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野人奥秘
5392500000024

第24章 人类探秘(6)

但有些事让人称奇:梦游者可以爬上陡峭的屋顶;可以解出平时不会的数学难题;能在钢琴上奏出动人的音乐;还会越过有玻璃的窗户在睡觉时谋杀犯罪,而醒后却一无所知。

有一些梦游者,为了阻止自己的行为,他们常常在睡前把门锁好,藏起钥匙,插好窗户,安上各种装置来随时叫醒自己,然后再把自己捆在床上。可是在他们睡着后,仍能用一种奇特的方法来摆脱这些束缚,走到户外去。

对此,专家们也无法解答。

秘鲁东南部的一个小城,城内有2万多人口,大部分人都患有梦游症。白天,市内一片寂静,行人不多。可一到深夜,人群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这些人都身穿睡衣,四处游荡,行为怪诞,处在梦游之中。初来此地的游客,往往会被这种怪现象吓一跳。

法国有一名警探,奉命去调查一宗谋杀案。该案受害者胸部中弹,因流血过多而死,尸体倒在一处海滩。由于案件发生在深夜和偏僻的海滩上,没有目击的证人,因此破案非常困难。这名警探以锐利的目光寻视现场,从遗留在沙滩上的痕迹发现,凶手没有穿上鞋子而右脚只有4只脚趾印。这一发现使他大吃一惊,因为他的右脚只有4只脚趾,他本人又患有梦游症。后来他把射入受害者身上的弹头取出来化验,结果证实正是自己使用的枪弹。他立即向当局自首投案。由于他是在梦游症发作时误伤人命,故判无罪。

南斯拉夫莫斯塔尔市一名叫赖丝·特洛克丝的妇女,在梦游中飘飘忽忽地行走,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在离家160多公里远的一棵树上。她吓坏了,因为她有惧高症,可是她怎么也搞不清楚自己怎么会爬到树上去的。

赖丝说:“这次梦游和以往不同,我感觉到风吹过我那张开的手臂,那种感觉既让我害怕,又难以相信。”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的赖丝今年32岁,她回忆说,梦游开始时,她听到夜莺在窗外歌唱,它好像在唱“跟我来,跟我一起走。”赖丝说:“于是我起身走到窗边,随后跃身窗外,不知不觉双臂上下摇动,就像鸟儿振翅高飞一样,而那只小鸟就飞在我前头,于是我便随它飞越城市到了郊外。”

在梦游中,赖丝可以看到河流、山岗、村庄等的轮廓,走了很久很久,她渐渐感到疲劳,便在一个小镇外爬到一棵大树上休息了。

赖丝说:“等我醒来睁眼一看,我的心脏病差点发作,我坐在离地面约40多米高的树权上,我大叫起来,于是引来一些过路人,并找来消防队员用云梯将我放了下来。”

她的丈夫又惊又怕,他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离家160公里外的地方接回太太,他还将卧室的所有窗子装上了铁栅栏。他说:“我不能相信她真的能徒步走那么远,竟然还爬到那么高的树上去!我可不想冒险让这种事再次发生。”

梦游这个稀奇的现象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有一种解释认为梦游乃是将梦境的内容用外在行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这多是由于人们内心世界的各种情感波动引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托夫女土,她之所以梦游,是因为她为自己犯下的凶杀案感到异常内疚。治疗梦游的方法就是将梦游者内心的所有烦恼和忧虑统统赶跑。

有一个很老的问题:那些梦游者到底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专家们认为他们是处于半睡半醒状态。铁普里特兹博士曾花了10年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后说:“梦游者的运动器官是醒着的,而感觉器官却睡着了,起码是部分睡着了,换句话说,他们可以在睡眠状态下走路做事,但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

关于梦游还有其他一些有趣问题。例如人们通常认为把梦游者突然叫醒是非常不好的,甚至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然而专家却认为这种影响和用闹钟把沉睡的人唤醒所造成的影响差不多。梦游者会不会做出凶杀等意外事情呢?这种事的确有过报道,但所幸的是,绝大多数梦游者有较强的反对凶杀和暴力的约束心理,他们不会在梦中做出任何违背他们道德标准的事情。

英国伦敦圣·乔治医院的克利斯普教授最近则提出一种看法,他认为,梦游者实际上是醒着的,只是他们的大脑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的完整功能被阻断,但大脑的某些思维过程仍在继续进行。大脑的这种“分裂”状态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它可以反映出梦游者受压抑时的心态。

圣·乔治医院对“睡眠障碍专科门诊”收治的病人进行一系列常规的个性检查。检查结果发现,梦游者在这些检查项目中,有许多指标与一般人之间没有显着差别,但是在特殊项目检查中,某些检查指标很高,有些人表现出过分喜欢热闹、好动、爱出风头的个性,而在全醒时患有人格分裂症的人、容易从深度睡眠中突然惊醒的人以及处于惊恐状态的睡眠者中间,此个性特征亦明显。

