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制订的军事目标,主要是北抗曹操,因此对南方边远部落的叛乱只能实行和解安抚,攻心为上的方针,于是有“七擒孟获”,擒一次,放一次,七擒七纵,最终使部落首领孟获心服归顺。
当战略目标受挫时,诸葛亮仍能认真分析形势,努力抢救而不放弃。在吴蜀大战关系破裂后,魏国乘机联络吴国出兵五路伐蜀。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尽力修复蜀吴关系。他精心挑选了具有舌辩才能并且理解联吴的战略意义的户部尚书邓芝任外交使臣出使吴国。当孙吴派张温入川答礼时,诸葛亮安排了秦宓难张温的场面。张温在诸葛亮设宴招待时,酒席间谈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第二天,后主为张温设宴送别,席间,孔明殷勤劝酒,忽然一人乘醉入席,孔明向温介绍说,这是益州学士秦宓,宓向温夸口,说他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第八十六回)温以天是否有头、有耳、有足、有姓等天问怪题相难,而宓对答如流,满座皆惊。之后,秦宓以地理上的怪题反问张温,温无言可对,避席相谢。这时,诸葛亮站出来替张温解围,“席问问难,皆戏谈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诸葛亮事先导演了这场戏,又最终出来以和事佬的身份帮助张温下台,手段非常高明,既是换个角度给张温难堪,又避免了正面冲突,为自己留下很大的回旋余地。由此看到,诸葛亮是精于运用外交手段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的。
诸葛亮为更好地实现战略上的目标,一贯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方针。他夺取荆州,收益州,出秦川,取汉中,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是主张主动出击。当曹操联络东吴,欲取荆州时,他向刘备建议:“中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第七十三回)可以看出,即使是危急关头,诸葛亮仍是采取化被动为主动的战略决策。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第九十七回)这也都是他战略上争取主动的思想体现。
诸葛亮关于在战略上争取积极主动的思想是较为合理正确的,事实也证明,弱小的蜀国只有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以攻为守,才能做到有效的防御,而一旦在战略上处于被动,战争在自己国土上进行,情况就立刻变得不可收拾,而后来的情况正是这样。当然“六出祁山”这样的连续出击,虽然是争取主动,但也造成了军队元气大伤,没有给将士提供充分养精蓄锐的时间,不过这相对于整体战略布局而言也只是白璧微瑕。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诸葛亮擅于搜集情报,并能做出周详缜密的分析,因此在制订战略方针以及两军作战时能够做到知己知彼,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隆中对策”时,诸葛亮对时局的评析、三分天下的预测,都是基于对信息的有效掌握与分析,而并非未卜先知。在隆中居住的十年里,即17岁一27岁这段时间,是诸葛亮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胸怀大志,刻苦学习,交游广泛,增广见闻。诸葛亮出生的琅琊郡是汉代文化教育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对于两汉经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产生过不少名儒。加之他家学渊源,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学习方法上,他不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独观其大略”,着手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日常生活中,他注意交际,颖川的石广元、博陵的崔州平、汝南的孟公威和徐庶都是他过从甚密的朋友,他们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激励抱负。他还喜欢云游,借以勘察山川地理、关隘要塞,了解风俗民情、气候物产等,因而诸葛亮虽未出茅庐,却已知“天下事”。
