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想开花前 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
5409300000008

第8章 一个人的伟大航道(3)

所以,我背离大家的喜闻乐见,背离大家的美梦,去写我眼中的爱情故事。那么,不受欢迎,其实在情理之中。仔细想来,我的为人秉性就是如此,从来不会主动接近他人,不会主动示好,都是对方先对我抛出橄榄枝,才能成为朋友。试问,你有多大魅力,要大家都来主动喜欢你?我承认我没有,难得那些愿意喜欢我的朋友,是我的幸运。同样,愿意喜欢我文字的人,也是我的幸运,而并非年少轻狂般所想的理所当然——你应该喜欢我,因为我好。这是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

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优点,不自夸地讲,我想应该是反思。我总在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学习换角度思考,辩证思考,去看待人和事,去处理问题。说到底,也跟秉性有关,我受不了自己处于“混沌”状态。想清楚之后,再来问自己,有何德何能?我没有。没有那么出类拔萃,没有那么优秀,有些小才气,但颇不足够,相去甚远,又不肯拿后天努力来填补。所以,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并没有什么委屈可言。

想清楚之后,我决定停下来,不再想着什么时候出第二本书,不再想着什么时候能成为畅销书作者名利双收,自己欠缺的太多了,要学的也太多了,我为自己的匮乏感到尴尬羞愧。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你连世界都没看过,谈什么世界观?

梦想与市场

2010年的时候,我由作者转为出版编辑,相当于换了个立场。在此之前,电子阅读已蜂拥来袭,传统纸媒大受冲击,老牌的杂志报纸已大量停刊办不下去,包括我大四时跑到广州去实习的一家杂志,当时没有一分薪水,好在同事姐姐对我很照顾,告诉我多写几篇小说拿稿酬。

轮到我作为出版编辑,来考虑市场。我到现在都记得公司一位领导给我们开会时说:“现在出版是夕阳产业,非常不景气,大家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书?什么书有意义?而不是让读者白花了二三十块钱,回头卖废纸,既费力又不环保。”我很感动作为这个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十多年过去,他仍有这样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作为文化行业从业人的操守。事实上,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从业者已经少之又少,数之寥寥。

我在做出版之前,是在做杂志,同样是带作者带写手,这么多年以来,我见过很多文笔很好的作者,但是架构故事的能力一般,从我个人角度,我是喜欢这些作品的,但从市场角度,大家要看热闹,看高潮,看热点,没有几个人在意你是不是用词用得好,句子写得好,更少有人去静下心慢慢挖掘你的言下之意,你到底想说什么。

应该说,我们都是平常人,我们写不出那些惊世骇俗登高一呼的作品来,所以我们很难只靠一篇作品就脱颖而出,我们自认有才气,但这才气远远不够。不足够让你平地跳出来,读者不是瞎子,读者不是没有审美,倘或此刻有人再能写出《红楼梦》《白鹿原》那样的作品,有那样的大手笔,我相信,这样的作者还是会一下就跳出来,他可以拿他的作品征服所有读者,征服所谓的“市场环境”,但很遗憾,在这个我们人人感慨平庸年代的环境下,我们自身,不过也只是个庸才。

是有“怀才不遇”的,但少之又少。我前段时间跟末末聊天时,推荐了一本书给她,叫《沉默基因》,这本书事实上已经出版将近两年了,但是,你听说过吗?大家都没听说过这本书,更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末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还要缘于2013年的时候,我到一家影视公司去做策划,其实是相当于某位艺人的“文秘”,工作上的助手。当时,作者找到经纪人,希望可以通过名人效应来推荐宣传,于是,我第一时间看了全稿。

非常棒的故事架构,从素材到构思都非常好,完全脱离了我们国内市场上日常所见的那些悬疑小说,当时艺人问我感觉如何,我说:“完全可以卖到好莱坞去拍大片!”但时至今日,两年已经过去,这本书石沉大海,作者仍碌碌无名。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那个环境,这本小说里面涉及的很多大场面和诸多环节,国内的电影市场是操作不了的。我们没有那样的场面、特技、制作经验,甚至,耐心。我们只惯常做我们熟悉的东西,模仿身边他人已经操作成功的模式,如《泰囧》,如《失恋33天》,这些是我们熟悉的,我们易于学习和掌握的。但是,成功并不是能如法炮制的事情。因为,成功其实携带着非常大的偶然性,《泰囧》的剧本当时被数家影视公司放弃退回,几乎无人看好。目前中国的市场,是少有人愿意下注赌博的,即便谈不上血本无归,就连小小的损失,大家仍不愿意。各行各业,均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我们一边在公开场合倡导要给后来者机会,一边却在已固的城池里角逐厮杀,大家想要的是一大块蛋糕,甚至一整只,而不是仅仅一块而已。

