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想象力统治世界
5388200000033

第33章 万人敌——想象训练一敌万(2)

那么,为什么一个人只有宁静下来,才会得到想象、自我意象、原形的整合呢?

有一个人要拜一个智者为师,智者给了他一个空杯子,让他倒水,一直倒下去,杯满了,溢出来了,智者仍不让停,水流了一地。那人大惊失色。

智者又让那人往杯里注入色素,黄的、红的都有,一会儿杯子便混浊不清,让他猛摇不止,水更混了。智者让那人解答,从刚才的行为能悟出什么来?及格则收徒,不及格则无缘。

那人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头脑里本有的思想观念,就像杯子里的水一样满满的了,怎么还能吸收新知呢?原来自己的想象、自我意象就像那充满色素又摇荡混浊的水一样,怎能澄明呢?怎能映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呢?

于是,智者又引导他找出办法来,他找到了“空”和“静”两个字,智者于是开门收徒。

怎样才能够得到安宁、静定呢?

首先是必须承担和接纳一切不如意的结果。任何挫折或失败,既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必须去承担它。只有接纳不如意,才可能变为如意;只有接纳不如意,才可能面对它,从而超越它、解脱它。这就是生活的真理。

你也许智力平平,其貌不扬,或者家境清寒,每天工作得疲惫不堪,甚或遭受他人的中伤。不如意的事可能人人不同,但正确的处理态度都是一样的,唯有接纳。你不能逃避困难,必须面对它,毫无怨怼地接纳它,然后才可能以平静的态度去设法解决它。就好像你必须先接纳水,才能游泳过河;如果你惧怕它,不敢下水一泅,那就永远过不了烦心之河。

其二,每一个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本来面目去生活。“嫉妒是愚昧的,模仿毁了自己”。把握自己的经验、知识、环境和个性,如实地发挥,不跟别人计较。人最忌讳模仿,因为它抑制了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人只有不求名利不求虚荣时,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喜悦和成功的人生。

其三,为而不有,善而不居。什么是“为而不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都必须有自己的正业。我们努力追求良好的工作成果,但却不必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而失望。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应该是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而不是自我标榜、自我功利。我们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就是“为而不有”。我们在努力创造,但是并非为了自己占有更多。

什么是“善而不居”?我们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不要沾沾自喜;我们做了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目中无人。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能活得心安理得,就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

有很多人,有了贡献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就充满了牢骚抱怨,因而破坏了内心的平衡。有些人品学兼优,不被重视,有一种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失落感。这样活在自怜中,那是多么凄凉。当他撑不下去的时候,最后必定是自己毁灭自己。

其四,要放得下。用禅师的话说,就是要做到真空妙有。生活的本质是实现而不是索取。实现者充满丰足、喜悦和光明;索取者的心态是饥饿和匮乏。实现的生活,一切俱足;挑剔索取的态度,处处烦躁不安。当我们把一切虚幻放下时,开始真正去实现自己,发掘自身的潜能,这样就有了成就。这就是真空妙有的第一步。真空妙有的第二步就是要把成就拿来跟大家分享,在给予中发现原本的自己。我们就是要不断地在真空妙有中升华自己,不断在放下和实现的过程中成长。

人们的失败与痛苦常常是由于放不下。着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曾两次打破世界跳高纪录,但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却痛失金牌。当时,他是有足够的实力赢得金牌的,不幸的是,他无法放下临赛前来自各方的巨大精神压力。一连几天的严重失眠,当他走上奥运会跳高赛场时,已是精疲力竭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之所以成为失败者,不是他们缺少成功的能力,而是由于他们放不下,很难达到安宁的状态。

天下许多伟大事业都是在心理安宁状态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里安宁,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在大部分时间、大多数的事务里,不是别人限制你,而是你自己埋没了自己。

安宁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一个拥有安宁的人,他的生活也必然充满和谐。因此他的人生便非常通畅,障碍自然减少,合理的欲望都会实现,正确的努力也会成功,而且可以消千灾于无形,遏百难于未萌,整个人生活得潇洒自在。

《三国演义》里从诸葛亮卧居隆中到出山辅佐刘备以至到“星落五丈原”,诸葛亮一直从容镇定,风流潇洒,胜券在握。为什么?静也!定也!

