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销售细节全书
5393900000030

第30章 “说”出好前程——销售员口才细节(2)

客户:“我们让他们在取件或投递的时候打电话回来,所以我们通常每小时能听到一两次他们的回音。”

销售员:“如果在两次投递之间人必须控制他们的行动,那怎么办?”

客户:“这种事情不常有。”

销售员:“这有没有使你感到不方便?”

客户:“偶尔有这种感觉。”

销售员:“是吗?”

客户:“是的,两天前在一次投递之后,我们就跟一个投递人员失去了联系。”

销售员:“唔……”

客户:“等他打电话回来的时候,人已经穿过了半个城区。后来他不得不返回他刚刚去过的那个街区。”

销售员:“你们的投递人员往回打电话的时候,找电话有没有麻烦?”

客户:“这倒很少有。我们所有的投递任务都是送到办公室的。他们可以从那儿打电话回来。”

销售员:“这样你就可以不花钱了。”

客户:“几乎不花钱。而他们也许一天要花两三次钱,比如去吃午饭的时候,他们就使用投币电话。每人一周的开支不超过200元。”

销售员:“如果你们的投递人员在车上配备了传真机,那么他们一天会使用几次?”

客户:“他们不会去用的。我们只递送原件。如果有人想发传真,他们自己会发的,不需要我们。”

销售员:“这么说,你的投递人员除了通过电话与公司取得联系之外,不需要别的了。”

客户:“说得对。”

销售员:“总的来看,你对你们现在处理通信联络的方式满意到什么程度?”

客户:“我想这样很好。”

销售员:“你们现在的做法,你有什么特别中意的地方吗?”

客户:“唔,价格适中。”

销售员:“你刚才告诉我,有时候你需要同投递人员联系,但联系不上。还有什么你觉得不方便或可以改进的?”

客户:“我想对你说,有时候他们似乎总不打电话回来。”

销售员:“我敢说这挺令人恼火的。”

客户:“那还用说。”

销售员双手递给客户一本小册子说:“我认为你们公司应该考虑戴纳摩22型移动电话和传呼系统。这种电话可以装在任何车辆上。你打电话给某个人,如果振铃连响三下对方没有接,该系统就会启动寻呼机,通知他们回电话。这就意味着,无论他们是在汽车里、在打电话,或者在吃午饭,他们随时都能收到你的信息。这可以解决你刚才跟我说的那些问题,对吗?”

客户:“也许是的。”

销售员:“这个系统既可以出租,也可以购置。出租期两年,每个系统的总投资平均每周只花800元。”

客户:“这比我们现在的开支高出10倍以上!”

销售员:“直接开销是这样。但是从你对我说的情况来看,由于你不能随时同你的投递人员联系,你损失的生意和附加的开支难道不是相当于或超过那笔开支吗?”

客户:“我不能肯定每个投递人员一周只花800元。”

销售员:“是的,但是你刚才说到,专业性、可靠性和效率是你们最主要的服务特点。这些系统将改善这些服务,对吧?”

客户:“你说的也许有道理。不必坐在这里等着这个该死的电话铃响起来才能指挥那些人,这肯定是件好事。”

这位销售员说话的重点就是引导客户,以他们真正的需求为主要内容,并与客户建立共识。拥有如此口才技巧,交易当然水到渠成。

好口才助你步步为营

如今的客户可以说是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不容易被打动。所以销售行业对销售员口才的要求便愈加严格。

施医生可以说是销售员终结者,从不让任何人上门销售,有一位口才好的销售员和他的秘书电话交谈过几次,但都没什么收获。好在他从秘书的言谈中收集到了一些宝贵的资料,那就是这位施医生爱好美术,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走访画廊上了,不错过任何新开幕的画展。

这位销售员像侦探似的给每家画廊打电话,查出每一个新画展的时间和地址。当然,他到场的时候,施医生也在。

跟施医生搭讪之前,销售员细心观察了这位毫不知情的未来客户好一会儿:他怎么到场的,他言谈的方式,谈些什么,他的穿着打扮等等。

在这一类的场合要想攀谈不难,轻描淡写来一句观感就能引起对方的谈兴。销售员应声附和着医生的见解,对展出作品发表了几句得体的观点,又提了几位其他画家的名字,然后问施医生的看法——同为艺术爱好者的意见。

那位销售员连商品的名字都没提,只是说了自己的名字。医生心情颇佳,难得这么个美好的晚上,和一位修养不错的人谈得如此愉快。

几天后,这位销售员用电话和医生搭上了线。

“是那位在画廊见过的先生吗?”施医生在接到秘书传话的时候问道。这个名字他记得,却感到惊讶:这位令人喜爱的聪明人是位业务顾问,也就是一个销售员。

施医生斩钉截铁毫不客气,想“诱使”他买什么都是白费力气。最后断然回绝:

“少跟我说些什么邪门歪道的节税投资了,你们这些销售员统统是骗子!”

