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潜伏心理学
665000000028

第28章 和自己相处——把最好的一面带出来 (1)

自我选择效应——第一份工作,就要为未来十年

做准备  你今天的一切状况,无论好不好,都是由你昨天的选择促成的。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3个人要被关进监狱3年,这时,监狱长允许他们每人提一个请求,3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美国人要了3箱雪茄,法国人要一个美丽的女子3年相伴,犹太人要的是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3年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他大喊: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法国人出来的时候,还抱着自己的孩子。最后走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3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我不怨恨你关了我3年,相反,我要送你一辆劳斯来斯!

这就是选择所导致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心理学中,自我选择效应已开始被重视,它指的是一旦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他们会不断自我强化。

从职场来看,这也是很多人跳槽不成功的原因。每个人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将大大影响着跳槽的成本,因为一个人在原来的岗位上已经强化自我的认识了,所以,跳槽者需要用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的制度乃至工作知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的。

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很悲哀的现象,那就是很多时候,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都是非常认真的,比如说很多人买水果的时候,会去挑选最漂亮最饱满的;买衣服,也会买最合适最满意的。但是在职业选择上,却存在着那么多的盲点,往往不加思考,也不考虑行业前景,投出简历,有合适的面试就去,面试过了就上岗,上岗之后就按照岗位要求工作。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选择,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就是要求每一个人应该多一些对职业的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路。要知道第一份工作,需要一个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和思考,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且坚持走下去,即使路上有荆棘,那么他依然能在惯性的驱动下坚持自己的发展。

给你讲一个夏晨的例子。

夏晨和同学们一起毕业了,很多人说大学毕业意味着失业。

但是没有哪一个同学坐以待毙,大家都纷纷投入了发简历,实习,找工作的过程中。夏晨和别人不一样。她没有马上找工作,而是时常在大学校园里散步、思考。在这个自己生活了四年的美好校园,看着昔日朝气蓬发的同学为了投简历、面试而焦头烂额、绞尽脑汁,她萌生了创业的冲动。

有一天,她想买杯奶茶喝,偶然发现学校里的奶茶店并不多,喝不到奶茶的夏晨从中嗅出了商机。于是经过了周密的考察之后,她先到品牌奶茶店打工学艺,像奶茶的制作、店铺的经营打理和招徕顾客的方法,她都用心记在心里。之后,她回到学校,租下了几十平方米的店面,又精心设计了时尚前卫的格局,口味各异的奶茶也一应俱全。

夏晨在很多同学的质疑中,开始了创业。她对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她坚持了自己的理想,从一开始的选择店面、筹集资金,到招收员工、签订协议,再到装修完毕正式经营,每一步,对于夏晨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但是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吃的所有的苦都能够强化自己的能力。

不但如此,夏晨还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因为她本身就是这个大学毕业的,所以她更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她开始给同学们办理学生卡,定期推出“每周特价奶茶”,给予一定幅度的优惠等,她还在店内设计了小茶座,有时候老师和学生在课后沟通问题,就可以来这里边喝奶茶边说话。

就这样,靠着这样一步步往前发展的路线,夏晨的店已经在校园越来越受欢迎,而且,靠着这种成功的经验,夏晨还逐渐地往邻校发展。就这样短短一年的时间,当其他同学还在专业和入职的矛盾中选择的时候,夏晨已经发挥自己的优势,开了三家自己的店,成为时尚而不为生活所累的小老板。

心理学专家支招

在职场中,这样的心理效应就是要让我们必须重视这样的一种选择,那就是职业和事业。如果一个人的事业和职业能够结合得非常完美,那么职业选择也是非常完美的。在选择一个行业的时候,不能单单考虑眼前的利益,一个行业,至少要让你可以赚到未来十年的钱。

但是,如果你盲目选择,每天只记得按时上班下班,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那么你就没有为自己赚钱,而是在为老板赚钱,你也没有理想,而是以老板的理想为理想。如果长期都是这样生活,恭喜你,你可以在这个错误的选择上稳稳当当地干一辈子了。如果要转向其他的道路,就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择业,就应该懂得选择什么,才能让你在十年后不被生活所累,如果你已经入职,但是开始的都是机械化的生活,你就应该停下匆忙的奔走,问一问你的心,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然后正确选择,果断出击。

安慰剂效应——心理断乳,你必须自己去解决!

安慰剂效应产生于那些使用安慰剂的人,关于安慰剂,人们的争议很多,一般情况下,它都是由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物质组成的像药物的一种东西。

在医学上,这是一种很值得思考的现象,那就是安慰剂这种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构成的物质,会对一些病人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对于使用过安慰剂,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性格特点是他们愿意和别人交往,而且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有着非常强烈的依赖性。

职场中的这种现象也非常多见,那就是很多人都是“安慰剂反应者”,在工作中,需要一个亲密的工作伙伴,在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有人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当一个人有这样的需要的时候,那么,只能说,他还停留在职场的“心理断乳期”,依赖性太强,还不能完全摆脱别人而独立工作。

“心理断乳期”是每一个人都要完成的飞跃,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会有一种“待哺”的天性,那就是感觉同事比自己强的时候,就想得到他的帮助。在同事能够提供帮助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被动了,自己就不会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反正出现问题时,会有人帮自己想,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很被动,哪些该做不该做、该学不该学都会变得一塌糊涂。