年轻人在初次试水后,发现自己“被骗”了,因为每个行业每个环境每家公司都不是想象的那般模样,初生牛犊的摩拳擦掌,结果变成了帮资深同仁端茶订盒饭。梦想是什么样子?你的参天理想是什么样子?是仍然挺拔如初,还是被现实辣手摧断?

现实其实是梦想的土壤

什么人爱谈梦想?

年轻人。满腔热忱,赤子之心的年轻人。前提是,他们不曾涉世,或涉世未深。

像我们这些已经在现实里来回洗刷几圈儿的人,其实是“羞”于再谈梦想的。所以,在我邀请我的朋友们来帮我一起完成这本书的书稿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觉得“不屑”,因为在我们看来,谈梦想,已经由当年的“高大上”,沦为眼下的“假大空”。但我并未放弃,而是跟他们作了详细的解释和沟通,我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我了解我的朋友们,他们事实上都是一路坚持自己理想的人,脚步或疾或徐,却从未放弃过。有些人我已经熟识多年,有些人我已经观望多年,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坚持,各自有各自的梦想,他们只是佯装混入俗世,羞于再谈理想,其实,我知道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实践。

这就是我为什么找这些朋友来共同完成这本书的原因,他们并非是专业的写手,而是来自各行各业,有诗人、作家、记者、音乐人、媒体人、策划人、编剧、服装设计师、插画师、致力于旅行的人、致力于公益的人、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人、致力于把甜品店开得像家一样温馨的人……大多数的人,我已熟识多年,一路下来,我看见他们辗转换了城市,换了行业,但其实,从未改变过最初的梦想,对待梦想,他们还是最初的模样。只是,学着沉默着放低自己,由最初的年少激荡变成眼下的埋头苦干。

他们褪去了最初的青涩,褪去了对梦想的欲望,让梦想回归梦想本身,平行于生活,而不是狂想梦想是件多“高大上”的事情,也不是致力于拿实现梦想去换取报酬,去论成败,去赢得掌声。所以,在我看来,他们才是身体力行的梦想的坚持者,纯粹而踏实。

我妹妹的一位同学,是个学设计的小姑娘,去年夏天跟我妹妹一起来北京玩儿,赶上第二天我要出差去南昌,那天晚上,我们三个彻夜长谈,两个小姑娘提及最多的话题,就是关于未来,关于梦想。那个女孩子问我说:“姐姐,我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困惑,我设计的东西,他们说不符合市场需求,可是市场上那些,我是真的看不上。”我说:“你看不上的,只是那些设计得很糟的东西,你确保你的设计就比市场上看到的好吗?还是只比一小部分好?市场上还有那么多很棒的设计,不是吗?而且你们将来所要面对的,就是走入市场,一个人如果连一个作品都卖不出去,还在深信自己做的东西有多么好,怎么可能?年轻人最宝贵的是向前看,不断尝试不断学习,而不是向身后看,自以为是沾沾自喜。”

我身边也有为了忠于梦想,而把梦想和现实完全割裂的朋友,在他们看来,如果你拿自己的梦想去谋生,就是亵渎,就是不纯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观,对此,我不予置评,但前两天看到关于朱赢椿老师的专访,我想,刚好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很讨厌一些孩子,面黄肌瘦,吃得不好,衣服穿得脏脏的又不洗,然后说老师,我就喜欢做书籍设计,我这一生都要做书籍设计。中国书籍设计能缺你吗?你爸爸妈妈看到你这个样子是什么心情?你首先要去找一份工作,哪怕不是做设计,先让自己体体面面地生活”。

时至今日,我深信梦想一定是要植根于现实,植根于生活本身,才会成长茂盛起来。你要拿现实去养你的梦想,拿现实去浇灌它,打磨它,而不是觉得如果梦想跟现实沾边,就好像被玷污了一样。所谓的理想主义,是说我们心中有个美好希冀,而不是完全脱离现实活在美梦里。

梦想是不分高低的,只要,你勇于做自己。

写诗画画是梦想,拍电影出专辑是梦想,养牛羊种庄稼是梦想,卖玉米卖西瓜同样是梦想。曾有人跟我感慨这座城市里,那些每天傍晚担着筐子前来卖菜的菜农很辛苦,遇上城管就更麻烦,我说我倒不这样认为,谁能说卖菜赚钱,攒给老家的孩子读书,年底回家,给老人带上礼物,甚至接老人孩子能来北京看一看,就不是他们的梦想?

