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文化建设管理
5325600000007

第7章 文化的构成元素——复制因子(1)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仅仅知道它的内在构成是不够的,必须研究探索它的构成元素为何物,并确定它的构成元素。仅仅知道汉堡包上面是一块面包,下面是一块面包,中间夹有菜和肉,永远也生产不出汉堡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文化,仅仅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亚类,但其构成元素却是完全相同的,就像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一样,如果说构成不同物质的元素在原子上还存在差别,那么在构成原子的电子和原子核上就没有差别了;如果在电子和原子核还有差别,那么在光子、质子上就没有差别了,光子、质子就成了所有物质的公约数。研究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重组企业组织的基因就必须找到企业文化构成的公约数。

一、“三个共同”的构成元素:复制因子

如果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行事习惯的总和,那么,社会文化则是这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行事习惯的总和。而构成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行事习惯的是什么,必须从光子、质子的层次作出解答。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事习惯也都无非是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并且行为活动又主要是由思想活动驱动的。或者说在人的行为活动中大部分是由人的思想活动驱动的,而另外一部分则是由人的动物本能驱动的。人们一般把由思想活动驱动的行为活动称为意识行为,把动物本能驱动的行为称为非意识行为。在意识行为中,又可分为完全意识行为和非完全意识行为。

意识行为是行为主体人在自我意识指导下完成的服务于自身价值需求满足的行为,是主体人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有意识反应和调整。完全意识行为是一种最优行为选择,非意识行为则是没有最优意识约束的行为。

意识行为与非意识行为比较容易分辨,意识行为是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后作出的行为选择,这种行为选择是以保证行为主体价值需求满足最大化为目的的,尽管事实上远没有达成价值需求满足最大化的目标。非意识行为则是行为主体的大脑并没有参与到行为活动中来,而仅仅是由动物本能所具有的机能完成的行为。

图1-6复制因子及其传播过程示意图但完全意识行为与非完全意识行为的区分就不容易了。完全意识行为与非完全意识行为的区分是从量上对意识进行的区分。所谓非完全意识是指还有部分意识没有参与到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过程中来。这里的问题是,参与进来的是什么?没有参与进来的又是什么?解答这一问题,也是直接解答企业文化构成元素的问题。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是其社会群体的意识及其意识行为的沉淀。所以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同一个问题,即构成意识的是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作者里查德·道金斯在该书的最后一章进行了回答,答案是:复制因子。

二、何为复制因子

所谓复制因子,也就是能够传递一定思想观念的,并且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信息束。其要点有四个:

(1)它是信息。每一个复制因子都能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何等问题或者其中之一做出解答。郑人买履就是一个复制因子,它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成语故事讲述的郑人买履的过程情节。

(2)它是能相对独立地存在和传播的信息。《郑人买履》的故事能为我们所知,是因为它为我们传递了郑人买履的过程情节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又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是能独立存在的,所以才流传下来,为我们所知。

(3)它是包含有行为选择方向的暗示的信息。《狼来了》的寓言就是一则独立的信息,并且故事中明确包含有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的行为选择暗示。

(4)它或许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一系列信息单元,所以叫信息束。《郑人买履》这一成语故事中包含有郑人、买、履等三个信息单元,尽管这三个信息单元之和不等于郑人买履的故事。

一般而言,一个故事、一个成语、一支歌曲等都可能是复制因子。判断是否是复制因子的关键是能否独立存在和传播。能传播的就是信息,能独立存在是能传播的前提。传播就是复制,只有能独立存在和传播才能被复制和自我复制。“郑人买履”四字单独分开就不是复制因子了,因为这四个字分开后就不再能独立地回答一个问题了,尽管从信息的角度,除了“人”之外,都可以进一步继续分解为多个信息单元,郑、买、履三个字都是由多个部分构成会意字,都可分解为构成会意的单一信息。

生物体为了传承、繁衍、发展和进化,把本身的信息通过遗传基因复制给后代。遗传基因就是携带有生物体信息的DNA,它把遗传信息复制并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遗传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有生命遗传的信息。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生命性状都与基因存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复制因子则是传承文化的DNA,它记录和传递文化的信息。文化通过它把信息传递给他人和后代,使他人和后代能够复制和运用。文化的生、老、病、死等也都与复制因子的构成性质、结构、特点紧密相关。

