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商为什么优秀
562800000027

第27章 让中央吃惊的“温州热”

曾几何时,被世人视为可怕的“瘟州”,成为了中国改革者朝拜的“麦加”,曾经累计60万的人来到温州取经问道,这不由得惊动了中央,使得中南海三次派人前往温州实地调查。

引起国务院重视的“季中良现象”

从破烂王到西部淘金者

面对贫困,温州人从来不会灰心丧气,放弃努力,而是积极地想方设法并行动起来,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否则人真的就到了穷途末路了。但温州人不会这样,他们不怕穷,怕的是没有改变贫困的勇气和决心。

今天,在兰州甚至是大西北有一位响当当的“服装大王”,他就是中美合资兰州中良西服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季中良,虽然现在的季中良经营着一家年销售额达几个亿的大公司,但是很少有人会知道,十几年前的他却是一位穷得丁当响的下岗工人。

季中良原先是温州市运输公司汽车站的一名普通职工,单位效益不佳,加上家境困顿,生活过得十分落魄,在好些有钱的朋友面前常常觉得抬不起头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上街都溜墙根走,就怕遇到发了财的朋友”。

终于有一天,季中良向领导打了辞职报告。在没有本钱的情况下,他开始挑战自己的人生,顾不上面子,走街串巷地收购起啤酒瓶子,做起了“破烂王”,虽然一个瓶子挣不了几分钱,但是一个月下来收入倒比工资还多些。后来他又在公园门口卖从福建漳州进来的水仙花。毕竟一家老小的吃穿要紧,尽管遇到很多熟人,季中良再也没有丝毫的不自然。

那时的季中良,“每天拖着疲惫的双脚,顶着月亮回家,口袋里是哗哗作响的钢镚儿”。但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季中良却坚强地对自己说:“满天都是星星,但我相信,终归有一颗是属于我的。”后来,他借了朋友几百块钱到市区当起摊主,四处采购服装。为了省钱,他住最便宜的旅店,时常露宿车站和码头。

再往后,有了一定积蓄的季中良办起了自己的永达纺织品公司,为了寻找好的面料,使公司能够进一步地做精、做大,他看上了中国最大的精毛纺企业兰州第三毛纺厂。也许是天赐良机,1992年,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兰州三毛服装分厂由于连年经营不善,累计亏损200多万元,走投无路的领导们正急于甩出这个“烂厂子”,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和该企业有了几年业务往来的季中良,毫不犹豫地承包下了亏损200多万元的国有兰州第三毛纺厂服装厂,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个下岗的工人,一个干了几年个体的温州私营主,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将一家国有企业扭亏为盈,而且赢利100万!

有人说,季中良真是“神”了,他的这一创举在《温州悬念》一书中被称为“季中良现象”,而且“这一‘季中良现象’甚至还引起了国务院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调查组的浓厚兴趣”。看来这季中良真的挺神。

真神,一月盘活300万库存

不过,更神的还在后面,1993年5月的一天,兰州大滩开发区突然鞭炮齐鸣,围观的人们看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这是温州商人季中良出资1 000万元,与美国田仁股份投资公司共同创办的当时整个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西服企业——中良西服有限公司破土动工了。

仅仅半年的时间,通过引进法、德等世界一流服装专用设备,重金聘请的设计师和严格培训熟练工人三步棋,“中良”西服很快就风靡了大西北。

而且“中良”西服凭借优异的质量,独特的样式和风格,在1997年被国家六部委联合评定为“中国最具竞争力十大名牌西服第三名”。从此,季中良成了兰州人眼里的英雄,因为他为大西北创了一块难得的“全国名牌”。

