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商为什么优秀
562800000008

第8章 脑中有鬼的“中国犹太人” (1)

世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小到五岁孩童,上至六旬老太都会做生意,可谓是“全民皆商”。更有人这样描述温州人:他们口中吐火,擅长人情攻略;他们眼里有针,总能发现商机;他们脑中有鬼,总在琢磨赚钱。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的可怕之处。

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出来做生意

改革开放之初的温州,大多数人的生活相当的贫困,一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洞头靠贷款吃饭。”加上那时国家对于温州的投入很少,在《其实你不懂温州人》一书中,作者曾这样写道:“根据权威部门统计,从建国后到1978年的三十年间,国家对温州的投入累计只有595亿元,平均每年1983万元。温州有人口七百多万(当然解放初期没有这么多人,但从1953年到1962年十年时间,台州与丽水两个地区的大部分县属温州,所以仍按七百万人来计算),也就是说每年每人能摊到283元人民币!”

就是在这种先天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后天的政策等方面的不利条件下,温州人怎么活?温州怎么发展?看到今天的温州,才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温州不仅成了中国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且产生了“德力西”、“正泰”、“康奈”、“奥康”、“红蜻蜓”等一系列中国名牌。有人粗略地统计过,在今天的每10个地球人中,就有1人穿着温州人制造的真皮皮鞋;在每10元国内服装的产值中,就有1元是温州服装创造的。每年,温州有5~6亿只打火机走下装配线,并占领着世界70%的打火机市场;每天,温州有100万副太阳镜销往世界各地……

温州人成功了,温州人富了,于是不少人在问,温州人为什么能赚钱?

其实,温州人不是神,他们也是父母生、父母养的肉体凡胎,只不过温州人能吃苦。为了生存、为了赚钱,他们要背井离乡走南闯北,外出经商,这在温州人看来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光荣。相反,若是哪个小伙子长年待在家里,便会被视为窝囊废、没出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我国计划经济刚刚松动之时,大胆的温州人利用传统手艺,家家户户从事起各种家庭手工艺的制作。同时,还有千千万万的温州人背起行囊走四方,从事着诸如修鞋、理发、弹棉花、卖眼镜、卖服装,这些在外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买卖。其实,正是他们的走南闯北带动了市场,也带来了今天温州的富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温州人经商的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和印证,为此,他们被称为中国最会赚钱的群体,即“中国犹太人”。

也许,你听说过许多温州人经商的故事,但是在温州广泛流传着两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出来做生意的故事,一定让你很感慨“中国犹太人”的厉害。

20世纪的80年代,温州平阳的一位老太太,看到家乡人外出收购兔毛能赚钱,她也坐不住了,于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一不识字,二不会说普通话,于是,聪明的老太太想出了一个主意。她请人写了两个纸条,一张上写:“我是温州平阳人,请帮我买车票。”另一张上写着:“我要收购兔毛,每斤多少钱?”分别装在左右两个口袋中,就是凭着这两张纸条,这个老太太竟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成了当地收购兔毛发家的万元户。

还有一个老太太同样也不识字,也不会讲普通话,但是她却敢于闯进城市大大小小的机关单位推销自家作坊生产的小商品。她成功的法宝就是她的左右手,每到一处,她总是先伸出右手,只见掌心上写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引起别人兴趣的同时,又亮出左手,上面写着:“买我的产品,给你20%的回扣。” 凭借这神奇的左右手,老太太成功地推销出自己的产品,拿到了一张张让人眼红的订单。

六岁孩童卖石头标价1万元

温州人生来对钱就有着强烈的欲望。对此,在法国开店的温州人张利曾说过:“从小就知道赚钱,做生意,这是我们温州人的一种传统。” 的确,许多的温州人从小就对赚钱有着强烈的兴趣,有时他们对于对经商的那种热情是很多人都无法相信和理解的。对于这一点,曾经兵败首都北京,而后又辗转到加拿大东山再起,最后又轰轰烈烈地杀回祖国发展的温州人方德华非常具有代表性。

我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

生于温州市的方德华,年仅5岁时就已经对做生意表现出了超常的热情。对于小德华来说,世界上最好玩的游戏不是摆弄布娃娃和玩具火车,也不是捉迷藏、过家家,而是做买卖。他经常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标上价格,卖给邻居和邻居家的孩子。有的东西价格难以确定,他就把凭想像决定的价格标上。可更为离谱的是,他6岁时竟将自己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标价为1万元。姐姐认为值不了这么多钱,他的回答是:“这么漂亮的东西别人都没有,我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这种强烈的金钱意识和经商才能使他姐姐当时大吃一惊。

童年的方德华对经商表现出的激情和迷恋,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历程。

上中学后,从作业本、乒乓球到自行车,方德华什么都卖。“客户对象”自然是自己的同学们。老师认为他学习不认真,责备他在班上做生意,结果他反倒说服了老师,把一台收音机推销给了老师。老师兴致勃勃地抱着收音机回家听去了。

