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开心国学
5340500000011

第11章 儒家篇(10)

虽然勾践自愿到吴国做奴隶,表面上对吴王也很服从,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放弃报仇雪耻的决心。在暗中他训练精兵,强政治,以待时机反击吴国。

当3年后他被释放回到越国的时候,再次面对国王优越的生活,他特别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安逸的生活,被这种优越的生活消磨掉他复仇的意志。于是他给自己安排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在他睡觉的地方,他连一张床都没有给自己安排,只是在地上铺一些柴草当做褥子。而且,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时不时地尝尝苦胆的味道,以此来让自己牢记失败的教训和三年为奴的耻辱。

身为国王的他,为了鼓励他的子民,于是就和王后一起与子民劳动,在越人的同心协力之下越国强大起来,最后找到时机,消灭了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要经得起苦难挫折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路上的考题,只有那些勇敢的、具有不懈努力劲头,敢于迎难而上的人,才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那些不具备这些素养的人只能像是大浪淘沙似的被淘汰掉。所以人们常说,困难是成功者成功路上的调节剂,也是其成功的基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个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路上遇到苦难的话就应该勇敢地面对,因为那只是成功之前的一点小小的考验。

030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义简析: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或迷信书本。

启迪故事:

大草原,日上中天,一个动物学家和一头犀牛不期而遇。看着这个庞然大物,动物学家一下子慌了神儿。作为动物学家,他深知犀牛一旦嗅到可疑的气味,便会往散发气味的地方狂奔过来,横冲直顶……

就在动物学家恐慌不已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眼前的犀牛开始不断地摇头,看到这样的情景,动物学家紧皱的眉头一下子又舒展开了。

牛背上的犀牛鸟焦急地提醒他:“科学家,我主人的脾气喜怒无常!你最好在主人未动之前先动,赶快逃吧!”

这时只见动物学家扬了扬手中的一本书,气定神闲地说:“放心吧,这不会有什么危险的。根据《犀牛习性科学研究指南大全》第十二章第十二节的分析,犀牛摇头无非提供了两大重要信号:其一,摇头说明它对另一方没有敌意,不会主动进攻另一方;其二,摇头说明它可能见到了漂亮的异性,因发情而摇头。我是人,它不会连我也感兴趣吧?”

犀牛鸟刚要说什么,但动物学家立刻把食指竖到嘴前:“安静!这正好让我和犀牛来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接着,动物学家便神情自若地和犀牛“对峙”起来,双方相持了1分钟,刚好是1分钟。第61秒后,犀牛却突然猛冲过去,毫无防备的动物学家当场被顶倒在地,身上多处骨折。

动物学家倒在地上,吐着断牙,奄奄一息:“怎么会这样,这书上明明说……”

犀牛鸟失望地摇头:“我本想告诉你,主人刚才并未真正摇头,而是在驱赶钻入耳朵里的苍蝇……唉,可怜的大科学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还要具有怀疑精神,避免盲从。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尽信书,贻害无穷。

同学们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对已有知识继承的过程,也是对现有知识重新检验和发展的过程。如果尽信书,就只能是一个延续知识的复印机。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新提高的过程。

03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要义简析:人们常常做错了事,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启迪故事:

周处年轻时,脾气非常粗暴,喜欢惹是生非,经常与人打架斗殴,给当地老乡制造了很多麻烦。当地人都把他同当地危害百姓的蛟龙、猛虎一起看做是“三害”,但是在这三害中又以周处最为严重和厉害。

由于他经常做危害百姓的事情,时间久了大家对他又恨又怕,就想把他像祸害一样除掉。于是就有人劝说周处上山去杀死那只猛虎,到河里去斩除那条蛟龙。听人劝说后,周处立即上山去杀死了猛虎,接着又下到河里与作恶的蛟龙周旋了三天三夜。开始地方上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人们都在为这“三个祸害”的灭亡而奔走相告,互相庆贺。就在这个时候,周处杀死了蛟龙后,浮出水面并游到了岸边。当他上到岸上得知真相后,才知道自己早已被人们认为是祸害了。这是为什么呢?他扪心自问,经过一番仔细地反省之后终于有了改过自新的念头。

于是,他到吴郡找到了当时远近闻名、受人尊敬的大文人、大才子陆云,把义兴县人为什么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告诉陆云自己想要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但又恨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了,恐怕不能干出什么成就,所以请他指点迷津。陆云开导他说:“古人认为,朝闻道,夕可死。”陆云还告诉他,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在陆云的鼓励下,周处从此洗心革面、改过自新。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后来终于成了名扬四方的忠臣孝子。

人们常说困难是成功的阶梯,因为在遇到挫折才会重新审视,也才会弥补不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果一个人之前的路都走得很平坦,等爬的很高的时候才遇到挫折,那么就会摔得更重。

挫折是成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成长中的检验石。有人因为困难快速的成长,不断地提高,但是有的人却成为困难的俘虏,被困难打败。人们常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所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勇敢积极的应对,那么在困难过后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和提高。

03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要义简析:

忧患激励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启迪故事: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日本的日立公司在这种大环境下也不能独善其身。公司首次出现了严重亏损,困难重重。为了扭转这种颓势,日本日立公司做出了一项惊人的人事管理决策。

