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藏着秘密的木佤族叙事史诗,终于露出了神秘的面目!不多说了,今日第二更奉上!
——————————————————————————————————————
穆老爷子兴致勃勃地翻看着周若男带来的资料,李朝阳也凑上去,可是那些资料不是在说木瓦山地区的历史地理,就是在讲云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历史、风俗、语言文化等等,看得李朝阳是头昏眼花。可穆老爷子与周若男却偏偏不做些说明,李朝阳心里痒痒的,忍了很久终于问道:“那个……周若男,你刚说的那个叙事诗,是怎么回事儿?”
周若男看到李朝阳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禁笑出了声。原来,在返回北京之前,穆老爷子就已经将事情的经过全都告诉了周若男。周若男这才明白,原来李朝阳答应取卓雅为妻,是为了让大家伙能够顺利逃出,周若男还听到,在自己中箭昏倒之后,李朝阳是如何的着急和愤怒,甚至为了治疗自己的伤势不惜答应族长将人头祭天。误会既然消除,周若男就开始担心起李朝阳了,可她又不禁有些失望,既然自己误会了李朝阳,他为什么不向自己解释清楚?而李朝阳真的喜欢那个木佤少女吗?
李朝阳刚一回到北京就遇上了梅英这件事,也就没来得及与周若男见面。一直到穆老爷子去找周若男,她才知道居然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周若男是个懂事的女孩儿,她二话没说就四处拜托熟人,将所有与滇南地区,尤其是木瓦山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甚至是地质研究等等资料全都搜集过来,没日没夜地研究起来。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周若男找到了那个记载着木佤人历史的长篇叙事诗——《木瓦山的传说》。
当然,这连续几天不分昼夜的辛苦是不必说的。在周若男心里,这不仅是在帮李朝阳,也是在帮自己——梅英是她的好姐妹,她理当尽心尽力。周若男招呼李朝阳过来,指着被装订得十分整齐的一摞纸说道:“就是这个,《木瓦山的传说》,这是木佤族人世代相传的叙事诗,你仔细看着,秘密就在里面!”
李朝阳看了看那厚厚的资料,简直像一本书那么厚了。李朝阳虽然不懂这种资料搜集研究的过程,但看到周若男俏脸憔悴,原本灵动的双眸也布满了血丝,还有那略显凌乱随意盘起的头发,李朝阳心里知道,这些成果必然是周若男熬了多少个通宵才整理出来的。李朝阳愣愣地盯着周若男,这位大小姐虽然经常表现得冷若冰霜似的,其实比谁心肠都热,只是不愿意表露出来罢了。
周若男俏脸绯红,侧过脸去:“梅英是我的好姐妹,我当然不能袖手旁观!”言下之意,你李朝阳可别想歪了,我做这些可不是为你。
李朝阳赶忙收拾心思,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不知道有多少页的叙事诗上。细心的周若男不仅将诗歌整理得格式整齐,还加上了很多注释,读起来更加顺畅、易懂了:
“巍巍的青山呦,
你用你的浑厚孕育了生命;
轻轻的白云呦,
你用你的轻盈带来了灵感;
葱葱的树木呦,
你用你的高大托起了希望;
幽幽的木鼓呦,
你用你的神秘守护着灵魂;
/
木瓦山的男子呦,
他是你们的好祖先;
木瓦山的女子呦,
他是你们的好前辈;
世世代代的子孙呦,
你们要永远地记住;
祖祖辈辈的儿郎呦,
你们要不停地传唱;
/
在那混沌初开的年代呦,
木鼓神他拨开了云雾;
在那妖魔横行的岁月呦;
木佤神他赶走了黑夜;
木鼓神他从天上飞来呦;
给我们带来了信仰;
木佤神他从地上走来呦;
为我们点燃了光明;
…………”
长长的叙事诗就像这样,以口语传唱的形式讲述了木佤人的神灵——木鼓神,以及他们的祖先——那个叫做木佤的大英雄是怎样在木瓦山地区开天辟地,造福万民的故事。这里面大概的情节,李朝阳在结婚那天就已经听族长讲过,因此读起诗歌里面的细节什么的倒也不觉得有多难。只是这些诗歌实在是太长,好多话明明一句就能说完,他们非要一问一答,或者是情绪饱满地一句拆成四句说,看起来实在是头疼。其实李朝阳却不明白,很多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都是依靠口头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口语不像书写体那样经得起时间的摧残,只有反复不断地重复,才能强化人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才不至于越传越少,或者遗憾地失传。
李朝阳与穆老爷子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看完,两个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希望。周若男微笑着问道:“怎么样?”穆老爷子与李朝阳不约而同地将手指向最后一页,那是整篇叙事诗最后的几段,是这样写的:
“绵绵的风儿呦,
