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当然还是要从堡则镇说起。
堡则镇有千余户人家,是太行山上一个有名的大镇,据说早在唐朝时该镇就出了一个大户人家,修下了一个占地二十亩的大堡,因此得名“堡则镇”。后来这家大户衰落了,可是堡则遗迹至今隐约尚存。特别是这个镇子地处五县交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宾客纷至,井市繁荣,特别是每逢二、五、八集日,镇上更是人山人海。来自四面八方的大小商人一齐涌在镇上,摊点一个挨着一个,大到撑棚搭帐一摆几十丈的摊位,小到卖冰糖葫芦、圪崩儿的货郎。还有耍猴儿的、演皮影戏的、唱道情的、打莲花落的、地摊套货的、捏糖人儿的、放西洋镜的、打卦算命的、跑马卖艺耍把戏的,真是应有尽有。正是这个繁华,在上党地区,古来就留下了“南荫城、北堡则”之说。当然,最多的还是上党地区出产的各种各样的土货,壶关的瓷器、长治的铁货、平顺的花椒、黎城的柿饼、沁州的小米……还有皮麻、潞绸、药材、柳编、木具等等,都运来此处交易。
堡则镇之所以名贯三晋,还不但是因其繁华,更主要的是镇上有一家大财主,东家名叫李禄寿,这才是更出名的人物。有人说,堡则镇有李禄寿,堡则镇才更有名。李家是晋商中的后起之秀,在短短十年时间里便名扬四海,难怪人们这样说。
要说他的家业,原来其实也不算大,当光绪二十四年他的父亲李玉奎去世时,李禄寿从先父手中接过这个摊子时,也本是并不起眼的家当,充其量不过是武乡县的七十二家小财主之一。何况这里地处贫瘠,说是叫财主,还不如上府川一个中等家户富余呢。可是,到了李禄寿手里,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突然大发,变成了武乡头号大财主。其实又何止武乡,就是在整个山西那也是算的上是大户,南起汉口,北达包头,西自兰州,东到烟台,几乎半个中国都有李家的商号,直可谓家资万贯。武乡李家,一跃进入了新崛起的晋商行列中……
区区十年时间,从一个只有一两千亩土地,百把头牲畜的小财主,一下升发成上党数一数二,山西有名的大户,在晋商中亦颇有名气,这可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变化。
自古道:“败家容易创家难”。你知道这李禄寿是如何发家的?这个李禄寿又有多么大的能耐?其实,知情人都晓得,李禄寿发迹,不过是靠的一个好管家——王家福。这就是那句古语说的,“动人春色不许多”。
这个王家福又是何许人也?他怎么就有如此神通?难道是他可有呼风唤雨、求仙调怪的本事,有“猫精”暗中为他搬财来吗?其实非也。原来这个王家福也本是一个孤儿,在他七岁那年,被招进入祁县乔家当小伙计,祁县乔家那是具有二百来年历史的大家族,是晋商中数一数二的户主,乔家大院至今蜚声海内外,这既不必说,王家福在这里学了许多经商的本领,别看他人虽然年轻,可天资聪慧,学习的又很认真,很快成为一个理财行家。可是就在他十七岁那年,东家正准备派遣他到汉口去担任商铺大掌柜,谁知道偏偏他得了重病,乔家念他是个非常聪明、诚实的后生,对他的病情也非常重视,多次请大夫来给他看病,钱没有少花,只是当地几位名医都给他下了同样一个结论,王家福所患之疾乃是——“绝症”。
乔家见王家福无可救药,也只好忍痛割爱,放弃治疗,乘他还有一口气,派了一顶轿子,把他送回武乡老家,好让他叶落归根。
但是,这王家福的爹娘早已去世,他从小就是孤儿,家里只有一眼破土窑,多少年没有人住,也塌了一半,连个遮风蔽雨的地方也没有,其它的更不用说了,家里什么也没有,回家来又能怎么样?乔家来送他的人,给他留下些钱就走了,可是人已病重,钱又有什么用?自己不能动弹,真是天也奈何不得,除了等死,别无他法。
也是这王家福命不该绝。这个消息,偏偏让二十多里之外堡则镇的财主李禄寿听说了。这李禄寿一来是个信善积德的好人,觉得他这样一个孤苦之人,需要人来照顾,二来得知王家福在乔家学了一手经商的本事,万一能救下他这条命,不是可以帮助他振兴家业吗?于是,就派人到王家庄把王家福接到自己的府上来。
此刻,王家福已经骨瘦如柴,难支病体,可见其早已病入膏肓。
王家福硬撑着病体,感激地说,“老爷,家福乃一将死之人,何必下此功夫?”
