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5383300000059

第59章 晋升“优级”教师的法则(1)

归零心态要求我们不能沉迷于过去的业绩,要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变化。归零心态的本质就是挑战自我、永不满足。

1.认识不能片刻停顿,学习通过一生进行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某台大型电机出了故障,请德国电机专家施坦米茨来诊断。只见他看看转转,写写算算,两天两夜后,他在电机顶部画了道线,让修理工在他画线的地方拆掉16匝线圈。故障果然排除。事后,施坦米茨要价1万美元,在付款单上他写道:“用粉笔画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9999美元。”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知识不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比任何东西更能给人自由。”知识是自由的,它不受拘束,它不会被人盗取,是我们的一生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财富。

据统计,当今世界9成以上的知识是近30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5-7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蓄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不及时“充电”很快就会在现代社会中失去能量。

所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只有将学习教育延长为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终身学习指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刻苦学习,成了著名的学者。

1950年2月,华罗庚带着全家悄然登上一条不大的邮船,离开生活了4年的美国。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电波播送了他的《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信中激情洋溢地写道:“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又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不久,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百倍珍惜党和国家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各种条件。他白天拄着拐杖到学校讲课,晚上以案板当书桌在灯下从事数学研究,常常写作到深夜。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他常常深夜从床上爬起,顺手拿起床头的报纸在四周的空白处进行演算和论证。在他的屋里,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演算稿纸。他用毅力与勤奋,编织出成功和荣誉。

1956年,他的重要论文《典型域上的调查分析》荣获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科学奖金的一等奖。随后,他的长达60万字的巨著《数论导引》问世了。这部著作,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国内外的数学界为之震动了。他带领的数学研究所也已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了。他们为征服解析数论、代数数论、涵数数论、泛涵分析、几何拓扑学等不同学科已经扬帆起航,并各有卓越的建树。震撼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突出成果。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他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10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作为教师更应有终身学习的态度,教师如果不学习则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如果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那么拥有的知识也就无用了,也就正好成了回家休养的理由。

知识在今日更新得太快,今天的知识刚印到书本上可能就被淘汰了,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知识从本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教师不得不虚心向孩子们学习。这时,教师原有的一桶水也不够用了。

如果教师不能保持知识的更新,就可能会被学生看不起。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麻烦就多了,因为威信是维持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铁锁。

2000年,知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在苏州这3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并系统地撰写了自己的民主教育思想成果。他自己说:“攻读博士的3年是辛苦的:每天晚上总是在12点以后入睡,第二天早晨总是4、5点钟就起床,但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的愉悦,这首先是一种思考的快乐!”

说起这段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李镇西说:“能有3年时间去静心读书,并在读书中总结自己20来年的教育实践,这是多好的机会!我去考博士,我是把它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我还要回到中学的讲台上。”

终身学习现在已经成为教育界提出的口号。教师作为一个与知识、学习相关的群体,本身就需要不断了解和掌握科技的发展,理解和传播新理念、新思想,它需要不断地学,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让每一个教师认识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与发展的差距,认识到学习的需要。

教师如何做到终身学习呢?

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经典文献当中,终身学习的内涵得到了精辟的阐述:“教育应当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它们构成人一生中知识的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4个学会是现代终身学习者所必须具备的4种基本技能,是21世纪学习者的基本素养。

(1)学会认知

在终身学习时代,教师不能再以“知识的化身”自居。为了不落后于时代,教师必须学会认知,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深厚而广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了解崭新的教育理论与手段。同时,老师要教会学生认知世界的方法。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而是信息、方法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2)学会做事,树立新的课程与教学观

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舞台,不再囿于传统的课堂传授,不再固守几十年一贯的教学模式,而应当重新发现学生、重新建构课堂,在终身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锤炼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程与教学中寻找到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快乐。

(3)学会共同生活,树立新的教师伦理观

在终身学习时代,教师不再是教育的独行者,而应当学会合作,学会沟通与交流各种信息。教师之间不应保持“我与他”的冷冰冰的关系,而应成为“我与你”的伙伴关系。教师群体应当成为教育与学习的共同体。学会共同生活,还要求教师具有与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相沟通的能力,并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生存与沟通的能力。

(4)学会生存,树立新的职业生涯观

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充满了各种挑战与变动,教师要由一个“自在”的存在者变为“自为”的存在者,自觉地规划与开发自己的职业生涯,具有在各种教育与非教育机构间流动的能力,走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道路,寻找自己的职业生存之路。

当终身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你无限的动力,让你的教学变得五彩纷呈。

2.保持“空杯”心态

古时候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后来老禅师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访客恍然大悟。这就是“归零心态”的起源,其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在于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必须定期给自己的内心清零。

归零心态要求我们不能沉迷于过去的业绩,要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变化。归零心态的本质就是挑战自我、永不满足。