它轻轻地吹过;
潺潺的溪水呦,
它静静地溜走;
勇敢的木佤神呦,
他砍下了自己的头;
四十九个祖先呦;
从此就睡在鬼哭林;
/
后来的人们呦,
别忘记他们的笑颜;
未来的首领呦;
要牢记木鼓的预言;
天上的星星呦,
就像那银箍一线牵;
水中的倒影呦,
就像那长箭穿破天;
/
英雄的族长呦,
你要唤醒那木鼓眼;
神圣的木鼓呦;
你要召唤那神下凡;
要把那恶魔呦;
变成了顽石成万千;
还有那人儿呦;
从此就长命在世间。”
周若男手握一支红色圆珠笔,分别将“木鼓的预言”、“银箍一线牵”、“长箭穿破天”、“唤醒那木鼓眼”、以及“长命在世间”这几句话重点标了出来。一边画着还一边侃侃而谈:“少数民族的叙事史除了记载创世英雄的事迹,一般还记载了那个民族最原始的信仰,以及祖先或神灵对这世界的预言和指示。很多人将这些东西当成是无稽之谈,或者是古人的一种封建迷信,但是考虑到木佤族和那个神秘的木鼓眼,我认为这最后几句话是有特殊含义的。”
李朝阳对这些字面上的分析并不在行,他的眼前似乎隐约浮现着一些字符和信息,却又捉摸不定。而穆老爷子则顺着分析道:“若男,我同意你的想法。最后两段话意思可以这样理解,木鼓很可能预言了什么躲不过的灾难,所以族长必须去唤醒木鼓眼中的神灵,借助木鼓眼中的神力消灭那些恶魔,这样才能让族人生活安宁,也就是长命在世间。”
“穆叔叔,您说的不错,可是……”周若男顿了顿,“我却有种感觉,所谓‘长命在世间’并不仅仅是说人们生活太平安宁这种套话,而是另有所指。”
“为什么这样说?”穆老爷子一向很相信周若男的判断。
可周若男却说不出清楚的理由,只是猜测道:“我也不敢肯定。但我从头到尾把这首长诗看了好几遍,我发现了它在表达方式上的一个特点,每八句话成一段落,有的段落是纯粹抒情,有的段落是半抒情半叙事,还有的段落只叙事不抒情,就只有这三种情况,没有意外。您再看这最后三段,倒数第三段明显是半抒情半叙事,而后面两端就是全叙事,作为全诗的收尾,干净利落,句句关键!”
“哦?”穆老爷子对这说法很感兴趣,又自己看了两遍,“你是说,在倒数第二段里,描写星星和水中倒影这两句,也是叙事,而不是抒情?”
“一定是!”周若男十分确定地点了点头,“您看它前面刚刚说到木鼓的语言,而下一段就直接跳到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个预言,中间明显缺内容。”
这时候李朝阳也渐渐明白周若男的意思了:“你是说,那几句话是在说预言的内容?”
周若男答道:“可能是内容,也可能是时间,还可能是征兆什么的,反正我认为这四句话很关键,绝不是简单的抒情或者描写景色。”
“有道理,”穆老爷子也认为周若男的分析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按照这个逻辑,这最后一句话,长命在世间,就不是泛泛而谈了,有可能是顺着往下说……说得是什么意思呢……长命……时间……还能是长命百岁么!”
穆老爷子只是无心一说,可李朝阳却听得仔细明白,一拍头道:“是长生不老!”
“长生不老?”周若男与穆老爷子同时看着李朝阳,瞧得他有些发慌,解释道:“我也只是随口一说啊,你们忘了我是南华宗的传人,我的使命是什么!所以我自然就想到这儿了。”早在去大巴山寻找周教授的时候,李朝阳就曾经为了秘咒的事向大家提过正一派南华宗的一些历史,其中就说到了他们的创派宗旨——阻止张修炼成长生不老,以及在大荒沟古墓中遭遇的神秘炼尸人。
“如果真是长生不老的话……”周若男最善于将纷乱的事情一点一点理出逻辑,即使在考古中发现几片毫无头绪的瓦片,她都能顺藤摸瓜地找出它们的历史年代,而后寻根溯源,“那么天道教那些人奉命夺取木鼓眼,就是为了献给他们那位伟大的、不朽的、卓越的、闪着太阳般金光的将军阁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位将军已经快八十岁了,这几年的身体状况可不乐观。从这一条路上去想,能说得通。”
“说得好!”李朝阳由衷佩服周若男敏捷的思路,“秀外慧中,这句话形容你再适合不过了。”
女孩子天生就喜欢听到别人的称赞,聪慧如周若男也不例外。周若男向李朝阳报以浅浅一笑,接着说道:“再说另一个想要木鼓眼的人,江海洋。不知道海洋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但自从在模子坟失踪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如果他想要得到木鼓眼的原因也是为了长生不老,那么江海洋与李朝阳所说的神秘道人,他们的目的完全一致目!这说明了什么?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江海洋在模子坟里,因为种种变故,成了那个神秘道人的同伙!”
穆老爷子毕竟老成持重,皱眉道:“这个假设未免太过大胆了吧。”
周若男歉然道:“对不起穆叔叔,我知道您担心着海洋,若男何尝不是。我也希望我的假设不成立,可是您别忘了,在大巴山的悬窟里,我们也发现了秘咒,而这秘咒,同样出现在李朝阳和他师父曾经进入的古墓,而那个古墓,正是追求长生不老术的神秘道人修建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