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秦王朝统治的时期。秦始皇雄心勃勃地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后,终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经济、巩固了国防。但是,他的这些成就却毫无例外地建立在剥削、压迫人民的基础之上,他“焚书坑儒”的残暴举动更是限制了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禁锢了思想的发展、阻挡了历史发展的滚滚洪流。所以,社会的不安定也显而易见。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游,病死在途中。跟随在身边的宠臣赵高和丞相李斯秘不发丧,篡改遗诏,逼使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把小儿子胡亥捧上了皇帝的宝座。
秦二世原本为人就昏庸残暴,再加上赵高为虎作伥,不断教唆秦二世横征暴敛,弃百姓的生死于不顾,百姓稍有不满和反抗,就会被官府捉去,很多人都被处死。原本危机四伏的秦王朝,在秦二世短短几个月的统治下,社会矛盾全面激化。
这时,民间反对秦朝暴政的举义行动也此起彼伏,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一支起义军在这其中异军突起,一举占领了大泽乡,并迅速攻占蕲县、陈县。沿途许多百姓响应起义军的号召,积极地加入到这一“揭竿而起”的行动中来。
领军的陈胜自立为王,以陈县为反秦斗争的中心,向四周的城市、乡镇辐射,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接着,陈胜命吴广率领诸将进攻通往关中的门户——荥阳,又派武臣、张耳、陈余等进军赵地,邓宗南攻九江,周市北取翦地。不久,又任命曾为项燕部下的周文担任将军,率领起义军主力前进,进攻关中,直指秦王朝的国都咸阳。
陈胜一举为天下先,秦朝所辖之下的其他地区自然也不甘其后,各地的受压迫阶层都纷纷审时度势、顺应形势,推举自己的领袖,加入反秦斗争的行列。
时势造英雄,在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韩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军事统帅。
韩信,是淮阴县(今江苏淮阴区西南)人,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布衣百姓之家。自幼家境贫寒,经历了坎坷的生活,尝遍了世态炎凉。当时,在秦朝统治下,韩信看到秦王朝的暴政,看到自己家的困境和穷邻居们的遭遇,从小就暗暗下定决心:推翻暴秦,铲除人间不平,建立不朽功业。
韩信家中没有足够的资财,生活当中也随随便便,不大注意小事情,也不按照规矩办事,当时被称为“无行”,乡里间对他没有好评。因此,尽管他很有才能,当县里推选小官吏的时候,不要说是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这类乡官,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掌管治安警卫的低级乡官),也总是轮不到他。
不能够被推荐为吏,他又不屑于去做经营牟利的商人,经济状况自然每况愈下。加之家贫,就更为人们所看不起。身在贫困之中,他却喜读兵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春秋时吴国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和战国时齐国军事家孙膑的《孙膑兵法》,都是他喜爱的兵书,曾经反复研读。但他不是一个死读兵书的人,韩信所掌握的,正是两部兵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这从他以后的战争实践可以得到证明。
因为贫病交加,所以韩信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韩信自幼丧父,如今惟一的亲人也离他而去,不禁异常悲恸。想着母亲生前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所以韩信就打算将母亲厚葬,以尽孝道,弥补自己不能侍奉母亲的遗憾。但是,韩信没有谋生的渠道,生计都毫无着落,家里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又怎么能将母亲的后事办得风风光光呢?想到这里,韩信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悄悄滑落下来。俗话说,一文钱屈死英雄汉,韩信此时的境遇也莫过如此。
好在邻居们素来与韩信的母亲关系不错,出于对韩信母子的关心和同情,就凑了一点钱,好歹买了一口薄皮棺材,把老人装殓了。又在城边乱葬岗挖了一个坑,准备把棺材抬出去埋了。韩信披麻戴孝走在送葬的人群中,看着盛着母亲的那口薄皮棺材,又望了望远处乱葬岗上交错杂乱的坟头,一种难以言表的苦楚顿时涌上心头。
这时,韩信实在抑制不了自己的悲愤,他急急忙忙跑到母亲的棺材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大声说:“等等!”送葬的人们都吃惊地望着他,询问道:“还有什么事?”韩信泪流满面抽噎地说:“我要把母亲埋在城北的高坡上!”
