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曹操(34):曹操替古人担忧(一)
公元180年,此时的曹操已经在老家“闭门思过”两年多了,如果再“修炼”个一年半载,都可以立地成佛或立地成魔了。
两年多的时间以来,曹操一不说朝廷的坏话制造谣言,二不搞破坏朝廷的活动当“反动派”,而是自得其乐,显得相当斯文。
这一年的一天,皇帝的灵感被几位有眼光的大臣敲开了,竟然会用脑子“识货”了:下旨宣曹操进宫当议郎。
其理由看上去很到位、很体面(大概意思):你被解职还乡的两年里,能够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大有长进,特宣你进宫复任议郎。
言下之意是:你虽然被朝廷开除了,但你毫无怨言,没有牢骚,也没有采取任何过激行为,如令朝廷最为头痛的造反和叛变,你还是那么守法,对得起天地良心,此外你还能认真学习和钻研,长进不小,是一个合格的良民。考虑到你的实际能力和思想品德,把你复任为议郎是看得起你,希望你能为国效力,好自为之,不得有误。
怎么看都有点像曹操犯法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停职留薪在家。
本来嘛,宋氏与曹操“路归路,桥归桥”,毫无瓜葛可言,但是曹操得罪了蹇硕这只老狐狸只能自认倒霉,运气不好的时候喝水都塞牙缝,走平路都要摔仰天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点小插曲丫?
不容置疑,如果曹操在官场混了那么多年,到头来还是自食其力的农民身份,那么,过个三年五载的,朝廷要是不理不睬,连眼角都不斜一下,曹操很可能会成为“反动派”的造反头目。
要是换成头脑容易发热的热血汉子,还管她娘的客气不客气,早就带领一伙流氓或土匪造反闹革命了,这对朝廷来说,绝对是致命的。
朝廷的一些脑力劳动者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建议皇帝让曹操当点小官,也算给他一个“蜘蛛窝”一样的角落舔伤口,敷点药,就当是安抚一下他那受伤的心灵。
这一回曹操面子挺大,是皇帝请他进宫,不知道进宫之后的面子还有没有这么大?会不会被逐出宫门?会不会遇见其他的倒霉事?
所有这些暂且是个未知数,事实上,朝廷请曹操进宫是有事情给他做的,到底是什么事情呢?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
大话曹操(35):曹操替古人担忧(二)
当然,皇帝宣曹操进宫并不是叫他喝茶聊天吹牛皮然后等着每个月“发工资”到处乱跑乱花,也由不得他去惹事生非,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还是让曹操自个来告诉各位朋友吧,曹操进去之后才知道朝廷的本意:不瞒各位朋友说,原来是朝廷急需一个精通《左传》、《春秋》等上下N千年的经典史论和政治理论,并且能够为朝廷提建议和出“金点子”的人,在我曹孟德看来,其本意相当好,怎么说呢?应该是使朝廷健康文明向前稳步发展,逐渐实现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
草民不妨问两句:这不是欺负朝中无人吗?这么个烂摊子仅凭曹操一双手能扶起来吗?
这无疑于朝廷自个打自个的耳光,还不轻,此时无声却胜有声。
可以肯定的说,朝中有人,但除了大部分是马屁精和老油条的老兄之外,都是些不学无术专走歪门邪道的鸟人,极少数能够充当人的角色的又不愿意负责任,想来想去也只有曹操这个不怕死的老兄能够胜任这个岗位了。
于是,7成以上的文武大臣都极力推荐曹操的到来,曹操到来就好办了,到时出了什么事情都让曹操背黑锅甚至做替死鬼,省去一切麻烦,一切OK。
曹操的身份又转变成了议郎,如果这是一部求功名的戏,乱七八糟转换了这么多的角色,那么细心的观众还以为是乱弹琴,不把舞台拆了就算运气了;如果说曹操有档案可寻,那么他的档案保管和整理是令人头痛的,要是档案管理员火来了,把曹操的档案烧烧掉都得个把小时。
看看朝廷这一次的“回心转意”,曹操的自信心一下子竖到半空中去了,挺高,爱国的热情火焰又一次点燃,比奥运会的圣火还要旺盛:既然朝廷再重用我,那就证明我的价值所在,我不会因为以前的事件当缩头乌龟,我要更加努力的“上班”,明辨善恶,为朝廷效力,发光发热。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
各位朋友完全可以放心,此时的曹操绝对不是那种胡乱放炮的人,倒有几分“朝廷是我家,平安靠大家”的思想在作怪,用上个世纪的席卷大半个亚洲的流行歌曲来解释就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按理说,曹操替自个操心还来不及,一时曹操倒替古人担起忧来了,到底替谁担忧来着?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
大话曹操(36):曹操替古人担忧(三)
痴心不改的曹操,身处颠倒是非的东汉末年,可能是“江湖级别”不够,还没有完全清醒的认识到以下几个致命问题,仅供参考。
第一:你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惹祸上身。
第二:你说得越多,干得越多,那么你死的路就越多。
第三:你要为朝廷效力做某件事情,先要问问边上的人愿意不愿意,边上的人喜欢不喜欢,否则,你会死得很惨。
坏就坏在你曹操把蹇硕的叔父蹇图搞死了,搞死了还不算,还跟一死人过不去,用蹇硕的话骂:曹操太残忍了,太没人性了,从头顶坏到脚底心为止!
