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天上下起了七彩雨:你不知道的自然地理
5354800000017

第17章 山山水水真奇妙(3)

坚持地热说的科学家们提出这样的观点:罗斯海与范达湖相距50千米,在罗斯海附近有默尔本灿和埃里伯斯两座活火山。前者是一座正处于休眠期的活火山,后者至今仍在喷发。这表明这一带的岩浆活动剧烈,因此会产生很高的地热。在地热的作用下,范达湖就会产生水温上冷下热的现象,然而有很多证据却表明,在无雪干谷地区并没有任何地热活动。这一观点并不足以解释上述现象。

坚持太阳辐射说的专家们则认为,在长期的太阳照射下,范达湖积蓄了大量的辐射能。当夏天到来时,强烈的阳光透过冰层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湖底层的咸水吸收、积蓄了大量剩余阳光中的辐射能,而湖面的冰层则是很好的隔离屏障,阻止了湖内热量的散发,产生一种温室效应。南极热水湖含有丰富的能有效蓄积太阳能的盐溶液,这就是范达湖的温度上冷下热的原因。但有许多人并不同意此种说法。他们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虽长,但很少有晴天,因此地面能够吸收到太阳的辐射能很少,再说又有90%以上的辐射能被冰面反射。另外,暖水下沉后必然使整个水层的水温升高,而不可能仅仅使底层的水温升高。这样一来,太阳辐射说的理论似乎又站不住脚了。

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日本学者鸟居铁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论点:虽然南极的夏季少晴天,致使地表只能吸收很少的太阳辐射,但是透明的冰层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这样,靠近表层的冰层会或多或少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此外,冬季凛冽的大风会将这一地区的积雪层吹得很薄,而每到夏季,裸露的岩石又使地表能够吸收充足的热量。日积月累,湖水表层及冰层下的温度便有所上升,最后到了融化的程度。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不会上升,结果就使高温的特性保留下来。同时,在冬天时表层水有失热现象,底层水则由于上层水层的保护,失热较少,因而可以保持特别高的水温。据一些科学家的观测记录显示,此说法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踩在“火球”上的冰岛

冰岛意为“冰冻的陆地”,位于格陵兰岛和挪威中间,靠近北极圈,为欧洲第二大岛。这个岛国约有75%是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原,其余为平原低地。被冰雪覆盖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境内有许多冰川,其中东部的瓦特纳冰川是欧洲最大的冰川。冰岛不但寒冷多雪,还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因此,冰岛又被人们称为“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7世纪时,爱尔兰僧侣最早抵达冰岛,他们视此为隐修之地,一直到9世纪初期。传统上,公元874年~90年之间被定义为冰岛的“垦殖期”,当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政治动荡,迫使许多北欧人向西流亡。最先来此垦殖的是挪威人,他们于公元874年安身于一个有温泉热气的地方,他们给它起名为雷克雅未克,意为“烟笼湾”,就是现在冰岛的首府。

冰岛地形特殊,虽然国名为“冰”岛,岛上却有200多座火山,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大部分土地不能开垦,是世界温泉最多的国家,所以被称为冰火之国。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在冰岛呈现出温柔、粗犷、奇特、怪异、虚幻、甚至残酷、无奈,在这个岛上可以领略到冰川、热泉、间歇泉、活火山、冰帽、苔原、冰原、雪峰、火山岩荒漠及瀑布。冰岛地质与洋底相似,其基岩以玄武岩和火山岩屑为主。大陆的基岩上还有一层花岗岩,但冰岛却基本没有。冰岛目前的岩石,大部分早在6000万~4000万年前凝固而成。由于冰岛长期有火山活动,化石极为稀少,所以鉴定地质年代差不多只限于利用岩石中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

冰岛的200多座火山中,有0多座为活火山,史上曾记载的爆发次数就多达150多次。冰岛位于大西洋的海沟上,每次海沟扩张,都会引发火山爆发和地震。18世纪时,频繁的火山爆发毁坏了冰岛1/4的土地,让冰岛人多年看不到太阳。近年来,科学家通过红外线探测器已找出5个地温上升的地区,表示可能有火山爆发的危险。自从12世纪以来,冰岛最有名的火山——赫克拉峰每个世纪都约有两次大爆发。

1947年,赫克拉峰开始了最猛烈的一次爆发。整个地区的天色变为一片昏暗,风把一些火山渣和火山灰吹到冰岛以东1600千米外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熔岩一股一股地从峰顶的火山口流出,一直流了一年多。熔岩停止流出后,加上新喷出的岩层,赫克拉峰的火山锥加高了10多米。第二年春天,火山爆发停止后,深厚的火山气还继续沿山坡流下,凝聚在附近的山谷中,导致放牧的牲畜常被熏死。

