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文化建设管理
5325600000005

第5章 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1)

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三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在事物判断上形成了共同的善恶选择取舍标准。共同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行为活动中形成并且所遵循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共同的行事习惯,是指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对一些活动习以为常后,不自觉地因循固守。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肯尼迪出版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很快引起广泛的响应,并成为最畅销的管理学论着之一,还被评为80年代最有影响的10本管理学专着之一。研究企业文化的着述也因此一发不可收,论文、专着真正是汗牛充栋。企业文化,由此成为企业老板和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的一个管理工具。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对外开放,西方管理学理论的进入和普及,企业文化也成为国内企业界的热门话题,很多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但他们的企业文化就是几句响亮且雷同的口号,煽情而无实的文章,漂亮而牵强的标志,统一而别扭的制服,高亢而乏味的歌曲,庄重而忸怩的仪式……

究竟何为企业文化?究竟为何要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由什么构成的?其内在关系是怎样的?很少人作过系统探索,也很少有人能完整而准确地作出回答。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即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在事物判断上形成了共同的善恶选择取舍标准。即在企业组织内部,对于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界定,有了共同的标准。它是直接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的依据。

人和猪不同。是食物,猪就会去吃,而人不会,他强调要有道。所以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毛泽东也说过“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不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东西,都会拒绝。

有一个故事讲,在印度,有一个人饿得实在受不了,另外一个人把他的食物送给了他吃。他回家后,用指头深深地探入自己的喉咙,把吃下去的食物抠出来,让自己胃肠吐空,一直到吐得没有食物时为止。因为这个人是高种姓人。在印度有一种陈规陋习,高种姓人是不能与低种姓人交往的,更不能吃低种姓人提供的食物。他当时因为饿得受不了,由生物本能的驱使,吃了低种姓人的食物。回家之后,越想越不对,他就又把食物从胃里挖出来,以践行他已有的价值观念。

共同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行为活动中形成的,并且是为大家所遵循的思考问题的模式。从哪个角度思考、站在何种立场上思考、如何进行思考等,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内涵。

中国人遇到惊险,会不自主地发出尖叫,常常说:“我的妈呀!”而西方人遇到惊险时则常常说:“我的上帝!”

这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差别。中国人是祖宗崇拜民族,有喜事则认为是祖宗的保佑和荫庇,有灾难也认定是祖宗的诅咒和惩罚。因此,中国人过年过节得先祭祖宗,骂人最恶毒的话也是:“忘宗背祖的家伙!”而在西方国家大部分人都信基督教,他们认为是吉还是凶、是福还是祸都是上帝的安排。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在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上的不同方式。因此,中国人家乡观点浓厚,喜事节日都在家里过,而西方人则喜欢冒险,家乡意识不浓厚。

共同的行事习惯,是指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对一些活动习以为常后,不自觉地因循固守。

在海尔走路都划有道道,靠右行也就是他们走路的习惯。他们强调赛马不相马,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担任要职,管理几亿甚至几十亿的业务,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在这里裙带关系没有作用,也没有人图谋通过裙带关系往上爬。因此,在海尔要出人头地,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一个企业也只有这“三个共同”都形成之后,才算建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有一本书叫做《潜规则》,它认为,企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但这种潜规则是潜在的,并不是写在纸上的制度规章,而它往往比写在纸上的制度规章还贯彻得彻底,没有人敢向这种潜规则挑战。

这种潜规则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组织的成员,在长期合作、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只不过这种潜规则,并不是哪一个领导人主导把它构建出来的,而是不自主地形成的。这种潜规则,也有好坏之分。如果没有自主的设计和构建,这种潜规则对企业发展更多的是起阻碍作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必须自主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并且只能是强势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最终让企业组织成员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上达成统一后,在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上,让全体成员形成一种“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的一致努力的状态。

流水下滩是水自然流动的规律,它没有意志主导。水是液体的,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它必然会由高向低流动。只有达到最后的平衡才会静止下来。白云出岫,也是水的一种运动形式,但这种水由液体变成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还低,所以它会向上升腾而出岫。

人是有意志和意识的主体性存在,他是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判断后,形成自己独有的意志来主导自己的行为。强势企业文化的建成,也就是全体成员形成了“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的一致努力状态,无论在意识中还是在意识下,他们同样都是为企业发展努力作贡献。

二、企业文化不等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从20世纪末开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以下简称CIS)走红成了热门话题,因而很多人把它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这就模糊了企业文化的真实内涵。

CIS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由统一的企业理念、行为规范、视觉形象三大要素构成的。统一的企业理念是企业的经营宗旨、经营方针和价值观念的总和;统一的行为规范是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统一的视觉形象是企业基本要素(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造型等)和应用要素(产品造型、办公用品、服装、招牌、交通工具等)的全部视觉形象的总和。它所寻求的目标是形象识别,即把自己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以在客户和社会公众心中确立一个与人不同的形象,以为客户在市场上进行购买选择时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辨识依据。

