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5841400000056

第56章 人文历史篇(3)

《古今注》上说:“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其实,我国古代早已会造毛笔了,蒙恬只不过是在我国造笔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已。如宣笔就是他改良后的一种毛笔。

我国的毛笔分宣笔和湖笔两大阶段,据说宣笔就是在秦灭楚的战争中,蒙恬来到安徽宣城、泾县一带,在那里改良了毛笔,就是以后称之为宣笔,在历史上,享有盛名。据称,王羲之、柳公权等着名书法家亲手写过《求笔帖》。南宋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代替。

湖笔发源地在浙江省吴兴县善琏村。当时隋朝是属于鸟程县,宋朝改属临安县,因两地均为湖州府所管辖,所以这一带生产的笔统称湖笔。

墨的由来

书画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早在秦汉时期陕西千阳县和唐代的易州(今易县)都曾以产墨而着称。到了五代时期安徽徽州成了墨的集中产地,故此得名徽墨。它与湖笔、宣纸、端砚并列为“文房四宝”中的珍品,因为用徽墨写绘的字和画可保藏上千年,墨迹依然清晰,光彩夺目。

据说在五代十国时,北方战争不断,有一位易州墨工奚氏避难来到今安徽歙县,他看到这里“水有黄海自岳之奇,水有练溪新安之妙”,到处是葱郁的古松丽景,于是重撑旧业,制造起墨来了。经过奚氏父子刻苦钻研技艺,造墨技术越来越高,不久就制造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好评,而闻名全国。

到了明德、嘉靖年间,人们又发明了用桐油烟制墨。万历年间,着名墨匠程君房,精细研究各种配方,在桐油中加入了麝香、金箔、珍珠、冰片、公丁香等配料,制造出了超漆烟墨,把造墨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用这种墨写字作画,墨趣生辉,墨迹经久不变,着水不化,防腐不蛀。同时,也有人创造出“集锦墨”、“仿古墨”等,在墨面上绘画、题诗,描金点翠,再用罗、绫等包装,更显得金碧秀雅,可供观赏、摆设、送礼,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工艺品。

徽墨的制作非常精细,生产工艺也较复杂。要想制成“坚如玉”、“纹如犀”、“黑如漆”紫玉光泽的好墨,必须“千灯炼油烟,身如窑中炭”,经过千辛万苦的劳动,才能“收得一寸玉”。可见造墨是多么艰辛。

我国的徽墨,在明代时输入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1926年,在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上获得奖状。

印章的由来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唐宋以后不断出现“闲章”,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围棋的由来

据说,远古帝王伏羲氏为了启发愚顿的儿子,而发明了围棋让他学习。围棋的起源很早,大概在纪元前3000年就已出现。唐代时由遣唐使吉备真备带到日本,但事实上也许在更早以前就已流传至日本。而且可能是先传到韩国,再从韩国传到日本的。

围棋的别名很多,并都有其来历。如有人称它为“方圆”,是因为围棋棋盘方形,棋子、棋盒为圆形;称它为“鸟鹭”,是因为围棋分黑、白两色,黑子似乌鸦,白子如鹭鸶,故而又称“黑白”;称它为“坐隐”,是因为弈棋时,两人对坐,专心致志,诸事不闻不问,犹如隐居一般;称它为“手谈”,是因为下棋时,默不做声,仅靠一只手的中指、食指,运筹棋子来斗智、斗勇;称它为“烂柯”,是根据神话故事王质观仙人对弈,一局未终,所执的斧头柄已烂朽(表示时间很长)的事而起名;称它为“洛”,是因为围棋盘上纵横交叉的线条,犹如河网、地图一般;也有人称它为“吴图”。

又称它为“玉楸枰”,是因古代多用玉石做棋子,以楸木做棋盘,“枰”即棋盘;称它为“忘忧”,是因为两人对弈时,思考集中,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其他如“略阵”、“围猎”、“坐藩”等等也都是围棋的别名。