本来以为到此就可以结束关于季中良的故事,但是又好像有些意犹未尽,于是不经意间又在百度中搜索了“季中良”的名字,一个关于季中良的抢眼标题——“寻衣启事盘活300万库存”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这则报道说,中良西服在这些年发展极其迅速,一直在“大规模地扩张,迅速地建立分公司、专卖店,背后却是企业内部资金危机、管理脱节、市场反应迟钝,面料、款式、工艺落后,其他品牌又直逼其大本营——西北市场,分割占据其市场份额,导致300万库存积压”。正在大家为“中良”捏着一把汗的时候,奇迹又发生了,季中良采取了“以旧换新”的营销策略,这是当时他们打出的促销宣传:“中良全心全意献礼忠实消费者!顾客可凭旧款中良西服,添400元即可获得中良公司2001年8月引进意大利精湛工艺全新推出的,21世纪国内精品西服一套(包括:夹克、休闲系列)。如果您再添100元,便可换取意想不到的国际品牌西服一套(单件上衣或西裤均可参加,以成套半价相抵使用)。”同时,伴随着“剪衣服”、“捐衣服”等一系列的策略,在赢得信誉的基础上,又扩大了中良的声誉,结果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不仅盘活了300万的库存,而且创下了月销售500万的喜人业绩,这一次,真的又想为季中良击节鼓掌,发自肺腑地说一声:“温州人,你真行!”

随处开花的温州街、温州村

据有关部门调查,有160万温州人在温州以外的全国各地经商创业,他们创办的企业有3万多家,总资产超亿元的企业有近50家,个体工商户37万户,年销售收入1 600亿元。用前温州市市长钱兴中的话说:“相当于在温州之外再造了一个温州。”

1997年9月27日,吉林省公主岭市政府五楼会议室,聘任温州乐清人赵章汉先生为名誉市长的典礼,在此隆重地举行。

这在中国的改革史上是一个创举。

故事还得从1997年7月19日说起。那一天公主岭市召开千人大会,曾带270人到温州参观学习的市委书记粟振国,在大会上发出号召,学温州经验,走温州道路,全民动员,以商兴市,集资建设中国北方温州商城,

大家说干就干,很快一个建筑面积55 000平方米,4 000多个摊位的大型商城拔地而起,它就位于市中心商业区最繁华的公主岭商贸开发区内。一期工程于8月3日破土动工,但是城建好了,却找不到入住的商人,这下子公主岭市的粟书记急了,于是决定去请一个名叫赵章汉的温州人来帮忙想想办法。据说这个赵章汉是一个16岁就出来闯天下的温州人,先后走遍大半个中国,最后在30来岁时,在东北成了一名成功的大商人。而且沈阳的一个大商场就是由他负责招商,他采取以商招商的办法一下子就招来了大批温州商人,招满了全部几千个摊位,使这个商场一下子红火起来。

就这样,市委先后三次派人终于请来了这个温州老板赵章汉,在他的一番建议之下,“彻底改变了招商的思路,不仅以商招商,而且以行业对号招商,虽然都是招温州人,但所找的地方不一样,有到温州本地的,有到北京大红门的,有到绍兴柯桥的,有到义乌小商品城的”。

别看这几手很简单,但就是这些似乎简单的赵章汉招商之法,马上就把公主岭的北方温州商城闹火了。

本地和周边城市的,包括沈阳在内的,顿时来了600多人,有买几个摊位的,有买十几个摊位的,甚至还有买几十个摊位的,把市场里的摊位一抢而空。

11月8日,北方温州商城一期正式营业。人们说:温州老板,救了温州商城。温州商城,活了公主岭市。

在温州,在全国各地我们都可以听到无数温州人带动一个商场、带动一个领域甚至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温州人成了很多地方的致富带动者、温州模式的宣传者。他们就像播种机,走到哪里,就将温州致富的种子播到哪里,让它生根发芽,长出一片的温州村、温州街和温州商厦……

正是这些温州人,推动了全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或者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他们在取得个人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所在地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温州人一边挣钱,一边传播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意识和本领。”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温州人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他们的某些陈腐的观念。这就是温州人强大的生命力和在经商上的巨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