需要职场安慰剂的人应该充分认识到,依赖别人的安慰是可怕的,职场不是校园,在学校,一个人勤学好问是美德,但是工作中,如果总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不仅会影响个人形象,也会限制个人能力的提升。

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对“安慰剂”产生了依赖,那么就必须通过行动来戒除,大胆地通过行动去向别人证明。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以前电脑出现故障的时候,都是靠别人解决的,那么就需要强化电脑知识的学习。想一想,当电脑再出现故障的时候,自己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而且,当别人电脑有问题的时候,自己还能帮助别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

下面讲一个真实的职场例子。

林千雪刚毕业就找到了工作。

她的工作是师哥王建峰给介绍的,到了单位之后,也是由师哥先带她一段时间。王建峰对千雪非常好,很多时候,王建峰发现千雪和客户沟通有问题的时候,都会马上示意千雪,然后教千雪如何沟通。

还有的时候,客户来电话了,千雪接电话却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时候,就会捂着电话,赶紧找王建峰求救。在王建峰的帮助下,千雪谈成了一个大客户,而且顺利转正,也拿到了巨额的提成。

可同时,千雪也换了办公环境,她和王建峰分别在写字楼的两端,这让千雪感觉非常无助,看看周围的人,她都不认识,而且,她也不知道没有师哥的安排,她应该怎样开展工作。

上一次的大客户谈妥之后,领导又给了千雪两个小客户去谈,没想到,千雪完全失去了主意,她只能就求救于邻座的张燕燕。开始的时候,张燕燕还有耐心告诉她,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张燕燕发现千雪在能力上是真的存在问题,便不客气地说:“千雪,我怀疑那个大单子是不是你谈下来的,你对于我们公司软件的性能都不了解,我不是你老师,希望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要耽误我的时间。”

这让千雪既尴尬又痛苦,她终于懂得依赖王建峰获得的成绩终究不是自己的成绩,因为她没有经历过从小客户做起的这个必要的过程,谈大客户的时候她又没有发挥自己的思路,完全靠王建峰支招,才导致了此刻的被动。

重要的是,试用期已经过了,千雪知道自己在试用期表现良好,转正了,反而工作不出成果,这可是非常说不过去的事情,她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马上调整了自己,发誓要戒除依赖症。

千雪有问题不再马上去问张燕燕了,而是自己一步步地分析,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她也准备了一本工作簿,详细记录,时时总结自己的缺陷和收获。很多很多的问题,千雪都是靠着自己的分析和总结解决的,每当解决掉一个问题的时候,千雪都非常兴奋,她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她也不再怨恨张燕燕了,当她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她看到对桌的张燕燕给自己传来了一个真诚的微笑!

心理学专家支招

职场中,虚心请教,借助他人的帮助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就不能仅仅把目标放在眼前,觉得问题解决了就OK,重要的是应该学到方法,而且,遇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比别人教给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如果你的周围同事不愿意给你肩膀依靠,那么也不要怪自己的职场环境恶劣,也不必怨恨别人,坦白地说,别人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人不进步的理由。相反,正因为如此,你才能更迅速地成长起来。在不断的提升过程中,自己会心态平和,越来越得心应手,还可以形成领导别人的气质。

不值得定律——天底下没有圆满的工作

不值得定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一种心理,简单点说,就是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判断标准,那就是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他的内心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更谈不上投入和发展。

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即使做一份低层次的工作,也有很多人觉得是值得的,当别人问起的时候,可以大声地报出自己的公司;如果在小公司,即使开始就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可能还是觉得自己屈才。可是,工作毕竟不是用来炫耀的,一个人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选择,才不会在别人的评价里迷失。

职业是人生的必要选择,当代社会很少有人可以脱离职场生活,对待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觉得自己干的工作乏味透顶,有人觉得自己的工作天下第一。这都是个人的感觉。

一位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个工作在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工人们进行研究。

他问一个工人:“你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不耐烦地回答:“还能干什么,不就是敲石头吗?”

心理学家问第二个工人:“你在做什么?”

第二个人叹口气,说:“为了生活,敲石头再累也得坚持下去。”

心理学家问第三个工人:“你在做什么?”

第三个工人一边干着活,一边说:“知道吗,将来这里会有一个非常雄伟的建筑,我就正在从敲石头这个基础工作开始。”

这就可以看出来,三个人的反应不同,精神世界完全不同,干劲当然也不同。实际上,天底下没有圆满的工作,即使一份工作是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但是时间长了也会失去新鲜感,所以,衡量工作的标准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待遇怎么样,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判断,把家务定义为烦琐劳动,和把家务定义为带给家人幸福感的人,他们付出的绝对不一样,得到的也不一样。

为什么有的人在工作中,总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处理,有的人却觉得工作是年复一日的重复,根源出在两类人内心地天平有所不同。一个人,想要好的发展,先应该考虑到自己的付出,要发自内心地把自己选择的工作,当做一个值得做的事情,这样就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

下面要讲两个人的故事。

赵刚和范磊同时大学毕业,进了同一家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