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
5838400000055

第55章 宦官的职守(3)

隋唐时期的宦官中也有音乐方面的人才。唐玄宗时,西域贡给唐宫一位琵琶高手,玄宗置酒设宴,请西域乐人演奏。西域乐人演奏完毕,玄宗对他说,此曲我宫中之人也能演奏。说罢命人取过琵琶送到旁边的帷幕后面。随即听到帷幕后乐曲之声悠扬而起,所奏曲目竞与西域人刚刚演奏的一丝不差。西域人大惊失色,自惭无法胜过唐人,告辞西去,唐朝之人无所不能的消息不胫而走。那躲在帷幕后的乐人就是受过阉割的宦官罗黑黑。他在西域乐人演奏时,躲在幕后细听,只一遍便记住了全部乐曲。

明代宫中的宦官机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四司”即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其中钟鼓司所掌管的就是出朝钟鼓及内乐、过锦、杂戏之类,有全套的宫廷戏班,学艺太监总计达数百人之多。明朝权阉刘瑾入侍东宫之时,就以俳优弄戏得到了太子的爱幸。太子即位后,改年号正德,是为历史上着名的游乐皇帝明武宗。他倒也有些识人之明,登基之后,迅即让刘瑾出掌钟鼓司。刘瑾和马永成等人遂朝夕以鹰犬狗马、歌舞俳优取悦武宗,大得其欢心。明武宗纵情游玩儿,以至于在历史上留下了游乐皇帝的恶名。至万历年间,明神宗为了孝敬西宫太后,特在宫中设立四斋,集中宦官艺人,专习传奇戏,并在玉熙宫开辟出演戏的剧场,充当演职员的太监达到三百多人。

满清入主中原后,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大规模裁并宫中的宦官机构,钟鼓司逐步演变成为内务府所属的掌仅司。清乾隆时期,掌仪司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五名,无品级副首领太监八名,太监一百名,另有司乐太监六十名,圆清太监六名,斤斗太监十四名,可见其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满族人虽起自关外,但对京剧一直存有偏爱之心,宫中每逢良辰吉日,总会有京戏演出。慈禧太后掌政时,还独出心裁地设置了南府戏班,演员全部由太监担任,一有闲暇便传旨演戏。由于慈禧太后喜欢,南府戏班聚集了一批容貌秀丽、身段匀称,而且唱念做打的功底相当深厚的太监戏子,而且确实有人借此而青云直上,清末权阉小德张就是最着名的一个。

小德张刚入宫时被分拨进茶坊做小伙计,并拜一名叫哈哈李的太监为师。哈哈李性格乖戾,喜怒无常,对小德张非打即骂。后来小德张进了南府戏班,白天当差,晚上偷着练,一门心思地想出人头地。三年后,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慈禧传令要看正传武戏《盗仙草》,小德张扮演其中的“鹿童”。按说这个角色根本不值一提,就是几个跟头,连句台词都没有,但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戏给慈禧太后看。戏开演后,饰演白蛇的太监在演打斗场面时,一不小心踢过了劲,将一杆长枪踢飞了。眼看长枪径直朝台下飞去,场上场下的众太监都吓蒙了。正在这时,饰演鹿童的小德张一个跟头翻过去,举起手中的双头蛇,把那柄枪一下挑了回来。

台下的慈禧太后对这出戏很熟悉,“白娘子”一脚没踢好,她心里清楚得很,但这个“鹿童”把戏接得太好了,简直是天衣无缝。事后她又传戏班首领问话,那戏班首领当然不敢撒谎,便把鹿童智挡飞枪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慈禧当即传令让这“鹿童”在太后官当了一名“回事太监”。

有了这件事,小德张练得更刻苦,并凭着演戏这个阶梯,四年之内连升了五级:先是太后宫的小太监,然后升转回事太监,再升御前近侍太监,又升御前首领太监,后来成为御前首领太监兼南府戏班总提调,真可谓是青云直上。许多年后,小德张在天津的深宅大院中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

