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5297000000017

第17章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1)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四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它出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逝世于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登极,次年改年号为洪熙,史称洪熙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所有帝王中最窝囊的。父皇健在时不受父皇喜爱,又受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熬到47岁的他终于继承皇位了,却不到一年便逝世而去。

朱高炽执政不到一年,而做太子却有20年的历史。因而,朱高炽的很多事迹都被历史湮没了,以致于很少有人把他和他那铁血雄主的父亲朱棣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由于朱高炽的仁政治国,才为明朝的后世之君守成丰业准备了条件。因此,可以说朱高炽是位承上启下的皇帝。

皇帝个人档案

皇帝个人档案:明昭皇帝朱高炽

姓名:朱高炽,庙号:仁宗

本名:朱高炽,年号:洪熙

生肖:马,陵寝:献陵(今北京十三陵)

职业:王世子——太子——皇帝,祖籍:今江苏句容

生日: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出生地:凤阳

死亡时间: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当皇帝机遇:以嫡长子身份继位

寿命:48岁,父亲:朱棣

身高:不详,母亲:徐皇后

体重:不详,配偶:张皇后及三宫、六院及众多妃子

学历:皇室教育,初婚年龄:18岁

性格特点:仁厚,子女:皇子10人,皇女7人

谥号:昭皇帝,继承人:儿子朱瞻基

武功

以弱抗强,保卫北京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朱高炽出生于明朝的中都凤阳。凤阳也是朱元璋的出生地,朱氏皇室祖陵所在地,原名临濠。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以临濠为中都,五年后改临濠为凤阳。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命儿子朱棣等人在凤阳待命,体验先辈的生活艰辛,朱高炽就出生在这里。

朱高炽幼年即读儒家经书,生性仁厚儒雅,沉静好文,很早就知儒家治国之道,以聪慧仁德著称,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宠爱,但却不为他的父亲所喜爱。一是朱高炽太老实仁厚,没有爷爷、父亲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二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才行。朱高炽的爷爷和父亲的江山都是马上得来,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的接班人。

虽然朱高炽生性仁厚,却并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间,朱高炽团结部下,不顾危险,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朝延军队终于无功而返。朱高炽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虽然当时上有母亲徐氏,下有姚广孝、顾成等人相助,但仅以万人坚守孤城,也确实不易,可见朱高炽绝非庸懦之辈。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为了引诱朝延军队深入,朱棣决计让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芦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地说道:“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前来进攻的李景隆面对坚城,无可奈何。李景隆的部下瞿能率精骑千余,杀入张掖门。李景隆怕瞿能得了头功,不但不派兵支援,扩大战果,反而叫他退回来。又因为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最好的夺取北平的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第二天,李景隆再来攻打,士卒已无法攀城。朱棣击败辽东军后,回师北平,与朱高炽内外夹攻朝三暮四延军队,大败李景隆于北平城下。

在此期间,建文帝曾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仁孝如一,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忙派人把建文帝的诏书和诏使一起原封不动地送到朱棣面前,才免却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由此,便使朱棣不得不说:“留守之功胜于征讨。”

文治

求贤若渴,广开言路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建文旧臣,平反冤狱、废除苛政,停止永乐帝朱棣大规模用兵,使天下百姓得到休息,文化得到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因此,后世对朱高炽评价很高,痛悼他在位时间太短。

从个人能力来说,朱高炽显然不属于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祖父、父亲来说相对平庸。朱高炽最大特点是尊重下面臣民能力,尽量少命令臣民。这样平庸的皇帝带给百姓的福祉远甚于那些个人能力很强、不甘平庸皇帝。商纣、秦始皇、隋炀帝就是有能力而喜欢胡折腾的皇帝。所以,朱高炽的庙号为“仁”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即位。朱高炽一当上皇帝,就对臣下表示:“以前一些当皇帝的人,妄自尊大,不喜欢听直话,下面那些当臣子的,投其所好、阿谀奉承,结果导致国家衰败,自己垮台。朕和你们都应当引以为戒!”朱高炽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

