔子属于哺乳动物,它的分布地区较广,而人们常见的多为家兔。

兔子非常聪明灵巧,它们在掘洞造窝时,一般都会留多个洞口,以备逃生之用。一个洞口被堵住,便立即转移到其他路线。如果不幸被猛兽捉住了,它宁可舍弃一切皮毛,也不做猛兽的囊中之物。有趣的是,兔子逃跑时会边跑边回头张望,它们要根据敌手的速度来确定自己的逃生速度,以免浪费过多的精力。兔子是以跳跃的方式奔跑的,速度可高达每小时50~60千米,十分惊人。

兔子的听觉、嗅觉极其敏锐,可是胆子却很小,一旦听到响动,便立刻躁动不安起来。在兔子身上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性,那就是它们能够通过嗅觉辨别自己的亲生骨肉。如果遇到了不是亲生的小兔子,便狠心地将其咬死,这让我们看到了兔子温顺驯服的背后残忍的一面。

兔子的上唇很独特,中央有条裂缝,非常灵活。它们的门齿结构独特,上下颌门齿相互重叠、磨合,便很容易将食物消化。

兔子主要以草类等植物为食。野兔也经常吃一些例如鹿角、骨头等含有盐分的东西。但令人惊奇的是,兔子竟然还吞食自己的粪便。它们常常把头伸到尾巴下面,吞食自己刚刚排出来的粪球。经过调查发现兔类排出的粪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含有大量草木的硬粪球;另一种则是裹有一层薄膜的软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