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样做事没压力
5388400000022

第22章 做事要拒绝拖延,积极行动(3)

尼尔·西蒙是位着名作家,写过几十本成功的剧本和电影。他讲述了他是如何同自己的写作障碍作斗争的。他的办法就是“坐下来”。他承认,有时几天内感到下笔艰难。但他每天都坐在打字机前打字。西蒙解释说,只要在纸上写出了东西,他便有机会看到写的东西是好还是坏,然后,也就可以着手修改润色了。正是在改写的过程中,他推动着自己慢慢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着名剧作家卡洛尔·奥茨的做法也很值得借鉴。奥茨是以写作为生的,他说,对于“情绪”这种东西可不能心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写作本身也可以产生情绪。有时,他感到疲惫不堪,精神全无,连5分钟也坚持不住了,但他仍然强迫自己坚持写下去,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写作的过程中,情况完全变了样。

经过冷静思考,对照其他作家的经验,戴维决定马上开始行动起来。他制订了一个计划。他起床的闹钟定在每天早晨7点半钟。到了8点钟,他便可以坐在打字机前。他的任务就是坐在那里,一直坐到他在纸上写出东西。如果写不出来,哪怕坐一整天,也在所不惜。

他还订了一个奖惩办法:早晨打完1页纸才能吃早饭。第一天,戴维忧心忡忡,直到下午两点钟他才打完1页纸。

第二天,戴维有了很大进步。坐在打字机前不到两小时,他就打完了1页纸,较早地吃上了早饭。第三天,他很快就打完了1页纸,接着又连续打了5页纸,才想起吃早饭的事情。他的作品终于产生了。他就是靠坐下来动手干,才学会了面对艰难的工作的。

做事要学会当机立断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头驴子出去寻找食物,发现了两堆距离不远的草:一堆是新鲜的青草,一堆是金黄的干草。一时间,它想先吃青草,又担心干草被别的驴子吃了;想先吃干草,又担心青草放久了不嫩了。最后的结果是,这头驴子饿死在两堆草之间。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在选择面前总是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担心自己的决定会带来损失,不愿做决定,等到不得不做决定的时候,就尽量地往后拖,甚至刚做出决定就马上反悔,到头来只落得个两头空的结局。

深究起来,人们之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患得患失,在做决定的时候优柔寡断,内心里其实是为了追求完美。本来追求更好是有上进心的一种表现,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以此为不能果断决事的借口就不可原谅了。所以,要果断地做决定,很多时候,成败也就在那一瞬间的决定。

阿莫斯·劳伦斯说:“我们具备了当机立断的好心态,因此,才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而另一些人心态则过于拖延迟缓,直到时代超越了他们,结果他们落后了。”

当别人问及亚历山大是如何征服世界时,他回答说,他自己只是当机立断,坚定不移地去做好每一件与此有关的事情。

拿破仑在紧急情况下从不犹豫不决。他总是会立刻抓住自己认为最明智的做法,而牺牲了其他的计划和目标,因为他坚定地拒绝其他不断地扰乱自己思维和行动的计划和目标。这种办法的确很棒,充分体现了勇敢决断的力量,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当机立断选择最明智的做法和计划,而放弃其他的行动方案。

拿破仑是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根据历史记载,他之所以遭遇滑铁卢的惨败,就是因为他忘记了当机立断地做出明智的决断,而在此之前他总能在关键时刻以神速的决断化险为夷,在此之前他总是能当机立断地迅速做出决断。

凭借顽强的毅力,拿破仑的铁军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不管是在重要的战役中,还是在最微小的细节上,他同样能做出迅速的决断。这种迅速决断的力量就像是一块巨大的凸透镜,它能聚集太阳的光线,甚至可以熔化最坚硬的金刚石,它无坚不摧。

当然,我们所做的决定必须是明智的。就算是像骡子那样固执而愚蠢的人也能够做出决定,但是他的决定应该被阻止。“顽固不化”和“坚持到底”有很大区别。所谓“顽固不化”是指不管是否合乎逻辑,在坚持错误的计划或目标上固执己见,不自我反省。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是依赖自己、引导自己并能完全控制自己的人。也就是说人必须要养成当机立断的做人处事心态,才能获得更多财富,赢得更多成功。

有时候,你可能会碰到一些必须做出决定的紧急时刻,此时你也许会集中全部的精力来做出一个决定,虽然你当时可能会意识到这个决定或许非常果断。在那样的情况下,你必须把自己所有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激发出来,并马上思考更内在的东西,并使自己坚信这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然后立刻付诸行动。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重要决定都必须当机立断。只有当机立断,你才能成功。

行动还需要胆识

除了真正的使命感之外,行动还需要胆识。

胆识是一种能力,它帮助我们去做某种说不清什么原因使我们在本能上感到害怕的事情,它可能是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到的东西,比如,害怕被人嘲笑,害怕失败,害怕意想不到的失败,或是其他什么使我们内心里想要退缩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退缩,是因为只有在退缩之后,我们才感到安全。如此一来,尽管我们得到的不是我们内心里期待的东西,但至少我们会感到舒适。

我们常常将胆识与勇敢联系在一起,但勇敢可能更多地表现为生活处于危险境地时而自然产生的非同寻常的个人反应,这种勇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是永远无法加以验明的东西,相反,胆识则是我们人人具有、每天都要用到的一种品质,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我们就能有很大的进步。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时,周围的一切却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我们越来越感到自己不合时宜,这进一步强化了生活中的障碍,使我们心甘情愿地任凭事情发展。我们的行动中充满自信和激情,并在总结经验、战胜恐惧时,成功才会出现。

