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与办事(小故事大道理)
5388900000003

第3章 灵活多变,针对环境说好话(2)

第二年,这名大将报告窝阔台汗:上京即将攻下,他将依照惯例屠城。当时刚任蒙古汗国中书令(相当于丞相)的耶律楚材闻讯大惊,为保全古城,挽救城中百姓的生命,他急忙赶往宫中,力谏窝阔台汗:“我们蒙古大军浴血奋战几十年,还不是为了要土地和百姓。如果杀尽百姓,仅得土地又有何用。”

窝阔台汗听后怦然心动,但还是下不了废除屠城旧例的决心。

耶律楚材见窝阔台汗举棋不定,便又奏告:“上京城里集中了中原的能工巧匠和各类珍宝,一旦屠城,这些无价之宝将荡然无存。”

窝阔台汗听了这些话,觉得言之有理,便立即下令废除沿袭已久的屠城旧例。这样,耶律楚材凭借寥寥数语不仅保全了上京城里140多万军民的生命,而且由于废除了屠城的旧制,后来也使更多人的生命免遭涂炭。

大道理:忠告有助于和他人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其作用不可轻视。只有那些肯于接受别人的忠告,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客观态度的人,在社会中才能少走弯路。

把你的嘴闭上

一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

半路上,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于是,它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舒服地躺着,不久唱起歌来。

一只路过的野猫听到声音,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声音,野猫很快发现了躺在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大道理: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还有最重要的是:“当你躺在‘粪堆’里时,最好把你的嘴闭上。”

你真的懂了吗

一天,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问一名小朋友:“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竟夺眶而出,这使林克莱特发觉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大道理:当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了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听话不要听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提前放到别人所说的话前面。

总统满足孩子的请求

1932年5月28日,3个孩子来到白宫门口,他们是一路上搭乘顺车特意从底特律赶来的,请求胡佛总统帮助他们的父亲重归家中。

原来,这3个孩子的父亲长期失业,为了寻找工作,他偷了一辆汽车,结果被捕入狱。

胡佛看到他们可怜的处境,对他们的请求非常同情。他说:“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孩子如此彬彬有礼,对他那么忠实和真诚,那么,这个人身上一定有可取之处。”他对这3个小小的来访者说:“我决定行使我的职权,你们放心回家吧。”他又给每个孩子一个小礼物并安慰道:“直接回家去吧,爸爸正在家里等着你们呢。”

孩子们刚走,他就唤来一位助手,对他说:“马上释放那3个小孩的父亲。”这位助手要求把此事公诸报界,但胡佛只勉强同意登一则消息即可。他说:“这就足够了,我就说这么多,现在我们工作吧。”

大道理: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我们不难从孩子身上发现其父母的印记。胡佛通过孩子对其父亲作出判断是有道理的。

是非对错

有两个园丁在菜园里为主人干活。园丁甲看见白菜叶上生了虫,便把虫捉了踩死。园丁乙看到了,就埋怨他不该踩死虫。于是,两个园丁便吵了起来。这时,主人带着管家走了过来,责问他俩为什么吵架。

园丁甲说:“主人,我看到虫子在吃白菜,就把虫捉了踩死。我觉得,不踩死虫子,怎么能保护白菜呢?”主人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园丁乙说:“主人,虫子是也是一条生命,它不吃白菜怎么能活下去呢?而园丁甲却把虫子捉了踩死。我要是不阻止他,怎么能保护虫子的生命乃至整个生态平衡呢?”主人也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在一旁的管家有些迷惑不解,悄声地说:“主人,根据逻辑学上的道理,要是两种观点发生矛盾的话,其中必有一错,不可能都是对的。”“你说得对,完全对!”主人说。

大道理:10多年前,我读到这段故事,心里总是犯嘀咕:“他们到底哪个人说得对呢?”10多年后,我又读到这段故事,心里总是又犯嘀咕:“为什么人们总觉得只可能一个人说得对呢?”

你说什么晚了

一天,一位将军正在用餐,吃到一半时,一个侍者说:“啊,将军……”

将军盯着他说:“将军在吃饭或讲话时,你不应该说话。”大家默不作声。

几分钟后,将军问侍者:“唔,你刚才想对我说什么?”

侍者低下头,说:“晚了,将军,太晚了。”

“你说什么晚了?发生了什么事呢?”

“是的,将军,已经晚了,您的色拉里有一条小虫,您已经把它吃下去了!”

大道理:不给别人讲话的机会,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只能自食其果,后悔不迭。听完别人的话再去行动又有何妨?

