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末天下行
6175100000064

第64章 宁古塔之战(十一)

“陈鑫,你一路上可发现其他萨木什喀的斥侯?”

杨兴定想法是好,李大维却没有立即支持,反过来问陈鑫道。这个问题陈鑫不好回答,只得向他摇摇头。李大维这才回过头来对杨兴定问道:

“少爷,你能保证这一路上再也没有萨木什喀的斥侯吗?”

杨兴定也只得摇摇头,谁敢保证萨木什喀战前不会向周围方布斥侯,像自己从躲藏的地方出来时就遇到两个,一个给萨木什喀送信,一个向大营报信。

“既然不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少爷又如何能实施埋伏偷袭之计?”

李大维说得很有道理,只要有一个漏网之鱼霸奇兰的援军就会获得消息已至撤军。

杨兴定一想也是这样,只得黯然地放弃心中美好愿望。

李大维知道杨兴定很失望开口劝解道:

“少爷,你的心情大维明白,要不咱们马上命人以最快的速度去通知老吴,要他分一支队伍出来去偷袭并拦截霸奇兰的援军?”

“算了,老吴守着霸奇兰本就很吃力,若分出人马来对付这支援军,来少了怕吃亏,来多了让霸奇兰跑掉,咱们不就前功尽弃,唉!还是咱们的兵力太少,若是远山他们在这里,这事就从容得多。”

杨兴定非常希望吴之恒有能力分出部分兵力来堵截霸奇兰的援军,可一想到那十几门火炮,却不愿意了,同时思念起远在海参崴的周远山等人。只是他不知道此时吴之恒正带领一千人马悄悄跟在伊布大军后面。

“少爷,要不这样,咱们还是像先前那样分兵,两军相距五里即可,并命前行斥侯前行至五里,到时咱们一样可实行偷袭围歼计划?”

李大维不想太过打击杨兴定的自信,还是向他出了一个保守的计策。

杨兴定一想也只得这样,点头同意李大维的分兵之计。

严冬冰冷的海风如刀子般刮在杨顺饱含着苍桑的脸颊上,可杨顺并没被寒冷的北风所吓退,还是站在宽广辽阔、结白无暇的冰面上闭着眼睛倾听着海鸥的鸣叫,倾听着远方的海浪声,享受着海风所带来的丝丝咸湿味道,享受着大海的自由味道,享受着脑海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边上,周远山不愿意上前打扰这位受人尊敬的年近半甲汉子,安静地等待着他在那儿独自思絮、独自回味……

“远山,这海参崴真是好地方啊!”

时间永远不会停留脚步,再美好的事物总有它的时限,好一会儿杨顺终于回过神来,再次向着四周远处看了许久,这才对身后的一直在微笑的周远山说道。

周远山变了,变得更精神了,更雄壮了,海参崴大概是个养人的好地方,一个月不到黝黑的脸庞开始向古铜色转变。

的确,周远山这段日子以来,心确实宽广了许多,从宁古塔出发后,一路安然无恙地抵达海参崴,就被这里纯净宽广祥和的环境给迷住,虽然这里与其他地方一样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海面上甚至结出厚厚的冰层,可由于周围被群山环抱,刺骨的寒风却比其他地方小得多,海面传来的湿气也使得气候不是那么干燥,非常的湿滑,三面高山环抱与东面的大海又成为海参崴天然的屏障。因为这一切,周远山第一次看到海参崴也是站在现在杨顺所在之处,绥芬河入海口,第一眼就迷上海参崴。

杨顺是刚刚带着大队抵达海参崴,由于周远山前期工作做得很好,使得大队人马一路行军而来是非常顺利,本来预计从宁古塔出发要二十天才能达海参崴,结果提前两天到达。

刚到地头杨顺对四周环境的感觉就与周远山初来时的感受一样,于是将队伍交与刘庆与蒋琳打理,自己则在周远山的陪同下来到绥芬河入海处远眺四周。

“是啊,顺叔这个地方的确是个好地方!”周远山笑着上前附合,并用手指着远方的海参崴继续道:

“您看,这谷地三面环山,东边又是大海,只要在前面那个海湾的谷口处修二十里城墙,就可以抵挡建奴随时攻击。至于建奴从海上偷袭,我想以我们汉人造船的能力完全可以将建奴拒之门外。”

杨顺一边悠然地摸着胡须,一边不断地点头同意周远山的说法。

“山谷后面有路吗?”