大理寺少卿戈谦,在一次上奏言事时,态度直率,语辞激烈。一些想讨好朱高炽的官员纷纷指责戈谦有失大体,沽名钓誉。朱高炽也几乎恼羞成怒,要责罚弋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向朱高炽指出:“有圣明的皇上,才有正直的大臣。希望陛下优待宽容像戈谦这样的人。”朱高炽没责罚弋谦,但每见到朱高炽,脸色总不好看,说话的口气也很严厉。杨士奇进一步向朱高炽指出:“弋谦触怒了陛下,朝廷群臣看到陛下对他的态度,心里都会认为陛下容不得讲直话的人。”朱高炽猛然明白过来,说:“这确实是我容不得直言,那些讨好我的人,迎合我的意思,实际上是加重了我的错误。”朱高炽回头一想,一个多月没听到朝臣讲什么真话了,于是对杨士奇说道:“你去对诸臣谈一下,替我表白一下纳谏求言的心情。”杨士奇回答:“我空口讲几句话还不能取信于诸臣,请陛下亲自降一道诏书说明这个意思!”于是,朱高炽下了一道诏书,进行自我批评。从此,明仁宗洪熙朝廷中逐渐形成一种直言无讳的好风气。

生平最得意之事

等待继位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而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与成祖朱棣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朱高炽并不讨他喜欢,甚至可以说朱高炽一生也没有赢得他的欢心。

尽管朱高炽以仁厚儒雅获得了极好的名声,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布满了坎坷。

朱棣登基后没有立即册立太子,对此朝臣多有觉察,于是纷纷上言,请求建储。不少勋臣贵戚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难有功”。文臣则大都支持朱高炽,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书金忠和内阁学士解缙。当朱高炽、朱高煦两兄弟为皇位继承权明争暗斗的时候,朱棣也拿不定主意了。

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群臣上表请求册立太子。朱棣借口朱高炽正是求学上进的阶段,以后再议,暂时搁下。三月,群臣再次上表,请立朱高炽,成祖朱棣仍然未同意。四月,周王亲自上书,请求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成祖朱棣依旧未同意。由此可见,朱棣当时的确非常犹豫,还没有决定册立人选。

据说后来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与解缙有很大的关系。解缙,江西吉水人,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中进士,年仅十九岁。青年时期的解缙才华横溢,曾上万言书,对洪武年间的政治局势有着深刻的批评,受到太祖朱元璋赞赏。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因党狱得罪而死,解缙代人上疏申冤,太祖知道了也不怪罪。解缙才大气傲,在官场上往往得罪同僚,太祖朱元璋为了保护他,让解缙父亲带他回家进学,说:“大器可以晚成,十年后我再大用你,也不算晚。”

没等到十年,在第八年头上,太祖朱元璋死去。解缙也就做了建文朝的翰林待诏。成祖朱棣即位后,解缙与杨士奇、杨荣等7人组成内阁,成为成祖的核心顾问之一。成祖朱棣曾经私下里征求解缙对皇太子人选的意见。解缙是支持朱高炽的,就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闻言,没有说话,也没有什么表情。解缙接着说道:“好圣孙。”朱棣听此言后,连连点头,于是主意乃定。

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棣正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同时册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但是,朱高炽等待继位的日子并不好,朱高炽好忍辱求全。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四次大规模的打击朱高炽的活动都没有动摇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朱高炽的手下如黄淮、杨溥都被朱棣下狱,朱高炽还是恭恭敬敬的点头哈腰。朱高煦和弟弟赵王朱高燧几次捣鬼被发现后,朱棣要惩罚他们,朱高炽还替他们求情。后来,大理寺丞耿通上书朱棣给太子辩护,让朱棣给宰了。前面讲的对立太子有功的解缙让朱棣指使纪纲把他活活冻死,朱高炽都没在意。这场游戏玩到最后,连朱棣也烦了。

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以后,太子总算脱离苦海。朱高炽为人心思缜密,最后,他的举动连朱棣最亲信的锦衣卫胡濙都替他说好话,朱棣终于对他的爱子朱高煦说:“留守之功胜于征讨”把老二的靖难军功给排到第二位去了。

