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6810000000008

第8章 回归生命的故乡第三讲(2)

有些人说:“念佛的人一天只念阿弥陀佛,他没有想到怎么去度众生,怎么能说其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的大乘妙法呢?”要知道,我们今天想救度娑婆世界的苦难众生,但以凡夫身的智慧、能力、福报均不够。所以要求生西方,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

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要能觉悟到人生是苦,八苦交煎;人生是空,不管多少功名富贵,无非都是大梦一场。“万贯家财带不去,一双空手赴幽冥。”人生无常,所以苦、空、无常、无我。

正如善导大师所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纵有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具足信愿,但念阿弥陀佛是捷径之中的捷径。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这是蕅益大师进一步把凡夫的疑惑破掉,有些人容易产生疑惑,他觉得:“《六祖坛经》讲‘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净土法门要舍娑婆取极乐,这个有取有舍,不是有轮回吗?”凡夫众生就是因为有取有舍,所以才有分别,有轮回呀,这个他想不通。我们学了蕅益大师的《要解》就豁然大悟,《要解》说得非常透彻。

蕅益大师开示我们:“厌离娑婆要离之又离,舍之又舍。舍离至无可舍离之处,方成为究竟。”因此念佛人在生活中要一切随缘,人生是为酬业而来(业报身),你还向外求什么?要看破放下,专念阿弥陀佛,这是真正的放下、是真正做到了“离之又离,舍之又舍”。

欣净:我们欣求极乐净土,要取之又取,求之又求。取求至无可取求之地,方为究竟。这话说得很妙,是说我们因往生而证无生,你真正能往生,成就无生法忍,才知道本来心性周遍含容,没有来去之相,所以由有念而巧入无念,因往生而巧证无生。这是取求至无可取求之地,是真正的究竟。

因此念佛人要有强烈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心,阿弥陀佛的悲愿力十劫以前早已圆满,只要我们愿心强烈就必定能与佛力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往生净土。

所以“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这是非常不同于世间凡夫分别念的取舍,是非常巧妙的由相而见性的方法。凡夫众生心体不能无念,佛陀就巧妙地教我们以一念代万念,以一句阿弥陀佛的念头,念念入佛法界来证无念。凡夫众生心体不能真正的无相,他总是遇到什么就执著什么,陀佛就巧妙地引导我们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一得往生,就能成就无生法忍,真正证无生,证入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有些人说:“我念佛,但不曾有急于往生净土的念头,或虽然知道要求生净土,但愿心不强烈。”这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你不要只是听了,觉得口里也说相信极乐世界,相信净土法门,也愿意求生极乐世界,但你的行动呢?你内心深处求生净土的愿心强烈吗?

其实很多人是不强烈的,因为对娑婆世界的苦感受不强烈,他平时没有病,也没有什么违缘、没有什么逆境,觉得也还蛮不错,没有真正觉得娑婆世界,三界火宅,八苦交煎,对于这个苦感受不强烈。因为凡夫的愚痴无明和执著心在作怪,所以虽然念佛,但没有真信切愿。

我们从遥远的过去(无量劫以来),一直到现在,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世界,本质就是苦恼的世界,凡夫众生因为愚痴无明,住惯了,所以依依不舍。

世间有一句俗话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再简陋也是自己的家,住惯了,觉得这就是乐土,这其实是凡夫的坚固妄想,执著心在作怪。

所以我们才真正地五体投地佩服蕅益大师说得非常透彻:“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在持名之深浅。”不要认为西方极乐世界难生,其实你具足真信切愿一定得生,但关键是问自己:“我真信吗?真正愿意求生极乐吗?”这全在信愿之有无。

我们学《弥陀要解》,关键是透过学习要能真正产生真信切愿,“品位高低,全在持名之深浅。”要注意,用的是深浅,而不是多少,并未说一天念五万、十万就一定高,而是你持名念佛的功夫是深还是浅,在后面也会详细地展开说。

所以我们要多闻思净土的经教,生起真信切愿。厌离娑婆,要离之又离,舍之又舍;欣求极乐,要取之又取,求之又求。

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说:“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这就是凡夫的状态,善导大师一针见血,说得很透彻,毫不留情。凡夫因为愚痴无明,执著心作怪,虽然知道生死,理上因为闻法的缘故知道不可贪,但内心没有真正地厌离。

我们要真正地欣求极乐,要知道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的利益,归纳起来就是四种:

第一种是无量寿。一生极乐即是无量寿,寿命很长,娑婆世界寿命很短,做什么事情都不够,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无限,所以能一生成佛。