我红了,他们都羡慕我。他们哪里知道我在背地里下了多大的苦工夫。要想人上人。必吃苦中苦。老古话说,男儿无志,寸铁无钢;女儿无志,乱如麻穰。这话在什么时候都不会错的。别的太监也看出了演戏能走运,恨不得玩儿命扎进戏班里来,可进了南府,吃苦挨打受骂,他们又吃后悔药,认为倒了霉。世上哪有坐在家里等着福从天降的事?我比他们高就高在这里了,认准了,就不回头。我把南府戏班看成是我发迹的好机会,是上天成全我,所以我成功了。

(2)博戏

博戏由于其轻松自如和规则简易而在历代宫廷中广为流行,其形式更可谓多种多样。大致说来有掷骰或掷骰之后行棋以决输赢的博类,如六博、双陆、纸牌;有猜谜一类的博戏,如射覆、藏钩;有游戏类的博戏,如投壶、触铃。

六博或称“陆博”,因玩儿者每人六粒棋子而得名。这一游戏相当古老,其玩儿法与棋很相似,先掷骰,后行棋,轻松简便,且有赌博的刺激性,在秦汉时期的宫廷中很流行。两汉之后,六博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更方便且更具刺激性的双陆。这是一种始于天竺的游戏,《涅柴经》中名为波罗塞戏。曹魏时期,双陆传人中原,进入宫廷。双陆的器具是黑白小棒槌各十二只,放在木制的四方盘上。盘中彼此内外各有六梁,骰子两只,掷骰,依点数行,以计胜负。

射覆是猜测覆物的一种游戏。一种东西被覆盖着,没有任何线索,很难猜中的。汉时的东方朔号称射覆如神。有一次,汉武帝把一只守宫(壁虎)盖在盂下,召来几个善卜者射覆,结果一个也没射中。东方朔请求武帝允许他尝试一下。他理蓍布卦,从容说道:微臣以为是龙没有角,像蛇但有脚,会爬壁,就是守宫,即壁虎。武帝大为称善,随即又盖了几样东西让他猜,东方朔一一猜中,汉武帝又惊又喜,当即赐帛十匹。与射覆相似的是藏钩戏。据传,这种游戏起于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她进宫时,一直把拳头攥得紧紧的。汉武帝觉得奇怪,亲自展开她的手,发现她手内握有一小钩。后来,藏钩在宫内发展成游戏,通常的玩儿法是把人分成两队,每队有一只小钩在众人手中传递,双方互猜小钩的所在,猜中率高者获胜。

投壶是古代宫廷饮宴时最为常见的游戏。一人奉矢司射,每人依次投矢于壶,投中多者为胜,少者罚饮。汉时《投壶赋》中说,投壶的壶高三尺,盘腹修颈,外饰金银,文以雕刻。投壶的时候壶与筵席相距七尺,投壶之人可做出各式各样的花式动作,以增加趣味性。这一娱乐形式尽管在宫廷中很盛行,但大多数情况下帝王、后妃只是在一旁观赏,实际投壶的多是宫女、太监或优伶。古代宫廷中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谣,宫女、太监们投壶时会即兴吟唱:

上金殿,着玉尊,延贵客,入金门。入金门,上金堂,东厨具肴膳,椎牛烹猪肝。主人将进酒,琴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

宫廷中棋类游戏的起源也相当早,而棋类游戏又往往与博、弈联系在一起。最初博、弈的游戏方法很相似,所不同的是弈只行棋,博则先掷彩(骰子)然后行棋。后来逐渐衍化为博专掷彩而不再行棋。弈与博于是差别愈远,有了高低、雅俗之分。在古代宫廷娱乐中,弈、博都是很受欢迎的。弈需要费神,博相比之下更具有消遣性与刺激性,更能调动人玩儿的情绪。博的玩儿法很多,也能翻出许多新花样。博常常在酒宴上进行,称为饮博。弈则常常是皇帝与文人雅士间的游乐活动,层次较博要高一些,也更雅致。