淝水之战,东晋以区区数万兵力抵挡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而坐镇指挥的宰相谢安却能悠然自得地下棋,直到大破敌军这一天大的喜讯报来,他仍然聚精会神地下完了棋。为什么?静也!定也!

千万不要以为安宁、静坐是无事可干、闲着没事的人或是修道的人才去做的,日本的大企业家中有很多人都信禅、打坐。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推销之神原一平都是道行很深的人。

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之一的IBM公司,在对主管人员培训时,也把静坐作为重要内容。下面介绍该公司的六步放松操。

1.选取舒适坐式,闭上双眼,静下心来。

2.从脚开始放松,渐次向上,直到面部,心中默想“放松”。

3.以鼻孔呼吸,眼观鼻尖。呼吸时默念“放松”,再吸气-呼气-放松-吸气,周而复始。呼吸要自然、放松、缓慢进行。

4.每天在家里做10~20分钟,在办公室做两次,每次5~10分钟。做的过程中不要时常睁眼,不用闹钟计时,估计时间够了就停下来,注意在饭后两小时内不要做。

5.做完后,眼睛不要马上睁开,要静坐一会儿,然后睁眼,几分钟后可起身。

6.不要担心自己是否做错了,有没有放松,更不能施加压力,要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让松弛自然到来。

静坐对于开发人的潜能的神奇效果,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推崇。

倒放心灵电影永不忘

一个人从小学升到了初中,从初中升到了高中,从高中升到了大学,如何确保稳步地提高学习成绩呢?

一个人如果比较迟钝,记忆力不好,如何确保赶上和超过他人呢?

一个人如果参加了工作,如何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本领呢?

运用想象,在头脑中倒放电影,就是如愿以偿的一个方法。

所谓“倒放电影”,就是将自己所读过的书、所学的知识、所接触的人、所经历的事情等,在头脑中倒着想象,就像在心灵的银幕上倒放电影一样。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记忆如铁,也能够将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冶炼、再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形成真的智慧和能力。

苏秦到周朝、秦国游说失败,落魄返乡,备受家人、邻里奚落后,发愤读书,史书记载是“以锥刺股”。苏秦学习的奥妙,就是“揣摩”。

什么是揣摩呢?就是你要说服对方,先要揣摩出对方的心理,探知对方的所思所想,而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显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初出茅庐的苏秦为什么失败呢?就是因为他书生气太足,所讲的那些人家秦王等人根本不感兴趣。

苏秦的高明在于,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不足,闭门谢客,苦读诗书,揣摩书中的道理、方略,揣摩天下诸侯的心理,揣摩天下大势以及各个国家最为迫切的需要。终于,他豁然开朗,发现了六国最大的需求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抵御如狼似虎的秦国,于是,他倡导“合纵”之道,就是六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结果一举成功。

更令人称奇的是,苏秦为了使他的“合纵”能够持续下去,还暗地以曲线的方式制造了一个自己的对手,就是与他在历史上同样赫赫有名的张仪。他暗地帮助同学张仪到秦国做了宰相,而秦国是六国的死敌啊,这不是自己为对手增加力量吗?是的。但是这里面的玄机在于,只有张仪做了秦国的宰相,苏秦在操纵“合纵”策略中一旦遇到了秦国的破坏,还可以通过张仪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缓冲”,事实上果真达到了这个目的。可见,苏秦算是“揣摩”到家了,连张仪也自叹弗如。他们两个使天下和平了二十几年,这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个奇迹。

苏秦之成功在于揣摩,揣摩在于想象。不善于想象,怎么能揣摩好别人的意图呢?

