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名人传
5422700000023

第23章 王安石(2)

在培养人才方面,王安石对学校进行整治,改组太学,扩大太学生名额,增至一千人。为统一思想,以便推动变法的开展,王安石亲自编订了各学校统一教材。他注解了《诗经》、《尚书》、《周礼》三部书,凡科举考试,都奉为教材。

熙宁变法使“富国强兵”收到了一定效果,尤其以“富国”成效最大。公元1078~1085间,“中外府库无不充盈”,“可以支二十年”。边防方面也取得成效,1072年,在变法高潮中,经略安抚使王韶曾取得了打败西夏、收复熙河等五州二千里土地的胜利,使唐中叶以后失陷的旧疆重归国士。由此可见,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

四、变法失败

但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反对派以司马光为首,在太皇太后和岐王赵颢的支持下,对新法进行了全面的攻击。

韩琦像守旧派反对改革,首先是制造谣言,阻挠王安石参预大政。王安石以身许国,义无反顾,面对流言,毫不畏缩。1067年,神宗刚把王安石调到京师,守旧派就预感到了力主改革的他将被重用。一时间,朝廷中刮起了一股阻挠王安石参政的风潮。当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后,御史中丞吕海便捏造了王安石十大“罪状”,攻击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当时王安石刚上任几个月,连司马光都感到惊讶,觉得吕海操之过急。神宗看完吕海的弹劾文之后,立即退还,弄得吕海难以下台,不得不主动辞官,神宗便让他做了地方官。王安石推举吕公代替吕海任御史中丞。韩琦劝神宗停止实行变法,神宗便有些犹豫,刚想同意韩琦的意见,王安石就立即要求辞职。后来司马光为神宗起草的诏书中有“士大夫沸腾,百姓骚动”等言语,使王安石大怒,他立刻上奏为自己辩护。神宗深感王安石的说法有道理,于是没有采纳韩琦的意见,而继续任用王安石管理政事。

对于反对派的责难,王安石据理力驳。1070年3月,宋神宗问王安石:“外边传言,朝廷认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是什么话?朝廷哪有过这样的话?”王安石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是否说过“三不足”,而是写了《上五事札子》,对反对派攻击最厉害的五件事进行了驳斥。“三不足”口号是1072年王安石提出来的。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春,司天监灵台郎元瑛奏言:“天久阳,星失度,这是由于强臣擅国,政失民心之故,应当罢免王安石。”枢密使文彦博为了阻挠市易法,居然上书说:“市易,招民怨,致使华山都崩塌了,这难道不是上天在警告吗?”反对派企图借一些自然异常现象使神宗动摇,打击王安石,以废除新法。因此,王安石勇敢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的响亮口号。1075年10月,彗星出现,在当时被称做“妖星”,反对派趁机又掀起一轮反对变法的高潮。由于王安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知识,保守派的阴谋才没有得逞。元瑛因此被发配到英州,文彦博的奏章被扣压并被派出去做了魏地的留守。

五、罢相还乡

但宋神宗在反对派的强大攻势面前还是动摇了。1074年4月,天下大旱长达八个月之久,反对派声言这是上天不满的表现。王安石的一个学生郑侠在反对派的支持下,上书神宗,并献上《流民图》,并说:“旱灾主要是新法招来的,罢了王安石的官,天就会下雨。”宋神宗反复观看该图,之后便对变法有了怀疑。王安石不得不主动请辞。于是神宗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而任命他为观文殿大学士、江宁知府。

吕惠卿服丧期满后,王安石不断地推荐他,神宗就任用吕惠卿为参知政事,又经王安石举荐,韩绛被封为宰相。这二人坚决支持王安石制定的新法,继续推行新法。吕惠卿是个品德不佳的人,他早就想取代王安石,害怕王安石再度被重用,于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打击陷害王安石。他借办理郑侠案件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制造了“李士宁狱案”,想进一步陷害王安石。他的阴谋被韩绛发现了,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加以阻挡,并向神宗揭发此事,密奏神宗召回王安石重新执政。神宗也深感变法少不了王安石,于是,在1075年2月,又下令恢复王安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

复相后,吕惠卿不但不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反而伺机打击王安石,变法派内部因此出现了裂缝。这时,随着反对派攻击的日益激烈,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程度也不如以前了。10月,又有一颗彗星出现在东方,神宗下诏征求直言得失,并询问政事中不符合民众利益的地方。当王安石上书劝解时,神宗却说:“为什么不能使冬天严寒夏天暴雨这种怨恨消失呢?”气得王安石称病卧床,后经神宗归劝,才肯上朝理事。1076年6月,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因吕惠卿等攻击生病死去。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之后,曾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到了儿子王雱死去,他更是悲伤不已,加上身体有病,他极力请求辞职。王安石想自己任相八年,日夜操劳,不顾毁誉,力排天下异议和诽谤,改革弊政,新立法度,已初见成效。只要神宗在改革上的方向不变,新法就不会废。神宗明白,此次王安石求退之心不可回,再三挽留不住,1076年10月,神宗同意他辞职,以带使相兼判江宁府,让王安石回金陵。1079年又封他为荆国公。这就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

王安石罢相后,宋神宗仍坚持进行了一些变法。选用的执政大臣,都是和王安石共事多年或制定新法的人,基本上遵循王安石的改革方向。神宗于1085年3月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其子十岁的赵煦即位,称宋哲宗。

王安石退居金陵后,一直过着隐士般悠闲的生活。他在江宁府城外筑宅,离城七里,离蒋山也七里,称其家园为“半山园”。人们常见他骑马漫游干各地湖山,借山水、参禅来安享晚年,此间,他还作了不少诗。

在金陵时,常有人来访。其中王安石与苏轼在金陵的交往,被传为美谈。

王安石长苏轼十六岁,在青年时代,都以才学出众而引人注目。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他最欣赏的两个人就是苏轼和王安石。王安石、苏轼文学成就均十分突出,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见解上,他俩都主张改革,苏轼并不像司马光那般保守,只是在改革的步骤和方法上见解不一。因此两个佼佼者,在熙丰变法中成了政敌。王安石执政时,苏轼曾反对新法,屡遭黜降。然而两人均无害人之心,苏轼对新法并未一概否定。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王安石已不在京师,惊闻之下,立即在金陵设法营救。

1080年,苏轼由黄州迁往汝州,途经金陵,多年没有来往的苏、王二人在金陵友好地相会了。在苏轼逗留金陵期间,两人进行了多次交谈。他们在一起论诗、诵佛。在他们往来的书信和诗中,王安石破例与苏轼谈及了时事,诸如关于用兵西夏等。其中王安石的《北山》诗: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这是他与苏轼一道游北山后写的诗中的一首。金陵相会之后,使苏轼更加深入了解了王安石的为人,后来他逢人就称赞:“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1084年,王安石得了重病,神宗派了御医赶赴金陵诊治。病愈后,他把半山园宅第施舍给寺庙,神宗赐匾“报宁禅寺”。自己则在城中租屋居住。

1086年4月,终年六十六岁的王安石在愤懑中去世。哲宗即位,太后垂帘听政,又起用司马光为相,保守派掌权并开始废除新法,坏消息接踵而至,使王安石痛不欲生。王安石死后被追封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文”,配享神宗的庙庭;徽宗时,又配享文宣王庙。而钦宗时,皇帝下诏停止他文宣王庙配享。高宗采纳赵鼎、吕聪的意见,削去了其“舒王”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