古代宫廷中出现最早而且最普及的棋类项目当属围棋。从历史典籍分析,古代围棋的着法技巧及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早在唐代,徐铉就写成了对后世围棋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围棋义例》一书,较全面地阐述了围棋的战术与方法,把围棋实战中的各种着法归纳成32个术语,并对其加以详尽解说。如“立:历也,沿边而下子者日立,恐彼子有往来相冲之患也。”再如:“中:突也,直速子而入关,谓之冲。”这些术语中的大部分,像立、飞、尖、粘、冲、顶、断、打、扑、刺、夹、盘等,直到今天还在围棋中广泛使用。在唐代宫廷及对外交往中,围棋也是极常见的活动之一。据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卷下记载,唐宣宗大中年间,日本国王子来朝。此人精善围棋,号称日本第一高手。皇上便命顾师言与他对弈。下至三十三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凝目沉思一会儿,下出一妙手,谓之“镇神头”。日本王子瞪目缩臂,只得认输,又回头问鸿胪卿道:“此人是第几高手?”顾师言其实是唐朝第一国手,但鸿胪卿诡称为第三高手。日本王子说:“愿见第一!’,鸿胪卿机警地说:“王子胜第三,方可见第二:胜第二,方可见第一。今欲躁见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叹息:“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信矣!”从这一记载也大致可看出我国古代的围棋水平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另外一种较为普及的棋类游戏则是弹棋。弹棋始于汉代,在宫廷中相当流行,有诗圣之称的杜甫曾专门写过一首绝句,名目《咏弹棋感怀》。弹棋的游戏规则现在已难以描述,但通过文人墨客对宫廷中弹棋的吟咏,可以粗略地了解弹棋的格式与玩儿法。唐朝诗人韦应物所写《弹棋歌》曰:

圆天方地局。二十四气子。

刘生绝艺难对曹,

客为歌其能,请从中央起。

中央转斗颇欲阑,零落势背谁敢弹?

此中举一得六七,旋风忽散霹雳疾。

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

不见短兵仅掌收已尽,

唯有猛士守四方。

四方又何难。横击且缘边。

岂知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

神安志惬动十全,满堂惊视谁得然。

明代万历年间,宫中流行一种“掉城戏”。这种游戏因常以银豆叶为赌具,因而又称为“豆叶戏”。掉城戏分大、小两种,玩儿法皆简单明了,不必多费心神。小的玩儿法是用色罗一方,绣出个“井”字,界作九营。最中间为上营,旁边四格为中营,四角的四格为下营。玩儿的时候,宫女、太监用银豆或银叶子投掷,落在上营赏银九两,落在中营赏银六两,落在下营赏银三两,落在营外或压着井字则罚银六两。

大的玩儿法大多是在御前进行。具体方法是在御前十步开外,界画成一座方城,城内用数条“十”字线分成八个部分,即方城八域。每座城中分别写好银十两至三两不等的筹码。玩儿的时候,太监用银豆或银叶唱着投掷,落在某城即照数收赏,落在城外或压着线,即没收其所掷银豆或银叶。

万历皇帝在宫廷中玩儿掉城戏八年,明朝北边的数座城池相继被满人攻陷。万历皇帝惊惧之余,认为这“掉城戏”不吉利,于是下令废止这一游戏。掉城戏如昙花一现,从此在宫廷中消失,但满族人南下的步伐却并未因此而止住,大明王朝的城池一座座被攻占,最终丧失了江山社稷。