三、复制因子的两类载体

生物体的遗传基因之所以能够传递,就是因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由于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复制因子能够传递,同样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载体。我们把能够记忆、记录和重复一定信息的器官、物件或艺术品等物质媒介,称为复制因子的载体。正是复制因子载体的存在,才使文化能够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一层一层地传播开去。也正是这种载体的存在,才使社会文明得以积累、发展和进步。反之,也只有有了复制因子的载体,才能让复制因子的存在成为可能。

复制因子的载体要满足两个条件:

(1)载体要能够记忆、记录和重复一定信息。如果不能记忆、记录和重复一定信息,就不能保存这特定的信息。并且所记忆、记录和重复的信息,在保存过程中会发生损减和变异,导致所保存信息失真和不完整,那也不能成为载体。一张令人非常喜欢的照片,把电子版复制到计算机软盘上,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都变成乱码了,这张软盘就没有起到载体的作用,就不是载体了。这是从功能上限定的。

(2)载体要有物质媒介,器官如大脑,物件如书籍、磁盘、古董、岩壁等。如果没有物质媒介存在,信息载于何处,复制和传播也就成了不可能。这是从功能依存物上的限定。

复制因子载体尽管五花八门,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1)主动载体,它可让复制因子实现再复制和再传递。这主要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一个人学会了一支歌,他可以通过吟唱,让他人也学会唱这支歌,甚至他还可主动地教给他人。除了人之外,由人开发的计算机程序也逐渐拥有了主动载体的部分功能,病毒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被动载体,它是承载有复制因子——信息束的特定物质,它自己无法自动复制,必须借助主动载体的作用才能复制传递。它所承载的信息束只能静静地安睡在那里,等待主动载体提取、激活。被动载体承载的信息,只有当主动载体参与进来,提取、激活之后,才能发挥复制因子的作用。三星堆文明遗址所承载的文化,如果三星堆遗址不被发掘出来,并通过研究后作出辨识,三星堆遗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存在。

四、“三个共同”都是复制因子

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它不仅向人们传达善恶取舍的信息,回答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问题,还回答为什么要如此的问题,并且能把这些信息完整、明确地表达传递出来,所以每一个价值观念都是一个复制因子。“欠债还钱”这四个字就是一个价值观念,它也是一个复制因子。首先这四个字表现了人们善恶取舍的伦理思想信息。借了别人的钱,就要归还,这是对的;如果不还,这就是错的。别人借钱给你,是帮助你,这是善的;你不还钱,是以怨报德,就是恶的。其次它指导欠债的人如何做——必须还钱,如果不还,就要受到社会他人的谴责,甚至包括自己良心的谴责。所以这四个字后面往往又跟了四个字“天经地义”。这就是说犹如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一样,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

不仅价值观念是复制因子,思维方式也是复制因子。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问题的立场、角度和方法。它传达了思考问题的立场、角度和方法的信息,回答了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站在什么立场上进行思考,以及怎样思考的问题,并且能把这些信息完整、明确地表达和传递出来。辩证法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是分析还是综合,是抽象还是具体等,都回答了从什么角度、什么立场进行思考,以及怎样思考的问题,并且所回答的内容也可让他人仿照——复制和遵循。所以辩证法这一思维方式也就是一个复制因子。

同时,行事习惯也是复制因子。行事习惯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事方法。它传达了行事方法的信息,回答了如何做、为什么做、有什么结果的问题,并且也能把这些信息完整、明确地表达和传递出来了。所以一个行事习惯就是一个复制因子。例如回民禁吃猪肉。首先它明确了回民如何做的问题:不吃猪肉。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穆斯林教的信仰认定,猪是肮脏的动物。为了获得真主的保佑,就必须保持自己身体的洁净,所以必须守禁不吃猪肉。回民禁吃猪肉的习惯就是一个复制因子。

五、情感、情绪是由复制因子激活的

不仅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事习惯都是复制因子,而且人的情感、情绪还得由复制因子激活,才能形成特定的情感、情绪。

情感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形成的爱憎心理反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情绪则是被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引起的心理反应,并且这种心理反应是因为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给个人和以个人为圆心展开的社会的价值需求满足关系的性质的状况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