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决定要做的事情,就应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不应该随意改变目标。别让拖延和借口阻碍了自己进程的步伐。美国历史上着名的总统林肯从小生长在偏远的乡村丛林边,他居住在一所地处旷野的简陋的小木屋,无窗无门,远离学校、教堂、铁路,那里没有报纸、图书,甚至连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都很匮乏,更谈不上生活中的种种享受了。每天他必须步行几个小时到“邻近”的另一处简陋的学校里去念书;有时必须在荒野中跋涉几十里才能借到一些他想看的书,而他借到书后,从不顾一天的艰苦劳累,立即借着木柴的火光阅读。正是这种从不消极等待的性格,在这种严酷的生活环境中,造就了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机会不能靠消极等待。如果你寄希望于等待,寄希望于运气,那么,你最初的热情和你已经花费的精力都将在消极等待中消磨殆尽,等待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拖延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上天总是把机遇送给坚持不懈努力的人,那些惯于拖延,惯于寻找借口的人是永远难以成功的。
克服怠惰的不良习惯
一心想着享乐,又为享乐找借口,这就是怠惰。人类不光是为自己活着的。他们得有活着的责任。既然要担负责任,就不能光顾着自己的享乐,就不能有怠惰的心理。怠惰的人,往往是什么事都干不成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心,都要付出劳动,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那种便宜事。
怠惰能让人有片刻的享受,能让人摆脱劳动的痛苦。但是须知,怠惰带来了片刻欢乐,换来的却是长久的痛苦。为了一时的享乐而不能获得劳动的收获,这是很糟糕的。怠惰换来的享乐是暂时的,是昙花一现的东西,只有经过顽强的拼搏得来的收获,才能给你恒久的欢乐。就一个人的身体来说,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就是说,人的身体本身也要求人不断地活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劳动。要是没有不断地活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劳动,那么,你的心理吃得消,你的身体却也会吃不消的。怠惰的人,终日泡在享乐场所,或者干脆睡大觉,长此以往,人会发胖,会四体不勤,一些病如高血脂、脑血栓等,都会侵袭你。
那么,该怎么克服怠惰的习惯呢?
(1)要成功,就得勤奋工作,就得积极行动。
需知,机会来自积极的努力,它从不自动上门。有些人以为只要想想机会就会降临,说什么“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其实是误区,是要不得的,其结果是很糟糕的。
为了事业或学业的成功,你得知道,一个成功者,每天必须做些什么。如果你去了解那些成功的人,那么,他们会告诉你,成功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
成功的人,比起一般的人来,一定更能吃苦、更努力、更勤奋,而且,他们也做得比别人多。
如果他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那么,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他一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例外,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不付出艰辛劳动的。
面对他们,如果你每天无所事事,怠惰不思进取,那么,你一定会惭愧不已,无颜见人。
怠惰使人想:现在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又看不到成功。他不知道,成功就是由这些“看不到成功”的要素构成的。
(2)要成功,就要时时抓住现在,而不是寄希望于将来。
有的人,每做一件事厌烦的时候,就想着“明天再做”;而到了明天,他又想着“明天再做”。
其实,明天复明天,明天何其多?明天之后是明天,明天明天何时了?
寄希望于明天,那么,明天永远在希望之中。
寄希望于明天,那么,明天的希望就永远不会实现。
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立即去做,不要拖延,不要把应该立即完成的事情,拖到以后。
其实,拖延正是怠惰的典型表现。
要立即行动,不要拖延。
(3)要记住,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靠积累,靠循序渐进。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行动,一次小小的进展,它关系着以后的大成功,它是以后的大成功的一个必要步骤。
把行动和空想结合起来
西方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将空想命名为“白日梦”。他认为,白日梦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于是通过一系列的想、幻想在心理上实现该欲望,从而为自己在虚无中寻求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
弗氏理论还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词:逃避。也就是说,过分沉湎于空想的人必定是一个逃避倾向很浓的人。此言一语中的。这正是空想带给人的极大危害性。下面的故事生动地说明空想的危害。
一年夏天,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乡下小伙子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小伙子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7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地处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仰慕爱默生的大名,故千里迢迢前来寻求文学上的指导。
这位青年诗人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老少两位诗人谈得非常融洽,爱默生对他非常欣赏。
临走时,青年诗人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
爱默生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乡下小伙子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大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于是,老少两位诗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诗人的信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爱默生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诗人。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但是,这位青年诗人以后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诗稿来,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着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爱默生开始感到了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年青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
通信一直在继续。爱默生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秋天到了。
爱默生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他如期而至。
在这位老作家的书房里,两人有一番对话:
“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
“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
“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要中断呢?”
“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小打小闹是毫无意义的。”
“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闹吗?”
“是的,我是个大诗人,我必须写大作品。”
“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希望能尽早读到你的大作品。”
“谢谢,我已经完成了一部,很快就会公诸于世。”
文学聚会上,这位被爱默生所欣赏的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逢人便谈他的伟大作品,表现得才华横溢,锋芒咄咄逼人。虽然谁也没有拜读过他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拜读过。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必将成大器。否则,大作家爱默生能如此欣赏他吗?
