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申纪兰的故事
5294500000052

第52章 “我与《剧本》这些年”征文《剧本》——见证新中国山区、农村戏剧的发展

卢石华

虽然我是个业余编剧,《剧本》让我“痴迷”半生。建国前,我在二野三兵团文工团拉小提,一九五八年从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来山西插队,留在长治市筹建晋东南文工团,主管业务。这是个综合性新文艺演出团体。演戏,也演歌舞、曲艺。过去很少看戏,也不读剧本,对戏剧纯属外行,几乎一窍不通。上任后,头一件事,就是订阅《剧本》月刊,倚仗它充实点戏剧知识,指导团里的戏剧业务。它是我从事戏剧工作的启蒙老师。

一九六三年,国家经济困难,下令撤销地区级新文艺演出团体。地区领导为了保存艺术人才,对此打了“埋伏”,定了一条:不设编制,不给经费,由团体演出卖票收入养活自己。

晋东南是个古老的戏曲之乡,老百姓喜欢看戏。迫于生计,改变了办团方针:以戏为主。

以戏为主,就得大量排新戏,就得找剧本。晋东南位于太行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不通火车,上一趟北京,还得乘汽车绕道邯郸;尤其文化信息特别闭塞。《剧本》月刊成了选演剧目的唯一源泉。有人说《剧本》是晋东南文工团的生命线,这话一点不假。演出上座率最高的保留剧目大型歌剧《江姐》、根据山东梆子移植改编的地方歌剧《墙头记》都选自《剧本》月刊。为这,在团体经济非常拮据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连年增订数份《剧本》。

文化大革命开始,为了保存《剧本》,我收集了一些旧《红旗》杂志,把封面拆下来,装订到了《剧本》月刊上。

两派武斗期间,我带着全家到乡下朋友家避难。

武斗平息了,返回团里。房里被清洗一空,排练场一角,撒满装订着《红旗》封面的《剧本》。我见了十分庆幸:在《红旗》的掩护下,得以留存。连忙将它收藏起来,生怕再度失去。我边收拾边暗自得意:略施小计,竟将这伙“勇士”们“套”了!苦笑中流露出“阿Q”式的自嘲和骄傲。

听说我保存有创刊以来全套《剧本》杂志,不时有文友前来借阅。我总要不顾朋友间的情面交待一句:“千万别搞丢了,这是我的无价之宝哟!”

一九七二年,插队平顺西沟。晋东南地区组织创作剧目会演,为山西省晋京参加华北地区文艺调演选拔剧目。地区文办派人专程到西沟动员我组织编写以西沟合作化为背景,李顺达为原型的大型戏曲《快马加鞭》。我从没有系统学习编剧理论,写这样重大题材的大型剧本,感到胆怯。正在西沟插队的着名作家马烽给我鼓劲:“别怕,写写就会了,我不是也没学过小说作法嘛!抽空找些剧本看看,借鉴借鉴。”就这样,一边走访了全国最早的“十个老社”的正、副社长,一边翻看《剧本》月刊上刊登的剧本,捉摸编剧的道道。在马烽的帮助和尹耕夫等同志的配合下,经过半年的“煎熬”,终于把剧本写成了,晋京参加了华北地区文艺调演,受到了大会表扬,演出剧照登上了《人民画报》。

从此,正式跨入了企盼已久的“编剧”之门。我心里十分清楚,《快马加鞭》演出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剧本》的启蒙,因而,对她更加一往情深。

一九八八年,编写了一部电视剧《看车姑娘》,寄给了剧本编辑部。编辑杨雪英复函称:本子不错,很有生活气息,人物、情节真实、可信,不乏感人之处。因本刊篇“幅所限,不拟采用,望谅。”我见所言诚挚可信,并非托词。便撷取其中部分章节,改写成独幕话剧《借机断案》,再次寄编辑部。

同年四月,剧本发表。这是晋东南地区首次在国家级戏剧杂志上发表作品,我很高兴,文友们纷纷向我祝贺。

2003年,《借机断案》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小型剧本奖。剧本发表已经整整过去十五年,却依然荣获国家级奖项,确非易事。这说明《剧本》对发表作品的质量,即使是小戏,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的。由此,我对编辑朋友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由衷地钦佩。

杨雪英对《看车姑娘》的点评激励了我,决心再写一部电视剧试一试。

1998年,受山西省民政厅约请,与常天秀合作编写了两集电视剧《小婚官》。山西电视台拍摄,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播映。

1998年,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我将以申纪兰为原型的大型话剧《太行女儿》(合作、执笔),寄给《剧本》编辑部,编辑温大勇立即复函通知:决定发表。还专门电话鼓励我:“最近收到类似稿件不少,此剧基础最佳,望抓紧着力修改”。

数月后,《太行女儿》发表了。这是晋东南地区唯一在《剧本》发表大型剧目。

2003年,根据《剧本》编辑部反馈的读者意见,将《太行女儿》重新编写为大型音乐话剧《风毛麟角》。由《太行文学》发表,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出版社以此剧为主体编辑出版《风毛麟角》戏剧专集。戏剧评论家冀保堂在《长治方志》等报刊连续着文《铁肩担道义,妙手着华章》评点;申纪兰的儿子张江平在《长治日报》着文《诗意的叙述》给予赞誉。

《剧本》,我的良师益友,伴我度过了三十五个年头的戏剧生涯。她,给我力量,激我奋进。我虽已年近耄耋,仍笔耕不止,近半年来,创作、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三部剧作:

《沟里人的传说》(系列短剧);《申纪兰和她的儿女们》(电视珠联文学剧本);《太行巾帼》(九集电视剧)。

《剧本》引我认识太行山,表达太行山,也帮我获得了太行山人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