另一方面,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也为他广泛接收信息提供优良条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其叔父诸葛玄与刘表是旧交,他举家迁居荆州后,不仅得到了刘表的礼遇和优待,而且深受当地大族的尊敬,并与他们结成了姻亲关系。诸葛亮妻为黄承彦女,而黄妻与刘表续妻都是蔡瑁之姊,于是,刘表成了诸葛亮的姨夫,蔡珥成了诸葛亮的舅父。刘表、蔡珥都是荆州的一号二号的军政长官,诸葛亮与他们交往,直接或间接地获取了全国各地的大量信息。此外,诸葛亮与他的兄弟以及名士庞统、马谡、马良、杨义、向朗等社会名流联系密切,交往频繁,从而对他获得信息,评议时局,洞悉天下事大有裨益。否则隆中对策时那西川五十四州挂图从何而来?他怎能如数家珍似地手指挂图,纵谈西川?他刚刚与刘关张来到新野,又怎么就能向刘备提出他的第一条建议:“曹操于冀州作玄武池以练水兵,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过江探听虚实”呢?(第三十八回)由此可见,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之中,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认清时局,谋定三分天下治国安邦的战略思想目标,这是与他长期的战略信息积累分不开的。
他出山之后,把这种性格素质与政治军事外交生涯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了对军事对手情况的了如指掌,从而也为战争的制胜作了保证。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劝说孙权联合抗曹有“舌战群儒”的激烈场面,当时陆绩曾提出了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孔明开口一句就问:“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用陆绩的历史来调侃揶揄他。魏国司徒王朗自负才学,想到两军阵前说服孔明投降,孔明反在阵前斥责王朗,其中说到:“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在派关羽攻长沙时叮咛说:“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手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磐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第五十三回)可见,他对长沙主要人物的年龄,能力及历史都知道的一清二楚。诸葛亮在一出祁山之前,就已料到魏国司马懿是自己真正的对手。后来,在司马懿受离间被解除兵权后,诸葛亮由于未及时捕捉到信息,认为中原已无对手,于是放心用计进兵,不料天水冀人姜维识破其计,蜀兵大败,这是诸葛亮判断失误的一次,说明他也有对对方情况了解不够的时候,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道理。诸葛亮认真总结败阵教训,充分调查了解到姜维事母至孝,母住冀县等情况,以此作为突破口,收服了姜维。诸葛亮不是神人,在对敌人一方情况了解不清时也会发生失误,但他能够在失败后及时摸清对方情况,亡羊补牢,从而转败为胜。
在“知彼”的同时,诸葛亮更善于“知己”。由于蜀国之弱,不能与曹操单独对敌,因此他在制订政治、军事、外交策略时都以此为前提慎之又慎。例如。他一生都致力于孙刘联盟关系的建立与巩固,制订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在刘备伐吴时,他大力劝阻;刘备死后,他又迅速着手恢复孙刘的联盟关系等等。对自己的成员,他也都能了解各自的秉性,给以恰当的使用,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诸葛亮善于在决策,用兵之前,认真搜集信息,正确处理信息,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应敌作战计划,从而使己方在战争中不断地取得胜利。
(三)驭人有术,巧言激将
常言道:请将不如激将。
诸葛亮在驾驭人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往往能够根据场合和对象,加上对部下特性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授命方式,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首先,善于以征求意见的方式授命。采取这种方式授命的对象,多是主观能动性强,能独立完成任务的人,他们个性忠诚宽厚,对待这种部属,领导人只需要简捷地告诉其任务,以给部属留下发挥能动性的余地。
