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修身经
6808300000033

第33章 立业——修身之用(8)

【简析】在一桩事情之中培养出了有恒的品质,这种品质又会在其他的事情中贯彻,因而万事皆可渐振。这就是品质效应。

建功立业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译文】古代的帝王将相,没有一个不是由自强自立做起的,就是圣人、贤者,也各有自强自立的途径,所以能够独立而不惧怕,坚定而不动摇。

【简析】自立自强是建功立业的支柱,说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有这种自立自强精神;说曾国藩是一代圣相,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他具有这种自立自强精神。

功成以开疆安民为要,而亦须能树人、能立法,能是二者,虽不拓疆,不泽民,不害其为功也。

【译文】在立功上把开拓疆土安定百姓作为要点,但是也必须能培育人,能立法规,能做到育人立法这两点,即使没有开拓疆土没有惠泽百姓,也不妨害他建立功劳。

【简析】开疆安民是大功,能树人、能立法也是大功。显者已见,隐者难窥,树人、立法其实最不易,其对于稳定和发展社会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开疆安民。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译文】所谓立,指的发奋自强,能站得住;所谓达,指办事圆融,能行得通。

【简析】由立而达是建功立业的必经之路。

巧也,成也,皆以极熟之后得之者也。不特写字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即人之所以为圣人,亦系先立规矩,后来精熟。

【译文】巧妙也好,成熟也好,都是因为极为熟练后才能得到的。不独写字是这样,天下任何事任何技能,都得先立定规模,后再讲求精熟,即使是一个人想做圣人,也要先立下规模,后来才能精熟。

【简析】由熟而巧是功业形成的标志。因此要立定规模,讲求精熟。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知始。

【译文】君子想要有所建树,必须自不胡乱求人知晓开始。

【简析】求名是人之常情,士人尤甚。这是一种动力。不过,不打好坚实基础,妄求人知,就是一种浮躁了。人一浮躁,还谈什么建功立业呢?

平日千言万语,千算万计,而得失只争临阵须谀之顷。

【译文】平日千言万语,千算万算,可最后的得失只取决于战场上的一瞬间。

【简析】这里说的是打仗,能否获胜,能否立功,平日的努力不能不重要,关键的时刻更要加倍努力。胜负往往取决于这临阵须臾之顷。

凡善弈者,每于棋危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善用兵者亦然。

【译文】凡是善于下棋的人,每每在棋局危急的时候,一面挽救自己,一面攻破敌方,往往能够做到因患病反而变得美丽,因失败反而转化为成功。善于用兵的人也是这样。

【简析】弈棋与用兵有相似之处,在危急之时应自救与破敌同时展开,运作得好会有奇效。

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译文】若一面建功立业,在外界广享大名,又一面买田起屋,在家中谋求厚实,这两种做法都有盈满的迹象,完全没有谦虚退让的意思,这样做下去,断然不能长久。

【简析】建功立业使你名满,求田问舍使你利盈,人的欲望不能过于盈满,否则就会招致灾祸。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曾国荃、曾国葆不以为然,阅历深厚的曾国藩则劝诫再三,力尽兄长一份爱心和苦心。

【修身故事】

自制火轮

1861年,恭亲王奕诉上奏咸丰皇帝,建议用洋药税购买外国轮船枪炮,来剿灭太平军。曾国藩知道,当年英法军队的轮船在长江上耀武扬威,洋枪洋炮更是叫清兵吃够了苦头。如今以夷制夷,不能说不是个办法。不过,中国要真正强大,光靠买洋人的武器,自非长久之计,若是中国人也能自制这些厉害的家伙,像当年宋人发明火药、明人郑成功驾船远航那样,中国才有重新崛起之日。于是,他也上一奏折,在支持奕诉购买洋人轮船枪炮的建议之外,还提出自招能工巧匠来仿制自造。

朝廷觉得曾国藩此着很好,自然十分看重。曾国藩有朝廷撑腰,干得异常迅速。第二年,他就在安庆着手试造中国第一艘轮船了。他对幕僚们说:“目下最为急迫的手下工作,就是学会西洋制造船炮的技术。一旦我们学会了船炮的制造,那么洋人的长处我们也有了。无论是与洋人和平相处或是相互对敌,我们都可有所倚恃。否则,我们与洋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席话,让大家燃起了新的希望,跟曾帅干,有干头。接着,幕僚华蘅芳、徐寿等居然造成了一部轮船发动机,一试验,曾国藩十分兴奋,当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写道:洋人的智巧奇技,到底被我们中国入学会了。从此以后,洋人再没有可向中国夸耀的东西了。不过,从制造一部发动机到制造一艘轮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经过多次失败和实验,直到1863年12月,才装配完成了中国造船史上第一艘火轮船。而且船的体积极小,船身的长度仅有9米,时速也只有13公里。中国要自强,任重道远。曾国藩登上小火轮试航,仍然信心十足,他将这艘船命名为“黄鹄”,意为“一飞冲天”,中国人将不再雌伏在列强的脚下了。

