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使解说与片中具体形象相吻合。这种处理有一定难度,但处理好,会给人以恰到好处、妙趣横生之感。例如,下面例2中的《闽土神韵》里,解说正说到大型石雕像李老君“它慈祥地注视着数百年来从脚下走过的芸芸众生”时,画面上正有一对打着阳伞的游客进入,来到这座石像下观赏,这就给人十分舒服的贴合感。如这句解说过去了,说下句时游人才进入画面来到石像下,或是游人都离开了,这句解说才出,都产生不了二者相合,颇具意味的贴切感。但在实践中,很难形成解说与画面的这种恰到好处的自然对位,尤其是在解说的进出点不宜改动或解说语言不宜抖散的情况下,这就只能用“变速法”来调整自己的解说,即在整体或临近需严格对位的事物和形象时,用加快或放慢语速来自然、有机地实现二者的严格对位。
要有机自然地解决对位中的解说速度变化,不能为快而快,为慢而慢,要在语言中加强内在感觉,使人觉得快得合情合理、慢得有滋有味。对位点做到有机、自然,会给人以天成合一的妙趣,这也体现出解说创作的独特魅力。
以下几点小结,或许能为解说者识别、记忆画面的出入点特征提供一些帮助。在其他条件相同或不易识别与记忆时,可注意以下特征:
①记景物——即画面中的具体物品或景象。
②记景别——即画面中同一景物或人物的不同景别。
③记场景——即画面中场景的内外之分。
④记动静——即画面中同一景物与人物的动态与静态之分。
⑤记人物——即画面中人物的性别、年龄、多少之分。
⑥记镜头——即画面中镜头的运动方式、拍摄组接特点。
⑦记颜色——即画面中同一景物或人物的着装、饰物等的不同颜色。
⑧记音乐——即与画面相伴的音乐情调、旋律、节奏的特点。
5与音乐的风格、节奏相和谐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音乐无疑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容忽视。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并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动的语言,有很强的表意性及表情性,不仅会体现纪录片的情调、风格,还能唤起观众在深沉感受上的共鸣、在声画印象中的同步。同时,它也是解说者提升解说感染力的一种有力衬托,能弥补解说语言本身情绪与节奏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片子是剪辑后,先去配乐再配解说,也有的片子则是剪辑后,先配解说再配音乐,但无论工作程序如何,为了获得全片的创作成功,解说者除了参考画面的内容、情绪等因素以外,还应对片子音乐的情绪、节奏等有所参考或设想,获得特定的音乐感觉,来选择适当的解说方式与技巧配合音乐的内涵。
一部片子的配乐,基点在于全片的风格与具体内容和情绪,解说的创作基点也在于此。因此,只要把握了片子,二者的组合便是必然的,解说语言的色彩,语调的旋律,语流的波澜起伏,气息的强弱、长短,咬字的长圆,声音的刚柔等一系列变化大体都能适应其音乐的情绪与节奏。
具体来说,在解说与音乐的融合上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与音乐的配合感,二是进出音乐的画面感。
与音乐的配合感表现在:一是配乐前解说应充分把握好音乐的情感、节奏,以及由此带来的想像,这得依赖解说者个人经验以及对纪录片及音乐恰如其分的理解;二是正确评估解说与音乐的作用,需要展示音乐的魅力时,解说不抢上前去,过火表达,而是与音乐相伴共同为画面语言服务;三是把握有无音乐的解说感觉。由于电视纪录片中的音乐多叙事性,声区多中部,因此解说应注意有音乐时,用声不宜起调过高或过低,尤其是男声不宜过低、女声不宜过高,过高或过低都会游离音乐,显得浮出或沉下,形成解说与音乐的分离感。此外,有音乐解说时,应加强内心情绪上与音乐的配合,跟随音乐的旋律和起伏来调节语言的起伏度,并注意比无音乐解说时起伏度稍强,这样,可以使语言生动而富于变化,富有乐韵。同时,节奏快的音乐,解说不宜太拖,感觉也应积极;节奏慢的音乐,解说不宜太快,感觉不宜太紧。否则,不谐调感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解说要出入于音乐的画面,这个过程需要有机的衔接,这是解说与音乐谐调的又一方面。只有情绪与节奏和谐还不叫解说与音乐的融合,进出音乐感觉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轻柔优美的旋律,解说多柔进柔出、低进低出、缓进缓出,顺畅、柔和,不使人感觉解说闯进闯出、生硬隔离,破坏了解说、画面、音乐的美感。而激越、恢宏的旋律,解说有时则可硬进硬出、高进高出,以适应其旋律、节奏的性质,并不使解说淹没在音乐声中。在音乐中加入解说时,应尽量避开音乐的强拍进入,以防解说与音乐相撞而不融合,使人听不清。比较理想的解说出入感,应为接来送去感,即解说者调整自身的心理感觉并选择适当的方式从音乐、画面中接来相应的情绪感觉再将它们送出去。为适应画面的情绪感觉,它可以配合特定的情绪、节奏,或柔进柔出、或柔进硬出、或缓进疾出、或高进低出,等等。当画面与音乐共同形成一种意境时,解说就应该随意境自由进出,破坏意境将使整个片子形象变坏。
在解说创作过程中,解说者不仅要头脑中有与之相伴的画面,耳畔也要有与之相伴、相适应的音乐,以对自身心理感觉与表达处理进行微调,达到解说与音乐的融合与谐调。这样做才能使电视片变得完美,解说在其中才能实现强化与增色的目的。
6与音响效果和同期声相谐调
技术总能带来好处与便利,大量存在于电视片中的音响效果与同期声也是如此。解说与它们配合得是否谐调也极其重要。音响效果是人为制造的自然音响,它的主要作用是营造一个真实的空间,它在纪实性的电视纪录片中的意义与作用尤为突出。让片中画面上的天象或物体发出其特有的声音,如风、雨、雷声或人们生活空间中的各种声响等,都是为了表现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环境的,给人以真实感。自然音响中各种声音都具有传达一定涵义的能力,都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力,它不仅可以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也可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或情绪气氛,甚至还可作为人物内心状态的折射,增强艺术感染力。所以,自然音响不仅仅限于简单地传达空间信息,它还具备一定的表现力和象征性,并可独立于视觉画面以外显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编导往往根据其需要全方位发挥自然声响的作用。由于音响效果与音乐一样,大多在配解说之后才合成进片子,所以,解说者应当了解片子中的音响与同期声情况,使解说与其配合谐调,达到融入意境的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解说与创作过程中诸种手段的配合,其最终目的是为获得最佳的纪录片效果,再现某种真实的场景。其最终效果的获得依赖于解说与其他视听元素配合的和谐性和默契性。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处于主导位置,因为解说的灵动与活力在整个纪录片创作中具有点睛的功效。
