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商为什么优秀
562800000020

第20章 吸引眼球的温州特色 (3)

2005年4月的一天,有一个温州人和他的温州伙伴创造了温州人“炒”商铺的新纪录——用整整10个亿,买下了位于西子湖畔的太平洋商业中心,它的营业面积,用这个温州人的说法是“有两个银泰那么大”。而这个商业中心,可以说是杭州首个大型购物中心。

另外,这个温州商人还有一个宏伟的理想,他计划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成立一个中国商贸城。这个商贸城投资2 000万人民币,由倪建成发起,6个在德中国商人入股。其中,这个打头的温州商人占了所有股份中的30%。现在,这个商贸城正在策划招商,主要面向华东、江浙的商人。

如今,这个在德国的商贸城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而这个温州商人和他的温州伙伴们先在杭州实施起了这个更宏大的计划。

而这个出手如此大的温州老板到底是怎么一个人,却很少为世人所知。但是全盘接下太平洋商业中心这一商业大盘使得一直低调的他必然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人物。他就是浙江环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建成。

1962年5月,倪建成出生在温州乐清的一个农村家庭。当时家庭条件很不好。为生存所迫,高中毕业的他追随着大哥,来到一个工程队打工。

由于工作勤奋卖力,1981年,他奉命随工程队来到上海,为上海灯泡三厂修建职工宿舍。就是在这里倪建成对灯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之后,敢想敢做的他选择留在了上海灯泡三厂做临时工。从此,他开始了学做灯泡的生涯。

当时在计划经济年代,灯泡是紧俏商品,供不应求。于是,倪建成萌生了回乡办灯泡厂的念头。 1985年7月,已经学到了灯泡制作技术的倪建成在乐清正式办起了灯具厂。这家灯具厂经营了3年时间,创下了300多万元的销售产值。掘到了“第一桶金”后,倪建成又开始动脑筋:“如何赚更多的钱?”

恰巧在这个时候,倪建成在一次交流会上接触到了一种叫“圣诞灯”的灯饰。这种灯饰当时只有台湾在生产,生产后销售到海外。于是,他动了做外贸灯饰生意的念头。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可以生产此类灯饰的生产设备,只能从国外引进设备。但是,一个民办的工厂从外国引进设备,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大智大勇的倪建成选择将灯具厂改制。在 1988年,乐清灯具厂改制为地方国有集体企业。倪建成则摇身变成了这家国营厂的厂长和法人代表。

6年的时间,乐清灯具厂生产的各种节能灯,出口海外10多个国家,是全县及温州地区的出口创汇大户,成为全县的重点企业。而倪建成个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年企业家。

但是倪建成骨子里就有一种干大事的冲动。1994年6月,他毅然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带着全部财产55万元,义无反顾地闯进了杭州。

到杭州以后,倪建成为办厂四处奔波。等到杭州一洲工贸公司挂牌时,倪建成已欠下高利贷400万元。但是经过倪建成苦心经营,倪建成的公司在成立第一年创下了1 500万元的销售值,第二年升至2 600万元,成为全省出口创汇的重点现代化企业。 很快,他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底,倪建成将浙江五洲圣诞礼品有限公司改组为浙江环球集团公司。集团除了原有的三个公司外,又成立了两个公司,但是集团的主体产品仍为圣诞礼品不变。

如今,倪建成尽管在事业上已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但是在他的脸上你却看不到一丝的自满与骄傲。与20年前一样,倪建成还是对事业充满了无限的斗志与憧憬;不同的是,他的眼中已经没有冲动与鲁莽,有的只是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的沉稳和深邃。

很低调、很厉害的温州神秘人

其实,在温州商人之中,像倪建成这样颇有成就但是为人低调的企业家还有不少。

新湖集团的总裁黄伟就是其中一个。这个曾经在上海磁浮列车冠名权拍卖会上一举成名的新湖集团的总裁,其实,一直游离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在《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报道中,是这样描述黄伟的:“传说他很有钱,有人说温州人中最有钱的不是周庆治就是黄伟,但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他没上过任何排行榜,没接受过任何采访。他的厉害之处不仅是会赚钱,还体现在他没有在新湖集团及相关公司中担任任何职务,却是它的幕后掌控人。”

早年在温州师范学院大专毕业的黄伟,在同学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很“内敛”的人。毕业后的黄伟曾经在温州市委党校教书,不过时间不长就下海了。随后,在杭州开了一家眼镜店,1989年,黄伟用卖眼镜赚的钱,以及各处借来的钱,共凑了几万元一下子都投到了股票市场。在当时,人们可以凭身份证排队买认购证。于是,黄伟就收集身份证,一张认购证5元钱,转手卖出就赚到几倍的利润。

在股市赚了钱后他又开始做期货,期货生意做得很大。据朋友介绍说,当时很多基金跟他玩,他能指挥几十亿元的资金。正是在做期货的过程中,黄伟跟金融界有了很深的交往,这对他后来做房地产有很大帮助。

为此,人们概括说,眼镜、股票和期货使黄伟挖到了人生中的前三桶金,现在的黄伟控制着庞大的新湖集团,到底他有多少资产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知道的了。

但是,目前在新湖旗下的有20多家房地产公司,在建、已完成和待建的房产面积已累计有500万平方米,而其他公司运作的资金则有四五十个亿。黄伟到底有多少身家,从中也许可以窥见一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金字”号人物,处世极其低调。比如说他不爱出风头到了极点,董事长名都不要挂,好端端的奔驰车也不要坐,宁愿打的或者步行上班。据透露,40多岁的黄伟不嗜烟酒,最喜欢的活动除了下围棋外,还十分钟情于打羽毛球。

