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话曹操
5567200000005

第5章 曹操开垦的诗歌“处女地”(31-33)

大话曹操(31):曹操开垦的诗歌“处女地”(一)

朝廷越来越腐败了,而皇帝刘宏越来越不用脑子了,也越来越用不上脑子了,整天无鸟事,脑子里都装满了女人(包括**)、美酒、歌舞,甚至更为离谱的是:把人当动物使用,而把动物当人看待。

曹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皇帝不急,光靠太监急是没用的(注:曹操不是太监,做太监的后代也是不得已,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

于是,在这一年,曹操由感而发,写下了两首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的诗篇。

草民将两首诗歌工整抄袭如下,请各位朋友欣赏: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与父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耋耄,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翻译一下:太平盛世,官吏绝不会上门追讨税款;皇帝贤明,大臣忠良;人人守礼,民间再无诉讼之事;人间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再也用不着为饥饿和寒冷担忧;良马不再作战,而是用于耕作;当官的爱民如子,社会没有黑暗,有人犯法就要严格按照刑法量刑轻与重,人无私心,都能做到路不拾遗;人人守法,监狱中常年没有犯人;每个人都能长寿到老,国君实行仁政,连草木昆虫都受其恩惠。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于铄圣贤,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候,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橡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好歹翻译一下:自从造物主开天辟地,就选定了人作为万物中的灵长,又从灵长中设立君王,维系人间的规则,君王的马车应巡游四方,了解民情,所留下的痕迹四通八达,这是社稷山河的美妙蓝图,卑鄙恶劣的人要受到放逐,有德有才的人要得到迁赏,只有这样黎民百姓才能繁衍生息。古代贤君能够统一治理万邦疆域,封建五等诸候能够严格执法,安抚老百姓安心耕种。宁可焚烧丹书,也不能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如果大家都能以古时耿直的皋陶和甫侯为榜样,那么哪还会有失职行为呢?可悲的后世者,古时的善政良法都被你们改掉了,老百姓累死累活,受尽了你们的压榨和剥削。虞舜在木碗上涂上漆釉,作风奢侈,招来了十国的反叛,远不如唐尧的节俭,即使宫殿里的梁柱也不加雕刻。世人赞叹伯夷的美德,便是用来勉励高尚的气节。奢侈是最大的邪恶,节俭是人类共同遵守的美德。如果每人都像许由一样推让帝位,这个世界又何有诉讼纷争?能够兼爱天下每一个同类,即使陌生人也能成为兄弟姐妹。

草民用“三句半话”来概括曹操在诗歌中的心理活动:人民是安居乐业的,皇帝是圣贤英明的,执法是公正严明的,天下是和谐发展的,自己是幸福安康的。

这两首诗歌的效果如何呢?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

大话曹操(32):曹操开垦的诗歌“处女地”(二)

这两首诗歌被曹操的“酒肉朋友”挖掘后,向社会上一公布,顿时引来一窝诗歌爱好者的赞叹之声,当然也有心里不服气的“老诗兄”要和曹操“单挑”的,不是比拳头谁硬,而是比文采谁更鸟。

一时,曹操的诗歌“处女地”被一群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伙计(诗迷或粉丝)开垦得一塌糊涂,大家都争相传抄,让曹操激动了一阵子,激动过后,曹操本想写点东西自娱自乐,发发内心发酵多年的牢骚,却发觉诗歌这玩意能让别人疯狂,乃至癲去。

原来诗歌还有这种功效?挺好玩儿!

于是,曹操开足“马力”博览群书培养做诗歌的兴趣,视为高雅活动,争取让“诗人光环”永放光芒,且不说光宗耀祖,就连下一代都会熏染上艺术气氛。

此后,曹操的诗兴一发不可收拾,有感而发,要不是博览群书受广大前辈受恶劣环境影响,吃再多的饭也只能做一做“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的打油诗,特别是忙于打仗之时,还真是抽不出时间发展文艺事业。

如果说把曹操的经典之作比作有营养价值的“豆腐块”,那么这类打油诗只能算作是“豆腐渣”,弃之可惜,不弃之又没地方安放。

但此时的曹操根本与幸福安康不沾边,以后能不能沾边暂且不提,而基本上的老兄都是这样的:无权无势之时,不仅理想远大,而且知道歌颂“仁政”,满嘴的“仁义道德”,无非就是要求那些当权者做“仁君”;有朝一日当权了,又变成对人不对己,今天讲今天,明天讲明天,当不了三天“仁君”,只好自己骗自己说一不小心成“暴君”,这还算脸皮薄的,脸皮厚一点的会无耻到如此地步:我不是“暴君”,而是“坏人”太多,我杀的都是“坏人”。

草民情不自禁想代替老百姓说上几句话:天理何在?!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当俺们老百姓是“活无常”啊?实话告诉你们吧,俺们老百姓还活得精神着呢,眼睛也没瞎,耳朵也没聋,脑子也没傻……

言下之意:怒刀应该斩暴君和昏君。

曹操自个有朝一日当了权,会是哪种人呢?接下来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

大话曹操(33):曹操开垦的诗歌“处女地”(三)

曹操有朝一日当了权,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呢?是好是坏?还是不好不坏碌碌无为一生?谁也不敢“打保票”,有道是: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也。

到时候环境一变,曹操野心一大,往往变成只是嘴巴说说而已,之前的“诗歌誓言”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那么曹操当权后变成“暴政”也不是不可能,因为人的本性其实是差不多的,“活雷锋”式的人物毕竟是极个别,如果曹操真的走这条老路,那么其下场只能是“人神共愤”。

此是后话(后头的大话),思维太超前了,有些跑题。

再把曹操拉回到眼前,让他朝着历史的轨道慢慢前行。

一时,曹操只能从虚幻当中跳出来,很现实的认为: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根蜡烛,今天用不到,或许明天就能用到;白天用不到,晚上的时候总会用到吧?各位朋友想啊,现在社会这么黑暗,按理说是用“蜡烛”的时候,而且应该是很紧俏的时候,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了,我想我肯定不会被朝廷遗弃的。

引申出去:再黑暗的世界也淹没不了一根蜡烛的光亮。

最要紧的是什么?曹操的头脑清醒的得:一个人,不进则退,充实和修炼自我不放松最重要,知识这玩意,随时都可能用到,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人在知识面前永远是乞丐。

曹操目前的处境就像一个在空中到处乱飞的风筝,虽海阔天空,但漫无目的;又像一只停在玻璃窗上的苍蝇,虽前途光明,却无出路。

怎么办?都这么大的人了,做小事还是做大事都应该“断奶”了,都得靠自个了,也就是说,只能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拍掉尘土继续赶路。

也不管有没有实际用处,曹操只能自己安慰自己:歇脚是为了走得更远……

走得更远是N年后的事情,眼前来说,曹操最担忧的还是: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起步呢?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