梦想面前,人人付出,正因为这付出,我们才觉得幸福而满足,用句老话儿讲,“日子是有奔头的”,这个“奔头”,其实就是我们的梦想。因为有“奔头”才有希望,才有信念,才不觉得苦,才不抱怨,才觉得值得。

最好的礼物

前段时间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深有感触。一个小姑娘给作者写信说:“都说好人有好报的,可是为什么我乖乖听话,我的妈妈反而忽略我,而我的弟弟又哭又闹,妈妈却给他拿糖吃?”

作者被小姑娘的问题难住,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又何尝不是被这问题难住。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人,反而没有那些偷奸耍滑者成功,正直善良的人,反而没有阿谀谄媚的人受欢迎。为此,那么多人叫屈,那么多人不平,感叹世事不公。

直到作者看到另外一篇文章,才幡然领悟。文章讲的是,一对新人在交换婚戒的时候,新郎可能出于紧张,竟然把婚戒戴在了新娘右手的无名指上,西方人的传统是应该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的,正当宾客和新人都尴尬之际,牧师巧妙地扭转了这个“失误”,牧师说上帝之所以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最完美的安排,不需要更多的修饰了,于是,新郎把戒指摘下来,重新戴到新娘左手的无名指上。

按照这个说法,作者巧妙地回答了那个小女孩的问题,他说上帝让她做个好孩子,就是最好的安排,做个好孩子,就是最大的礼物。

所以,那些梦想,其实就是最好的礼物。它带给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希望,努力的动力,让我们在现实的平庸里,依然敲打绽放出光彩,难道这不是最珍贵的礼物?难道梦想的可贵之处,是专属于成功的吗?

当然不。

当明白这些最最朴实的道理之后,我想,我和我的梦想终于在一起了。那些我喜欢热爱的文字,即便,我写不出来也没关系,即便,我写出来卖不掉也没关系,即便,卖掉了不畅销也没关系。所以,我从2012年开始,在豆瓣上写了很多日志式的情感分析文字,只希望更多人看到,希望对那些正深陷情感泥沼痛苦纠结的人稍有益处。

前几天,还心血来潮跟朋友聊想写下一部小说,朋友问我什么内容,我简单介绍了下,他们的答复是,哎呀,这个题材现在市场不好,各家都不怎么做了,你还写?你应该写当下热门一点的话题,比如……

我说:“反正也写不成畅销作家了,干吗不写点自己喜欢的?”

是啊,干吗不?

我们越来越忙,越来越急,越来越功利,我们出行带着手机、相机、摄像机,为了记录,为了回头传博客发朋友圈,为了写感悟,写游记,集赞,为了日后可以翻出来回忆。可是,我们却忘了好好地看风景,忘了“在路上”本身的意义,就像忘了“投入梦想”本身。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试着联系一位叫谭亚幸的年轻人,“90后”的创业者,走过很多国家,拿过很多奖项,放弃年薪几十万的聘请,回到杭州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创业。很多人不知道他,因为他曝光率不高,没有微博,也不肯选择一线城市。他致力于将他所学所见所积累的,转化为日常所用,方便更多人,他致力于将“公益”和“商业收益”联系起来,让大家脱离“公益”就是捐钱捐物、环保种树的惯常认知。他私下做了一些讲座,并且为某些知名企业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我向他约稿子,他说他很忙,并且不希望自己曝光在众人面前,不想曝光在聚光灯下成为焦点。对于这样的年轻人,我是由衷欣赏并敬佩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在勇于尝试,勇于挑战,不断坚持,果敢承担,我相信,你,我,他,每个人都会越来越好。

你看,前方路上有棵树。

你猜,它是不是梦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