不过,有位学者指出,黄伟的为人“低调,但又不是完全低调”。他不想出名,但也不是决然要隐于世,还是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低调、但很有实力的人。

这个学者至今还记得10年前的一件事。当时的黄伟来温州,请一些业界的人吃饭,他居然是带了保镖的,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他的确不显摆,请人吃饭时,周到地派车去接,一方面是庄重和礼貌的,但见面时态度上又是淡淡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此人“不是气势压人,但又不让人小觑”。

这也许就是黄伟真正的厉害之处,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个神秘的温州人之所以能够在暗处操作着那么大的企业,而且不在其中挂名担任职务,与他深谙处事之道是分不开的。

老子有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其意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领袖,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一切小河流的下游。诸如黄伟、倪建成等许多了不起的温州人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处世态度,自然是深谙此理的。

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

一提到温州人,人们就很容易联想起这样一句话:“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其实,这其中一方面说明了温州人的精明,也说明了温州人一种可贵的独立品质。正是凭着一种“不等不靠不伸手要”的原则,坚持自费改革,修机场、建长堤,就连市里的垃圾也有人投资来处理,温州人真的很了不起。

咬紧牙关集资建机场

20世纪80年代,温州初生的市场经济就像一块磁铁,强烈地吸引了外面关注的目光。然而由于三面环江,没有机场,也不通铁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人要到温州,得在杭州、福州乘车,忍受近20小时的颠簸之苦。建设一座机场成为所有温州人当时最大的心愿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但是,建机场的钱从何而来?

这是摆在所有温州人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政府方面来说,温州的机场建设不在国家计划之列,而那时的省里也拿不出那么一大笔钱。这时,温州人想到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的集资造城的先行经验,于是温州人想到了集资建机场的办法。

经过预算,建设机场总投资需要132亿元!这对当时财政严重赤字的温州市政府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为了凑齐这笔钱,当时温州市的市委书记刘锡荣,给政府定下了铁规定:“市委机关3年不盖宿舍楼,5年不买小轿车。”

除了温州及浙江省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外,机场建设资金缺口采取向民间集资的方式筹集!老百姓自己掏钱修机场,这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之举。

精明的温州人很快从中嗅出商机,大量民间游资涌入机场建设。当初龙港造城时的激动场面再现。温州民资自筹9 000万元,足以补上建机场所需资金缺口。  1989年,当国务院和国家计委还在考虑该不该批建温州机场时,温州市政府已筹起投资总额80%的建设资金,场道工程已完成90%。国家有关部门深受感动,破例批准建设温州机场。

1990年7月,全国第一个以地方集资为主的温州机场建成并举行了首航仪式,这件事让所有的温州人兴奋不已、深感自豪,因为他们没有等、没有要,就是凭着自己的力量硬是从无到有,建设了一个自己的机场。

这就是温州人,他们不仅自建机场,而且还接受大海的挑战,自己投资建设东海长堤,这又是温州人的一项惊天壮举。

一人独自承建2 055米的长堤

1994年8月,温州遭遇了百年一遇的17号强台风。特别是濒临东海的瓯海区,海岸线长4475公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损失惨重。为了防止台风的再度袭击,当地政府决定重建沿海堤塘。但是时间紧,上亿元投资一时难以到位。

正在这时,温州乐清市南塘镇山马村农民黄永斌站了出来,他提出独资承建这条长2055米的堤塘,这真的吓人一跳,不过最终他的想法还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从1995年11月开始,他投资460万元,展开了史无前例的修堤大会战,黄永斌整整苦战了三年,一条高质量的长堤修建成功,经过浙江省水利厅现场勘查,工程完全合格,而且堤高从原来的35米提高到了42米,高程从原来的825米提高到85米,10年一遇的四级标准塘被提高到了20年一遇的三级标准塘。

为了回报这个了不起的建堤第一人黄永斌,镇政府将堤塘内原属镇集体所有的盐田、泥涂、养殖田约1 000亩无偿交给他开发使用23年。

温州市的垃圾我全包了

处理垃圾是每个地方政府都很头疼的一件事,往往要自己出钱,有时甚至要拿出几个亿。但温州市政府从来不会为这个问题苦恼,因为在温州,即使是垃圾也有人拿钱去投资、开发和建设,这个“垃圾大王”就是温州市伟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项光明。

2000年,他自己投资改进的垃圾设备技术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一下子为国家完成了两个课题,一个是垃圾处理厂的企业化运作,一个是垃圾处理设备的国产化。

这时,他想到要把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由民营企业运作这样的项目在中国还没有先例。就在此时,项光明听说温州市瓯海区要建一个垃圾处理厂,只是处理方式尚未决定。于是,项光明找到市里、区里,力陈用自己的设备来发电的种种优势,并且向政府承诺:投资9 000万建垃圾发电厂,风险全在自己身上。温州市瓯海区很支持他的这个想法,就很痛快地给了他12亩土地。从2000年11月,项光明拿到开工许可证起,仅10个月的时间,发电厂就点火发电了。

在垃圾事业上,项光明雄心勃勃,他说道:“我的投资水平仅为同样水平的1/3,建设运行成本仅为同样水平的50%。政府现在补贴企业垃圾处理费738元/吨,并保证以052元/度的电价收购企业的发电量,年收入就很不错,预计12年可收回投资。”

目前,该项目得到了国家和政府大力支持,项光明又将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一个日处理垃圾600吨的温州临江垃圾发电厂,另外,一个日处理900吨垃圾的电厂也在筹建中,这三个厂加起来的垃圾总量达到2 000吨,为此,项光明很自豪地说:“温州市的垃圾我全包了。”

这就是温州人,在他们那里垃圾也可能变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