位于冰岛南端的威斯特曼群岛,大约1万年前在火山喷发后,它们才从北大西洋海底升起成为今天的样子。威斯特曼群岛由16个小岛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个叫海姆依岛,在冰岛语里是“故乡的岛”的意思。海姆依岛碧波环绕,重峦叠嶂,绿草如茵。但海姆依岛上的两座活火山随时有爆发的危险,埋在冰层底下的火山,一旦苏醒,则掀开冰盖,将大量冰块喷发出来,造成奇特的喷冰现象。197年火山突然爆发,四处蔓延的岩浆和直冲云霄的火山灰,毁了岛上1/的村落,湮没了数百幢民宅。但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当地人却并没有表现出恐惧和逃避,他们依然安居乐业,生活得悠闲自在。同时,火山也成为海姆依岛最吸引人的景观之一,游客们来此不仅是为了欣赏当地的美景,还盼望能探寻当地奇特的火山地貌,体会与火山为伴的感受。

为了降低火山喷发的危险,科学家们一直在对冰岛进行密切观测,哪一天火神会发威呢?

诡秘幽灵岛

西方人酷爱航海,而历来航海史上怿事多多。在斯匹次培根群岛以北的地平线上,1707年英国船长朱利叶斯发现了陆地,但这块陆地始终无法接近,然而值得肯定的是,这块陆地不是光学错觉,于是他便将“陆地”标在海图上。200年后,乘“叶尔玛克”号破冰船到北极考察的海军上将玛卡洛夫与他的考察队员们再次发现了一片陆地,而且正是朱利叶斯当年所见到的那块陆地。航海家沃尔斯列依存1925年经过该地区时,也发现过这个岛屿的轮廓。但科学家们在1928年前去考察时,在此地区却没有发现任何岛屿。

一艘意大利船在181年7月10日途经西西里岛附近时,船长突然发现在东经12。42'15"、北纬7。1'0"的海面上海水沸腾起来,一股直径大约200米、高20多米的水柱喷涌而出,水柱刹那间变成了一团500多米高的烟柱,并在整个海面上扩散开来。船长及船员们从未见过如此景观,被惊得目瞪口呆。当这只船在8天以后返航时,发现一个冒烟的小岛竞出现在眼前。许多红褐色的多孔浮石和大量的死鱼漂浮在四周的海水中,一座小岛在浓烟和沸水中诞生了,而且在随后10多天里不断地伸展扩张,周长扩展到4.8公里,高度也由原来的4米长到了60多米。由于这个小岛诞生在突尼斯海峡里,这里航运繁忙,地理位置重要,因此马上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大量的科学家前往考察。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人们忙于绘制海图、测量、命名并多方确定其民用、军事价值时,小岛却突然开始缩小。到9月29日,在小岛生成后一个多月,它已经缩小了87.5%;又过了两个月,海面上已无法再找到小岛的踪迹,该岛已完全消失。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大西洋北部。有一座盛产海豹的小岛,它是100多年前由英国探险家德克尔斯蒂发现的,它也因此被命名为德克尔斯蒂岛。大批的捕捉者来到了这个盛产海豹的岛上,并建立了修船厂和营地,但此岛却在1954年夏季突然失踪了。大量的侦察机、军舰前来寻找均无结果。事隔8个月以后,一艘美国潜水艇在北大西洋巡逻,突然发现一座岛屿出现在航道上,而航海图上却从来没有标识过这样一个岛屿。潜水艇艇长罗克托尔上校经常在这一带海域航行,发现此岛后大为震惊,罗克托尔上校通过潜望镜发现岛上有人居住,有炊烟,于是命令潜水艇靠岸登陆。经过询问岛上的居民才知道,这正是8个月前失踪的德克尔斯蒂岛。

类似的怪事还有很多,科学家们称这种行踪诡秘、忽隐忽现的岛屿为“幽灵岛”。它们不同于那种热带河流上常见的、由于涨水或暴风雨冲走部分河岸或沼泽地而形成的漂浮岛。那么,幽灵岛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时隐时现的小岛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的呢?这成为世界海洋科学家们的热门话题。

法国科学家对这类来去匆匆的“幽灵岛”的成因作了如下解释:由于撒哈拉沙漠之下有巨大的暗河流入大洋,巨量沙土在海底迅速堆积增高,直至升出海面,因此临时的沙岛便这样形成了。然而,暗河水会出现越堵越汹涌的情况,并会冲击沙岛,使之迅速被冲垮,并最终被水流推到大洋的远处。

美国的海洋地质学家京利?高罗尔教授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海洋上的“幽灵岛”的基础是花岗岩石,而并非是由泥沙堆积而成。它形成的年代久远,岛上有茂盛的植物和动物群,是汹涌的暗河流冲击不垮的。那么“幽灵岛”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呢?他认为“幽灵岛”出现的海域是地震频繁活动的地区,海底强烈的海啸和地震使它们葬身海底。高罗尔教授还认为,如果太平洋西北部的海底板块产生强烈的大地震使之大分裂的话,日本本州、九州也会遭到和“幽灵岛”同样的命运,沉没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之中,而且他声称自己并非是在危言耸听。