测量的结果表明,在梦游和夜惊发作时,患者表现的生理变化与一个沉睡的人被突然唤醒时表现的变化非常相似。

圣·乔治医院的研究人员认为,梦游患者的脑活动状态与我们常人在沉睡中被叫醒时感受到的暂时性定向力障碍相似,梦游者突然惊醒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只是这种定向力障碍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为一种精神上的分裂状态。

令人费解的无痛人

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的唐鲍博士就见到一位奇特的患者。他53岁,与常人完全不同的特殊遭遇使他过早地衰老,弯腰弓背、步履蹒跚、瘦骨嶙峋。他自述从出生起,就不知道什么叫疼痛。从小跌打摔伤、火烧水烫,从没喊过一声痛。长大后,成了一名水手,走南闯北,什么苦头都吃过,可还是不知道“痛”是个什么滋味。艰难困苦,给他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创伤;而无数次的外伤流血,又在他肉体上留下了重重叠叠的疤痕。离奇的无痛生活给予他的恰恰是人世间最大的痛苦!

唐鲍博士半信半疑地听完这传奇式的病史,小心翼翼地开始检验病人,结果使他大吃一惊:病人果然像他自己叙述的那样,无论是锐利的针刺,还是重重的敲打,都毫无疼痛的感觉,他确实是一个没有痛觉的人。

唐鲍博士以“先天性痛觉缺失症”为题第一个报告了这种罕见的怪病,并把这种病人称为“无痛人”。这个首例报告引起了医学界极大的兴趣。从1932~1973年全世界共发现了49例。在我国,也发现过两例“先天性痛觉传到及感知痛觉的神经纤维缺失症”患者。其中一个是江苏省阜宁县的5岁男孩,他是在右肘关节跌伤脱位、继发骨髓炎求医时被发现的。小小年纪同样也有一部不知疼痛的病史。出生后半年,他和其他小孩一样双手着地爬行,可是他的手指被抓伤、刺伤出血时,他却从来不哭。有一次患骨髓炎住院,动手术时锋利的手术刀切开了肘关节的脓腔,脓液涌了出来,再塞入引流纱条。这种疼痛在常人是钻心的,坚强的人也难以忍受,可他竟然在一点麻药都没用的情况下照常嬉笑自如。

令人费解的“先天性痛觉缺失症”的出现,向现代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家们一直在寻求解开“无痛人”之谜的钥匙,但迄今为止,对于痛觉感受器是否存在的问题仍是议论纷纭。一般认为痛觉是由位于皮肤内的细小的无包膜的神经末梢感受的。外界痛能刺激引起的神经兴奋由感觉神经传递,经脊髓后角进入脑干,再到后脑丘外侧核,最后抵达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

所以最初人们怀疑“无痛人”是否存在痛觉感受器,以及传导径路是否畅通无阻?检查的结果表明,从神经末梢开始至大脑皮层为止的整个组织结构是正常的。“无痛人”的冷、热触觉与位置本体均属正常。按现有的理论来看,人的痛觉与温差觉(冷、热觉)这两种感觉神经纤维密切伴行,其传导径路是共同的。“无痛人”温度觉的正常,间接证明了他们的痛觉传导途径也是正常的。于是矛盾就集中到大脑上去了。

有的学者提出了“大脑痛觉失敏感”的说法,认为大脑对传送上来的痛觉刺激不起反应。但究竟为什么大脑会对如此重要的神经冲动“无动于衷”呢。科学家进行了各种研究、推断,认为人脑里存在着称为“内啡吠”的物质,它与吗啡的作用相似,有着强烈的镇痛作用。“无痛人”脑中内啡吠含量超过正常人3~5倍之多,于是上传至脑的疼痛刺激便被超量的内啡吠镇痛作用所掩盖了,“无痛人”便失去了痛觉。那么“疼痛”的本质到底又是什么呢?看来,这个谜底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返老还童之谜

1956年,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上爆出了一个新闻,15岁的妙龄少女安达尼娜·达密尔,突然身子日渐变矮缩小,口齿也变得模糊不清,3个月内安达尼娜的身高竟然缩短了1/3。

在我国,也发生过类似的怪事。我国科学家沈括就曾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过一位名叫吕缙叔的人,他在颍州做官时,忽然怪病缠身,身子越缩越短,临死时身高只有幼儿般大小。

安达尼娜和吕缙叔是不是真的返老还童了呢?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不是真的返老还童,而是患了一种称为“返老还童症”的病。由于病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渐渐地减少,于是身高便慢慢缩短。造成这种可怕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控制蛋白质合成的酶突然失去了活力。

但是,即使如此,成年人的骨骼缩成只有幼儿般长短,还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科学家至今还没有弄明白其中的原因。