我只是认真听

父亲是位知识分子,为人古板,不喜与人交往,每次儿子来了熟人,父亲就独自躲到书房,很少与人打招呼。

一次,儿子的三个高中同学来到家里。大家一见分外亲热,其中有两位喜欢下棋,闲谈中都是些术语、行话,而另外一位对“黑白世界”一无所知,无聊中去了父亲的书房。这外边三位在棋局上杀得天昏地暗,没去管他。等玩够后,才从书房中把那个同学叫出来,令儿子吃惊的是:老父居然送出房门口,还问儿子为什么不留他们吃饭,临行还一再叮嘱:以后有空来玩。在儿子的记忆中这是父亲第一次留他的同学吃饭,而且以后还经常问及那位同学为什么不来玩。

儿子在惊叹之余,问及同学怎样赢得父亲的欣赏。结果那同学说:“没什么呀?你们下棋我不懂,就去到你父亲书房,见你父亲在看一本水利方面的书,就问你父亲是否搞水利的,然后就好奇地问长江大桥的桥墩怎么做的,你父亲就开始给我讲解,如何先将一个大铁筒插进去,将里面的水抽干,挖出稀泥,打地基,直到做好干透,再将铁筒抽掉,你父亲在说,而我只是认真听,也没说什么。”

大道理:说话不在多少,有时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人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真正会说话者,首先是一个好的听众,故事中的同学能赢得父亲的欣赏,原因即在此。好的听众表现出的是对他人的尊敬,也是对他人暗示性的赞美。学会倾听别人说话,也是与人友好相处的一个重要途径。

她与众不同吗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桥牌集会。在场的一位金发女郎听说我过去在欧洲呆过不少时间,休息时,她对我说:“卡耐基先生,能给我谈谈欧洲吗?那里一定有许多美妙的地方和美丽的景色。”

我们在沙发上坐下来时,她说她和她的丈夫刚从非洲回来。“啊,非洲!”我叫起来,“那地方太有意思了。我一直想看看非洲,可我始终没这缘分。你去过那个传闻中的狩猎王国吗?你太幸运了!能告诉我那里到底是怎么样吗?”

45分钟过去了。她再也没有问我到过什么地方,看到过些什么。事实上她并不想听我谈自己的旅行。她所要的只是一个有兴趣的听者,这样才能提高她的自尊。

她与众不同吗?不。许多人都像她们那样。分别的时候,她对主人说我是一个“最有意思的人”,是一个“最有意思的谈话家”。

哈,一个最有意思的谈话家。可我几乎没有说过什么话。我也不能说什么,因为我对非洲一无所知,就像我对企鹅解剖一窍不通一样。但我做到这一点:专心地听讲。我真诚地对我不了解的事情感兴趣,这一点对方是能够感觉到的,所以她很高兴。这种专心诚意地听别人讲话,正意味着我给予别人以最大的赞美。

显而易见,这种技巧并不需要读四年的哈佛大学才能学会。它之所以难以被人们发现,是这种“暗示性赞美”恰恰是人类隐秘的通病所需要的处方。

几年前,纽约电话公司碰到了一个对接线生大发脾气的用户。他说不得不付的那些费用是敲竹杠,这个人怒火满腔,扬言要把电话连根拔掉,并且到处申诉。最后,电话公司派了位干练“调解员”去见那位无事生非的人。这位“调解员”静静地听着,让那个暴怒的用户淋漓尽致地发挥,不时说:“是的。”对他的不满表示同情。

“他滔滔不绝地说着,而我洗耳恭听,整整听了3个小时。”这位“调解员”向我介绍,“我先后去见过他4次,每次都对他发表的论点表示同情。第4次会面时,他说他要成立一个‘电话用户保障协会’,我立刻赞成,并说我一定会成为这个协会的会员。他从未见到过一个电话公司的人员和他用这样的态度和方式讲话,他渐渐地变得友善起来。前三次见面,我甚至连同人见面的原因都没有提过,但在第4次见面的时候,我把这件事完全解决了。他所要付的费用都照付了,同时还撤销了向有关方面的申诉。”

无疑,那位用户自认为是主持正义,在维护大众的利益。事实上他所要的只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当他获得了这种感觉,那些无中生有的牢骚也就化为乌有了。这恰恰是在“调解员”耐心听他发火时开始的。

大道理:一个跟随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的需要、自己的问题,要比对你的需求和问题感兴趣千百倍。因此,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的话,便要记住:做一个好的听众,鼓励别人谈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