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园月夜:最优美的校园美文(时文选粹)
5345800000158

第158章 融……

文/王华

终于,在远处茫茫的雪色里,出现了六路车臃肿的身躯。在大雪中等了半个钟头的人们都兴奋起来,刚才的饥饿疲乏一扫而光,一个个收起伞,抹抹头发,扶扶眼镜,甚至于捋捋袖子……战斗的激情在每个人眼里燃烧着。我也不敢怠慢,拉一拉滑下肩头的书包,冻木了的神经一下紧张起来。

车还在几十米外,人们已迫不及待地拥到了路中央。每个人都在紧张地估计着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不停地挤来挤去,两只手本能地将两边的人向后拨拉。

车擦着人群的边缘驶过来。没等它停稳,人们便一齐拥向前门、中门和后门。于是,青年的潇洒大度,教授的温文尔雅,姑娘的矜持恬静,便一齐被抛在了那空落落的车牌下。只是那一个个黑发的头、白发的头、长发的头、短发的头和戴帽子、包围巾的头,一样地在车门口攒动;那一双双白皙的手、粗糙的手、青筋暴露的手和戴手套的手,一齐向上挥舞着,努力向前伸——企图抓住车门。此时,人们之间便无了高低贵贱,紧紧“团结”在一起:笔挺的西装和肮脏的工作服挨在一起,白亮的高跟皮鞋胡乱地踏在黑亮的大头皮鞋上。人们之间也没有了礼貌谦让:身体高大的在尽情发挥高空优势,身体瘦小的也在巧妙地利用低层空间。上的人气急败坏,下的人败坏气急。满眼扭曲的面孔、暴怒的目光,满耳叫声、喊声、骂声和小孩儿的哭声。

也许人的弹性限度是很大的吧,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刚才车下的那么一大堆人竟然都“压缩”进了汽车狭小的空间,车门勉强闭拢了。车像个吃得过饱的大肥猪,吭哧吭哧地前进了,只抛下了几个老弱残兵在望“车”兴叹。

我被人流涌到了车窗边,平时连俯卧撑都做不了几个的胳膊,这时不得不撑在窗边的扶手上,承受着身后不断涌来的压力,关节在咔咔作响。

车窗上结了层不很美丽的冰凌,奇形怪状的,冷冷地泛着光……

车又到了一站,我挺了挺酸痛的身子,准备接受第二次浪潮的冲击。

车门在一双双手的帮助下,吱吱嘎嘎打开了。同样的场面,同样的眼睛,却似乎又有不同的地方。车门口是顶绿色的军帽,在乱糟糟的人群中很醒目。帽下那张脸,带着成熟,也带着稚气。一道不长的伤疤破坏了它的完美。却给它带来了军人的刚毅与坚强。这张脸,我是那么地熟悉,它和电视上那报告团的英雄们有着多么相同的气质啊。是的,我没有猜错,他胸前那闪着光的,不正是一枚勋章吗?猛然,我愣住了。他的左袖管空荡荡的,被一旁的人挤成了一团。那只胳膊,也许不久前还紧紧握着冲锋枪,而现在,却完全失去了。在这群四肢健全的人中,他的另一只强壮的手臂,紧紧拽着一个小女孩,使劲把她从人群里解救出来,向车上推。胸前的勋章经不住挤压,掉下来,滑进了人缝里。军人顾不上去寻找,只是急急地、大声地说着:“大家别挤,小心孩子!”憨厚的脸上布满了焦虑,伤痕在痛苦地抽搐。是为这和平环境中的“战斗”痛苦吗?是为自己与战友浴血奋战保卫着的孩子在这里得不到关心而痛苦吗?我愣愣地看着这一切,心跳得很急很快,撞得胸口直疼……

一双双手还在努力地向上扒着,然而碰到了那软软的袖管,便迟疑了,犹豫着缩了回来;一双双瞪大的粗暴的眼睛,看到了那仅存的坚强的胳膊,仿佛被刺痛了,不安地移开了;一双双狂躁的脚也迟钝起来,慢慢向后移去。外边的吵闹声静下来,只有雪花和谐地簌簌地落着。我忽地觉出这竟是比舒伯特的《小夜曲》还要美妙的旋律,以前怎么没这个感受呢?

军人刚把小女孩推上汽车猛然觉察了这一切,不解地回过头,满脸疑惑地望着身后的人。那一张张脸上没有了刚才疯狂的神情,一双双眼睛里漾满了敬重与歉疚。一个中年人从雪地里拾起了那枚勋章,用手绢轻轻擦着。军人不安起来,脸红了,同时眼睛里有什么东西闪了一下。他又局促地招呼着:“让老人和孩子先上,快点……”中年人走过来,轻轻地把勋章别在他胸前,那金色更亮了。他的喉头在压抑地耸动,是压抑着心头的激动,还是被人理解的欣慰?

人们有次序地上车了。先是老人和孩子,接着几个人硬是拥着这位军人上来了。好几个人站起来让座,给老人,给妇女,给那军人。也许是中间的人自动靠紧了,车厢里显得宽松了些。每个人脸上紧绷着的肌肉松弛下来,都带着温和的笑意;一双双冷冰冰的眼神也开化了,流露着亲切的温情。一张张纸币或一枚枚硬币传过去,一张张蓝色的、黄色的车票传过来。人们互相谈着话,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售票员一边忙碌着,一边微笑着报站名。

不知是车里人多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车窗上的冰屑化了,成股地往下流……

一位失去左臂的军人的出现,一切都改变了,一切“忘了”的东西都回来了,于是,车厢里充满了温暖和笑声。作者用清澈明亮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清新朴素的文笔描绘生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真情暖人心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