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板不在,自动自发
612100000021

第21章 完美复命,拿业绩说话(2)

纸条上写着:你必须用水灌入井中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水装满!

他拔开瓶塞,发现瓶子里,果然装满了水!

他的内心,此时充满了矛盾——

只要将瓶子里的水喝掉,他就不会渴死,就能活着走出这间屋子!

如果照纸条做,把瓶子里仅有的一点水倒入井内,万一水一去不回,他就会渴死在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险?

最后,他决定把瓶子里唯一的水,全部灌入看起来破旧不堪的井里,然后他颤抖着去压水,只轻轻地压了几下,水真的大量涌了出来!

他喝足水后,又把瓶子装满水,用软木塞封好,然后在原来那张纸条后面,又加上他自己的话:相信我,真的有用。

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付出才会有回报。

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拥有如此大的成就,是与他们的辛苦实干分不开的,他们的每一分收获,都凝聚着他们的努力与汗水。

一位演说家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的两位朋友巴那德与吉米,在8月份的大热天到阿拉巴马的丘陵地开车。他们口渴了,因此巴那德找到一所废弃的农舍,碰巧院子里有吸筒。他跳出汽车,跑到吸筒那里,抓起手柄就开始打水。

打了一两下以后,巴那德指着一只旧木桶,要吉米到附近溪里取一点水来灌吸筒。因为所有打水的人都知道,必须在吸筒的上面加一点水来装填吸筒,打水时水才会顺利流出。

这里的8月天相当热,巴那德打了几分钟以后,满头大汗。此时他开始问自己,为了得到水到底该做多少工作才合算。他关心他所付出的努力能换回多少报酬。过了一会儿,他说:“吉米,我不相信这口井有水。”吉米回答:“会有的,巴那德,亚拉巴马州的井都是深井。深井都有清洁、甘甜、纯净的水。”

巴那德已经疲倦得浑身发热,他停住了手说:“吉米,这口井没有水。”吉米很快地跑过来,抓住吸筒的柄继续打水,说道:“现在不要停,巴那德,如果你一停止,水将往下倒流回去,那你就要从头开始。”

最后,他们终于喝到了甘甜的井水。

其实,在工作中也是如此,许多人渴望拥有良好的业绩,以此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却不想付出劳动,须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努力拼搏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一次行动胜过百次空谈

有个不得志的中年人每隔几天就到教堂祈祷,而且他的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

“上帝啊,请看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分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几天后,他又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堂,同样跪着祈祷:“上帝啊,为何不让我中彩票?我愿意更谦卑地来服侍您,求您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到了最后一次,他跪着重复他的祈祷:“我的上帝,为何您不垂听我的祈求?让我中彩票吧!只要一次,让我解决所有困难,我愿奉献终生,专心侍奉您——”

就在这时,圣坛上空传来一阵宏伟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垂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吧!”

在制订一个明确的计划之后,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当你有冲动要把计划付诸行动时,不要放弃。想到了就做,做到结束为止。

有一家大型贸易公司正好赶上周期性的贸易淡季。

从年初到7月份时,其贸易额连续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业务员们都变得动力不足,老板想了很多激励办法,结果都是效果不佳。公司终日陷在现金流危机之中,老板每天都愁眉不展。

8月底,公司举办了一次国际性的大型贸易促销会,老板希望对公司有所帮助,但也是一场更艰巨的挑战——如果在这次贸易促销会上不能签订几个“救命”的大订单,公司到年末恐怕要面临破产的危机。

在促销会开幕前两天,老板决定在全公司开一次“动员大会”,做最后的鼓动。

在“动员大会”临近结尾的时候,老板请在座的经理和业务员们全都站起来,寻找一下,看自己的坐椅下有什么东西。

于是,每个人都非常惊奇地在自己的椅子下面发现了一枚硬币。

在大家惊讶过后,这位老板对大家公布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统计结果——在场的每个人至少都捡到了一枚硬币,最多的,有人甚至拿到了100美元。

这时,老板说:“这些钱都归你们,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能猜出为什么,全场的人都在窃窃私语,摸不着头脑。

最后,老板严肃地说:“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我需要你们擦亮眼睛,去发现隐藏在你们身边的商机!”