施医生正要挂电话,却听到销售员的声音:

“施医生,容我说最后一句,医生统统都是凶手!”

“什么话?”“什么”两个字吼得半公里以外都听得见。

销售员不动声色,早就料到施医生会反应激烈,因为在销售员圈子里,对施医生的名声早有定论,所以启用了事先备妥的第二招。

他讲了一个朋友因医疗失当而丧命的故事,为了强调其危害性,甚至详述了一些细节。

施医生了解这类医疗上的问题,生气地反驳:

“不能以偏概全啊!”

“说得也是,那你也不该把销售员一概而论。你我都是明达之人,不必故弄玄虚,我登门拜访时你再亲身印证不迟。我相信,到时候你会有正面的看法。”施医生气势稍退,他自己也思忖着是否太过分了。终于答应约见。他其实也是可以拒绝的,在那不设防的一刻之前。

销售员不仅攻克了第一道难关,订好了约会,而且还化解了危机。换成口才不佳的销售员,很可能就此把关系弄僵了。

在医生家,销售高手叹服医生的高雅装潢、典雅的家具和墙上的现代版画等等,他表现出十足的欣赏、赞叹,立足于一盏维多利亚时代的灯具前说:

“真够巧的!古董耶!至少要值4万块钱,真是稀世珍品!”他兴奋地脱口而出。

施医生上钩了:“猜猜我多少钱买的?”

销售员当然说了个高于施医生出的价。

结果销售员免不了会问:

“你怎么那么厉害,哪里买到的?”

施医生据实相告这件古董的来龙去脉,夸说自己对古董多么在行,没人骗得了他等等。

销售高手继续说到:“真是不可思议!你真是好眼力,会挑东西。”边说边指着一张座椅,准确地说出它属于什么风格的设计,再赞一句:“这张椅子一定也花费不少!”

“猜我花了多少钱?”施大夫神气地讲了同样的台词。销售员又是惊讶又是赞叹,机灵地应对,又花了几分钟,尽量满足医生的虚荣心。他很清楚:交谈的最初8分钟,是生意成功与否的关键。

谈话继续:“施医生,你府上收集的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品,你一天要工作多久啊?”

施医生承认时间不够用。然后,他说到:如果能合法节税,辛苦赚来的钱少送一点给财政局,他就能够积累更多的财富了。

医生有兴趣了,仔细地听他解说,讨论数字并进行计算,渐渐冷静下来,不过有点生气:这家伙打探什么,弄了半天还不是要卖东西,我才不上当!

销售员言谈间已经准备好了一项详细建议,施医生想在鸡蛋里找骨头,就继续听他说。最后他训示:“这样不行,这些数字得再好好核算,时间太紧,或许有更好的方法,真要考虑的话,这个方案得换一种方式处理,比如……”

销售员心中另有盘算。这正是所谓“权威转移法”,很多销售员就败在这上面,因为他们缺乏坚持到底的毅力,害怕丢掉眼看就要到手的订单,不敢施压。

施医生正在考虑,该如何开口拒绝,销售员首先打破了沉默:

“医生,你通常早上几点钟开始工作?”

“都是早上8点准时进手术房,问这做什么?”

“我会准时到场!”

施医生一头雾水:“开刀是不准参观的。”

“不是去看,我要动手术。”销售员声调沉稳坚定,毫不妥协。

一阵沉寂。医生的脸部表情像是要发作,这个大胆无聊的家伙到底在搞什么?连手术刀和拆信刀都分不清吧!

“是啊!”销售员理解他似的笑了,好像看穿了医生的心思:“如果我这个病人去找你,一定百分之百信任你。你受过良好教育,经验丰富,十分清楚自己该做什么,难道会在动手术时听我的建议吗?我自己也是科班出身,经验不少,应该知道怎么做对客户最好吧?”

施医生沉思不语,怒气渐消。这人说得对,他心里想并笑着说:“请继续说,我听着呢,你说服了我,我就买你的东西。”

这一次,这位销售员不但拉到一个新客户,而且赢得了他的信服,施大夫不但自己签了合约,还把他推荐给医院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