其实,古往今来,返老还童的事例还真不少。

在我国山东省桓台地区的唐山镇,有一位年过百岁的张次珠老太太。1986年,本已白发苍苍的张次珠,却又长出了乌发。

关于头发的更新,专家们是这样认为的,头发的颜色是由毛发中的色素细胞决定的。色素细胞产生的色颗粒,会使人的头发乌黑发亮。年龄大了,色素细胞的功能就减退了。一般地说,人在35岁以后,头发色素颗粒就会逐渐减少,于是就出现了白头发。不过,有个别身体健壮的人,由于机体功能比较旺盛,到了老年仍然是满头黑发。

那么,一些满头银发的人为什么会长出黑发呢?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因药物、保健和饮食等原因引起的。可是,为什么只有少数老人的银发能变成黑发呢?科学家还回答不出这个问题。

Z掌控衰老的基因1982年3月,在我国江西省宜春县新坊乡,一位101岁的老人罗世俊,突然长出了满口新牙。罗世俊老汉80岁时牙就全掉了,1980年7月却开始长新牙。最后,他的上牙床有8颗牙龄撑破牙龈,下牙床则长满了16颗整齐的白牙。有人想试试他新长出来的牙齿,拿了几颗刚炒熟的黄豆给罗老汉吃。罗老汉想都没想就朝嘴里送,不多一会便咯嘣咯嘣吃了个干干净净。在土耳其,有一位叫哈蒂杰·于勒盖尔的105岁老妇,十多年前牙齿早已掉光,可不久之后,她的口腔中居然又长出了10颗新牙。

科学家认为:由于少数人在胎儿时期多生了一套牙坯。因此,当恒牙掉完以后,又长出了第三套牙齿。照他们的说法,一般的人在胚胎时期只具备了一套乳牙坯和一套恒牙坯,只有万分之一的人才具备第三套牙齿。他们的说法到底对不对,目前尚未找到充分的证据。

然而,光是头发和牙齿的更新还不算是真正的返老还童,真正的返老还童应该是全身器官的更新。在这一方面,丹麦哥本哈根的妇女艾莎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文莎年已52岁,可看上去仍像18岁的姑娘。她的牙齿和内脏与年轻人不相上下。1987年,经丹麦遗传学家赞森检查,艾莎的身体确实不见衰老,岁月似乎没在她的身上留下痕迹。

对于那位名叫艾莎的妇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返老还童现象,人们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研究。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肯定的答案。人们只是猜测,会不会因为艾莎身上具备某些抗衰老的遗传物质,才使得她青春永驻。可惜,科学家们至今尚未找到这种神奇的物质。

如今,科学家们十分关注返老还童原理的研究,各种各样的推测假说纷纷纭纭,众说不一。

假说之一,要想使人类真的返老还童,必须向癌细胞“学习”,“学习”它们青春常在的本领。因为专家们发现,即使是再老的体细胞,只要变成了癌细胞,就不会进一步衰老。因此,人们将癌细胞称作是“不死的细胞”。癌细胞为什么不会衰老?这是因为它能够将内部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那么,照此推断,如果人们能人为地将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就能使老人长出一口新牙,长出一头乌发,从而青春焕发。

假说之二,人类衰老是因为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明显减少了。多巴胺对于人类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因为它能传递细胞之间的信息,充当“信使”。很明显,“信使”少了,信息的传递就不畅通,人体的机能就要衰退。为了证明这种假说的正确性,科学家用培养了25个月的老年大白鼠,往它们的大脑中注入一定数量的多巴胺,原先老态龙钟的大白鼠竟然又重新充满了活力。

假说之三,人体的老年细胞存在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会使细胞进一步老化。如果没有这种物质,细胞的衰老会延缓。如今,为了证明这个假说,美国科学家已经在人体细胞中分离得到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而这种特殊蛋白质只有在老化的细胞中才能找到。这就使人们进一步想到,如果衰老确实是由于这种蛋白质造成的,那么只要清除这种蛋白质,人就能返老还童,大大延长寿命。

假说之四,人体脑下垂体的“死亡激素”会使人体老化,若能抑制脑下垂体分泌“死亡激素”,衰老就能得到控制。但遗憾的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这种“死亡激素”,而只能通过动物实验加以间接地证明。有人摘除了大白鼠的脑下垂体,它们的寿命大为延长。

有关“返老还童”的争论进行了一年又一年,却总是得不到结果。看来,要争论个水落石出,不假以时日是万万不行的。

探究人体“超距视力”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园镇斯坦福研究所实验室里,普素夫和塔格这两位物理学家所主持课题“远隔观察——探究超距视力”的实验正在进行之中。一位名叫哈密德的自愿接受实验者试图描述她所“看见”的建筑物是附近一个小高尔夫球场上一间4.5米高的红色古老学校模型:“我看见一间用层层叠叠的红色木块盖成的小房子,有白色的木框、又高又尖的房顶。但我觉得它是假的,像电影的布景。”哈密德的实验只是刚刚开始,紧接着,她要试图描绘出斯坦福研究所实验室在半小时车程范围之内九个独立的实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