1974年下半年,全公司所属工厂三分之二的员工共675名暂时离厂回家待命,但是在待命期间公司并没有停发工人的工资,而且给每个员工发放原工资的97%-98%作为生活费。

在公司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决策,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什么特别高明的做法,因为它并不能帮公司节省经费。但是这项对日本日立公司来说只是人事管理的权宜之计的策略,却可以使员工产生一种危机感,产生一种忧患意识。

1975年1月,日本日立公司又将这项决策实施到4000多名管理干部头上,但是不同的是,对他们实行了幅度更大的削减工资措施,以使他们也产生忧患意识。

同年4月,日立公司又将所录用的工人上班时间推迟了20天,这样不仅使新员工一进入公司便产生了忧患意识,产生一种危机感、紧迫感,同时也让其他老员工加深了忧患意识。

日立公司采取的这一系列管理措施,看似不仅没给公司节省经费,反而有浪费人工资源的嫌疑。但是就是这一套措施,诱发了公司新老员工共同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共同的工作热情。在此之后,大家工作得更加努力了,而公司也很快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业绩。1975年3月,日立公司的结算利润只有187亿日元,比1974年同期减少了三分之一。而实施忧患意识管理之后,仅仅过了半年,它的结算利润便翻了一番,达到了300多亿日元。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是每个人、每个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无数的历史事实又告诉我们,在优越的环境中,人是最容易迷失自己,迷失方向的。越是优越的环境,就越像是安乐窝,越能腐蚀人们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心性,最终沉迷其中。而就像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的那样,压力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苦难的刺激,能使人振作。日本日立公司就是利用员工的忧患意识,最终激发起员工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最终挽救了公司。

作为学生,生活富足的,要有抵抗美好生活诱惑的信心,而生活贫苦的,更要以这种生活的危机感为动力,努力上进,奋发图强。

033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要义简析:

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

启迪故事:

有个楚国人,拥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为了把这颗珍珠卖个好价钱,他便想把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品质和价位自然就会显得高起来。

于是这个楚国人找来了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量身订制了一个盒子,还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此时他还不满意,又请人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这时,这个盒子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满意地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不久,就有很多人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也夹在其中,他将盒子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了半天,爱不释手,最终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打开盒子将里面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放在盒子里面忘了拿出来了,我是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却掩盖了珍珠的价值,真令他哭笑不得。

在这个故事中,郑人的眼睛由于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珠宝。这就是只注重外表而不顾实质造成的因小失大的后果。

这就和我们俗语说的“丢了西瓜拣芝麻。”是一个道理,但是道理大家都懂,做起来未必就那么容易。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在做事的时候要分清主次,分清轻重缓急,只有这样才能做起事来有条不紊,才能不出偏差。

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想要学好每门功课,就要做出一个合理的计划安排,分清主次,这样才能高效轻松的出成绩。

03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要义简析:

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启迪故事: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当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虽然祖上都在朝为官,且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到陶渊明时,已经家境衰落,甚至贫寒。可是陶渊明是一个生性淡泊之人,在家里已经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高远的解救黎民于水火的志向和愿望。在他出任江州祭酒时,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没过多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虽然他后来也陆续出任过一些官职,但是由于他始终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所以一直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在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已经41岁了,在朋友的劝说之下,他再次出任彭泽县县令。到任81天的时候,正巧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是个凶狠贪婪的人,早已是恶名远扬了,每年他都会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两次贿赂,为了避免被他栽赃陷害,他所管辖下的官员都顺着他的意思办事,所以每次他都是满载而归。

当刘云到陶渊明所在的浔阳检查公务时,别的官吏告诉陶渊明,要穿戴整齐,并准备好礼物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他。陶渊明志向高远,怎么能忍受这种做法呢?于是他摘掉官帽,脱下官袍,辞职回乡了。此后,他就一面读书,一面自己种田过活。

这几句话体现了人在面对三种状态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节。面对富贵的诱惑,面对贫贱的考验,以及面对武力威胁,依然对自己的操守坚持不变的态度。很多古人在这方面明确表现了他们的操守。文天祥,曾经在大狱里,依然坚持自己的爱国心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闻一多曾面对特务的暗杀依然坚持自己的工作,丝毫没有畏惧,而陶渊明也是为了自己的操守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虽然同学们不需要像文天祥,闻一多一样面对险境,像陶渊明一样遭受贫困困扰,但是面对学习、面对做人,也应该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操守。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035人不可以无耻

要义简析:

人不能没有羞耻心。

启迪故事: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遭遇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当着徐悲鸿的面趾高气扬的诋毁中国人,当时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天生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徐悲鸿,这让他觉得不仅是自己受辱,更是祖国受辱,于是他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给了那个妄自尊大的洋人狠狠的一击。

羞耻心是一种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有了羞耻心人们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敢出于私欲为所欲为,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有了羞耻心,人们才会学会自尊,才会敢于制止不良行为,才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奋发向上。

虽然羞耻心于每个人都是那么重要,但是有些人在面对社会上繁杂的诱惑时,还是会缺乏羞耻心,缺乏免疫力,干出一些害人害己的事情。

青少年朋友,正处在一个人格培养的阶段,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就应该注重羞耻心的培养,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自尊的人。

03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要义简析:

脑力劳动者管理别人,而体力劳动者被别人管理。

启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