另有学者认为,这不过是聚集在浅滩和暗礁的积冰,还有人推测这些“幽灵岛”是由古生代的冰构成,最终被大海所“消灭”。多数地质学家则认为是海底火山喷发的作用形成此类小岛。他们认为,有许多活火山在海洋的底部,当这些火山喷发时,喷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在海底冷却、堆积、凝固起来,随着喷发物质不断增多,堆积物多得高出海面的时候,新的岛屿便形成了。有的学者认为,小岛的消失是因为火山岩浆在喷出熔岩后,基底与海底基岩的连接不够坚固,在海流的不断冲刷下,新岛屿自根部折断,最后消失了。有的学者认为,可能在海底又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使形成不久的岛屿被摧毁。还有学者认为,是火山活动引起地壳在同一地点下沉,使小岛最终陷落。

以上观点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都不能说明,为什么有些小岛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耍把戏”呢?为什么它们在同一地点突现、消失、再突现、再消失,而与其邻近的海域却没有异常现象发生呢?到底是什么所为呢?这一难以解开的谜团始终困惑着科学家。雪干谷地区,海豹因为缺少可以饮用的水,力气耗尽而没能爬出谷地,最后干渴而死,变成了一堆堆白骨。

由于存在着鲸类自杀的现象,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海豹跑到无雪干谷地区就像鲸类一样是自杀。可是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这是海豹自杀,因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海豹可能是受到了什么惊吓,在什么东西的驱赶下才到了这里。那么海豹在过去的年代里到底是惧怕什么而慌不择路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将它们驱赶到这里呢?这真令人费解。除了神秘的兽骨,无雪干谷还有许多让人无法解释的景观。

新西兰在这个无雪干谷的腹地建立起一座考察站,并根据考察站的名字,把考察站旁边的一个湖取名为“范达湖”。一些日本的科学家在1960年实地考察了无雪干谷的范达湖,奇异的水温现象使他们感到惊讶,水温在三四米厚的冰层下是0℃左右,在15米~16米深的地方升到了7.7℃,到了40米以下,水温竟然跟温带地区海水的温度相当,达到了25℃。科学家们对范达湖这种深度越大水温越高的奇怪现象兴奋不已,纷纷来到这里进行考察。

日本、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的考察队从各个角度对这一疑团加以解释,争论不休。其中有两种学说颇为盛行,一种是地热说,一种是太阳辐射说。

坚持地热说的科学家们提出这样的观点:罗斯海与范达湖相距50千米,在罗斯海附近有默尔本灿和埃里伯斯两座活火山。前者是每座正处于休眠期的活火山,后者至今仍在喷发。这表明这一带的岩浆活动剧烈,因此会产生很高的地热。在地热的作用下,范达湖就会产生水温上冷下热的现象,然而有很多证据却表明,在无雪干谷地区并没有任何地热活动。这一观点并不足以解释上述现象。

坚持太阳辐射说的专家们则认为,在长期的太阳照射下,范达湖积蓄了大量的辐射能。当夏天到来时,强烈的阳光透过冰层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暧了。湖底层的咸水吸收、积蓄了大量剩余阳光中的辐射能,而湖面的冰层则是很好的隔离屏障,阻止了湖内热量的散发,产生一种温室效应。南极热水湖含有丰富的能有效蓄积太阳能的盐溶液,这就是范达湖的温度上冷下热的原因。但有许多人并不同意此种说法。他们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虽长,但很少有晴天,因此地面能够吸收到太阳的辐射能很少,再说又有90%以上的辐射能被冰面反射。另外,暖水下沉后必然使整个水温升高,而不可能仅仅使底层的水温升高。这样一来太阳辐射说的理论似乎又站不住脚了。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日本学者鸟居铁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论点:虽然南极的夏季少晴天,致使地表只能吸收很少的太阳辐射,但是透明的冰层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这样,靠近表层的冰层会或多或少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此外,冬季凛冽的大风会将这一地区的积雪层吹得很薄,而每到夏季,裸露的岩石又使地表能够吸收充足的热量。日积月累,湖水表层及冰层下的温度便有所上升,最后到了融化的程度。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不会上升,结果就使高温的特性保留下来。同时,在冬天时表层水有失热现象,底层水则由于上层水层的保护,失热较少,因而可以保持特别高的水温。据一些科学家的观测记录显示,此说法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体船员们的奋力拼搏下才得以死里逃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奥兹明少校曾亲自去了马尾藻海,海上无风,“绿野”发出令人作呕的奇臭,到处是毁坏了的船骸。到了晚上,海藻像蛇一样爬上船的甲板,将船裹住不放,为了航行,他只好把海藻扫掉,可是海藻反而越来越多,像潮水一样涌上甲板。经过一番搏斗,精疲力尽的他才侥幸得以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