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5310500000016

第16章 刘伯承(2)

刘伯承在汉西书院就读两年之后,开县办起了高等小学,那里讲授的现代文化知识要比汉西书院多得多。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刘文炳要送刘伯承到高等小学去读书。此时家里并不富裕,生活还成问题,在这种条件下,父亲还掏学费让他去县城读书,刘伯承理解父亲的苦心,很感激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

报名之后,他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到县城参加入学考试。结果他作文获得了第一,其他科目也取得了名列前茅(名列前茅:比喻名次列在前面。)的好成绩,顺利地被学校录取了。

这是一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新型小学,教学内容中西混杂,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原有的古文知识外,加进了数学、历史、地理、外文、物理、化学、生物、体操等。刘伯承对新知识兴趣很浓,在对知识的追求中始终充满了渴望。因此,他学习特别刻苦,各门知识学得都非常认真。在这所新学校,刘伯承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受到了从国外回来的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影响。

在高等小学读了两年之后,刘伯承毕业了。刘文炳对儿子寄予厚望,毫不犹豫地要儿子把书念下去。在父亲的坚持下,刘伯承考入中学继续读书。

中学是一个县的最高学府。当时清王朝即将灭亡,中国社会各种思潮非常活跃,保清的顽固势力、反清的民主势力、封建知识界的改良势力等都在争夺教育阵地。步入中学后的刘伯承没有急于投入政治斗争。他深知自己学不容易,父母期望他好好读书,在读书中求得美好的前途,少年刘伯承这样做了。来自社会底层的经历、正直的心灵、追求进步的意识,都使刘伯承倾向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短暂的巡(xún)警生活

正当刘伯承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父亲患(huàn)2了重病,一个多月后就去世了,刘家的顶梁柱一下子塌(tā)了。在刘文炳生病期间,家中不多的积蓄都花光了。在安葬父亲时,家里不得不去借债。这一折腾,刘家的生活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安葬了父亲之后不久,刘伯承的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八口之家,除母亲之外,年龄最大的就是刘伯承了。从小善良懂事的刘伯承为了弟弟妹妹和母亲,不得不痛心地作出退学回家、种田、挣钱的选择。

刘伯承回家之后,挑起家庭重担,锄草、插秧、挑肥,样样农活都干。在干活之余只要有机会,他还是要继续学习的。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开始自学。在农村,所能找到的书,只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书籍。这些书他都读过,但是,为了充实思想,只好继续读这些古典文学名著。在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刘伯承始终精神饱满,没有一点怨言。与乡亲一起劳动,在田间休息时,他常常给人们讲上一段故事,给乡亲们驱(qū)赶疲劳。刘伯承的记忆力极好。读过的古典文学名著他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下来。他讲故事、说笑话的口才,无论在哪里劳动,都能吸引来很多人。

刘伯承在汉西书院读书时聪明好学,给书院的创办者刘华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个开明的乡绅很关心刘伯承的前途。当他得知刘文炳去世、刘伯承不得不回家种田的事情之后,就一直惦记(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着如何为这孩子找个工作。

1909年,一个立宪派人士到开县办警政,准备在县城设立巡警。这时刘华英已经是四川省咨议局议员,他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保荐刘伯承进巡警教练所学习。就这样,刚刚种了几个月田的刘伯承进了巡警培训班。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后,他被分配到开县县城当了一名巡警。当时巡警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一些进步青年被接纳(nà)进来。

穿上神气的巡警服之后,少年刘伯承非常正直仗义。在维护社会治安中,他敢于伸张正义,敢为被欺辱的弱者伸冤,向恶势力开战。他当巡警时,有一次遇上一个痞(pǐ)子调戏一名农村进城卖菜的少妇。他上前制止。那痞子毫不在乎,声称自己是本县县衙(yá)师爷的小舅子,说着,又要去调戏那妇女。刘伯承上前给了他一顿警棍,打得他哭爹叫娘,连喊救命。

还有一次,刘伯承当场捉住了一个坑害百姓的不法商人,把他带回警局关押起来。可是,刘伯承前脚走,那个罪犯就被人从后面放走了。年少气盛的刘伯承返回去质问放人的人。那人告诉他,别太认真了,这是上头的指示。刘伯承听了气愤万分。他逐步认识自己想作一名正直的巡(xún)警的想法太幼稚了。

