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文化建设管理
5325600000011

第11章 企业文化的内在作用机制(1)

之所以有众多的企业对其文化建设舍得投入,是因为文化能作为管理工具发挥作用,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能影响企业组织成员的行为选择,能推动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文化究竟是如何作用于人的行为而选择的呢?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把企业文化打造成高效的管理工具,以推动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它如何能起这一作用,是通过什么方式起这一作用的?这些问题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探索企业文化的内在作用机制。

所谓企业文化的内在作用机制,也就企业文化作用于人和行为选择的机理过程,而探索企业文化的内在作用机制,首先必须分析人的行为本身。

一、人的三类行为

1人行为的内涵

所谓行为,也就是人的四肢和躯体的空间位置变换和肌肉的松弛收缩变化。如果他仅仅有思想活动,四肢和躯体没有空间位置变换,肌肉也没有松弛收缩变化,也就是没有行为,而仅仅是有思想活动、有意识。一个人作为一个主体性存在,其内心想什么、怎么想,只要没有付诸行动,也就不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任何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把其所想说出来,这就有了行为,他的嘴唇发生了空间位置变换。嘴唇的空间位置变换发出声音,就可能让他的所想为他人和社会所知,这也就可能会影响他人和社会。因此,即使没有其他进一步的行为,他嘴唇的空间位置变换也可能会把他的意识传递给他人,进而通过他人的行为来直接作用于他人和社会。

但在这里要讨论的不是人的行为过程本身,而是人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问题,更深一层地讲,是要讨论文化究竟是如何作用于人的行为选择的问题,而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解答人的行为是由什么驱动的问题。人们常说意识行为、无意识行为,也就揭示了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意识行为是意识驱动的,无意识行为则与意识不相关,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2完全意识行为体现的是一种优化选择

完全意识行为,是行为主体根据当时已收集到的信息经过深思熟虑完成的一种最佳选择,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优化选择。它根据已有信息判断,行为主体只有如此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行为主体的各方面的意志目标。这种意志目标不是顾此失彼的选择,而是经过综合平衡把行为主体的多种意志目标加权综合计量后得到的在此时此地的总体意志目标。在这里,行为主体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价值需求都作为一种特定的约束条件,进行了加权处理,没有一个内容被忽略。因此,又可把这种意识行为称为完全意识行为。

3非完全意识行为体现的是一种简化选择

在非完全意识行为中,行为主体仅仅运用了几个,甚至只是一个复制因子所承载信息指令完成的行为选择,所体现的是一种简化选择。在此行为主体或许还有更好的选择,只是当时行为主体因直觉、习惯或情感、情绪等原因,忽略了一些应该考虑而又没有全面考虑到的复制因子所承载信息所包含的机会和约束。最为明显的一点是,这种行为没有经过综合平衡,它没有把行为主体的多种价值需求加权综合计量到此时此地的总体意志目标中来。在这里,行为主体仅仅把他的价值需求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内容作为约束条件给予了关注和满足,只把能给这引人注目的价值需求带来满足的条件当成机会予以对待。

在东汉末年,本来势力最强,拥有北方半个中国,最有望统一中国的袁绍反被曹操最先剿灭。当时曹操,发兵徐州,欲先行剿灭刘备。曹操倾巢出动,许昌已为空城,刘备书信急赴河北请求袁绍出兵许昌,以解徐州之围,同时提醒他这是匡复汉室的最佳时机。岂料袁绍因为幼子患病而情绪忧伤低落,无意发兵。他的谋士许攸怒斥其昏庸,意欲让他从忧伤低落的情绪中苏醒过来,可遭到杖责处罚。后来在官渡一战,袁绍被曹操打得大败,自己身死,逃到渤海的儿子也被追至剿灭,地盘全被曹操所有。当时幼子患病的复制因子在袁绍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刘备书信中所包含的扩大势力,匡复汉室的最大机会复制因子,被置于边缘无法激活。这就是他的谋士许攸怒斥其昏庸的原因,并且怒斥也无法激活他大脑里处于边缘的复制因子。

4无意识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固化选择

在无意识行为中,行为主体实际上没有选择而仅仅是一种超越自我意识的行为,或者说是自我意识没有参与进来的行为,所体现的是一种固化选择。其行为是由固化在行为主体的动物基因中的复制因子主导的行为,由行为主体的自我意识汇集在大脑里的复制因子都被闲置一旁。因此,这种无意识行为,又可称为完全无意识行为。