话一出口,四座皆惊,人们都不敢相信平时游手好闲的韩信竟会有这样的想法。要知道,城北的高坡,长满了郁郁苍苍的松树,那里地势高、土质坚硬,按迷信说法就是“风水”好,村里财主们的坟地都选在那里。“我母亲生前受罪,被压在最底层。母亲死后,我一定把她埋在最高处!”韩信坚定地说。
在众人质疑的眼光中,韩信果然把母亲埋在城北的土坡上。但是,他母亲的坟地并不与财主们的坟地为邻。韩信选择了一块地势较高的墓地将母亲安葬下来,这里因为地势又高又陡,财主们都不选为坟地。而韩信认为这里最好,连财主们的祖宗都被他母亲踩在了脚下。
韩信还在母亲的坟地周围种了一圈小松树,想着自己不能陪伴母亲,就让它们伴着母亲入眠吧。
人们对这个不名一文的“穷小子”的举动,纷纷嗤之以鼻。认为他妄想借母亲风水好的坟地赢得富贵,实在是痴人做梦。但是,他们哪里知道,处在贫困交加重压之下的韩信,内心深处的追求更强烈了。
母亲死后,韩信无家可归,时常衣食无着,便到处流浪。他既不会耍手艺,又不会做买卖,所以连个职业也没有,只能厚起脸皮,经常到熟人家里混碗饭吃,很多人因此对他翻起了白眼,觉得他是个无用之人,只有做乞丐的命。
成就一个人需要有人不断的激发他的斗志,韩信也不例外。有一个做南昌亭长的朋友,与韩信素有交情,韩信也时常到他家里去白吃。韩信连续在他家“混”了一个多月的饭,每到开饭时间,他就不请自到。开始,全家人对他还挺客气,时间一长,亭长的妻子实在忍不住了。这位亭长不便公开驱逐落难之中的朋友,亭长的妻子却想出了对付韩信的“高招”。
一天,天刚蒙蒙亮,亭长老婆就把饭做好了,全家人清晨起来,先不梳洗,就提前吃早饭。等到该吃早饭的时候,韩信进了屋子,却发现亭长一家早已吃完饭了,也不再为韩信重整杯盘。韩信当然看得出主人的用意,他心想,深交多年的朋友竟会如此薄情,难道我韩信还能终生贫困不成?他恼羞成怒,拂袖而去,从此与这个朋友断绝往来。这件事让韩信对朋友的交往有了更深的了解。
淮阴城边有条河,韩信常常到那去钓鱼。他是想以此谋生?还是暗中以“垂钓渭滨”的姜子牙自许,希望遇到能够赏识他,让他一展身手的明君?这已是无法破译的历史之谜了。
在他垂钓之处,常有妇人来河边洗衣漂物、冲洗丝棉絮。其中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妇人,看见这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成天坐在岸边钓鱼,却一直没有钓到鱼。当人们吃饭的时候,他坐在那里,人们吃完饭,他仍旧坐在那里。最初,老妇人只是感到奇怪,后来才觉察到,原来这是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人。于是,老妇人对这位身躯伟岸而饥肠辘辘的青年人起了怜悯之心,经常从她带来的食物中分出一部分给韩信吃。韩信表面上毫不在意地吃了,心里面却涌出了人间温暖的感觉。韩信每天去钓鱼,这个老妇人也每天送他饭吃,就这样几十天过去了。
韩信见这位老妇人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知道,却如此慷慨相助,再联想起往日朋友的薄情寡义,乡亲们的冷眼冷语,便以为这位老妇人慧眼识英雄,心里面顿时有了希望,更对她敬佩有加。韩信高兴地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像儿子对母亲一样奉养你!”
可事与愿违,韩信哪里知道,老妇人听后竟发怒说,你枉为男子汉大丈夫,你虽然身高体壮,却无法谋生。我只是可怜你不该如此落魄,才给你吃的,难道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吗?你应该好好面对生活,寻找机会,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成天钓鱼,祈求天上掉馅饼。
一席话说得韩信羞愧交加,点头称是。但是,韩信的内心深处始终相信,像自己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只要有机会,终有一天会出人头地的。
俗话说:“人敬阔的,狗咬破的。”对于贫困交加的韩信,有些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总想找机会当众羞辱他一番,借此显示一下他们的威风。这就发生了让韩信钻胯裆的事,此事也是催促韩信积极奋进的一个转折。
这一天,淮阴城里又是一个大集日。住在城外的老百姓一大早就爬起来了,准备到集市上买卖交易。天刚蒙蒙亮,淮阴城里的所有店铺和作坊就开始营业了。那摊贩吸引顾客注意力的叫卖声,抑扬顿挫,此起彼伏;那作坊敲击铜板铁器的叮当声,强弱交替,相互呼应。这时,淮阴城附近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急匆匆赶来,像潮水一样,从四个城门涌进城里,向繁华的闹市区集中……
当时的淮阴是个不太安定的城市,淮阴井中不乏舞剑弄棍,横行霸道的“恶少年”。其中有个以屠狗杀猪为业的“恶少年”,多次对落魄的韩信横加凌辱。