没多久,一个噩耗(噩耗(èhào):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震惊了他。王春廷教官在大竹县被官府杀害了。王春廷是刘伯承的教官,他是孙中山同盟会会员,思想进步,为人正直,刘伯承很敬重他。看来正直无私的人,在这巡警队伍里是待不下去的,要么变坏,要么被残害。刘伯承两者都不愿意。为了表示对腐朽的巡警队伍以及官府的抗议,他脱掉巡警服,扔了警棍,辞职回家种田了。刘伯承就是这样一个正直的人。

辞职回家后的刘伯承一度很苦闷。转眼就到了1911年的秋天。在秋末冬初时节,辛亥革命的春雷传到了这个偏远的乡村。有个人告诉刘伯承,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已经成功,清政府被推翻了。听到这个消息,刘伯承高兴极了。他又听说县城正在组织学生革命军,革命军的任务是反对封建军阀势力,维护新成立的共和国。听到这些,刘伯承立即扔下锄(chú)头,前去投军。投奔学生军不久,重庆开办了将校学堂。他凭借厚实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个人素质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为重庆将校学堂的学生。入学之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伯承”,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戎马(戎马:原指军马,比喻从军作战。)生涯。

倔强的人

1923年刘伯承任四川讨贼军第2混成旅旅长,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右腿动脉血管被打断,鲜血喷射如注,生命危在旦(dàn)夕。

他被送进成都一家法国人开办的医院治疗。由于伤势太重,加上天气炎热,导致伤口感染。当时医院没有青霉素等抗生素特效药,为了避免腿部血液感染中毒而危及生命,医生认为必须进行截肢手术。当医生告诉刘伯承必须截肢时,刘伯承坚决不同意,急着说:“没有腿怎么打仗?”并且与医生吵了起来,刘伯承态度非常强硬。医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暂时不做手术。

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刘伯承高烧的体温开始下降,伤腿肿消红褪。医生感到十分意外,连称:“奇迹!奇迹!”出院那天,医生紧握着刘伯承的手说:“你的伤不久就可痊愈(痊愈:病好了。)。但你腿上的肌肉坏死太多,手术时损坏太重,伤好后,也一定是O形曲腿。”接着拿出一副拐杖,说道:“这副拐杖送给你,它可作为你的终生伴侣。”刘伯承听了笑着回答:“世界上有拄着拐杖冲锋陷阵的战士吗?谢谢你的好意,你还是把拐杖留下送给别人吧!”然后,大步走出了医院。

刘伯承就是这样一个不认输、倔(jué)强的人。

倒穿草鞋计

孙中山号召全国各地起兵讨袁,年轻的刘伯承在熊克武领导的四川讨袁军中担任连长。

这一天,刘伯承带着连续苦战剩下来的一支数十人队伍,迎着绵绵的秋雨,踩着泥泞(nìnɡ)的道路,艰难地向大足县方向行进。这时,后面有一个营的敌军追兵,必须尽快地摆脱他们。刘伯承边走边思考着甩掉敌军的计策(cè)。接近黄昏,计策已在心中的刘伯承,突然命令走得疲惫不堪(kān)的部队停止前进,到路旁一片小树林中休息。

敌军在后面穷追不舍,我们却停下来休息,这不是等着敌人……士兵们一个个惊疑不解的看着刘伯承,刘伯承却镇定自若地宽慰大家说:“弟兄们,放心大胆休息吧,敌人是撵(niǎn)不到我们的。俗话说得好:‘胆大的骑龙骑虎,胆小的只得骑抱鸡母’。”士兵们对这骁(xiāo)勇善战、谋略过人的年轻连长信得过,现在看到刘伯承这样沉着,知道他又有了脱敌之策,大家的心变得踏实多了。

休息了一会儿,夜幕已开始降临。刘伯承让每个人都把草鞋脱下来,倒穿在脚上,并命令部队出发,先折回原路,再拐弯朝路旁的一座山爬去。当他们爬到山梁时,追兵已到山下,走在前面的一伙敌军尖兵,到刘伯承他们休息过的小树林搜索了一阵,毫无所获,便沿着大路朝大足县方向“追去”。随后,大批追兵也跟着尖兵蜂拥而过。

多么惊险啊!士兵们见了,不约而同地看着刘伯承,充满了敬佩的神情。后来刘伯承的倒穿草鞋计被红军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