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飞雁入蜀中
6365900000034

第34章 担君之忧

出使东吴前,孔明免不了对雁铭一番嘱咐。几日前两人还在同一屋檐下,一副老死不再说话的样子,而今却可以相谈到天明。

先主驾崩后,诸葛亮对蜀汉未来的国策做了积极的调整。雁铭在他身边,每日耳濡目染,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到他的内心世界。

这个时候的蜀汉,由于失去荆州,又遭到夷陵大败,战争创伤严重,正处在百业凋零的时期。此时虽然南方有叛乱,但诸葛亮采取了暂不出兵,闭关息民的国策。作为国家的执政者,他施行纳言之政,真正做到“视微形,听细声。”

当然这个政策,也适用于雁铭的身上。每到晚间,两人各自忙完正事之后,孔明通常都会找到一些问题,询问雁铭的看法。并非他心中没有主张,只是善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以前刘备问雁铭,仿佛总是挖好了大坑,就等她往里跳。而诸葛亮却本着“教学相长”的态度聆听她的见解。

雁铭喜欢这样的谈话,因为这个过程中,她觉得自己与孔明的心贴的更近。

这天晚上,孔明询问雁铭,对国家现在采取什么样的国策有什么意见。

雁铭想了想,在纸上写下:重农业,兴水利。联东吴,抚南蛮。

诸葛亮看过之后,又在后面加了一句:而后北伐。他抬头看向雁铭,这个来自异地的女子触动他心弦的,又岂止只是明媚的容颜和执着的热情。更多的时候,他认为雁铭能够走进他充满抱负的内心世界。

雁铭看着他微笑,“丞相心中认为雁铭为何人?”

孔明笑而不答,等待雁铭自己道破。

她在房间里踱了一圈,然后走到他跟前,面颊嫣红的问道:“可是与丞相心心相映之人?”

“堪称知己!”他的回答是如此坚定。

随后孔明又在雁铭写的“联东吴”的字下面点了一个墨点儿。

“重中之重?”雁铭问道。

“是,必须与东吴结成同盟,方能北伐。”

“丞相是否已经决心放弃荆州了?”雁铭说出心中疑问,毕竟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此时的内心想法。她也是凭借自己对他的了解做出的猜测。

孔明点点头,“此一时,彼一时。做出让步,以示诚意。”

雁铭拢了拢额前掉下来的碎发,她的心中有些疑惑。孔明今天晚上似乎是一再提点她,这必定跟出使东吴有关。唉!这个人就这点不好,有什么话不能直说吗?总要让她猜来猜去。

在这几日里,雁铭一再的回忆历史上有关蜀汉与东吴再结盟的记载,如果蜀汉在荆州问题上做出让步了,还有什么会影响结盟呢?

对了!雁铭想到还有东吴朝臣们的心思。她记得那个叫张昭的人代表着很多江东权势家族。这个人是孙权近臣,在吴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他的天平却总倾向于曹魏。他的意见代表朝中一股势力的意见,这必定会影响孙权,。

雁铭看向孔明问道:“丞相要我去向诸葛大人转交书信,不是只为了过继乔儿吧?”

孔明笑了笑,看来雁铭的聪慧非同一般。

“邓大人为使臣,不宜与兄长过分接触,你却不同,自然可以到兄长府上多走动。”

“要我去说服诸葛大人相助?”

雁铭想到诸葛瑾作为东吴政坛上的不倒翁人物,必定是小心谨慎,老谋深算。他会在此时不避嫌疑,鼎力相助吗?

“雁铭不是建议要我派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去东吴吗?你既然明了我的心意,必定能完成使命。”

这太抬举她了吧。她抿了抿嘴,问道:“丞相可受我锦囊妙计?”在《三国演义》里孔明不总给征战的将领或出使的大人们,在适当的时候打开的锦囊妙计吗?

孔明瞟了她一眼,“锦囊没有,不过有两个字你可以斟酌。”

他随即在纸上写下:姻亲。

雁铭眨眨眼睛,这也太难解了吧!

“丞相何意?”

孔明收起纸张和毛笔,随口说了一句:“你慢慢体会。”

雁铭无奈,这种时候就说明这是孔明留给她去解的问题,通常她再问什么,他也不会回答的。

她正打算离开,孔明又叫住了她,“雁铭,你近来与幼常走的颇近,是为何?”

雁铭暗中腹诽,这丞相府肯定有严密的监控系统,不然她如此小心,却还瞒不过这人的眼睛。

“丞相是否已问马大人?”