有时,我们习惯于将目光紧紧盯在自己的长处上,看不到自己的不是,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久而久之,我们便只能做井底之蛙,不能进步,更无法去飞翔。

案例精选

[描述]

某名校的老师到一个小学来教学,一开始,学校都将他作为特殊人才对待,原因是想让他给学校带来新气象。但是不久,大家就发现这个老师很傲气,总认为自己是名牌学校毕业的,就处处高人一等。

当老教师跟他讲一些工作经验时,他满不在乎地一撇嘴:“你那些都是老皇历了,一点新意也没有。”气得老教师再也不愿意跟他多说一句话。

如果这个老师真的能做出一些什么,倒也能让人高看他一眼。但是,他来了两个月,什么都没做,整天还指手画脚,张嘴闭嘴就是自己的一套理论。总认为自己了不起,出了问题却推得一干二净,有了成绩全部是自己的。当别的教师批评时,他不仅不服,还振振有词,慷慨激昂……

[点评]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全才。就算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有自己的缺点。当你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自以为处处高人一等时,其实是把自己放低了。所以请记住:你无法飞翔的原因是你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教师应该拥有一种归零心态。归零心态就是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把已经拥有的一切剥除、让一切归于零的心态。

案例精选

[描述]

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的时候,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年,校长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躲在角落里抽烟,或和工友偷懒聊天,都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

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4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账。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点评]

这3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刺激。更重要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就如同儿童眼里的世界,一切都充满乐趣,也不自觉地清理了原来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空杯心态”能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心静才能看清自己、认知世界并与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告别。空杯心态告诉了我们要怀着谦卑的心态去接触一切东西,一切事物。即使你曾经做好过某一件事,但是已经过去了,重新面对的这个事情或许是一样的事情但是环境和过程都要改变了,要正视自己,忘掉自己以前的成绩,正是过去的成绩才充溢了你的“杯子”,让它倒不出,装不进自然也就停步不前了。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过去的成功、以往的经验运用于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角色中,但得到的结果和自己的预期相距甚远,导致四处碰壁,也让自己陷入了瓶颈。这时候,我们就该具备“空杯心态”,将自己倒空,别被那些成就、经验、利益、学识等看似重要的东西束缚了自己。

“空杯心态”就是要不断清洗自己的大脑和心灵。文韬武略的商汤王在他的洗澡盆上写了9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在洗澡的时候,外洗身,内洗心,所以他在洗完澡后“身心舒畅”。

人的大脑就如同电脑一样,你只有不断删除那些过时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否则,你内存有限的大脑和心灵就会被一些无用的垃圾塞满而死机。

空杯心态就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少人花几百块钱买一件高级衣服一点不嫌贵,但要从钱包里掏出几十块钱买本好书反倒觉得不能承受。很早以前,罗曼·罗兰就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不能始终保持学习热忱,就不能走出校门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这不仅不能不断成功,而且必将被时代淘汰。富兰克林说:“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如果有谁把所有的钱都倒进了脑袋中,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它拿走了!”可见,学习是一项伴随终身,最划算、最有效、最安全的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比不上这项投资。古人尚且懂得“良田万倾,不如薄技在身”,更何况现代人,何况教书育人的教师!

空杯心态就是虔诚拜师专心学艺。根据不同教师的特长拜师学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多接触了解对方,其言谈举止都会感染自己的气质和风格。随堂听课更容易掌握或承传其优良的教态教法。在解答疑难和说课评课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名师的关爱指教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故然重要,但这只是外因,关键还是靠自己本身的内因起作用。热情主动、认真积极地参与各类教学教研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空杯心态”绝对是成为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心态。

3.把反省当成每日功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给教师的成长写了一个简洁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就告诉我们,“反思”是对教师的一种职业要求。新课标实施以来,教育反思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它既是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有益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一个反思能力差的老师在教学中很难取得进步。假如一个老师只满足于学校学到的东西,而不去思考辨别,那么既使他工作几十年也只能是在不断地重复,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准上。

教然后知困,教师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经常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常思常进,愈思弥新。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或解决问题常常反复思考,换位分析,事前有计划,事后有反思,得失有记录,令人感到既谦逊又充满智慧。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位教小学数学的老师,她每节课都会进行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目标?这节课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为什么用这些方法?

在此基础上她又不断修改教案,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不费力气,每次数学考试,她教的班级名次都在最前面。

她又谈到:有一次,在讲数学应用题中的“相遇问题”时,由于方法不当,讲了两节课学生也没听明白,而且越讲越糊涂,自己也很沮丧。回到办公室后,她和同科教师一起反思,共同探讨。同行的指点,令我改变原来的教法,我改用“图示法”讲解,一点拨,学生便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