诸葛亮在南征夷越时,兵至泸水,与孟获两军相持,此时马岱从后方送解暑药物和军粮来至军中,诸葛亮想借马岱的三千生力军破敌,于是就询求马岱的意见说:“吾军累战疲困,欲用汝军,未知肯向前否?”马岱回答:“皆是朝廷军马,何分彼我?丞相要用,虽死不辞。”(第八十八回)于是,诸葛亮让他担负起偷渡泸水的艰险任务。六出祁山时,诸葛亮率军急攻魏兵不下,他欲联络吴国出兵伐魏,以分散魏国的兵力,恰好费袆从成都来到军中,他就对费袆说:“吾有一书,正欲烦公去东吴投递,不知肯去否?”袆回答说:“丞相之命,岂敢推辞?”(第一百二回)诸葛亮就立即写信让费袆去送。这里,马岱、费袆二人均是蜀国的忠臣,与孔明又无私人隔阂,若亮以丞相身份授命,二人也绝不会推辞,但诸葛亮却以征求意见的方式授命。
这种以征求意见的语气来授命的方式,不会带给接受命令的部下以强硬、被迫的感觉,反而有一种亲切平和的信任感,这样部下在执行起命令来也会毫无怨言,积极主动。此外,由于马岱、费袆二人并非是本次战役的随军将官,只属朝廷派到军中公干的人,就其本人来讲并没有接受战前任务的思想准备,若以丞相之命派他们承担艰险任务恐生抵触情绪,所以诸葛亮用征询意见的方式将任务说出,就能有效地避免矛盾。而且,诸葛亮大概也担心朝廷给他们有别的任务,因此不直接给二人下令,就留有了回旋余地,从而避免了对他们造成多头领导,不至于使他们由于另有朝廷使命在身而无法接受丞相之令,造成双方的难堪。
其次,以激将法的方式授命。诸葛亮特别善于运用激将法,并且能够针对个人的性格特征加以激励。他曾对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魏延等众多部下分别使用过激将法。
激将法一般所用的对象是有傲气,好胜心强的忠诚将士。因为忠诚,所以部将不会因为主帅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贬损产生愤怨不满之情;因为好胜,因而能够激励他们深层心理的反抗,发挥出他们的最大能量。
对关羽所运用的激将法。诸葛亮派关羽攻取长沙,临行前再三叮嘱长沙守将黄忠的厉害,并说:“子龙取桂阳,翼德取武陵,都是三千军去……云长去,必须多带军马。”关羽觉得军师的话,把自己放在了赵云、张飞之下,于是慨然表示:“关某不须用三千军,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决定斩黄忠、韩玄之首,献来麾下。”(第五十三回)于是他不顾众人劝阻,保领五百校刀手前往长沙。另有一次,诸葛亮想让关羽伏兵华容道释放曹操,派兵前,他对关羽表示说:“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于是用怀疑式的激将法逼关羽立下了军令状。(第五十回)。
对张飞采用的激将法。马超兵犯葭萌关,进攻刘备,张飞欲战马超,前来请战。诸葛亮假装未听到张飞之言,对刘备说:“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张飞一听,大声喊道:“军师何故小觑吾!吾曾独拒曹操百万之兵,岂愁马超一匹夫乎!”“我只今便去,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第六十五回)随即率兵赴关,大战马超。
对黄忠采用的激将法。刘备争夺汉中时,曹操大将张邰来攻葭萌关,诸葛亮聚众将于堂上,说道:“张邰乃魏之名将,非等闲可及,除非翼德,无人可当。”老将黄忠厉声喊道:“军师何轻众人耶!吾虽不才,愿斩张邰首级,献于麾下。”孔明对黄忠劝阻说:“汉升虽勇,怎奈年老,恐非张邰对手。”黄忠听罢,白发倒竖,下堂拿起大刀,舞动如飞,对孔明讲:“如有疏虞,先拿下这白头。”黄忠遂与严颜率兵离去。孔明对众人说:“吾料汉中必于此二人手内可得。”(第七十回)后来果然黄忠用骄兵之计大胜曹操。刘备夺定军山时,孔明又对黄忠讲:“今将军虽胜张邰,未必能胜夏侯渊,吾欲酌量着一人去荆州,替回关将军,方可敌之。”忠愤然答道:“军师言吾老,吾今并不用副将,只将本部兵三个人去,立斩夏侯渊首级,献于麾下。”(第七十回)后来黄忠在法正的协助下,设计斩杀了夏侯渊,夺取了定军山。
对赵云、魏延也采用了激将法。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欲派将深入重地破敌,遂唤赵云、魏延近前,却都不吩咐,又唤王平、马忠至前嘱咐二人说:“今重兵三路而来,吾欲令子龙、文长去,此二人不识地理,未敢用之。你俩可如此如此。”二人领命去后,又唤张嶷、张翼吩咐说:“你二人可如此如此。吾欲令子龙、文长去,奈二人不识地理,故未敢用之。”(第八十七回)二人亦领命而去。赵云、魏延见孔明不用,各有愠色。孔明对他们说:“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险,为蛮人所算,失其锐气耳。”赵云说:“倘我等识地理,若何?”孔明回答道:“汝二人只宜小心,休得妄动。”二人怏怏而退,私下商议,生擒了几个敌兵,让其带路,深入敌军腹地,立下大功。