三、电视纪录片解说词配音训练
随气势而起伏,结合铿锵与婉转的妙处,丰富形象的描述与灵动自如的变化是电视纪录片中解说的精髓。电视纪录片配音要求解说、画面、音乐要交相辉映、情景交融、声画并茂。电视纪录片节目内容广泛,文化生活、家庭之友、体育节目、人物专访、风俗民情等,都属纪录片之列。根据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片子,有的坚实有力度、气势磅礴,有的柔和细腻、古朴典雅,有的自然洒脱、生活味道浓,那么播音员所赋予的情感、语气、基调、节奏也各有差异。随着画面的色调、镜头的推、拉、摇、移以及音响、音乐效果的烘托和渲染……带动情感时而含蓄深沉,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柔和抒情,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幽默诙谐……播音员的配音也随着那变化的内容和情感,正确运用虚实结合、刚柔并济、情真意切、真实可信、绘声绘色、委婉动听的语言表达方式,给观众朋友送去美的享受。下面这些节目配音会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例1 《八闽风情》
在我们视野中静静流淌的这条大河是一条极普通的河。普通的让人感到陌生。在历史的记载中它不像黄河、长江那样显赫,但既然是一条大河就总要哺育出一条大河的文化。所以,闽江,这条横贯福建的大河也以自己的魅力,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字幕)闽水魂
第一集“八闽风情”
福建是山和水的造化之物,山和海自然是风俗反映的集中点。在武夷山,我们可以看到最古老的习俗。
风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既包含着地理环境等制约因素,也折射着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之灵光。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对世界宏观认识的某些侧面。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从风俗入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早就有人说“风俗是活的博物馆”。
旅游胜地武夷山,九曲溪水依傍着群峰娓娓流淌。在临溪的悬崖峭壁上,我们可以看到高悬着的木板,当地人称之为“虹桥板”。其实,这就是大约四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人的悬馆葬。为什么要把人葬在峭壁上,是对山和水的崇拜?还是想表达什么意念,这当然应该由观众去揣度,但我想这里面包含了一种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却是毫无疑问的。大概那时人们跟水的关系太密切了,所以这些棺木都由整根楠木雕凿成船的样式。每个到过武夷山的游客都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棺木架上去呢?岁月悠悠,虽然我们无法想像当时的情景,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惊叹先民们完成这种葬俗的心智和魄力!
祭祀祖先、祈求种族繁衍是我国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习俗,这不仅表现在名目繁多的各种礼仪上,就是在人们居住的民宅中,也可窥见一斑。
这是闽西南地区客家人居住的土楼。土楼具有漂亮的外形和宏大的规模,这种精巧特殊的构造艺术在世界民居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建筑土楼的材料很普通,田里的生土,拌以细沙、石灰、糯米、红糖经反复揉舂压,然后夯筑成墙。里面再加上竹片以增加墙里的整体拉力,十分坚固,最古老的土楼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圆形的土楼内部,房间连成一体,没有头尾,象征着住户的平等地位。每户拥有自上至下的一套住房:一楼吃饭,二楼较为干燥,作为谷仓和贮藏室,三楼通风、凉爽,作为卧室。土楼的主要作用是避免盗、匪和野兽的侵扰,因此防卫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水井就设在楼内,关上大门,整个土楼就成为一座堡垒。对付火攻也有妙法,二楼的通道可以往下灌水,犹如消防水龙头。楼上还有望台、射击孔,设备周全。楼内备有各种食物,紧闭大门仍可维持半年以上的生活。永定县高北村的“承启楼”是保存较好的一座。它共有四圈建筑,外高内低、圈圈相套,最外圈周长200多米,高达四层,有房近400间,这座土楼气势轩昂,引人注目。邮电部发行的民居邮票中的土楼就是以它为原型设计的。土楼藏于深山,一直不被外界注意,直到外国的卫星照片看到中国的地面有飞碟状的建筑,土楼神奇的影响才扩展到世界上。外国游客惊叹参观土楼是“销魂夺魄”的一瞥,宛如天上掉下的那样神秘和不可思议。
与繁衍种族、人丁兴旺最相连的观念是耀祖光宗。如果说因为人类同大自然的搏斗太艰难,所以各民族都有相似的生殖崇拜等风俗,而中国的耀祖光宗恐怕是比较特殊并与众不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