考上杭州师范后,方德华还是盘算着自己的生意经。和经商比起来,上学读书反倒像是一个副业。方德华在校园里摆小摊卖书,卖文具,卖邮票,为同学联系家教收取中介费。1984年,他在宿舍里不小心撞翻了热水瓶,瓶胆碎了。看着漂亮的热水瓶外壳,方德华突然来了经商的灵感:学校里撞翻热水瓶的事儿太常见了,那么多的热水瓶撞翻了,同学们只好把好端端的外壳扔掉。因为校里校外没有一家商店专门卖瓶胆,都只卖整个儿的热水瓶。如果能弄来瓶胆卖给打翻热水瓶的同学们,肯定会受大家的欢迎。方德华立刻就在附近一家商店订购了50个热水瓶胆,带进了校园。白天上完课他在食堂门口摆摊,晚上就在宿舍里等“客户”上门,当天就把50个瓶胆卖光了。

接下来的两年里,方德华找上大商店,按期大量订购热水瓶胆,然后跑遍整个杭州所有的大中专院校,委托学生代理销售瓶胆。在促销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20世纪80年代,方德华还想到一种当时比较超前的促销手段:他向买瓶胆的学生保证,两天之内如果瓶胆又碎了,他可以免费给换一个。自然,热水瓶胆两天就碎的可能性太小了,谁也犯不着为一只瓶胆耍赖使刁。这一条对方德华来说有和没有区别不大,但对学生来说可就不同了,他们觉得在买热水瓶胆的同时带回去了一个保证,还有着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他们觉得很新鲜、很放心。在校期间,方德华还成立了一个家教中心,贴出海报宣传,将宿舍作为基地,自己就做中介,为校外请家教的人找家教,为同学们找活儿干,业务繁忙。

1986年,方德华毕业了,此时他的存款已超过了1万元。别的同学都在为毕业后的出路牵肠挂肚,方德华却忧烦俱无。他觉得自己也算是有点资本了,不如索性下海去实现自己发财的梦想。

在加拿大当老板

然而商海风高浪大,毕业后他来到北京开了一家文化公司,不到一个月就倒闭了。可是方德华并不死心,经过一番冷静的思考和自己的调研之后,他又将发展的方向定在了大众消费品的批发零售业务上。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到了1994年,他苦心经营的公司又一次破产。

这时的方德华一咬牙,去了加拿大。踏上陌生土地的第二天,方德华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来到了一个大超市,对他们的主管说:“我来给你当工人,不要报酬,什么都不要。只学英文。”就这样,方德华在加拿大当起了打工仔。半年之后,他已熟练掌握了市场交易的日常用语,于是果断离开了那家超市。

这之后的一年中,方德华先后在各个场所打工,继续学习英语,了解风俗人情,找寻机会。经历了一番磨炼和精心准备之后,方德华觉得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时候。1996年,他终于在加拿大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当上了老板。因为经营得法,方德华在1997年又连续在蒙特利尔开了三家分店,两年之后,在加拿大事业基础比较坚实的情况下,方德华决定“杀”回大陆。

在2000年,方德华以加拿大一家食品机构公司和美国的一家百货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身份来到了北京,先后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掀起了“一级代理”大风暴。不久之后,方德华就收购了大众百货公司,重新命名为大众百货。这使方德华的事业又一次攀上了新的高峰,这就是当年那个一块石头就标价10 000元的6岁孩童的人生,他一波三折,但最终铸就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谈及自己的成功,在《中国犹太人:海外温州商人成功纪实》一书中,方德华是这样描述的:“就经商而言,在天赋和能力上,上天给了我很多。而在性格上,我还远远不够优秀。我最佩服李嘉诚,李嘉诚是商业上当之无愧的奇才……作为商人,虽然不能太投机取巧,但也不能过于谨小慎微,那样就不可能成为大企业家。做企业必须有胆量,也就是说在深思熟虑之后要敢于行动。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否则什么都无从谈起。”

能睡地板,能当老板

朱镕基总理曾经这样盛赞温州人:“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的确,很少有哪个成功的温州老板不曾经历过艰苦的创业生涯。

现在的威力打火机有限公司拥有上亿元资产,但老总徐勇水当初在外做生意时,天天吃冷馒头,睡车站码头。在东北做废弃边角铝片生意时,自己装车、押运,手和脚都磨出了血泡,衣服从没干过,老远就能闻到汗臭味。

还有虎牌打火机的创始人周大虎,为了创业,一家人在没有厕所、没有厨房、没有窗户、没有空调的小阁楼里住了五年。

现任武汉温州商会副会长、武汉万家隆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云远可谓功成名就,但当初16岁的他开始创业时,身上只有几十元钱,曾经因为走投无路而在武汉街头饿了三天三夜。而现在,他参与投资创建了占地1 000多亩的武汉温州工业园,首期投资就接近两个亿。正所谓能吃大苦,才能发大财,罗云远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