1867年,曾国藩决定每年拨江海关洋税一成约20万两,专供造船之用,并聘请洋人工程师及工匠,指导华工制造。第二年7月,耗银8万两的一艘新轮船下水,载重300多吨,时速逆水35公里,顺水竟达60公里,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艘近代火轮船成功了。

自办工厂

在我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的三名少年中,容闳是唯一回国效力的。他回到祖国,并没有直接到清廷去要个一官半职,而是去天京太平军那儿寻求报国之门,但看到天京城里一片混乱,只得溜了出来。曾国藩听说容闳留学回国,就催着李善兰、华蘅芳尽快将这位才子引荐过来。

容闳见了曾国藩,感受到了这位大帅远非洪仁歼之辈可比,就大胆提出,当前中国最需要的莫过于自建工厂,建能制造机械的工厂!这话正合曾国藩的心意,曾国藩要的就是最好的救国之方,最快的自强之道,容闳如此忠于国家,又如此聪明能干,这样的人信得过!于是他当即决定,派容闳去美国购买工作母机,而一拿就是68000两白银,让容闳简直目瞪口呆。

容闳身负重任,又远渡重洋去了美国。可是,那时恰逢美国陷入南北战争,许多机械厂要么倒闭,要么转为兵工厂,哪儿也找不到什么工作母机了。一阻隔就是一年多,第二年才将机器运了回来。这时,江南制造局有了这新式机器,如虎添翼,既能制造枪炮弹药,又能制造轮船,还可自炼钢铁,中国人走向强大迈出了第一步。接着,按照容闳的建议,曾国藩又上奏朝廷,选派三十名幼童分赴欧美留学,他们学成归来,很多人都成为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制造业的先驱人物,詹天佑就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可惜,后来的情景曾国藩

都没能亲眼看到,1872年他就去世了。但他留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崇敬和怀念。容闳就回忆说:

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是皆曾文正一人之声望道德,及其所成就之功业,足以吸引之罗致之也。文正对于博学多才之士,尤加敬礼,乐与交游。

【独处心语】

人要有志,这是很普通的道理。孔子的“君子上达,小入下达”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君子通晓高深的道理,小人通晓低级的道理,局限于道理的高低;有人认为是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进了一层,有义利之分了;有人认为是君子不断进取,小人日渐沉沦,更进一步了,有进退之别;有人则认为是君子依循天理日求上进,小人追求私利日趋下流,这就比较完善了,既有义利之分,又有进退之别,揭示了君子与小人价值观和思想取向上的根本差异,更符合孔子的初衷。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君子在价值观上就要重视天理道义,在思想取向上就应日求上进,二者不可舍其一。曾国藩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曾国藩在这里明白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志观,从道义上说,要行仁义,要做孔孟,从取向上说,要日夜孜孜,要惟之是学,充分体现了既明且强的立志理念。

用孔子和曾国藩的立志观来剖析今人的立志状况,颇令人感叹。首先是立志不明。我们的青少年所立之志,多在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之类的专业层面,缺失循天理、行仁义、做孔孟之类的道德元素;多在为自己为父母争气的狭窄层面,缺失为国家为民族争光的宏阔气度。文天祥青年时代见江山破碎,就发出了“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的呼唤,当家乡沦陷之后,就立下了“五岭生前梦,中原地下心”的生死愿。毛泽东17岁时,就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样的绝句,以谢父母允他赴湘乡新式学堂读书。这些伟人青少年时代所立之志多么宏阔远大,在他们的心中装的尽是祖国!如果在引导今天的青少年想当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的基础上,注入道德元素,提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其内涵也就充实多了。有人会说,那样做会空乏甚至虚假,这是不必要的担心,如果一提国家就空,什么“家”不去努力不也会空吗?如果一讲道德就假,难道不要道德才真吗?在动乱时代,先辈们能以报国为志,在和平环境里,为何不可以效国为愿呢?

有了明确的志愿,就应该发愤图强,努力实现这个志愿。这个强,就需贯彻到行动上,强自己学,强自己敬,强自己勤,强自己俭,日夜孜孜,直至“上达”,直至成孔孟。这才是有志、有识、有恒者的风姿。曾国藩事业大成,正是源于立志的明确与坚定,履志的强劲与有恒,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兑现了他“立志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这一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