从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南京,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直至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高炽才随成祖朱棣到北京。监国时期的朱高炽,是在父皇多疑、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陷害中度日的。由于有杨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协助,在处理日常政务、臣属关系及皇家父子、兄弟关系诸方面都适宜无错,加之汉、赵二王夺嫡野心暴露,被朱棣贬斥,太子妃张氏和皇孙朱瞻基日益受到朱棣的宠信,使朱高炽度过了监国时期的危难时刻。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归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朱棣的突然崩逝给朱高炽继位带来一些波折。当时,外有蒙古势力虎视眈眈,内有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对皇位窥伺已久,大军在外,皇位未定。如果稍有不慎,消息外泄,内忧外患随时可能发生。随军的大臣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金幼孜和太监马云等人处变不乱,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铸成一个锡棺,将朱棣的遗体装殓在锡棺里,放在龙辇中。他们担心将士知道内情后会军心不稳,特意让人每天照常进膳,使外人不知。然后杨荣和少监海寿先行,日夜兼程赶赴京师,向太子朱高炽密报成祖朱棣的丧讯,以防不测。

八月二日,杨荣、海寿回到京师,送上遗诏。朱高炽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痛哭流涕。为安定局面,朱高炽不能离开京师,命朱瞻基前往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迎丧。十日,朱棣的遗体被迎入北京城,停放在皇宫中的仁智殿内,全国开始隆重的祭奠仪式。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炽登极。次年,朱高炽改年号为洪熙,史称洪熙皇帝。朱高炽漫长等待继位终于有了结果。

生平最痛心之事

父子嫌猜

朱棣不喜欢他的这个长子朱高炽,人尽皆知。但是,废长立幼也不符合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成祖即位前后处处以恢复太祖祖制相号召,如今改立太子,等于在天下人面前自己打自己嘴巴,这也是他难以下定决心更立太子的重要因素。朱棣认为朱高炽儒雅有余而英武不足,朱高煦随自己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勇武之气与自己相仿,所以朱棣在两子之间动摇不定,确定不了立谁为太子。朱高炽能入承大宝,一是嫡长制对朱棣约束;二是因为他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朱棣喜欢长孙朱瞻基。朱高炽的皇后张氏亦颇有朱元璋马皇后、朱棣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不折不扣的贤内助。《明通鉴》记载,张氏嫁给仁宗朱高炽后很得公婆喜爱。明仁宗朱高炽在东宫做太子时多次被两位弟弟挑拨离间,又因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射箭,明成祖朱棣很生气,命令减少太子在宫中膳食,太子几次险些被换,然后最终能被保全,是因为张皇后缘故。张皇后是朱棣手下第一功臣张玉的女儿,张玉死于靖难,被追封河间王,朱棣爱屋及乌,对儿媳妇很好。有一次,朱棣和朱高炽夫妇一起吃饭,为了一点小事,朱棣大骂儿子,儿媳不好说什么,默默退下,去厨房做了几样朱棣爱吃的菜肴端上来,朱棣一见,怒气消散,指着儿媳对朱高炽说:“顾非尔妻,尔早废矣!”这个说法,倒是可以做为旁证。

不幸的是,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却常常不合成祖朱棣的心意。成祖朱棣对解缙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变化。朱高煦却宠爱日隆,“礼秩逾嫡”。解缙劝告成祖朱棣说:“您这样做,是开启争端啊,不可取。”成祖朱棣大怒,认为解缙是离间他们父子,后来找了个借口将解缙降调外职。

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刚好赶上成祖朱棣北征,拜谒了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没有等成祖返回就离京返还。久已怀恨在心的朱高煦趁机向成祖朱棣进言,说解缙伺候成祖外出,私自觐见太子而不等皇帝回来,无人臣礼。成祖朱棣震怒,将解缙逮下诏狱,拷掠备至。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锦衣卫指挥纪纲进呈在狱的囚犯册籍,成祖朱棣看到解缙姓名,很诧异,说了句“缙犹在耶?”纪纲领会成祖朱棣的意思,回去后将解缙灌醉,埋在积雪中,不一会儿就冻死了,死时只有47岁。解缙对明代的文化多有贡献,主持纂修过《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才子,本来深受成祖朱棣信用,然而夹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无端地成了政治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