“我在问你。”

在她眼中,孔明的霸道似乎就表现在对她的掌控中。她不明白从前凡事都宽纵她的人,现在为什么总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和她较真儿呢?

“为出使东吴,求马大人提供了一些人的背景。”雁铭希望能回避开重点。

“你想知道什么人的背景?”孔明却不想让她轻易避开。

雁铭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她想知道背景的那个人比较特殊。

“丞相怎么知道我找过马大人?”她不答反问。

孔明轻摇着扇子,半响才说:“你对幼常的态度……”

雁铭低下头,她不得不感叹诸葛亮那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马谡与诸葛亮一向亲近,自雁铭来到这里开始,马谡就经常来往于府中。她因为知道日后马谡失街亭之事,所以对他的态度一向冷淡。但是马良的亡故,却让雁铭面对马谡时心生愧疚。

马良的死就像一根刺一样始终扎在心中,虽然历史上记载他的死是必然的。但是雁铭的存在,却让这个死亡变成了一道选择题,她非常清楚一件事,那就是马良当时的确是救了她一命。

夷陵大战过去一年了,他们谁都没提起马良。这也许就是她和诸葛亮的默契,都知道对方的伤痛,都不去触碰,都在独自舔舐。

“丞相,季常他是为救我……”雁铭现在感觉,该说的终究还是要说出来。

“雁铭,那不是你的错!”孔明突然制止了她。

没有雁铭,马良也要回去夷陵,这是他身为臣子必须做的。雁铭出征前问他的问题,也让他不知所措。但如今结果已定,再说无益!

雁铭能够活着回来,他的心中是感激马良的。如果他这一生有过自私的时候,那么就是在面对这个选择时,他的天平倾斜了。所以该心中愧疚的人是他,而不是雁铭。

雁铭闭了一下眼睛,随即说道:“丞相早些休息吧,我先告退了。”

她站起身来离开,不再给孔明纠缠之前问题的机会。

雁铭想要了解的东吴大臣,同样是在夷陵大战时给了她一条生路的人。但这个人却也是导致夷陵惨剧的元凶。

可是对于蜀汉来说是惨剧,对东吴来说却是完胜。陆逊从此将脱颖而出,深受吴候器重。历史记载,孙权后来将对蜀汉的外交,全权交给了陆逊。凡吴、蜀关系处理,孙权都会先征求陆逊意见;给蜀的文书,也会先给陆逊看,有什么意见陆逊可代改后再发出。孙权还专门刻了他的大印,交给陆逊,供他日常处理吴、蜀间的事物所用。被国君信赖至此,也算是历史罕见了。

这样一个重要人物,雁铭怎能不想了解。最重要的是她想揣测,此时的陆逊究竟对吴蜀联合持什么态度呢?

这样的疑问她不能去跟诸葛亮商量,因为她不能说出已知晓的历史,也无法向他解释为什么那时陆逊没有杀了她。还有就是,雁铭隐约感觉到诸葛亮似乎反感陆逊这个人。虽然历史上他们为两国联盟共同努力,并且合作夹击曹魏,但那只是出于大局的着想,各自心中怎么想对方,谁又能知道呢?

……

公元223年8月,蜀汉派邓芝再次出使东吴,以求结成唇齿,共抗曹魏。

临行之前,雁铭骑在马上,看到诸葛亮对邓芝一再叮咛。随后他走过来,竟然破天荒的在这种时候想到雁铭。

他伸手拍了怕脱尘,然后抬头看向她:“凡事斟酌而行,莫要强出头!”仿佛每次离开,他都会这样告诫雁铭,只是她却不能完全听从。

雁铭点点头,又不死心的问道:“丞相真的不给我解释那两个字的意义?”

孔明笑了笑,“雁铭真的不告诉我,在东吴有何人让你如此在意?”他用了同样的方法避开了雁铭的问题。

“丞相没去问马大人?”

“我问你的事,不会去问第三者。”

雁铭微笑,“丞相早晚会知道的。”

出使的队伍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孔明仍然在道旁久久凝望。这次出使意义重大,只有达到目的,日后才能安心平定南方叛乱,再图北伐曹魏。他原本的战略计划是让益州和荆州形成夹击,但而今这只钳子的另一边掌握在东吴手中,这只钳子是否还能得心应手就要靠外交努力了。

他第三次目送雁铭远去,但这一次却没有前两次那般惆怅。当年捧在掌中百般呵护的雏鸟,而今已长成大雁。他心中所谋,雁铭是否能体会?孔明笑了笑,既然心心相映,她定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