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产品质量水平一般,但兼有其他多种功能,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要,一机多用。
(3)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宜提高服务质量使销售额超过竞争对手。
(4)产品具有一定的质量水平,通过大量生产来大幅度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达到薄利多销的效果。
二、质量管理计划制定工作标准
质量管理计划是各部门、环节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等活动。即它是落实质量目标的具体部署和工作安排,是针对某项产品、工序、服务、合同或任务所规定的专项质量指标和措施、资源和活动程序的质量文件。由此可知,质量管理计划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在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上的具体体现。它是针对特定产品和需重点控制的项目、合同所编制的设计、采购、制造、检验、包装发运等的质量控制方案,一般不是单独一个方案,而是由一系列文件组成的。
当尚未建立明确的质量体系时,质量计划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对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但在有些情况下,依据顾客的要求或特定情况的需要,质量计划也可以作为其他文件的组成部分,体现在这些文件之中。
质量管理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规定质量管理计划的目的,如合格产品率、次品率等。
(2)规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应承担的工作任务、责任、权限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进度。
(3)明确特定的质量体系或合同所要求的活动均有计划的控制和实施,并且活动的进程应该处于有关部门的监控之下。
(4)制定各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检验、质量试验和质量审核的标准。
(5)对审核的结果进行评定。
(6)跟踪产品或项目的进度,对质量管理计划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要及时进行修改。
三、质量目标管理工作实施标准
所谓质量目标管理,是指通过质量工作目标的制定,在质量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实现质量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质量目标管理这种制度是借助总目标和分目标来分级设立目标的方法,设立质量考核绩效的标准,自上而下地确定一个时期的质量计划。使质量目标成为整个企业的目标,以此来激励全体员工都来关注质量问题。
质量目标管理的特点如下。
(1)设立总体质量管理目标,并为各级各类人员和部门规定设立分目标标准。
(2)质量目标管理的对象由工人发展到管理人员,即各级管理人员,包括生产总监在内,都要服从质量管理目标。
(3)确定质量管理目标的考核标准,用来对内部的质量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4)质量管理目标是用来指导和控制质量活动的指南与基础。质量目标管理特别注意自我控制。它的实施是参与式管理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的体现。
(5)质量管理的目标注重质量工作的业绩成果,讲求经济效益。
四、产品质量跟踪管理工作实施标准
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在市场调查、售后服务、质量改进、新产品研制开发及产品生命周期质量监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要求从产品的交付使用开始,就要面向用户和市场。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相关质量信息,根据收集的信息分析、评价产品质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内部的有关部门反馈,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
(一)产品质量跟踪管理的类别
1.按跟踪管理的目的进行分类
(1)调查性的质量管理跟踪。这种质量跟踪专为调查产品质量现状和用户评价而进行,通常属于短期或临时性的质量跟踪,适用范围比较大。
(2)服务性的质量管理跟踪。这种质量跟踪是为了使产品更快更好地适应用户需要而采取的跟踪服务,用于用户不易掌握的产品或新产品。
(3)监控性的质量管理跟踪。这种质量跟踪是为了长期监控在外使用的产品质量而进行的,通常用于飞机、发动机等大型复杂产品。
2.按质量管理跟踪的时间进行分类
(1)长期质量管理跟踪。适合于生产周期长、寿命长和技术复杂的产品。跟踪时间一般需要几年或更长时间。
(2)短期质量管理跟踪。多用于更新换代快的产品、寿命不太长的产品和服务。跟踪时间一般只需要几个月。
(3)临时性质量管理跟踪。主要针对个别项目、突发性问题。跟踪时间按照解决问题的时间确定。
3.按实施部门进行分类
(1)社会性的质量管理跟踪。它是由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组织进行的,具有社会监督的性质,有权威性,影响比较大,对质量改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开展的质量管理跟踪。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系统性。一般来讲,比社会性的质量跟踪更全面,更经常化。
(3)与社会联办的质量管理跟踪。主动邀请社会有关各方配合进行。
4.按跟踪地点进行分类
(1)国内质量管理跟踪。
(2)国外质量管理跟踪。
5.按跟踪内容进行分类
(1)全面质量管理跟踪,用于综合掌握和评价产品质量。
(2)专题质量管理跟踪,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某些项目进行,适用于社会专题调查或某方面明确的质量改进工作。
6.按跟踪数量进行分类
具体可分为三类,即大批量质量管理跟踪(一般用于对不易直观发现问题的产品进行跟踪)、小批量质量管理跟踪、单品质量管理跟踪。
(二)产品质量管理跟踪的方法
1.销售现场发放质量跟踪卡
在用户选购产品的同时,向用户发放质量跟踪卡,并请用户填写后当场收回。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实施周期短、费用低。不足之处是只适合容易直观评价的简单产品或项目。应加强现场宣传工作及采取向用户发纪念品等进行鼓励,以争取用户的大力配合。
2.电话回访
这种方式容易受通信条件限制,跟踪的系统性较差。采用这种方式时,应事先做好跟踪调查准备,做好跟踪记录。
3.向客户邮寄质量跟踪卡
即直接将跟踪卡邮寄给用户,并请用户按要求填写后寄回的一种质量跟踪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质量跟踪卡回收率很难保证;而且由于用户的素质参差不齐,跟踪项目填写的准确性也很难保证。跟踪卡内容要通俗易懂,以便于用户填写;为了提高返卡率,除了采用向用户发纪念品、报纸通知、电台催促、发函提醒、邮资总付等办法,还应与社会各方加强合作。
4.利用销售服务网点进行跟踪
指利用已有的产品销售服务网点进行质量跟踪的质量跟踪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维修服务和质量跟踪一并进行,节省人力,容易找出常见问题。其不足之处是网点分散,不易管理。采用这种方式时,要注意对网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5.用户评价与专家评审相结合
在这种方式下,质量跟踪管理的实施部门需要将用户评议与技术部门检测、专家评审结合起来,对进行产品的质量跟踪进行评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科学、准确,有权威性;不足之处是费用高、程序复杂。采用这种方式时,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质量跟踪管理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变换跟踪。
6.登门拜访
即由专门派人前往用户处,以了解产品在使用中的质量情况的跟踪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获真实、准确的情况,易发现问题,利于质量改进;不足之处是费时、费力,不可能经常进行。
五、构建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工作标准
(一)标准化
(1)所谓标准化,是指为取得全局最佳效果,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性的重复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标准化包括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两类。
