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
588400000047

第47章 主持人播音的训练(4)

各部分都服从于中心论点,使受众免于产生干扰主题的想法,这也就是所谓的宏观控制。在论证中心的主旨下去认识和处理每一个分论(或是小评论中的论述),这样才能避免全篇的各自为营、逻辑链条松散等缺憾。过于微观,盯住每一分论甚至盯住每一句去处理,必然导致重音过多,处处着力,最后是语句间的关系含混,主次不清,肯定达不到评论应有的效果。

(3)充分发挥内在语的逻辑串连作用

内在语揭示语句本质并展现语句、段落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内在语开掘出来并用语气变化将其外化体现,这对评论播音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显示剂和粘合剂,把整个逻辑推理证明体系有机地组合起来。

(4)用好语气变化

语气的变化也会造成不同的逻辑关系,两者的关联是靠语势走向结合起来的。比如最简单的数数“1,2,3,4,5”不同的数法就可以形成不同的语势,展现出的逻辑关系也不同,比如并列关系“1—2—3—4—5—”,逆进关系“1—2—3—4—5”,转折并列关系“1~2—3~4”。正因为语势走向能体现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要调整语气变化,强化语势走向。语势走向对逻辑关系的展现还带有前瞻性,受众从前一句或前半句的鲜明语势中就可以感受和判断出后一句或后半句的必然发展,这是一种逻辑感受的本能反应。反应信号的强弱和准确度除了有受众自身修养的因素之外,就取决于传播者语气的语势鲜明度了。

比如将前半句“正因为……”的语势做足,后半句“所以……”就在受众思考的必然中了,这组因果关系,因为有了前后语势的承接,不但被强化显示出来,而且也使受众和传播者保持着基本同步的思维运动。不管句子中或语句间有没有停顿或停顿长短,受众总被传播者语势甩出的钩儿牵引着,他的思路不断,便“此处无声胜有声了”。相反,语势走向不清,听完上半句还不知下半句该往哪儿想,自然使受众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当逻辑感受、逻辑认知被涣散瓦解了,那么播讲评论的内在逻辑力量又何以能强呢?在平日听到的评论播音中,个别语句走向不明,前不挂后不连地单摆浮搁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整篇评论中,没有语句是单独散乱存在的,任何不处于逻辑链上的语句与走向不明的语势都不应该出现,这一点在训练中尤其应该注意。

(5)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

虚词都没有实在意义,可是一旦进入句中,它所造成的句间关系也就决定了文章逻辑关系的走势。评论播音中的虚词更是有它独特的作用,有时它甚至左右着逻辑走向,成为逻辑链条的关键点,并成为语句的重音所在。比如有一篇批评专业户们非专业负担过重的短评中就有这样一句:“专业户就是专业户”,一个“就”字把多少道理说清!大家可以做个实验,把最常见的“因为”、“所以”放在语句中,用无色彩、无走向的语气程式化处理一遍,再将其放在运动的逻辑链中,用走向显明、提示性强、和前后语境关系密切的具体语气再处理一遍,就可以发现整个语句都会因此而不同:一个引人思考;一个从人的意识的表层溜走了。由此可见,虚词的运用关系到文章气运,故一定要用好虚词。

新闻评论在做到观点鲜明与逻辑严密之后,余下的就是根据不同规格、不同体裁、不同题材进行灵活多变的调整了。值得强调的是,评论因具有表态、深化、引导等功能及其语言本身带有鲜明主动性和渗透力,使播音员处于一种“由上往下看”的感觉。然而播音员切不可将这种感觉具体化、实际化,那样会使自己语气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平易近人、浅显易懂与生动灵活是广播电视评论实现其影响力的必要条件。

第四节 电视片解说配音训练一、电视片解说概述 电视片分为电视纪录片与电视新闻片两类,但总体上说电视纪录片艺术性强,在播音上较难掌握,所以本节只谈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电视节目,中国电视界约定俗成地称之为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一般概念是这样的:“对某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完整纪录报道的影片。纪录影片所拍摄的内容必须是生活事实,不允许任何虚构。”国外理论界又有这样的表述:“纪录影片、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实际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从以上两种对纪录片的表述中,我们取其共质即非虚构的纪实性。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实性作品,必须用真实的环境、事件、真人真事等一切自然和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者表现所述客体的观点与人文关怀。

内涵丰富是电视纪录片的最大风格,这造成了电视片向百科全书的方向发展。它涉及的领域、内容、题材很广,大致有社会面貌、百业新风、人物介绍、风光旅游、经济现象、历史地理、民俗综览、科技卫生、文化教育、生活知识、中外交流以及对政治、军事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索与探讨。它具有政治性、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与欣赏性。电视纪录片具有内容的专一性、连续性、深入性、针对性和对象的特殊性。不同内容、题材、风格的片子可以区分成不同种类、风格。有多种专题,如政论、风光、人物、科教等都可以拍成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在报道或反映社会现象、自然情况的时候还具有创作多样的特点。电视纪录片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使得其创作手法也呈百花齐放的态势。在遵循纪实性原则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创作形式和艺术手段被引入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

比如,解说可采用叙述讲解、议论说理、描绘抒情等不同表现形式,也可有不同人称角度的处理,如对话式、人称交替式等。在片中几要素的处理上,可以是只有画面、音乐、不加解说的,或以画面、同期声为主的,或仅有画面、解说而无音乐、同期声的各种形式。