不论曹操多么努力,多么会做人,多么会做事,也不论事情能不能和蹇硕发生关系,都不能打消蹇硕的念头:阿瞒这臭小子“死有份”,是我一辈子的敌人,总有一天叫你死在我手心里,你别高兴得太早,就连我死去的叔父也会让你不得好死……
要是曹操敢对着干,在权重位高的蹇硕看来,无疑是曹操有意在对他宣战:我要和你“单挑”。
习惯了,曹操习惯了做认真的事情,实在不愿意做任何人的电灯开关,即别人想开就开,想关就关。
曹操看到不满就憋不住,但他的满腔热情、肺腑之言都如石沉大海一去不复返,皇帝就当他的话是放屁,根本不把他当人看,大有叫他一边放去,别弄脏了朝廷地盘的意思。
很明显,曹操又只是个摆设而已,人家用得到的时候把曹操拿出来摆一下,但要曹操闭嘴;用不到的时候就把曹操塞进角落里藏起来,当他不存在。
如果不是曹操自己机灵,早就成了别人的牺牲品或替罪羊了。
终于,曹操的习惯让朝廷不习惯了,皇帝又发火了,又怎么了?
原来,曹操认为自己很“屈才”,决计施展自己的才能:你们不是请我来明辨是非吗?那就好办,其他的事情咱就先不提了,那我就向多年前的“党锢事件”开刀,再者说了,身为一个议郎官,就有这个义务向朝廷讲明,否则就是“玩忽职守罪”。
用一代伟人*同志的话来说就是:拨乱反正。
皇帝老子能放过曹操吗?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
大话曹操(37):曹操替古人担忧(四)
曹操也是好好研究过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高危险的动作,根本不管自己也是宦官的后代:大家一点不用奇怪,正好,说明我曹孟德正直嘛!
于是,某一日,曹操根本不管皇帝最近心情好不好,张开嘴巴就向皇帝“表白”:“党锢事件”中被陷害的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完全是冤枉的,当时怎么个情况呢?陈蕃和窦武如此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宦官集团交出大权,确实是为朝廷着想,也是为皇上着想,此举并非背叛朝廷,主要是奸臣当道,忠臣才会蒙冤,朝廷将忠心耿耿的陈蕃和窦武定为“叛乱”是不妥当的,而当时却以“叛乱”的名义将他们定下杀头之罪,心痛啊,因此,我曹操要替他们鸣冤,也要替他们平反。
不想想自己有几个脑袋,竟然说些“大逆不道”的话,不是疯子是什么?先是蹇硕火了,接着整个宦官集团火了,然后皇帝火了:曹操你这鸟人叫什么叫?这样胡喊瞎叫不就是等于说我这个皇帝昏头昏脑瞎了眼吗?气杀朕也……
这还了得?曹操就像一根导火索,皇帝就像一个zha药包,以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一点火,一时间整个朝廷“爆炸”了:你姓曹的是不是他妈的活得不耐烦了?阉了你也不解恨……
朝廷不理解曹操也就罢了,还产生了仇恨情绪,这算什么?
曹操有数了:朝廷宁愿自个打自个的耳光,但绝不允许我曹操来打耳光。
曹操不得不忍气吞声,真不是人呆的地方,但为了国家、为了前途,只能喊一句“生不逢时”。
此次平反行动就两个字“失败”,对曹操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但为朝廷效力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个爱国青年只能默默的承受着一切,但愿能早点拨开云雾见天日。
可以毛估估认为,以蹇硕为中心方圆100公里以内的地方,就没有曹操的立脚之地,真是罪过啊!
很多人都想不通曹操的做法,连曹嵩都想不通,身为宦官的后代,曹操竟然为对付宦官集团的敌人说话,可见自己的宝贝儿子是疯了。如果说皇帝头脑一发热真的搞平反活动,那么自己也活罪难逃,所以对付此类政治事件,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就是别人问起也得“一问摇头三不知”,即装傻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要是可以的话,曹嵩会对曹操说:以后走出去不要说我是你的父亲,丢人现眼。
在别人看来,这么些年来,曹操的生活是:虚度,再虚度,还是虚度……
朝廷最大的“敌人”来了,到底是谁呢?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