那天,无聊寂寞的他又想滋事生非,在街市上游荡,不巧也遇上了无事闲游的韩信。他在集市中拦住韩信,戏弄韩信说:“你虽然长得身躯高大,喜爱随身携带刀剑,看起来威风八面,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你是个大将军,又或是雄赳赳的勇士,其实不过是个徒有虚壳的缩头乌龟罢了。”接着,他又当众辱骂道:“韩信,你若是个不怕死的好汉,就拔出你的佩剑与我放手一搏,如果贪生怕死,就乖乖地从我胯下钻过去,证明你真是个胆小怕事的缩头乌龟。”说罢,一阵狂笑,将两腿叉开,众人也跟着哄笑起来。
韩信面无表情的凝视着得意洋洋的青年屠夫,还有那一大群不知人间冷暖的旁观者,不由得一阵怒火中烧,大丈夫可杀而不可辱,如此当众欺凌、戏弄我,怎堪忍受!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滑向了佩剑的剑柄,握紧剑柄的手青筋暴露,这时只要他长啸一声利刃出鞘,倒地的必是屠夫无疑,以他潜心学习多年的剑术,他完全有这个把握。
但以后呢?入狱服刑?还是亡命天涯?自己的远大抱负,岂能因与这等无知之徒争一时意气而毁于一旦!想到此处,韩信又有了新的主意。只见韩信忍住怒火,满面冷笑,对这个屠夫看上几眼。在众目睽睽之下,俯下身去,匍匐在地,从那位站立在道路中间的恶少年胯下钻了过去。围观的人哄然大笑,世间居然还有这样怯懦的人?简直是史无前例!
屠夫得意非凡,哈哈大笑,哄笑声传遍了整个市集,人们都认为韩信胆小怕死,真是个孬种。在众人的议论之中,韩信心定气闲地整理好自己的衣物,昂然向前走去。他的眉宇之间,流露出一种鄙夷之情,似乎在说:世俗之人,怎能理解豪杰的气度?终有一天会让你们知道今日受辱胯下的韩信,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
大多数人没有办法理解韩信,韩信钻胯裆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这条“新闻”很快就传遍了淮阴城。一来二去,人们就不称呼他的名字了,都叫他“钻胯裆的”。韩信想到朋友的薄情,世人的白眼,自身的不得志,还有今天的胯下之辱,他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和屈辱。他一口气跑到母亲坟前,跪着失声痛哭起来。
几年过去了,母亲的坟头已长满没膝的荒草,散发着一股股苦涩的味道,那不知名的小花儿,散落在青草间,杂乱无章,就如同自己的遭遇一样,错综复杂,理不出头绪。那些幼松已长到碗口粗细,轻风徐来,新抽出的嫩枝摇摆着,发出细微的声响,犹如窃窃私语,也仿佛在嘲笑韩信的无能……
韩信的内心激烈地挣扎着,此时的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哭着哭着,韩信猛地站了起来,飞快地抽出宝剑,向着一棵青松用力砍去。随着一道寒光闪过,那棵松树已被拦腰砍断,伞形的树冠倒落在他的身边。泪流满面的韩信重新跪在母亲坟前,双手把宝剑举过头顶,发誓说:“母亲大人在上,我要实现不了灭秦的抱负,洗雪不了胯下之辱,成就不了一番大业,儿子就是这宝剑之下的松树!”
深夜里,韩信还没有睡觉,回想着他的遭遇,特别是今天在市集上受到的侮辱,满腔的怒火更加难以平息。想想今天在坟前对母亲的承诺,他感到自己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但是铿锵有力的誓言又让他信心倍增。茅屋中暗淡的灯火摇曳不定,几案上堆积的兵书和墙头上挂着的刀剑,在光影中时明时暗,就像他此时此刻的思绪一样。
韩信的思绪不断起伏,睡意全无,随即坐起身来分析当前的形势。陈胜和吴广发动的反秦起义,当前的燎原烈火,这些消息随时都在传进他的耳朵。秦始皇创立的王朝,现在已经摇摇欲坠。对此,他也深有理解,因此早就打定主意,准备投身到反秦的队伍中去。
淮阴距离起义的地点路途遥远,本地犹如一潭死水,显得风平浪静。但是,最近这几天,大家交头接耳,争相转告,据说江南有一支反秦的起义军正向这里开来,首领名叫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他们正在准备抢渡淮河。韩信想到此事,猛地站立起来,心想现在不正是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吗。事不宜迟,他决定趁夜深人静之时立即动身,就此离开家乡,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急忙整理好一些衣物,少许干粮,从墙上摘下佩剑,挂在腰间,看着一大堆抄录在竹简上的兵书,摇摇头,叹了一口气,只好忍痛放下。
韩信推开门,在满天繁星的照耀下,他意气风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己理想的道路——投奔项梁率领的起义军,投身到反秦的斗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