第二种是见佛。佛是最好的老师,经典里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很多弟子们听到一半就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法眼净,远尘离垢”。因为佛陀有十种智慧力——十力,所以他最能观察众生的根机,有时候众生对自己的习性、愿望、根机都不了解,但佛陀知道,所以见机说法,几句话就能说得心开意解,能断愚痴无明,开大智慧,豁然大悟,所以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以后,能时时闻阿弥陀佛说法,随意想听十方诸佛说法都可以。

第三种是闻法,西方六尘皆演妙法,闻法不间断,一切生活环境,都是阿弥陀佛教学的道具,所以我们不会退转,自然地提起正念。

第四种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觉位的大菩萨都是我们的道友。譬如在娑婆世界学《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中观论》,怎么学也学不明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直接请教龙树菩萨,因为龙树菩萨也求生极乐世界,这非常妙啊。

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发愿一定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正如莲池大师所教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门,饶与他人行。”我们现在住娑婆世界寿命短,就专心致志,信愿持名,专念阿弥陀佛,一定要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法门无量誓愿学”,将来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再去广学。因为极乐世界那些鸟呜叫,孔雀、鹦鹉、迦陵频伽都在说种种法,想听什么都可以学,在娑婆世界想学,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到那里可以学个够,我不明白、也不知道请教谁,到那里就有地方请教,龙树菩萨的经典我就直接请教龙树菩萨,文殊菩萨的经典我直接请教文殊菩萨,所以这就非常妙。

其他的自力法门是要凭自力去断惑证真,取舍至于究竟才能成就妙觉佛果位,我们如果修自力法门,要真正做到取舍到究竟,其实什么时候才做得到?到妙觉佛果位才是真正地做到,“取舍至于究竟”就是不取不舍才能无取舍。

而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于横超三界,但得往生净土,即是取舍至于究竟,所以就能把我们凡夫这些疑惑的地方消除,刚刚这两段都是讲要如何发愿。

接下来就是讲持名: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六字洪名,万德具足。一心念佛,六度齐备。因此莲池大师在《疏钞》里就说:“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因为名以召德,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也不可思议。持名念佛是最直捷、最圆顿、最简易、最稳当的一生成佛法门,用功、用力很少而成就很快速,成功品位很高。

蕅益大师还为了彰显持名念佛最殊胜,说了其他种种净土的修行法门,比方说观像念佛,这是《般舟三昧经》上所讲的观像之法。

般舟三昧有很多大德修,常行三昧,能在一个关房里挂上西方三圣的像,一直观像来念阿弥陀佛,九十个日夜都不会坐下来,不会躺下睡觉,这要真正有大魄力,真正发大心,然后能成就三昧。观想念佛主要是讲《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讲的净土十六观。

接下来还有礼拜、供养。

礼拜是指《普贤行愿品》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修的行门,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是属于此地讲的供养。还有五悔、六念: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五个法门称之为五悔。其实礼拜、供养、五悔,合起来就是十大愿王。忏悔就是四者忏悔业障。劝请就是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都是劝请。随喜是五者随喜功德。回向就是十者普皆回向。发愿就是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合起来就可以知道礼拜、供养、五悔,就是十大愿王。

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就是用佛菩萨的智慧、德能、慈悲来转变我们的凡夫心,在自身之中成就三宝的尊贵品质,来克隆自己,用佛菩萨的标准把自己克隆成为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

所以说修一切法门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修布施度;念戒、念天是长寿安乐,净土法门就是以持名念佛为正修,以其余的法门为助道,回向发愿,皆得往生。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这一段是特别地彰显持名念佛最为殊胜,具足事理二妙。事妙,就是收机最广,也就是三根普被,上上根的等觉菩萨也是修信愿持名,最下等的愚痴无明障重的凡夫也是信愿持名,所以普被三根。

下手最易,但持六字或四字的万德洪名,理妙有三种:

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最极圆顿,这里面讲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都是理妙。方便中第一方便,是在行持上来说;了义中无上了义,是从教法上来说;圆顿中最极圆顿,是从证入理体上来说;我们修一切佛法都一定包含了教、理、行、果,这是从法门来说。如果从个人修证来说就是信、解、行、证,都是相通的。所以教是了义中无上了义,教义最了义,理就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从理体上来说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

行,行持又最方便,方便之中第一方便,当然果就是最殊胜——往生不退,一生成佛。可见此法门持名念佛最妙。

第一方便,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行住坐卧都能修持,都能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一定要破除那些错误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