(2)质量工作标准化就是把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按其重复性特性形成一定规范。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使企业内部各系统建立技术、管理统一性,确保产品质量,使整个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稳定运行。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在质量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有人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标准化的管理过程。
(二)计量检定和质量监督
(1)计量检定是生产的重要环节,是保证零部件互换、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没有准确的计量工作,就无法提供准确的质量信息。企业必须严格管理计量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配备齐全高质量计量设备。高质量计量设备应及时维护修理,实现检验测试手段、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计量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它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质量监督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进行的质量监督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原材料及外协零部件进厂检验、中间检验(即生产过程的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企业应把好质量关。防止不合格品流出,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
(三)质量教育
(1)质量教育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支柱。一切工作质量都是靠人来保证的。人的素质,特别是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是质量保证的关键。
(2)生产质量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使人具有如下素质。
善于发现问题的素质。
重视计划的素质。
重视过程的素质。
抓关键的素质。
动员全员参与管理的素质。
(3)质量教育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质量管理知识的普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使企业全体员工了解并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牢固树立起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等质量意识,从而使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在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员工技术培训。技术培训要求员工结合工作需要进行技术基础教育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掌握产品性能、用途、工艺流程、岗位操作技能和检验方法等。只有提高员工技术水平,才能在生产管理中真正地保证质量。
六、生产质量保证体系运作工作实施标准
(一)计划阶段
在广泛进行内外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提出质量管理的目标,拟定具体的行动措施和计划。这一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手段,找出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
(3)找出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4)针对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制约因素,来确定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在确定解决措施时,还应该明确规定必要的内容和要求,即“5W1H”:指出为什么要提出该计划(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哪里执行(Where);由谁来执行(Who);什么时间执行(When);用什么方法执行(How)。
(二)实施阶段
按照计划规定的内容去严格执行。
(三)评估阶段
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调查并分析实施计划的效果,最后再与原计划进行比较。
(四)处理阶段
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反映到今后的工作标准(制度)中去
七、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条件
(一)管理层要重视质量管理工作
(1)实践证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领导层对全面质量管理是否具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当领导真正认识到,全面质量管理是求生存、图发展,永远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之后,才会下决心在全厂范围扎扎实实地开展全面的质量管理活动。
(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是因为目前质量出了问题,所以才把它作为一项措施而推出。领导应根据本厂的中长期经营目标、产品决策,从提高全厂员工质量意识入手,参与全员培训,把健全规章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等工作结合起来抓,才能真正发挥全面质量管理的作用。
(二)员工要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是指员工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对完善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产品的质量意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能动地指导质量管理实践,企业内部的每个员工所具有的质量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员工对待产品质量的态度和行动。因此,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又与质量责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三)内部作业的标准化
(1)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其标准化工作应有一定的基础,才能使各项工作、各道加工工艺做到有根据,并使得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员工步调能够一致,共同围绕着提高产品质量这一共同目标而分头努力。
(2)这里所说的标准,并不局限于产品标准,而是广义的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工艺标准等。管理标准包括经营管理标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标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市场销售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物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工作标准包括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与程序、工作联系、工作质量、考核条件及奖惩办法等方面的标准。
(四)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基础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应有一定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其内容包括反映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产品质量的各类信息的全面性、正确性、可靠性、及时性,以及质量信息反馈处理的有效性。如果这方面基础较差,那么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就不可能在企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达不到系统管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