“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后面的大海湾,基本上是一往无际的老山林子,平地很少,建奴要从那边上岸必须从这里的海湾下海,出得海湾绕过半岛才能到那边,不过建奴想从这里下海可逃不过咱们的眼睛。”周远山用手指着前方不同的远处答道。

(绥芬河入海口处海湾称之为阿穆尔海湾,为海参崴东海岸,绕过半岛的海湾为乌苏里海湾,是海参崴西海岸,老毛子同时将海参崴沿岸统称为彼得大帝海湾)

“你估算过这山谷前后有多少土地?”杨顺再次问道。

“平地有五六十来万亩吧!”周远山是兴奋地答道。

杨顺听到顿是心中大喜,队伍现在将近三万人,分到每个人头上每人有近二十亩,以每亩地一年种一季产一石谷(180斤左右)来计算(北方小麦为春播秋收,一年只能种一季),去壳后也就一百五十斤,若将这些地全开垦出来,一年可得粮食五六十万石,就算杨兴定再将队伍增大两三倍,也不会怕饿肚子。

至于杨兴定会不会把队伍扩大,杨顺用后脑都可猜到,照现在的情形发展下去,杨兴定不把北方所有汉人奴隶解救出来壮大自己是誓不罢休,至于辽东现在暂时没那种能力罢。

(以上说一亩地只能产一石谷,各位会说老域算错,放心老域没算错,各位别忘记现在是小冰河时期,全世界范围内因小冰河气候变冷导致粮食减产,再说北方种小麦都是粗犷式种植,不像南方精工细作。历史上大明灭亡有一半原因是小冰河气候造成,至于另一半原因,各位往后慢慢看)

“这就好!这就好!”杨顺听得周远山的报数是连声叫好。

“顺叔,您还不知道,这老林子的野兽有多肥,说出来怕吓到你,咱们随便打一头狍子都有百来斤,而且满林子都是,根本不怕人。还有那海里的鱼,使部部的阿哲告诉我,礁石里的大黄鱼都有十几斤一条重,若不是咱们吃惯了粮食,根本可以不用种地,咱们这三万人不到的队伍完全可以靠着这一望无际的老林子和大海生存下来。”

周远山此次先行至海参崴探路,一路上散落在各处的女真族人并不多,总共也就百来户人家,全部被周远山一扫而空,愿意加入队伍的全带走,不愿的直接灭口,没办法队伍的行踪必须隐蔽。

在路上通过多图尔引介,用酒和盐这两样野人女真最为紧俏的物品结识了离海参崴不远的使部部(现东宁县一带)首领阿哲。其实使部部也就是两三百户人家小部落,周远山没有动手一来看在多图尔的面子上,二来把近千人的部落剿灭总会有消息泄露,与其这样还不如凭实拉拢过来。

阿哲对于周远山奉上盐根本没看起,酒却是高兴地笑纳。两人聊天时阿哲告诉他海参崴这个地方其实他们称之为海洼子,物产丰富是个不错的养人地方,关键是海里的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而自己部落过得并非清贫主要是得益于这些海盐,每到秋天部落里的人就会带着多余的盐到宁古塔或其他部落去交换生活用品。

周远山问阿哲这么好的地方,你为何不把部落迁到那个地方去,而宁愿在这山窝子里待着。阿哲告诉他,一来此地是自己的部落几百年来的生存之地,而族人们也不喜欢那地方湿润的环境。

二来,这几十年来,每年入夏从大海的另一端就会有一些像猴子般的人驾船来到海参崴将山谷霸住,他们在那里从事猎取野兽皮毛和挖老参的工作,多时有上千人,少则几百来人,入冬前这些人就会离开。

周远山听后并不以然,阿哲见他如此好意提醒他,别看这些人矮小,打起仗来一个个却生猛无比,本来海参崴自古以来就是使使部制盐之所。自这些人来后,为争夺海参崴这块地盘,与使部部是大打出手,因为这些人每次打起仗来跟不要命似的,加之许多人手中长刀制作极为精良,每次都将使部战士杀得是落荒而逃。还好这些人每次点到即止,只是将使部打败赶出海参崴而已,并没有踏足使部部栖身之所。久而久之,使部也就不再踏足海参崴这块地方。而制盐只得在半岛对面大山脚下寻找个狭小场所,已至于收入大减,使得原有千多人的部落,许多人外出谋求发展,到现在只留下千人不到。

周远山通过阿哲对那些霸住海参崴的人进行分析,猜想应是倭冦,拥有长刀者则为武士。至于阿哲再三劝他过去小心那些倭寇,周远山可没放在心上,他知道使部部打不赢倭寇一来因为身处山区马少,二则武器不精良,像箭矢用的都是骨箭,三没有受过标准军事训练,这样一来怎么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倭寇相比,不败才是怪事。至于自己,不说杨兴定的几千大军,就凭带过来的五百骑兵就可将倭寇赶入大海。

聊完这些周远山又向阿哲询问了许多关于海参崴的事情,像海参崴附近的地形和海里面的黄鱼就是阿哲告之。

离别之时周远山向阿哲提议结盟,阿哲当然愿意,而且非常高兴,因为他从多图尔那里了解到,这支装备精良的队伍只是一支先遣队伍,后面还有几万百姓和几千同样装备精良的大军,这么强大的力量放在北方大地上就不亚于一只宠然怪兽,现在对方看得起自己这种小部落能主动提出结盟那还不赶快巴结。于是在两千多人的注视下,周远山代表杨兴定与阿哲是斩鸡头立誓结为盟友。

【明末天下行是老域第一本网文,昨日又是新书推荐的第一天,就得到第一次打赏这样的开门红,如同奥运首金一般,让老域兴奋无比,几乎夜不能眠,因为这是书友对老域的肯定,这也将是老域继续奋斗下去的动力,在此老域衷心感谢书友金峰12007333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