为了达到目的地,我们常常要运用自己的胆识去发现我们目前的处境,无所畏惧,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开展业务、开拓处女地或是单纯地学习一项新的技术,都需要我们的胆识,胆识来源于坚强的信念,不仅可以取得成功,而且有保障取得成功。

假设你现在要开始你自己的业务,你在卧室里安上了传真机,印好了你的信纸信封,分发了很多小传单,向潜在的客户送出了上百封的信函。但一切都是白费工夫。于是你决定把与客户见面当做下一个步骤,无视先接触或任何缘由而径自给潜在的客户打电话。问题是你虽然努力去试验了,但你却干不成事,因为每次打电话你都是半途而废。即使你遇到了成功的机会,也会特别紧张,说话不得要领,为自己冒昧的电话而抱歉,无法获得见面的机会。

为什么?因为对被人拒绝、被人瞧不起的恐惧使我们退缩。想像中的失败感超出了想像中的成功感。奇怪的是,克服这种恐惧心理需要胆识,需要毅力,需要确定的目标,需要对成功的坚定信念,并一心致力于目标,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不放弃。

生活中要战胜的最主要的恐惧是对失败本身的恐惧,失败既然已经发生,就要从中吸取教训,失败并不能证明你总是要走向失败。

现代最伟大的高尔夫球手杰克·尼克洛,对一个从事这项活动的青年职业球手说,他永远不会忘记,他失败的次数远远超出成功的次数。

失败是进步曲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失败只是意味着我们做的不对,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事。

考察一下成功的推销员,高销售额的推销员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只有在有了六七次接触之后,他们才开始与人约见并卖出产品。这些推销员并不是什么幸运者,他们只是具备了充分的信心与积极行动的胆识,战胜了被人拒绝的恐惧心理。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敢冒险,只求稳妥。

在我们这一生中,在某些时候我们必须采取重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但这只是在仔细考虑这次冒险以及成功的可能之后才采取的行动。

伟大的成功者在机遇降临时总愿一试身手。有趣的是,这类成功人士多数聪明能干,严于律己。有这样一个人,头脑聪明、机智灵活。如果把他的成功和失败画成图形,那看起来肯定像阿尔卑斯山那样起伏不平。

他乐于冒险,在飞机上同邻座的陌生人谈了一会儿话之后就给某个工程投资五十万,这一工程像火箭一样升得快,但后来却像枯草那样垮下来。他曾坐着雇有司机的劳斯莱斯轿车到处兜风,但有一天他跑去向朋友借车,因为他已没有钱购买从芝加哥到底特律的车票。

他这样不是敢做敢为,是蛮干。

在面对是否采取行动的问题上,特别是这种行动涉及到冒险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在这种情况中,是传统的观点在作怪:“不要鲁莽行动,这里很可能有危险,不要去尝试。”这常常是明智的劝告,但身为作家兼牧师的威廉·埃勒里·查定却这样说道:

“有时……敢做敢为最聪明。”

不要为自己的拖延和等待寻找借口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经历:清晨,闹钟把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同时却感受着被窝里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遍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于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

拖延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哪天你把一天的时间记录一下,会惊讶地发现,“拖延”耗掉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很多情况下,拖延是因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动时,或要作出抉择时,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安慰,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有的人能在瞬间果断地战胜惰性,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而有的人却深陷于“激战”的泥潭,自己被主动性和惰性拉来拉去,不知所措,无法定夺……时间就这样被一分一秒地浪费了。其实拖延就是纵容惰性,也就是给了惰性机会,如果形成习惯,它会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你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的目标,甚至会使自己的性格变得犹豫不决,养成一种办事拖拉的工作作风。

当然,有时拖延是因为考虑过多、犹豫不决造成的。比如,有一方案即使在会议上已经通过,经理还在考虑万一职工有意见怎么办,万一上级领导有看法怎么办,因此拖延着无法下决心实施,诸如此类的事情每一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适当的谨慎是必要的,但谨慎过头就是优柔寡断,更何况很多像早上起床这样的事是没必要作任何考虑的,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不去拖延。最好的办法是逼迫法,也就是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时,立即希望自己动手,绝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思考余地,千万不能让自己拉开和惰性开仗的架势。对付惰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本不让惰性出现。在事情的开始,总是先有积极的想法,然后当头脑中一出现“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的问题,惰性就出现了,“战争”也就开始了。一旦开仗,结果就难说了。所以要能在积极的想法一出现,就马上行动,那么惰性就没有了乘虚而入的可能。

人生要想成功,就要一点一点地打基础。先给自己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确实达成之后,再转向难度较高的目标,动手去做!

人不能绝对的独立。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我们行动之前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期望,定什么样的目标,你要先知道:你用什么标准衡量自己,别人又用何种标准评估你。

爱默生教授说:“紧驱他的四轮车到星球上去的人,倒比在泥泞的道上追踪蜗牛行迹的人,更容易达到他的目标呢!”

虽然结果大多无法百分之百完美,但我们的目标只是尽力做到最好,从经验中学习、汲取教训,才能一次比一次做得好,一次又一次坚忍不拔地向着自己确立的目标努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