行动才有可能成功,只会空想的人终会一事无成。下面的例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一次行动力研习会上,主讲师做了一个活动。他说:“现在我请各位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大家必须用心投入,并且采取行动。”他从钱包里掏出一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说道:“现在有谁愿意拿50元来换这张100元人民币?”他说了几次,但很久没有人行动,最后终于有一个人跑向讲台,但仍然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着老师和那一张人民币,不敢行动。那位主讲师提醒说:“要配合,要参入,要行动。”他才采取行动,他终于换回了那100元。他顷刻赚了50元。

最后,主讲师说:“凡事马上行动,立刻行动,你的人生才会不一样。”

行动能使人走向成功,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但当人们面临行动时,往往就会犹豫不决,畏缩不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在少数。

人们害怕行动,大多由于心态的原因,一行动就想到失败。这种恐惧的心理会摧毁我们的自信,束缚我们的手脚。

许多人喜欢把难事往后拖,迟迟未动手解决,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第一,不知道如何解决难题;第二,没有信心解决,对难题产生畏惧心理。所以面对难题时,许多人采取的方法都是一拖再拖。其实,“拖”是最糟糕的方法,因为它只会令难题越来越棘手,越来越难以解决,最后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在人的一生中,充满着各种憧憬、理想、愿望和计划,如果当你抓住它们的时候,都能马上付诸实践,那真不知你的事业会何等伟大了。只可惜,最终许多计划都沦为空谈,许多机会都化为泡影。拖延使人满腔的热情冷淡,使美好的幻想最终破灭。

行动不一定成功,但是不行动一定不会成功。职场中那些事业有成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行动,立即行动”。

在行动中修订计划

欧洲有句著名的格言:“不容许修改的计划是坏计划。”我们也有一句俗语叫做“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两句话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

近代史上,有一群人特别成功,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被囚禁于纳粹集中营而幸存的人。赫姆瑞可博士在一本著作中,拿这群人和战前即迁居美国的同龄犹太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平均而言,这批幸存者的教育程度较低,但日后的事业成就较大,收入较高,热心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赫姆瑞可探究原因,发现这些历经苦难折磨,却颇有成就的人,具有若干共同特质,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随时准备主动展开新任务,且能针对环境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与调适。

外部世界纷扰多变,我们要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随时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不要非等到“万无一失”才开始行动,周密的计划自然不可缺少,但把没有周密的计划作为不去行动的借口,是可悲的。目标是对未来的设计,肯定会有许多把握不准的因素:目标真的适合自己吗?其可行性如何?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检验。所以,还是先行动起来。

富兰克林认为,不变的计划比没有计划更糟糕。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制定目标的过程固然重要,但必须明白的是,你的工作目标永远都不能完全提前计划出来;其次,我们必须具备调适能力,要能够随时修正、改进自己的计划。

事情要先做起来,才能判定自己行或不行,因为太多的事情对社会来说是前所未有所,对参与者来说也是从未做过的。太快的发展和太多的选择逼着人们要先动起来,做与学同步,在做与学的过程中,透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尝试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一时间几乎成为时代的行为特征,已经很少有人未体会过尝试。这种方式有助于人在尽力做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潜在的独特能力。

一个真正的决定必然是有行动的,并且还是立即行动,此时你就要针对自己的目标采取积极的行动。你先别管要行动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要行动起来,打一个电话或拟一份行动方案都是可行的,只要在接下去的十天内每天都有持续的行动。当你能这么做时,这十天小小的行动必然会形成习惯,最终把你带向成功。

有一次,皮特金在好莱坞时,一位年轻的支持者向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设性方案。在场的人全被吸引住了,它显然值得考虑,而且他们可以从容考虑,然后讨论,最后再决定如何去做。但是,当其他人正在琢磨这个方案时,皮特金突然把手伸向电话并立即向华尔街拍电报,电文热烈地陈述了这个方案。当然,拍这么长的电报所费不菲,但它转达了皮特金的信念。

出乎意料的是,1000万美元的电影投资立项就因为这个电文而拍板签约。假如他们拖延行动,这一方案极可能就在他们小心翼翼地漫谈中自动流产——至少会失去它最初的光泽。然而皮特金立刻付诸了行动,行动的结果是甜蜜的。

付诸行动,使我们的准备更加周全,能力也获得增强,到最后,变成最称职的人。一旦我们拟妥工作计划,就要展开行动,落实行动,落实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