不同种类的纪录片决定了创作的多样性,形成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增强了感染力,促使欣赏主体与创作主体实现同构共识,达到审美追求。

二、电视片中解说要与其他因素相和谐

对于电视片中的解说员来说,他不但要了解解说的创作规律与特征和自己的任务与位置,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处理。因自身特性的需要,决定解说创作应兼顾本体以其他几个视听元素,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不同关系的联系及组合,使本体与其他元素环环扣实,相依互照。最后把电视片做得尽善尽美,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这里重点阐述电视纪录片解说与其他元素相结合的内涵与把握。一部片子,若想获得创作整体的和谐感,解说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与电视片的内容风格相和谐

解说工作要求把握好电视片的基调。解说基调依赖于编导的整体创意、片子与解说词的创作风格以及解说者对片子的主题、内容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所以,解说任务接手伊始,应首先确定上述解说基调的因素在解说任务中对应的内容,再辅以恰如其分的解说词,从而决定适合自己解说的样式、风格、人称位置等,并将其融入解说中。切忌理解把握不准,选择不当,与片子基调风格相悖,导致解说创作的失误。实践证明,如对解说总体基调、风格把握不当,即使在细节上表现再出色,也于事无补。

一般来说,解说不能背离整体风格与内容,表现为解说基调的正确把握以及表达风格和语言样式的相适应。在具体落实中,注意避免笼统的模式套用,或固守解说者个体的表达定势。

2与电视画面氛围渲染相和谐

电视片声画和谐要求解说与画面情绪气氛必须一致。解说语言的悲与喜、冷与热、严肃与轻松、扬与抑等各种情绪样式及气氛感,都来源于对片子的具体内容、画面情绪气氛的理解、把握与体味。

一般情况下,解说与画面的情绪变化是相统一的。可以这样认为,解说情绪是建立在画面情绪气氛的基础上的,除特殊情况外,解说情绪应与画面情绪气氛相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声画相悖的怪异局面,使观众产生视觉与听觉的离异,从而在情感上得不到应有的响应。因此,解说者应使自己的情绪与画面情绪氛围同步,并同时选取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体现解说者内在感受及情绪。

内心感受是解说情绪准确的关键,只有外化到位,才能体现出来。这就尤其要注意语言色彩的性质、浓淡,语言形式的扬与抑、松与紧等,以及语言技巧的运用。

3与镜头的运动方式和场景相和谐

电视专题片的画面是一片片、一段段不同画面的集合。它是由推、拉、摇、移、跟不同镜头运动方式,远、中、近、特写不同景别,仰、俯不同角度,内、外不同场景拍摄而成的,解说若想与画面感觉和谐就不能不与其形态相适应,否则也会影响到声画二者的和谐感及表达的生动感、贴切感。

解说在专题片中的作用就是使画面更有说服力,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不参考画面的情况。对画面的相依性与参照性是电视解说与电台播音的不同之处,也是电视解说创作的难点与独特魅力所在。因此,每一位欲求成功的解说者都不能只注意画面的内容、情感等,同时也应注重画面中的镜头运动方式、角度、景别、内外景(或影调)等画面外在形态并受其制约。

必须指出解说要适应画面,不是要求与每个镜头一一对应,事实上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在编导着意表现之处,必须与之相合、与之适应。

4与画面段落的层次相和谐

解说过程中要注意画面段落的变化及位置的转移。解说与画面的段落、位置相吻合,可使受众清楚、准确地体味片子的段落内涵,产生妙趣横生、触景生情的贴切感。若想求得此效应,应注意两个层次的把握。

第一,解说要顾及画面中的大段落与小层次。在解说时,应当注意把握不能使本段落、本层次的内容,错位到上下临近的段落与层次内,以免发生混乱,影响解说与画面的相依与和谐。请看一下后面例1《八闽风情》,这里简要做一下评述。

在这部介绍福建地区风俗的片子里,其中一集分别介绍了土楼、悬棺、石旗杆、惠安女和蛇图腾几个风土人情。其中“土楼”一段,是在介绍“悬棺”之前,因此,有关“土楼”的解说词不能上移或下延,要正好与此段落内容吻合。当然,可以探究,此段落的解说是从这一段落画面一开始就说,还是出几个画面后,等到与画面贴合之处解说,或是解说与结尾的画面同步结束,还是解说结束后,让画面再延续至终。一切都是活的,关键看解说者的理解程度与艺术感悟力。

几个小层次构成一个大段落是很常见的。比如,“土楼”这一大段落又可分为“土楼的外形”、“土楼的建筑材料”、“土楼的实用价值”、“土楼的防卫设施”、“土楼的影响”这样几个小层次,解说时,也要一一对位。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这种只需与大段落与小层次的对位叫做“宽对”。在“宽对”中,若遇解说词过多或过少时,可用“移点法”、“抖散法”与“变速法”来合理处置。即解说词偏多时,试播后,可在本段落或小层次内不影响对位清楚的前提下,将解说的入点和出点前移或后推,或加快语速,以保证画面与解说的“均衡感”。解说词过少时,可在不影响语意清楚与画面对位的前提下,将解说词抖散、多停断几处,或放慢语速,以不使画面太空,显得画面与解说不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