5三种行为选择模式之间关系的类比

如果用下围棋比喻,完全意识行为是深思熟虑的不限时间的自由赛着子,棋手会反复盘算自己的落子和对方的对策,是能算清多少步就算多少步。非完全意识行为则是限时很紧的快棋着子,没有充分的时间让棋手反复盘算自己的落子和对方的对策,主要是凭借已有经验进行直觉判断,感到哪里更需要补一颗子以扩大自己的机会,削减对方的机会,就在哪里落一颗子。无意识行为则是对弈双方之外的一个幼儿扔到棋盘上的一颗子。他仅仅是因为对弈的双方都在往棋盘上放棋子,他也来放上一颗而已。

二、人的行为选择机理

按照人的三类行为定义,人的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都只占人的行为中一个极小的部分,更多的都是非完全意识行为。这里就来探索人的行为选择的内在机制。

1完全意识行为的特征

完全意识行为,也就是由人的自我意识驱动的行为,是明确服务于自我某一价值目标达成的行为。它具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并在他所掌握的信息条件下,遵循精力投入最小化、目标达成效果最大化的原则。意识行为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1)目标指向非常明确,服务于他特定价值目标的达成,获得他特定价值需求的满足。

(2)行事方式的最优选择,在精力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价值需求满足的最大化。

(3)其行为活动持久稳定,在价值需求满足之前,不会轻易放弃。

(4)其所寻求的价值目标是相对稳定的,不会朝三暮四,轻易更改。

比如为了考上大学,从中学阶段开始,他就得好好学习,拼命学习,为了达成上大学的目标,不得不放弃当时一系列的享乐活动,甚至基本的体育锻炼、娱乐调节和睡眠休息。尤其是让人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复习,要多无聊就有多无聊,但无论多么无聊也都得忍受。并且还不得不对自己的精力进行精打细算,缜密规划,让每一分钟都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效果。因为他明白,尤其是贫穷农村的孩子不拼搏跨过这道门槛,就意味着人生的很多机会都会因此而失去,尽管跨过了这道门槛不一定有灿烂的辉煌包围,但不跨过这道门槛,灿烂的辉煌更难以照耀到他身上。

2信息杂音导致非完全意识行为

完全意识行为是约束条件清晰、目标明确的一种价值需求满足最大化选择。行为主体进行这一行为选择时,是综合运用了所掌握的所有信息,包括机会信息和约束信息,是在综合分析基础上精打细算后选择的行为。而在他所掌握的信息中,除了少数零碎的内容之外,都是一个一个的复制因子,并且这每一个复制因子都参与了他的行为选择过程。

这些复制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条件约束信息,它既包括外部环境条件约束信息,也包括自我资源占有和变化情况信息;二是机会信息,它是个人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导致的条件约束相对放松,有助于他价值目标达成的信息。

在这两类信息之外还有一些零碎的信息,这些零碎的信息只不过都是一些与约束和机会信息相伴的杂音。因而人的行为选择,即使面对资源状况和约束条件完全相同,也可能在行为选择上存在重大差异,甚至完全不同,这就是对零碎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所致。人之所以会在成就上存在差别,往往也与对这些信息杂音处理的效果好坏不同直接相关。如果被信息杂音所左右,就不免会使其行为选择背离意识的轨道,甚至完全处于意识之外。

就像我们平时买东西一样,对一个价格昂贵的产品,包括房子、汽车、大型家具和电器,如果购买可能花掉他几个月,甚至于几年的收入,他在对购买对象没有完全充分了解之前,是不会轻易出手的。在购买之前,他会广泛收集和了解计划购买物的性能效果信息,反复盘算自己的支付能力,分析计算如果购买后会不会挤掉自己必须有的基本需求满足。如果可能挤掉部分必须有的基本需求满足,是不是自己能容忍,等等。这种购买行为的确定就是意识驱动的行为选择。但他往往可能因为与邻居、同学、同事、兄弟姊妹的攀比,或者因为邻居、同学、同事、兄弟姊妹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等零碎信息杂音,激起他一时的冲动,赌一时之气而选择购买。可购买之后又后悔不已,甚至不得不转让出手以解困,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引起赌气的情绪冲动的信息就是信息杂音,赌气的情绪冲动导致的行为,就是非完全意识的行为选择。他在作这种选择时忘记和忽略了自己和意志目标的综合平衡,自私而“私”得不当了。