在历代名人的墨迹中,发现这些围棋的别名,已不足为奇。然而,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明代才子解缙竟用以上10个围棋别名,写成一首七律诗《观弈棋》。当时,解缙对明成祖整天沉溺弈棋,不关心百姓的疾苦心怀不满,故挥毫写道:“鸡鸭鸟鹭玉楸枰,君臣黑白竞输赢。烂柯岁日刀兵见,方圆世界泪皆凝。河洛千条待整治,吴图万里须修容。何必手谈国家事,忘忧坐隐到天明。”

简化字的由来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他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产生的依据,影响深远。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简体字标准。

甲骨文的由来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一带,史称殷墟。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3000多年,约从19九世纪80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

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当1889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他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的第一人。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大量人为地毁灭。

建国后殷墟中心区甲骨继续出土,最多的一次是1973年小屯南地,为甲骨学和殷商史的研究增添了大量的新资料。

书法的由来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与汉字的产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一字千金”的由来

“一字千金”是用来形容文章写得出奇的好,浑然一体,一个字也改不得。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他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奖金”。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一字千金”的成语。

还有一种说法: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玄奘的谢表。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

交响音乐的由来

交响音乐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完善。

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恩,第一次在慢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进了小步舞曲(法国一种三拍子的舞曲)乐章(第三乐章),这种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渐渐演变成了古典交响曲的固定形式。

书店的由来

古时候书店叫“书肆”,最早始于汉代。书肆是京都长安街头经营书本典籍的专业市场。汉武帝曾下令征求上古遗书,组织有关人员专门抄写书籍。各种流派的学者为交流着述,便频繁出现于书肆。以后又称“书坊”,还有既刻书又卖书的叫“书林”、“书铺”、“书棚”等。

到了晚宋,书肆接二连三的门面就出来了,爱书藏书的人一多,那书肆还真的成了正儿八经的作坊,有选题的,有刻字的,也有专司校对的,几乎就是今天书局的缩影,既刻书印书,又卖书。宋以后,书堂、书屋、书铺、书林一类杂称统指为书坊,其印书、卖书的功能也日渐凸现。但书肆之称,仍在这一行当保留了下来。较有名气的书肆有京城的琉璃厂书肆和姑苏书肆,而后者尤以刻印膺品古籍闻名于世。“书店”一名最早始见于清乾隆年间,距今也有200多年了。1897年于上海创立商务印书馆,1948年香港创办三联书店,1937年延安成立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的由来

新华书店,1937年4月24日成立于延安。当时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下的图书出版、印刷、发行机构。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大发展。1951年实行图书出版、印刷、发行分工专业化时,改为国家发行图书的专业机构,并建立起了全国最大、遍布城乡的图书发行网。邮电部在1987年发行了纪念新华书店成立50周年的纪念邮票。新华书店的店名是毛泽东题写的。

博士后的由来

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一项研究基金,用以资助优秀的青年学者在较好的研究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由于在最初基金资助的20人中有4人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所以人们称之为“博士后”。

1983~1984年,诺贝尔获奖得者、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两次致信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国实行博士后制度。1984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李政道,并仔细听取其关于实施博士后制度的建议和方案,当即表示:“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次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行博士后制度的方案——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导演”的由来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有个名叫陆洁的人创办了我国影史上最早的影刊《影戏杂志》。在一次编稿件时,他有个英语单词想不出确切的中文译名。正当他为难的时候,他的一位友人来信说他当上了学校的“教习”。陆洁得到启发就用了“导演”这个词,第一次在银幕用这职称的就是陆洁本人编写的影片《人心》。

“留学生”一词的由来

“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唐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史来中国。遣唐使团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因而难以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史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遗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其语义也有了变化发展:凡是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

薪水的由来

薪水本指打柴汲水。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陶潜送给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说:“你每日生活开支费用,自己难以供给自己,现在派一个仆人来帮助你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儿子,要好好待他。”后来人们便把工资叫作“薪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