(3)围猎与骑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进化就是从与野兽的生死争夺中开始的,而古代许多帝王又是马上得天下,因而围猎与骑射在古代宫廷中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它既是身体、意志与军事训练的需要,又是闲暇娱乐的方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割据一方的诸侯们便大多喜欢围猎,历史上着名的汉武帝刘彻对围猎也十分喜欢,并以纵马驰逐野兽为乐。唐朝的许多皇帝似乎对围猎也情有独钟。唐太宗李世民曾在一次围猎中亲手杀死了一只犯驾狂奔的野猪。唐敬宗李湛年少继位,沉迷狩猎,尤其喜好深夜到荒野中去捉狐狸,被宫中太监称为“打夜狐”。他性情暴躁,喜怒皆形于色,捉到狐狸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对众人赏赐有加;捉不到时便找人撒气,动辄对随侍的太监拳打脚踢,如果是有人扫了他的兴,那更要受重责。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冬,唐敬宗有一次捉得兴起,一连持续了几天几夜,弄得随侍宦官叫苦不迭。几个宦官还因侍候不及而被传令削减俸禄,并遭到毒打。敬宗夜半回宫,又与随行的二十多名太监一起喝酒。酒酣之后,敬宗起身上厕所,突然灯烛全灭.太监刘克明等人趁黑暗之机,把唐敬宗杀死在宫中。

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清统治者十分看重骑射与狩猎,几乎每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清代宫中专门设有鸟枪处和弓箭处,其中鸟枪处设七品执守侍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四名,弓箭处设太监四名,两者专司随侍上用鸟枪、弓箭及御前坐更。狩猎活动一般在秋季,届时皇帝率近侍、亲兵及文武大臣到木兰围猎。那是真正大规模的围猎,随从人数上万,按旗整队,中建黄纛以为中军,用来指挥四面军卒进入围场。军卒蝉联环布,自远而近,逐渐合围到皇帝所在的看城。每当合围之时,众军卒须脱帽高呼。中军听到兵卒的呼喊声,知道已经合围,便拥纛徐徐前行,皇帝率众近侍及王公大臣遂对合围中的野兽张弓射猎,发起攻击,直到全歼为止。如果合围的禽兽太多,皇帝也可能网开一面,让部分禽兽逃逸出围,以待来年再猎。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康熙皇帝在六十岁时曾向近侍称,他自年轻时开始狩猎以至此时,共猎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二十只,豹二十五只,猞猁狲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二只,其他不可胜计。

有的皇帝喜欢狩猎,有的皇帝则喜欢在宫苑中畜养鸟兽。风流天子宋徽宗就喜欢在内苑畜兽。林木葱茏中,禽兽习奔出没,给苑囿平添无穷乐趣。元代皇帝宴请王公大臣时的一个重要节目是将万寿山中蓄养的各种动物尽数放出。皇帝与众人一边饮酒,一边遥观大小动物出没林木之中,相互追逐、厮打,以助酒兴。不过最有特色的还应数唐武宗。他在宫苑中畜养很多动物,其中最喜欢的有十种,称为“十玩”。这十种动物各有雅称:鹤为九皋处士;鸡为长鸣都尉:白鸥为玄素先生;猴为猩猩奴;驴为长耳公;龟为灵寿子;犬为守门使:鹦鹉为辨歌:猫为鼠将;鹿为茸客。

皇帝既然喜欢,太监们少不得就要饲养。唐代宫廷中的闲厩使辖下有所谓的后宫五坊:雕坊、鹞坊、鹰坊、鹘坊、狗坊。清代宫廷中有专门饲养鹰、鹞的鹰房;有专门饲养猎犬的狗房及专门饲养禽、兽的养牲处。其中,鹰房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八名:狗房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十名:养牲处设八品侍监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三名。这些动物平时是帝王的玩物,狩猎时又可助阵。

(4)游乐与健身

古代宫廷中的健身性游乐从角抵、蹴鞠、鼎力到马球、拔河、水嬉,可谓名目繁多,争奇斗胜,而这些活动的展开基本上都离不了宦官。

角抵就是摔跤或徒手相搏,又称角力、相扑、布库等。角抵历史悠久,活动广泛,古代宫廷中既把它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又把它看作健身的手段。据《新唐书》记载,唐代深宫内苑中“恒备角抵之徒”。这些人都是供皇帝与后妃们观赏、嬉戏的摔跤高手。每逢赐宴之时,总有角抵、飞剑、走索、旱船之类的游乐项目,以助酒兴。这些角抵之徒既然是“恒备”宫中,按理说应该是由阉宦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