图1-3企业文化就是进入员工大脑的“三个共同”但很多企业的CIS设计仅仅是在统一的视觉形象上做文章,也就是设计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标志,甚至这个形象标志与企业的经营理论和行为规范的要求毫不相关。即使设计了理念识别系统,也不过是找了几个好听词语进行的自我装饰,远远不是其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概括性展示。也许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从提出这个概念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因为这个概念把企业组织的关注点定位在外在的形象上,而把内在的经营理念当成了附属物。这是为了让人识别,自己在自己脸上画了一个彩绘,标了一个记号,所以补充的统一的企业理念和统一的行为规范,无论怎么完善都难以把它与企业文化相提并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行事习惯,是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直接主宰着企业发展的方向、策略,而CIS不过是从外部涂上的油彩,可以说是其所主宰的策略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无论CIS这一外部涂上的油彩怎么精细雅致,也无法与内在的基因——企业文化相提并论。

三、企业文化四个层次的存在分析

企业文化的定义有文献可考的有两百多种,但都没有把其内涵准确、全面地界定出来。根据笔者的研究,其内涵可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共同”,即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行事习惯。就其内在结构分析,这“三个共同”又是体现在四个层次、九个要素的构成中。在此仅做简要介绍,后面再专章讨论。

(1)核心层:一个构成要素,即价值观念。它是共同价值观念的存在。

(2)理论层:两个构成要素,即伦理哲学、科学技术。它是共同思维方式的存在。

(3)实体层:四个构成要素,即流程标准、规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它是共同行事习惯的现时存在和未来存在。

(4)表象层:两个构成要素,即形象艺术、语言艺术。它是“三个共同”的艺术化存在。

企业文化“三个共同”的内涵,加上“四个层次,九个要素”的“四个存在”方式构成,就概括性地揭示了企业文化的真实内涵和体系特征。

企业文化除了表象层的两个构成要素——形象艺术、语言艺术之外,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并不能说它不存在,就没有作用。生物体的DNA能看得见、摸得着吗?不能,但它决定了动物种属和个体的特征和形态,以及智力状况等重大差别。是老鼠,还是人,不过就是作为基因的DNA不同,甚至不同的程度还不过10%。可就是这不到10%的基因的不同,让老鼠与人有着天壤之别。决定企业的特征和形态,以及发展的现实和未来的也是基因,只不过不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基因,而是由企业文化元素构成的基因。或者说,企业组织的基因就是企业文化,它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无迹可寻,但是却可以感知到并且无处不在。

四、没有“三个共同”,就没有企业文化

“三个共同”是企业文化内涵中三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要构建出能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三个共同”来,让企业组织成员的心之所想、情之所系、爱之所发、行之所动都保持一致,上下同欲、步调一致。

1共同价值观念的三层内涵

所谓价值观念,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的概括,是直接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依据。价值观念必须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什么是应该的,必须选择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必须扬弃的?这是选择与否的问题。

(2)什么是重要的,有重大价值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没有价值的?这是选择的优先顺序问题。

(3)什么是可敬的,值得尊重的?什么是可鄙的,不值得尊重的?这是情感导向的问题。

匈牙利着名诗人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句就包含了价值观念的完整内涵:他强调生命、爱情和自由都是必须选择的;强调相比生命,爱情应该优先选择,相比爱情,自由应该优先选择。他还隐含着把自由看得重过爱情和生命的人才可敬的情感,诗人所爱的就是为了自由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1928年3月20日清晨,汉口余记里刑场,反动的桂系军阀将在这里杀害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夏明翰。在最后时刻,刽子手问夏明翰:“你还有什么遗言吗?”夏明翰高声说:“有,拿纸笔来!”于是就有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令所有仁人志士都会热血沸腾的诗句。这诗中就包括了共产党人对于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正义(主义真)和生命(头)都是应该选择的价值,但正义更重要(砍头不要紧),我(夏明翰)的行为是值得尊重的,“后来人”会效法。

共同价值观念,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人们在对一定事物判断的标准上形成的共同的善恶取舍标准。

2共同思维方式的三层内涵

所谓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的特有立场、角度和方法。人与动物不同,其行为不是由本能驱动的,而主要是由他的意志驱动的,而意志又是建立在他对自我和周围事物的认知、判断基础上的。因此,当他感知一个事物发生变化时,他就会思考这事物变化对他的影响,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办法应对这一变化的问题。这从特定意识感知到行为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而这种思考往往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立场、角度和方法,即:

(1)从什么角度思考?回答我所感知和面对的事物变化,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评价和判断的问题,它与我所寻求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关系的问题。

(2)站在什么立场上思考?回答自我现在的处境是怎样的,所感知和面对的事物变化对我现在的处境有什么影响的问题。

(3)如何思考?回答我应该怎样应对所感知和面对的事物已有变化和可能变化的问题。

共同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方式、立场和角度上的一致性。

3共同行事习惯的三层内涵

所谓行事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不加详细思考就进入行为过程的一种固有活动模式。从心理学分析,它是一种非完全意识行为,行为主体没有作深思熟虑的思考判断,就选择按照已有过的特定行事方式行动,且仅是一种已有过的行事方式的重复。其内涵有三个方面:

(1)面对相同的情境,有相同的行为选择。

(2)对曾经的行为活动的重复。

(3)行为选择无须作深思熟虑的思考,因循已有的行为方式。

共同行事习惯,也就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在其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对于人物关系和人际关系处理上其行为选择方式相同。

五、企业文化“三个共同”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的“三个共同”彼此不是分割独立的,而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价值观念决定着共同思维方式,反之,共同思维方式也影响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决定着共同行事习惯,反之,共同行事习惯也影响共同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企业文化,一起决定企业组织成员的行为特征和企业发展的兴衰特征。下面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略做分析。

1共同价值观念对共同思维方式起着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