转眼间,冬天到了。
青年诗人继续给爱默生写信,但从不提起他的大作品。信越写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在信中承认,长时间以来他什么都没写。以前所谓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他的空想。
他在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我就渴望成为一个大作家,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有才华有前途的人,我自己也这么认为。我曾经写过一些诗,并有幸获得了阁下您的赞赏,我深感荣幸。
“使我深感苦恼的是,自此以后,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了。不知为什么,每当面对稿纸时,我的脑中便一片空白。我认为自己是个大诗人,必须写出大作品。在想像中,我感觉自己和历史上的大诗人是并驾齐驱的,包括和尊贵的阁下您。
“在现实中,我对自己深感鄙弃,因为我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再也写不出作品了。而在想像中,我是个大诗人,我已经写出了传世之作,已经登上了诗歌的王位。
“尊贵的阁下,请您原谅我这个狂妄无知的乡下小子……”
从此后,爱默生再也没有收到这位青年诗人的来信。
爱默生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年青时,谁没有空想过?谁没有幻想过?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标志。但是,我的青年朋友们,请记住,人总归是要长大的。天地如此广阔,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们的不仅仅是需要一对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双踏踏实实的脚!”
实际上,空想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它可以成为狂想、臆想,把人带向毁灭;也可以成为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幻想以及想像力,把人带向成功,带向辉煌。
西班牙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是个满脑子充满空想的人,一生都是如此。他曾头顶一只大龙虾去参加宴会,其怪诞的形象震惊四座。他的绘画作品抽象、怪诞,弥漫着浓厚的空想色彩。就是这么一个人,却是最成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奥妙在哪儿?
达利的同学、着名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在自传中回忆说,读书时他和达利同住一幢学生公寓。那时候达利已经开始在绘画了,而且非常勤奋。
达利不善与人交往,但表现欲很强。他一个人单独住一间房子。绘画时,他的房门总是开着的,路过的同学都能窥一眼他的作品。那时,他的绘画作品就已经很出色了,他自己也以天才自诩。布努埃尔认为这并不是狂妄,恰恰是他的自信。因为达利绘画几乎已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的勤奋刻苦是罕见的。而这正是他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
如果达利也像爱默生所说的那位青年诗人一样,陶醉在自己的天赋和才华之中,整天想入非非,以为自己是个大天才,在空想中想当然地视自己为一个已取得很高成就的艺术大师,那他也只能一事无成、默默无闻了。
全世界都知道,达利是个充满空想与幻想的人;全世界也都知道,达利是个伟大的画家。只要看看他的作品,这两点就都知道了。
为什么达利能取得辉煌的成就,而那位青年诗人却就此沦为平庸之徒了呢?
两者都是有天赋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达利的天赋已是举世公认,而那位青年诗人的天赋曾经也得到了大作家爱默生的欣赏与认可。两人都是有潜在的成功可能性的人,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判然有别?
关键在于两人对空想这一天性的控制和运用。
达利的空想已经转化为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这两种力量的激励下,他脚踏实地地去做,去实现,最终走向了成功,为人类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而那位青年诗人的眼中则根本没有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当他终日想入非非之时,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如何才能走向成功,如何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他满脑子想的就是成功后的那份辉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辛勤的耕耘,哪来辉煌的成功?事实上,当他深深地陷入难以自拔的空想的泥潭之中时,他原有的才华就已经丧失殆尽了。这一切注定了他只能成为一个庸人。
彻底杜绝犹豫不决的弱点
美国旅店大王希尔顿是一位典范。1932年底,全国的经济仍然没有起色,希尔顿欠债累累一筹莫展。朋友把他拉进了一场价值11万元的赌博——投资石油。希尔顿借到了5.5万元,如果成功,数目就翻倍;如果失败了,将再次变得一无所有,此时的希尔顿口袋仅有8角8分钱。他孤注一掷在借据上签了字。上帝没有辜负他,以后的3年之中,这个油矿为他付清了所有的欠款。
飞机大王休斯是典范之二。
有声电影时代到来了。
1927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中的老三萨莫尔以40岁的英年谢世。萨莫尔在死前,为了使经营陷入困难的公司渡过危机,他做了一项近似赌博性的事情,他企图利用贝尔电话公司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使声音配合画面而制作出有声电影。
萨莫尔一死,当然他的计划便也不得实现了。但是,有一件事发生,电影界中的同业者威廉·福克斯放出风声,声称也要利用这种方法制造有声电影。这件事刺激了华纳兄弟,于是,华纳三兄弟决定把萨莫尔的遗志付诸实现。于是《歌星之歌》及《爵士歌手》两部音乐片便问世了。
以上的事情就发生在休斯开拍《地狱天使》的几个月之前。休斯在中止那个不成功的试片会后,他禁不住心中的激动,向底特利希大发牢骚。
“所谓的完美主义,岂不就是超现实主义吗?”
底特利希很能了解休斯的心清,他很冷静地看着休斯,听着休斯大吼大叫。
“我要重拍,用剩下的200万美元,我的全部资产作为赌注,我一定要成功。”
人人都可以成功,要发大财,在关键时刻孤注一掷通常可化危机为时机,切记把握行情,善择良机,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立志于社会竞争的人们,一定要彻底杜绝犹豫不决的弱点,不要总盯着可能有的一点点风险,举足不前。不敢冒风险,必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