李禄寿劝他,“家福呀,你放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病?我是一善人,早晚咏经念佛,佛家讲究慈悲为怀,我不能眼看着你无人照顾,怕不是被病死,而被饿死,所以就接你过来。”
王家福两眼流泪,有气无力地说,“其实不然,乔家对我很好,也不是没有为我尽心,这我知道,只是祁县城所有的名医全请过了,几位先生都已给我判了‘死刑’,我想现在只是还不到见阎王爷面的时辰,在熬时间罢了。你有这片菩萨心肠,家福心领了,你若是行善,可以从府外找个破屋子,在我还没有咽气的时候,派人送口水喝,我就心满意足了,这辈子无以回报,只有让家福来生报答老爷的恩典。”
“不,你不要这样说,既来之,则安之,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帮你治病。”
李禄寿确实是下了苦功,不仅请本县的名医来诊治,还不惜血本,花大钱专门派人到汾阳的教会医院请来了外国大夫。
这外国医生不是把脉识病,什么望、闻、问、切,他都不做,却在耳朵上挂个听诊器,手里拿着个小棰子,在他的身上敲敲打打,一边敲打一边听,谁知那是个啥办法?
这个大鼻子老外医生进行认真的诊断以后,他对李禄寿说:“Mr李,病人所患之症,乃叫结石症,也就是说他腹中有结石。”
“什么?他的肚里有石头?”怎么会有这样的怪事?人呀,不知道会出什么毛病,人身体里面居然还长石头。
“Yes,是有石头。”
“那这病……”
“病当然是可以治疗的,只是……”
“那你快说,怎么才能治他的病呢?”
“做手术,把他的肚子割开,取出石头,病就会好的。”
说到做手术,那时镇上的人们还不知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以往只听说过关云长刮骨疗毒,那也是在臂上,谁还知道肚子也能割开?这外国医生真有这开肠破肚的本事?
要做手术,可是堡则镇那里能办这个?根本没有做手术的基本条件,医生让他到汾阳去。家福想,自己已经是将死之人了,随他们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不了是死吧。只是他不能再给东家增添负担了,自己临死留下一笔债。要做手术就在堡则镇,汾阳他是死也不去,他也不想最后落个孤魂野鬼。
教会的医生为救死扶伤,也只好依他,就在堡则镇给他动了手术。他本来是作好了死的准备,没想到却是死里逃生,经过这个大鼻子老外的手术,从腹中取出几块巨石。王家福的身体,居然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果然,在王家福身上出现了奇迹。
王家福感激李东家的救命之恩,便拜谢李禄寿,并表示他要死心塌地,甘愿终身为奴,一心扶助李家。
李禄寿也非常信任他,待他身体恢复之后,便让他当上了执掌李家大权的“大管家”。
果然,自打王家福任了李家的大管家,李家便一年一个样,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原来只靠农耕的生产格局,帮助李家创办商行、货栈,使李家不仅在堡则镇和武乡县城,乃至潞安、太原府都开下了商号。就在清政府摇摇欲坠的战乱时期,在晋商大户都渐渐衰落的时期,李家却一路飙升,经营越来越好,家资越来越大,商铺越来越多,很快遍及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这就是王家福的最大功劳。
本来,当地的一些小财主,都是靠经营土地为生,发迹以后又靠放贷来牟利。李家原来的财产也是这样得来的。李家老太爷李玉奎去世之后,李禄寿在继承父业的同时,也继承了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来延续他的事业。
自打启用王家福当了管家后,王家福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变传统农耕及放贷的管理方式,他经过认真考虑,李家如何才能得以发展?对王家福来说,是经商,这是他的长项;对李家来说,也是经商,这是最适宜的首选项。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对李东家建议说:“东家,今天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哦?什么事?”
“我想谈谈对经营的看法。其实,在咱这个地方,放贷并不是个好的赚钱方式,特别是想靠此发家,那是肯定不行的。无非是些蝇头小利而已。你想,借债的人都是些揭不开锅的穷人,他们是在生活穷极潦倒之时才出来借账的,俗话说‘借账如丢账’,你借给他,他如果还不了你,又该怎么办呢?尽管写着一张借债契约,可是真的还不了账,那就是废纸一张,你就是把他送进大牢,他也变不成钱来还账呀。”
“那么,你有什么好主意?尽管讲来。”李禄寿问。
“我想,要想有大的改变,必须放弃原来固有的农耕和放贷为主的格局,开商号,做买卖,开拓一个新路子。”
“能行吗?”李禄寿还有点疑惑。
“行,一定行。”
“可是……我以前也想过这个,但小商小贩,赚不了大钱,规模大一点……又……咱们可是祖辈农耕,以地为生,从来没有搞过商呀。我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