3完全意识行为不是一种绝对的最优状态

如果说完全意识行为是一种最优行为选择,是不是所有的完全意识行为,就是绝对一样的行为选择?答案是否定的。

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一岁左右的幼儿,看见大人做什么,他都会模仿。看见大人刷牙,他也会自己找个牙刷伸到嘴里捅捅,可他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要用牙刷刷牙;看见大人思考问题,背着手在房间内徘徊,他也会背着手在房间内走来走去……这是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正在觉醒的一个过程。大人的行为选择是服务于他特定意志目标达成,而幼儿仅仅把行为当做目的本身。

幼儿模仿就是学习,就是对大人行为的主动复制。社会文化中的复制因子能对生活于这个社会之中的成员产生作用,这种主动复制行为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前提。一个健康而成熟的人,他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服务于他自我特定意志目标的达成目的的,只不过自我特定意志目标的内容并不是确定的。幼儿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之中,快速发育成熟就是他意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这种模仿行为也属于完全意识行为。只不过他的幼小大脑里拥有的复制因子有限,全部激活了所有复制因子也不足以让他的行为选择具有健康成年人的非完全意识行为的效率。

4三种非完全意识行为与行为主体的关注点聚焦过程

在人的非完全意识的简化选择行为中,包括三类行为模式,直觉选择行为,习惯选择行为和情感情绪行为,其行为选择驱动过程是不一样的,这里有必要再加以讨论。

直觉选择行为与习惯选择行为的一个根本性区别在于,其关注点聚焦往往包含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状态:

(1)由自我意识主导的聚焦,是不视不见,自主地把事物非本质层面的表象舍弃掉,仅仅关注事物本质层面的内容。如果这种聚焦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这种行为则是一种高效的简化选择。这就是直觉选择行为。

(2)没有自我意识参与的聚焦,是视而不见,行为主体的意识只关注事物的部分特征,忽略、遗漏了事物特征的一些内容。如果这种聚焦所忽略、遗漏的事物特征是事物的本质性特征,这就是一种无效的严重偏颇的简化选择。这就是习惯选择行为与情感情绪行为。

5直觉选择行为的关注点聚焦过程

直觉选择行为,与习惯选择行为有近似之处,也只是关注几个复制因子所承载信息所包含的机会和约束。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行为主体通过自我意识自主进行的取舍,是行为主体有意识地过滤了一些复制因子所承载的信息内容,把面对情境之中所包含的机会和约束作了简化处理,甚至简化到与被简化原体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的地步。

有一个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老板,主业是皮革加工。他告诉我,他作决策想不透时就回家问他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婆,可每每都恰到好处,他的企业也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人员规模上千人的现代化生产厂了。有一次因为金融危机,国际市场不景气,皮制品出口大幅度下滑,原皮价格也大幅度下跌,已经跌到成本价的一半了。他很想囤积一些,可又担心风险太大,怎么也算不清,究竟该不该囤积,他拿不准了,赶回家问他老婆。他老婆说:“囤,囤积得越多越好。”他转身回去就调动大笔资金进行囤积,甚至拆借了几大笔钱投入到原皮囤积中来。国际市场很快复苏了,他囤积的原皮为他企业带来了两千多万元的纯利。事后他的一个同行朋友问他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魄力和远见。他说是他老婆的远见。他的这位朋友又去问他的老婆。他老婆说,我当时刚刚囤积了一些花生叶为猪过冬做准备。“我想猪总要吃食,人还不是总要穿鞋。总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都不再穿皮鞋了吧?”

在这里老板娘的直觉,是一种大跨度的类比简化选择,通过类比把处理不了的信息都过滤后再进行行为选择,但更多的直觉是通过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来实现这种过滤的。

据《列子·说符》记载,善于相马的伯乐年老了,秦穆公对伯乐说:“您年纪大了,您的后代中可有能派去寻找良马的人吗?”伯乐回答道:“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看出来的,但天下绝好的马,却是行形特征不定。像好又像不好,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这样的马跑起来飞一样的快,尘土不扬,不留足迹。我的子侄辈都是一些才能普通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却无法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良马的方法。曾和我一起田头地间一块儿干活的人中,有个叫九方皋的人,他识别天下好马的本事不在我之下,请您接见接见他吧。”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并派他去寻良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说,良马已经找到了。秦穆公便问他:“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道:“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前去牵了回来。牵马人回来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责备伯乐说:“先生推荐的人怎么这样啊,连雌雄黑黄都不分,又怎么能识得良马呢?”伯乐长长叹了一口气说:“像九方皋相马,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外表。他看到了马的主要方面,而忽略了那些次要的地方。像九方皋这样相马,才能真正得到宝马良驹呀。”等马牵来之后,秦穆公一看,果然是天下少有的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