曾国藩在他的兄弟姊妹中是最笨的一个,小时候读书,人家早就背诵下来的诗文,他却怎么也背不下来。但是,曾国藩却并不气馁,而是坚持背好。这竟使他发现一个影响他一生的成就大业的秘诀,就是一个“笨”字。

“笨”字从“本”。肯下笨工夫,敢于铁棒磨成针,乐于水滴穿石,绳锯木断,这种品格了不得。这正是成就一切伟业最为重要的素质。

曾国藩从政后,尽管起初仕途一帆风顺,但是创办团练、组建湘军后,却总是遇到阻力。40多岁的曾国藩通过坚持不懈地写日记,自我反省,砥砺心性,终于“浴火重生”,成为成功者的楷模。

揭开这个“笨”字的谜底,其心理机制就是想象,其方法说到家就是反反复复地在头脑里“放电影”,尤其是“倒放电影”。

这个心灵斗争的过程是如此的波澜壮阔,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个中滋味。

因此很多人都说要学曾国藩,实质上,大多数人只是学到了“皮毛”,没有深入“骨髓”,更没有深入“心灵”,其原因就在这里。

“倒放电影”这种想象训练,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洗礼,是思想的冶炼,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倒放电影”在开始做是有困难的,因为人的大脑是很懒的,它只愿意走熟悉的路,走顺路,而不愿意走逆向的路。所以就要强迫自己。对于老师来说,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尝到“倒放电影”的甜头,体会到反复学习的妙处,感受到重复的力量。

七田真博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早在30年以前,在日本东京都第二砂町中学有一位加藤文三老师,他实施了让所有的孩子都拿到100分的课程计划,结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上了考试。他的做法是:反复出同样的试题,以实现全体取得100分的目标。通过这种重复考试,每个孩子都得到了100分,这样,就再也没有信心不足、跟不上课的学生了。

这个方法的实质就是“倒放电影”。只不过是老师把“倒放电影”这个有难度的方法,转变成了重复考试,使之变得容易了。其实,这正是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方法。这使不太喜欢学习或是没有意志力的孩子来到这所学校,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都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校的声誉也变好了。

想象工作法就是好

很多人把工作当做一种苦役,这实在是很不幸的一件事情。因为人生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也就是说,一个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无异于他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是痛苦的。其实,还不止这些时间。因为持有这样消极观念的人不仅在工作上,而且在生活中也不会快乐到哪里去的。

一个人如何才能快乐呢?快乐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快乐的大脑运行过程是什么呢?

我发现,最简单最便于操作的方法就是想象训练。为什么呢?我们先从弗兰克的发现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弗兰克被关进了集中营,在那无尽的黑暗中,在除了活着,除了知道自己是在吃饭、睡觉,是在呼吸、蠕动,一切尽皆丧失的情况下,他竟豁然开朗,发现了“终极的自由”,从而奠定了他在心理学界的崇高地位。

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在失去一切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心灵自由,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其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为什么我们不给自己寻找快乐呢?

从哪里寻找快乐?如何寻找快乐呢?从心灵中,从想象中。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脑科学发现,右脑是想象脑,而想象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速度快。“像”的速度是语言的10万倍,最新说法是100万倍。这样,只要通过思像训练,打开了右脑的心像,就能够做到速读、速记、速思,甚至过目不忘、过耳不忘。

二是消耗低。能够以最小的力量取得最大的效果。

三是转化为行动快。由于心像是人的主宰,所以当一种像占据了脑海时,就非做不可,不做不行。

四是快感大。思像训练使人想得快、记得快、做得快,所以,人就快感大。

由此说来,我们的右脑是个开发不尽的大宝藏,想象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快乐源泉。只要我们学会了想象,就可以自己制造快乐。

通常的观点是除了有物力资本,就是人力资本了,其实,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本就是心力资本,快乐就是十分重要的心力资本。一个人不快乐,怎么会热爱工作、热爱他人、热爱生活呢?又怎么能够热爱单位、热爱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