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画(学无涯丛书)
5407000000043

第43章 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是意大利帕多瓦阿雷纳礼拜堂壁画,是现实主义画派乔托的名作。

《哀悼基督》是阿雷约礼拜堂壁画中最为悲壮的一幅,它表现基督被钉死于十字架以后,圣母和圣徒抚尸痛哭的情景。这个“哀悼基督”的主题在拜占庭圣像画中已屡见不鲜,出场人物和基本动作也成定论,乔托作大改动已不可能,因而他在这幅壁画中的创新便主要放在运用具体而细微的构图与造型手段,把一幅多少已成俗套的宗教画变成人间悲剧的最为真切的流露。他首先按上述新的构图原则把所有人物在画的前景上一字儿排开,并在最靠近观众的前沿画两个背向观众却面对画中基督遗体痛哭的女信徒。她俩本是可有可无的群众角色,乔托却别出心裁地把她们放在最靠近观众之处,除了以其大块形象显示画中情景与观众之间带有真实感的深远联系外,还以其全无修饰、平淡之极的背影和低垂的头罩暗示着主题的悲怆与沉痛。她们的位置也是精心布置的,一在左边角上,一在中央靠左,俩人之间正好留出基督遗体的上半身,这正是表现圣母抱起基督之头悲极痛哭的中心主题之处。

画的右半边由于没有背影遮栏就显得空旷,正好表现几位或站或跪、或俯身或前倾的圣徒们各不相同的悲悼姿态,在圣母身后,则站着一群同样悲哀之极的女圣徒。这些安排粗看起来似乎与常见的哀悼图无大差别,但给予人的感受却非同凡响。

原来画家在细微处见精神,他把人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基督僵化的遗体上了,不仅圣母的眼光,所有男女圣徒和群众的眼光都集中在基督脸上。这样一来,基督和圣母的脸虽然偏处画中左下角,却成为全画情景的中心,众人身后那段从画的右上边直泻左下角的山岩斜坡也起了极好的烘托作用,斜坡走势正好直指基督的头部,使每个看画的人不知不觉便把视线集中于基督。这些巧妙的构图手法和坚实、简练的人物造型配合起来,产生了极佳的效果。

除此以外,画中的男女圣徒和群众人物的造型都可说是非常杰出的。在乔托艺术固有的体形凸现、衣褶粗阔有力的特点之上,它们还具有和这幅图画的悲壮气氛完全合拍的稳重、结实与洗练。

乔托彻底抛弃了后期哥特式艺术喜爱的那些蛇形曲线和精细修饰,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朴实坚挺,衣着简单,具有农民粗犷的坦诚,这些手法用在哀掉图上自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不过,乔托也注意到全画的凝重与沉痛可能难免呆滞之感,所以他又在上半部一大片蓝天碧空的背景上画着10个翻飞号啕、悲痛欲绝的天使,他们的身姿与布局都随情绪之所至而任意安排,有的还采取了大胆的透视缩形。这些小天使像鸟儿那样轻飘而无拘束,所以他们的悲痛表情也是极端而无章法的,可是他们的激动与零乱正好衬托了人间地上的沉重,因此整个画幅就显得更为气韵生动了。

许多评论家都说,乔托的作品是早期西方绘画在不知科学的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的条件下达到的写实求真的极致,而且他的探索已接触到叩开这些科学技法大门的地步。所以,15世纪的文艺复兴艺术就是按这个方向破门而人,占领了整个科学技法的殿堂。

乔托(约1266—1337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画家。生于佛罗伦萨的韦斯皮尼亚诺,卒于佛罗伦萨。早年随奇马布埃学画,并在罗马、帕多瓦、那不勒斯等地作画。最能反映其艺术成就的是1305—1309年间创作的阿雷纳礼拜堂壁画。最杰出的画幅是《最后审判》《金门相会》《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这些作品摆脱了中世纪圣像画的程式,传述了人文主义的新精神。对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